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续)三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先调到韶关的大学同学给老广写了封信,说当地正在招聘,联系了市教育局,要他去试一试。接到信老广当即来到韶关,人事科介绍去市一中试教。课文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里的《雷电颂》。屈原是老广一直崇拜的人物,所以上课的时候与其说是在讲课还不如说是在课堂上演屈原,呼唤风雷电,抨击黑暗,追求光明,演绎十分投入。普通话极为不准但情绪到位,较好的展示了这篇课文的生命力,获得了认可。 商调函是在高考的第二天接到的。老广跟妻子决定孤注一掷抓住这次机会。于是拿出多年积蓄,买上礼品多方托人疏通关系放行。事情很顺利,三天时间搞好调动手续拿到档案。接下来就是变卖家具电器,准备离开了。从沿河去广东要先坐汽车到湖南吉首,再坐火车。出发那天,很多同事和学生来送行,七脚八手帮老广拿着行李送到汽车站。送行的人中当然还有同在一个学校教书的岳父,看着自己的女儿和两个外孙远去异地他乡,当时他老人家心中该有多么不舍?当然这种感情是老广若干年以后有了同样的身份后才体会到的。当时的老广兴奋之中也有一些迷茫,因为他也不知未来等待的究竟是什么,所以不免有些忐忑。汽车在崎岖的公路上艰难的摇晃着,不知谁的录音机里播放着《走西口》的歌曲: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歌声柔美中带着些悲壮,唱得老广心里有些发毛。历史上陕西的人们为了生存去山西而走西口,现而今人们为了改变也走广东。“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在社会流传开来。今天,老广也加入了想去广东发财的人流之中。四到了一中,学校安排老广一住在一间教室里。教室被临时隔开,老广跟一个从湖南调来的老师各住一边。儿子还不满一岁,所以母亲跟着过来照看;妹妹尚在读高二,也跟着来了韶关,20平米的半间教室再分隔成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一家老小六个人居住,可见其局促。厨房是在外面走廊,洗澡得到楼下一个很小的棚子里。条件虽然简陋,老广一家总算安顿下来。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韶关生活。三十年的生活平淡无奇。似乎没有特别的事情值得叙述。三十年来,老广一直在一中教书,未曾有过改变。前后做过十多年年级组长,算不得官;任过三界民市政协委员,也是虚职。本职工作就是教书,从高一到高三,周而复始;从早读到晚修,四季皆然。工作还算勤劳,师德还算端庄。平凡岗位,平凡人生。没获过嘉奖,也不是名师。甘当人梯三十年,所育桃李有三千(以每年教两个班语文100人计)。名不见经传,貌不惊四邻。在万千老师之中再普通不过。搭国家经济发展便车,老广也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工资从几百上千到如今月入近万元,虽物价上涨幅度很大,但整体生活水准一直在提升。住进了200多平米的小别墅,开上了小汽车。总的说来,基本生活已无虞。三十年过去,老广没有发财。但他似乎没有遗憾,反倒有些满足。因为这三十年平平安安,没有重大疾病缠身。特别欣慰的是一双儿女,皆考上大学,有了自己的立身之术。而今退休在即,踩踩单车,穿梭于山水之里;练练书法,游走在横竖之间。打发时日,聊度晚年。“呜——”一列南下的火车奔驰而来打断了的思绪,老广一看,时间已是六点。老广踩着单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把他和单车拖出了长长的影子。
2、屈原课文背景资料“纪屈原 过端午 读列传 缅先古”读《古文观止》卷之五 汉文/09/屈原列传~史记。5月5日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屈子的《离骚》高中必背课文。更详实的屈原形象在司马先生的笔下走出来,他知识渊博聪明能干,遭小人嫉妒了谗言了,君王因此疏远了怀疑了。所以屈原“离骚”了~即遭遇忧愁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不忧虑怨恨吗?自古忠良难为官,小人奸诈欺瞒天。“同生死,轻去就,爽然自失矣!”看轻所有,来去自由。
3、屈原课文朗读笑死了,有人在中学课文《灯笼》挑出六十多处错误,大批特批。你是不知道语文重要的还是要联系时代背景吧。他们大呼,此文语言不流畅,语意难懂,主题如果不借助工具书也难懂,这样的文章收录在教材有何作用和意义?我说,大师们,你们喷也没错,错误就在,你错把这篇文章放到今天你这个时代去考察了。就好比,你让屈原解读你的文章,屈原会指出你文章六百六十六处错误。举一例子:火火烛烛”,在汉语中,名词不能这样重叠。“山山水水”不是名词重叠吗?联系时代背景看看,吴伯箫写该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文言文尚未完全放下,白话文运用也不熟练,于是形成半文半白的文风,以致今人觉得语句有诸多不通。当然,不可否认,文章有的句子确实值得商榷;但因时论事,对老先生们的文章,特别是写于那个语言转换期的老先生们的文章,不能完全用现代汉语语法苛求。这种吹毛求疵的喷子也挺搞笑!灯笼的意境很美,表达上可能不太符合现代的方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引导学生去体会品味作者传达的情感!一些人拿到文章就开喷,这些橘子一般的教师都可以直接看出来,老师告诉学生,那个白话文新老交替的时代,写出这样文字来,虽有瑕疵,但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影子,原汁原味,难道不可以吗?《灯笼》诚然有病句,老师更应该告诉学生,文章与时代紧密相连。入这篇课文,尊重历史,也让学生了解那段新老交替的时代,有什么不好的?公开道歉的,就是拿起来就无休止喷的喷子!#屈原课文简介#
4、屈原课文主题内容今天上中国哲学史,老师说:“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就应该多让他们背一些古诗文。回忆一下你们的小学,中学时候背过的课文中,现代文你们还记得多少?都记不住了吧!但是,如果让你们背一篇古诗文,你们都还能背出来。比如《诗经》、《论语》以及屈原的《离骚》等等,这些你们都还会记得,更不必说往后几个朝代的了。就拿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来讲,这篇文章我是很喜欢的。在现代文中,很难找出这样词句优美,想象丰富,画面描述形神兼备的文章。这篇文章啊,还蕴含着一个道理:你看,捕鱼人第一次进入到桃花源中,是偶然。可是他在所感受到的一切桃花源都太美好了。所以,桃花源的人在他离开后告诫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还是没有遵守诺言,回去后带着人前来。他是想拥有那美好的一切,可是事实并不如他所愿。这说明什么,说明啊,人还是保持着纯粹的本能和愿望,欲望一旦多了,就得不到你想要的了。短短一篇文章,看似描写桃花源,可是,文章背后蕴含的诸多道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这是老师讲的内容,我听完再次感慨古人智慧高深知识渊博。有人可能会问,陶渊明当时估计没想这么多吧。有没有,这很难考证,不过我愿意相信有,因为从冰山定律的角度来分析:浮出水面的20%的是文章内容,可是,隐藏在水下面的是作者的人生阅历,综合能力,文学底蕴以及我们现在所说的三观,等等。所以再次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大佬的敬意。很多人物都是这样:以前就觉得他很厉害,越了解就越觉得他厉害。后,就是像老师所说的,人还是要保持纯粹的目的,不可有太多欲望,否则,你将难以得偿所愿,甚至是失去。
5、屈原必背课文抄书打卡第35天。古文观止之《屈原列传》出污泥而不染,屈原魂永流传每年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南方还要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屈原;部浪漫主义诗集《离骚》的作者也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因遭到贵族小人的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万念俱灰,自沉于汨罗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并且制定法令,写出《离骚》……他才高八斗,但是命运多舛,起初楚怀王“任”之;后来国君听信谗言,屈原开始走下坡路,从“疏”到“绌”再到“迁”,一步不如一步,终他万念俱灰,抱石“沉”江,身殉楚国。五个字简括了自然人屈原不凡亦不甘的一生。历史的车轮轰轰隆隆滚过了两千多年,不管历史如何变迁,自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的形象就在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矗立起来了,他的灵魂得到了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正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屈原列传》是高二的课文,位于第三单元第九课。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不仅提供了关于屈原生平事迹之史料,对屈原的作品作出评述,同时也在屈原身上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6、屈原的课文有哪些22-10-31日周一:不读书不看报究竟有多么可怕?——教学随笔 1、一个性格外向开朗乐观,爱笑的阳光男孩上课时,阅读理解的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写的《往事依依》,是入选中学课本的名篇。作者深情回忆感恩她在几十年前中小学时期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是年老的,朗读辛弃疾的词;一位年轻的,朗诵现代诗,均投入深情,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对诗文对山水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其中的《千家诗》影响特别大。2、在解释“骚人搁笔费评章”一句时,提问,“骚人”是什么意思?学生茫然不知,我自然提到国史上第一位影响千古的大诗人“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和端午节等等。我惊讶小孩一无所知,赶紧叫他记笔记。3、也许是春秋战国可能太久远,学生能找到借口,那么说到近代史大火焚毁圆明园,什么时间?谁干的?学生问是不是八国联军。我赶紧答,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罪魁祸首是后来被雷劈死的英国军官额尔金,等等史事…… 4、很显然,在语文学习中,正如作者强调的,熟读诵读背得“滚瓜烂熟”是必需的。课外阅读也是必需的。作者在文中深情地回忆她几十年前她的老师的话:“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语重心长,谆谆教诲!5、2022年新版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阅读量是“至少一百万字”,然而不幸的是做到的或能做到的学生太少太少,那么语文考试能得高分吗?作文能写好吗?不读书不看报,没有课文阅读或就算有那么一点点课外阅读,“量”够不够?为什么数学、英语考试都有满分,而语文几乎没有。语文作为第一基础学科,而盲目的急于求成的家长焦虑到恨不得小孩“三天就当上博士”。语文教学堪忧!6、——在这无知的孩子面前我生出深深的忧思,一言难尽,一声叹息!果然,在后来的讲课中,我随口提到疫情已经三年多,美国的灾情全球第一,中国做得好,请问美国是什么制度?中国是制度?为什么中国治这病免费?美国是的超级大国,调节费用高昂,为什么?本以为他应该知道这一常识,学生竟然完全不知,以尴尬的笑来掩饰难堪。7、伟人说得精辟,“一个人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这句名言,鄙人从小学时就背得“滚瓜烂熟”铭记至今,几十年来未敢遗忘。不读书不看报究竟有多么可怕?就是沦落为“没有灵魂的人”,说白了就是堕落为猪牛狗一样的低级动物,活什么劲啊!活了个寂寞!【981字,7:32分写完】
7、屈原课文内容介绍今儿周末,老妹的七岁小儿来串门。检查完他的日记后,又和他一起翻看了语文书,告知他课文里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之事。简单讲了几句楚辞,萌娃儿还是坚定坚持说他 喜欢诗词,特别是“沁园春雪”和“沁园春 长沙”。我道:“我也喜欢诗词,有机会时再教你屈原的楚辞和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好!我们一年级语文书上也有唐诗,我也喜欢。”“你知道那些唐诗说的什么吗?”“还没学,不知道,但我喜欢。”“你倒是挺识货,喜欢的都是好诗词。以后书本上的在学校老师教,周末时间我们自己学其他的好诗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