中国古典十大喜剧的巧记方法——编口诀诗记忆(自编)记忆口诀诗:钱奴西厢救风尘,李逵墙头放风筝。中山种下绿牡丹,幽闺玉簪唱爱情。口诀诗解释: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清代李渔的传奇《风筝误》,元代施君美的杂剧《幽闺记》、明代吴炳的传奇《绿牡丹》,明代康海的传奇《中山狼》、明代高濂的传奇《玉簪记》。故事梗概:《看钱奴》:贫民贾仁偶然挖到周荣祖家藏的祖产而发家,而周荣祖夫妇则贫穷潦倒。夫妇二人走投无路,将儿子长寿卖给贾仁,后长寿长大成人,贾仁却染病身亡。后来长寿巧遇父母,一家人得以团圆,而贾仁其实充当了一名看钱奴。《西厢记》:洛阳书生张珙和崔相国之女莺莺的爱情故事。红娘牵线,几经波折,终成眷属。《救风尘》:妓女宋引章和安秀才、恶少周舍、赵盼儿之间的纠葛,终,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妻。《李逵负荆》源于《水浒传》,李逵误解宋江,后认识错误,向宋江负荆请罪。《墙头马上》: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选买奇花异草,巧遇李世杰之女李千金,二人遂私奔到长安,终得到美满团圆的结局。《风筝误》:秀才韩世勋早年丧父,被戚员外抚育。老员外的儿子戚友先,与韩秀才一起读书。戚府近邻詹烈侯一家有二女,长女爱娟,次女淑娟,后四人成了两对夫妇,缔结良缘。《幽闺记》:金代战乱年间,秀才蒋世隆救了左丞相之子兴福,并认为义弟。世隆与其妹瑞莲在逃难中离散。世隆在逃难中遇上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王瑞兰并订下终身之诺。后来世隆和义弟兴福得中文、武状元,后,世隆与瑞兰、兴福与瑞莲结为亲眷,真应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句话!《绿牡丹》:全剧以绿牡丹为线索和中心,通过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之间互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玉簪记》:书生潘必正与女道士陈妙常的故事,后书生金榜题名,女道士还俗,二人洞房花烛。
2、南杂剧月分四季,人分南北。在北方人的眼中,南方为蛮夷之地,因为人身材矮小,戏称为"小南蛮";南方人的眼中的北方人,侉里侉气,便称之谓"侉子″,故有南蛮北侉之说。南方种水稻,去壳,吃米;北方种小麦,去皮磨粉,吃面。凡粒状的都叫米,如薏米、花生米。面,本写作麦字旁写丐字,也写作麵,就是麦子磨成的粉,因而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豆面、胡椒面、玉米面。米饭不能单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调,功夫化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大显身手。而北方人,主要在面食上做文章。活法不一样,说法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赵悲歌,苍凉激越,气吞,声遏行云;南方人唱的是吴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韵味无穷。歌变剧,曲变戏,所以宋、元时期北方的叫杂剧,南方的叫戏文。南方和北方不一样的地方还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骑马,这叫"南船北马"。南方人指路,总是说前后左右;北方人指路,总是说东西南北。说前后左右,是以人为坐标;说东西南北,是以物为参照。南北差异为什么这么大?环境使然。南方潮湿,架床便于通风;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马;南方多水乡,水乡好行船。马驰平原,视野辽阔,东西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乡,曲里拐弯,说东西南北也去不了,就只好说前后左右了。就连打架,南方北方也不一样。南方人喜欢用拳,北方人喜欢用腿,叫"南拳北腿"。就连打架,南方北方也不一样。南方人喜欢用拳,北方人喜欢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个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挤挤巴巴,难以施展,还是拳头来得便当。北方天高地阔,一马平川,好汉们又一个个人高马大,一脚飞起,能把对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过瘾,所以愿意在腿脚上下功夫。也所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关系暧昧,在南方叫"有一手",在北方则叫"有一腿"。所以南方与北方就是不一样。南方人以为北方夏天不热,北方人以为南方冬天不冷毛主席是南方人,那《亮剑》中李云龙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呢?评论见……
3、南戏和杂剧哪个比较早关于四季的古诗关于春天的古诗 《江南春》杜牧 〔唐代〕(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关于夏天的古诗 《天净沙·夏》白朴 〔元代〕(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译文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关于秋天的古诗 《山行》杜牧 〔唐代〕(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关于冬天的古诗 《 夜雪》白居易 〔唐代〕(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南杂剧简介#
4、南戏杂剧的主要差异元(1271~1368年),中国历史上疆域广阔的王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共经98年11帝。统一蒙古高原、统一全中国、统一欧亚大陆,是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创立的震撼古今、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13世纪左右,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冲出高原,掀起了强劲的扩张浪潮。这股扩张的浪潮带来了人类中古时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变,成就了一个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也是世界历史上大的帝国与国家之一。蒙古帝国的疆域:东到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西达黑海沿岸,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成吉思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非凡奇迹,打破了洲际界限,冲破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壁垒,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通衢大道,开创了各种文化、文明并存的时代,为新世界、新时代划定了新秩序。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元代的汉族知识分子把他们的悲愤全部融入文字之中,塑造了“元曲”这种艺术形式,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元曲类似于诗词,有固定的曲牌,有些像宋词,但是对文字的约束比宋词要少,有利于作者表达思想。元曲还可以用来编写戏剧,称为“杂剧”。#南杂剧简介#
5、杂剧南戏表现在哪里千秋文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志量恢弘纳百川,遨游四海结英贤。--元·马致远《陈抟高卧》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乃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关汉卿成就高,以《窦娥冤》为代表;白朴(1226-1306),字仁甫,号当谷。著有十五部杂剧,有词集《天籁集》,风格跌宕沉详,天然古朴。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以《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其散曲共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郑光祖(1264-?),字德辉,为南方戏剧圈的巨擘,其作品《倩女离魂》为著名,另有散曲《塞鸿秋》《蟾宫曲》等作传世。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关汉卿《望江亭》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解州人。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杂剧内容广泛,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公案剧《窦娥冤》为出名,另有《蝴蝶梦》等;爱情剧多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以《救风尘》《拜月亭》等为代表;历史剧《单刀会》等,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和对英雄再世的渴望,其杂剧堪称古典戏曲之高峰。关汉卿之散曲成就颇高,以《不伏老》为代表,具有民间曲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6、杂剧和南戏什么时候兴起的南戏北剧及戏文考论南方是戏,北方是剧,此即南戏北剧,为人们熟知的是宋元南戏和元北杂剧。元人把宋金杂剧院本之后的戏曲形式称为杂剧。虽然都称杂剧,元杂剧和宋金杂剧迥然有别,并不是一个东西;不过元杂剧深受宋金杂剧影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宋金之旧,除了院本、杂剧,实际上还有一个南戏。院本存世者无,现在能够见到的,一是北杂剧,一是南曲戏文,即南戏。为什么北称杂剧,南称戏文呢?王静安有过这样的论述:“简单说,院本、南戏就是宋代院本、戏文在元代的遗存。而元杂剧,则出于一时之创造。(《宋元戏曲史》十三章)”王国维认为,元杂剧是突然的创造,相当于是艺术嬗变过程的突变;而从院本到戏文,属于渐变。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说“戏文”就是宋杂剧。(《中国戏曲史》。青木正儿也认为只有南戏存世,宋戏文已经湮灭无存。当然,青木正儿见到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王国维的时代,并未见到这个材料。青木正儿考差了戏文三种,得出结论:戏文三种,《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短篇而曲多白少。相反,《张协状元》长篇,多科白。从艺术上来说,后者更加冗漫倦人。三种曲辞都不足观。关目虽佳,但排场幼稚。文学价值和北杂剧不可相提并论。青木正儿说得有一定道理,戏文只有发展到南戏阶段的《琵琶记》、《拜月亭》,才在艺术上有了更加成熟的体系。青木正儿认为戏文三种都是元代的作品,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所谓戏文,在宋代其实就是杂剧,而杂剧、院本,其实也是一个东西。换言之,宋代,戏文、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到了金代,戏文、院本、杂剧,即代表了全部南曲。《张协状元》和《小孙屠》、《宦门子弟》不同,或为宋的遗制。如果把《张协状元》归于元,是武断的。事实上,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比如《王子高六么》、《三爷老大明乐》、《病爷老剑器》因为和其他杂剧一起归类于《官本杂剧段数》,向来被认为是南宋杂剧;实则是北宋遗制。因为少,所依往往与后世多的内容归在一起,然后就看不出其实是更早的遗留,这个在探究艺术的流变过程需要特别注意。很显然,青木正儿在这个地方有所失误。其实,元代的科举之兴不过二十二年,在科举不兴的几十年,元之南戏,相当一部分当为南宋遗作。从这个角度而言,元代的南曲,事实上就是宋戏文,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宋杂剧或宋金院本。然而,通过考察,事实上三种被称为同一的艺术形式,还是有一些差别。以戏文论,用洛地先生的话说,重在一个文字,文就是铺宣,就是要有一定的铺设,或者说一定长度。用今天戏剧学的观点而言,就是要有一定的长度,有丰富的人物情节,完整的故事,还要有冲突矛盾等等。而杂剧,重在一个杂,事实上,就是短剧、杂耍、说唱各种艺术形式的大杂烩。院本,突出一个行院之本的意思,事实上就是对杂剧的规范化,比如引入了五花爨弄。从这个意义上说,宋金之际,南曲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过于散漫冗长的戏文旧制;一是过于杂乱的杂剧旧制;因此金院本对二者有一个中和,金院本的调和恰恰又为后世元杂剧提供了相当的体制经验,比如对曲的重视,对五花爨弄脚色体制的借鉴和发展。综上,戏文三种,早的应该是《张协状元》,保留了宋戏文的文,冗长但内容丰富;较晚的是另外两部,已经注重曲。而宋元南戏,事实上经历了从戏文向戏曲发展的一个趋势。《小孙屠》、《宦门》事实是过渡的中间物。而南戏的戏曲化的成熟阶段,要到四大南戏。四大南戏之后,是传奇的兴起。传奇的文雅化和戏曲化,事实上已经矫枉过正:丢失了戏文的质朴、本色,渐渐成为案头之作。而民间流行,或南戏旧本;或通俗化改编后的文人传奇,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