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出身简介(苏轼简介号什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11:04:05 浏览
1、苏轼简介号什么

苏轼一生之(1)[玫瑰][玫瑰]他是文学圈的顶流,还是水利专家,社交达人,水利专家。让我们一口气看完苏轼的一生。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他有着摩羯座显著的特点乐观。母亲对苏轼苏洵的管教很严格。父亲苏洵27岁时才浪子回头,奋发读书,认真教育孩子。两兄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丈。18岁时苏轼娶了结发妻子王弗。一位深藏不露的才女,才华不在苏轼之下。为人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为丈夫提供很多合适的建议。后来,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离开四川。到当时的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文章追求辞藻,华而不实的文风泛滥。主考官欧阳修读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论》时眼前一亮,十分赏识。想把这位考生定为第1名。但当时考试实行糊名制。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把这位考生定为第2名。后来才知道是苏轼这个大在冤种写的。弟弟苏辙在这次考试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可是他爸苏洵却落榜了。文坛大v欧阳修,看好苏轼。常给她的文章点赞,转发评论。[捂脸][捂脸]还感叹说,30年后人们不会记得我。只会记得苏轼。苏轼就在京城文学圈里出名了,很多达官贵人都是他的粉丝。正当他沉浸在涨粉的喜悦中时。忽然接到了母亲病故的噩耗。悲痛的心情匆匆回老家为母亲奔丧。当时的丁忧制度规定,官员的直系亲属去世以后必须辞掉官职。在家守孝三年。哪怕是当朝宰相都不例外。1059年兄弟俩丧期满。苏洵带着儿子和儿媳全家迁往京城。借钱买了栋别墅。还不得起房贷先不管住着开心就完事儿了。不久后,苏轼参加了公开评议朝政的制度考试。他的作品被列为三等,为百年第一。宋神宗评价他是个可以做宰相的人才。但苏轼这一生从未做过宰相。[玫瑰][玫瑰]

2、苏轼出身以及人生价值

欧阳修看完一份考生答卷,拍案叫绝:“妙!”当即评为榜眼。不料,苏轼因此丢了状元。欧阳修没想到,他看的这份答卷,并不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而是苏轼写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多称他为苏东坡。苏东坡于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出生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并称为“三苏”。22岁的苏东坡参加科考,得了榜眼。这在一般人可能已经是牛了,但如果这人是苏东坡,读者可能还会觉得奇怪,才华盖世的苏东坡哎,竟然只拿了个榜眼,那状元得牛成什么样?状元是谁根本就不重要,因为这个位置本来该是苏东坡的。他参加科考那年,主考官是欧阳修,他批阅卷子的时候,看到一个考生的卷子,大为惊叹:“天下居然有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的人!这次的状元就是他了!”但是转念一想,“不对呀,现在天下能把文章写这么好的,除了我的学生曾巩,还能有谁?我是这届科考主考官,要是把自己的学生定为状元,肯定要被人说闲话的。”于是又改了主意,把这篇文章定为榜眼。自古以来,重要的考试,为了防止舞弊,都是需要“糊名”以及誊写卷子的。所谓“糊名”,就是把名字遮住,考官只能看到考卷,看不到考生名字;誊写卷子,则避免了考官通过字迹来辨出熟人。欧阳修误以为那篇文章是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只好让自己的学生屈居第二了。可没想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发榜后,欧阳修才知道,自己犯下了错误。科考中,主考官和其录取的进士有师徒名分。不过一般来说,这种师生关系并不太牢固。欧阳修和苏东坡却是个例外。因为欧阳修的自我感觉良好,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莫名其妙地丢了状元。当然,苏东坡本人是不知道的,就是知道了,也未必有多在乎这些虚名。接下来发生的事,我们就会知道,像苏东坡这种天才级别的才子,能自信到什么程度。两人有一次偶遇,聊得十分投机。欧阳修趁机问了苏东坡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在他心中藏了很久了:“我当时看你的考卷,你中间提到一个关于皋陶和尧的典故,我查编典籍,都没有找到出处,不知道子瞻是在哪本书上看来的?”苏东坡气定神闲地说:“没有出处。”欧阳修目瞪口呆:“你的意思是,那个典故是你编的?”苏东坡振振有词:“为什么非要有出处呢?写文章是立意为先,所有经史典籍,都不过是我们的工具而已。”当时北宋的文坛流行一种文体,堆砌典故,辞藻华丽,却是晦涩难懂。欧阳修一直讨厌这种文风。苏东坡的这番话正打中他心坎,而且这个年轻人,在科考这么重要的考试中,都敢扶撰典故,显然比他跨的步子还要大。欧阳修豁然开朗,哈哈大笑,把苏轼引为知己。他曾写信给梅尧臣说:“我看苏东坡的文章,能出一身大汗,畅快得不得了。”还对儿子说:“三十年以后,世人都不会再记得我,因为有苏东坡这么个人。”言下欣慰。他错把苏东坡的文章当成曾巩的,导致苏东坡错过了状元这件事,后来流传开来,被苏辙写进了文章。苏东坡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和欧阳修交恶,事实上,两人一直维持深厚的师生情谊。欧阳修去世二十年后,苏东坡还曾抄写欧阳修的文章,并在文后写了题记,说:“我是欧阳修的学生,这次滁州官员邀请我来抄写恩师的文章,我是不可以推辞的。“在欧阳修说出那句话后,三十年后,人们并没有真的忘记他,但苏东坡的名气和成就确实盖过了老师。不过苏东坡谈起欧阳修,始终有着对恩师的崇敬和濡慕之情。@凯西情感故事汇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文人相轻”,意思是有学问的人大都互相看不上眼。苏东坡和欧阳修本来很有可能会发展成那种局面。毕竟,因为欧阳修的误会,苏东坡丢了状元。这样的事,但凡名利心稍重一些,双方就没那么容易跨过这道坎。但从两人后来的交情看来,这件事丝毫没有在苏欧两人心中留下任何芥蒂。看到欧阳修和苏东坡的例子,我就会知道,泰斗级别的文人,非但不相轻,反而是惺惺相惜的。,#苏轼出身简介#

3、苏轼的妻子王弗出身

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只有1年,即建中靖国元年。这一年的大事是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岁。那一天是公元1101年8月24日,今天是苏轼逝世921周年纪念日。苏轼出生的年代,有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在世。苏轼一生曲折坎坷,多次被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直到现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与苏轼有关的渊源典故文化遗迹。宋哲宗元祜八年公元1093年,经历过乌台诗案后的苏轼58岁被贬定州任知州。他在定州任上短短八个月,却成就了今天定州多个文化名片。我今年两次去往定州文庙,只为探寻名人祠中苏轼在定州的事迹。院中高大的东坡槐依然苍翠繁茂,如同苏轼为世人留下的无数文化瑰宝。读万卷书,行路。消息闭塞步履维艰的古人尚能成就如此伟业,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多读书多学习,多出去走走看看。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全才巨匠,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非凡的艺术成就。用现在的话说,苏轼是实打实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苏轼一生阅历丰富,他的诗词大多是对平常事务的描述,却蕴含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州文化和旅游@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保定文化旅游

4、苏轼 地主阶级 出身

2022年1月21日,是苏轼诞辰的985周年。北宋景祐三年(1036),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苏轼,字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曾任湖州太守,但并不限于在官任上对湖州的亲近。他数次来湖,并在湖州留下七十多首诗词,还有许多重要文章也是在湖州写成。许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如吟诵湖州的《南歌子》:“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蘋汀。门外月华如水、䌽舟横。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两山遥指海门青。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他多次登临湖州三绝之一的飞英塔并留下了诗句:“忽登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乡,震泽浮云天。”还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他和湖州婉约派诗人张先的友情。据传说张先在80岁时聚18岁的小妾。苏东坡曾写一调侃诗给张先以作随礼:“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当然,现在也有人说是,这诗不是苏东坡写的,是野史附会穿凿而已。但不管怎样说,他和张先确实是年龄相差三十岁的忘年交哥们,两人多次在杭州、湖州等地喝酒吟诗。而正解的贺诗是: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公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而在苏东坡一生中,在仕途上有个重要的坎坷节点,那就是“乌台诗案”,而此案发生的背景正是在湖州。1079年即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到任湖州太守时,时任御史的何正臣,因和苏学士不对付,故上表弹劾苏轼,其在到任的《湖州谢上表》的谢恩表中,暗藏讥讽朝政的语言。并随后又用大量苏轼诗文作所谓的证据,将苏东坡押往御史台入狱受审,逐之造成了北宋大的“文字狱。”为什么叫“乌台诗案”?据《汉书·薛宣朱博传》所载:御史台中有棵柏树,经常有数千野乌鸦栖居其树上。因此,亦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也由此得名。“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走向了仕途的下坡路。此后,又数次被贬谪。1101年病死于江苏常州,终年六十六岁。苏东坡在湖州一地留存了他的不少遗迹:现在爱山广场的爱山台、飞英公园内的墨妙亭及六客堂,城北黄龙洞侧的苏公祠等,都与苏东坡有关。而我骨子里犹喜苏东坡的豪气:不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今年985岁了,而他与湖州的故事是说不完的。有时去湖城那些苏东坡遗迹处悠悠转转,回味下他那些豪气干云的诗词,仍然会觉得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会弥漫全身。

5、苏轼出身寒门吗

在山东菏泽,有一处曹州牡丹园,牡丹园中有一座中国牡丹博物馆,博物馆内有一尊巍峨的雕像,那就是苏轼雕像!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目视前方,无所畏惧!这就是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父亲是苏洵,与苏辙是兄弟。苏轼博学多才。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但是,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1065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43岁那年,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但就是这样的官样文章,被人抓了辫子,说他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后来,很多元老纷纷替苏轼求情,苏轼才免于一死。苏轼因此坐了100多天牢。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心情郁闷,写下了《 赤壁赋》、《 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1085年, 宋哲宗即位,苏轼得以东山再起,官至知礼部贡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苏轼看不惯一些人的做派,再度自求外调。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宋徽宗即位后,苏轼于1100年被大赦,于是他一路北上。途中,他接到可以自由居住的消息,就决定落脚常州。他知道常州离太湖很近,风光优美,并且他在常州还有田产,生活毫无问题。然而,那年夏天,也许是由于天气太热,他突然得了痢疾。学过医学的他自己配了药,吃了,确有益处。但是,他的消化系统实在不行,出了毛病。就这样,他的病始终缠绵不愈,一个月光景,始终躺在床上。1101年7月28日,苏轼突然间衰弱下去,呼吸气短。有人对苏轼说:“现在,你的想法是什么。”苏轼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就是苏轼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就这样,苏轼平静地走了,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享年65岁。命运坎坷的苏轼,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值得今人体悟。一切不强求,该来的躲不开,该去的留不住!这就是生活。

6、苏轼两任妻子出身

说起对对子,那个当属大才子苏东坡莫属,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呢“东坡戏辽使”。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年1月8日出生在四川眉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于1061年入朝,为官博学多才,宋哲宗继位,高太后掌权后,他很受重视。一天苏轼被急旨传到宫中,朝堂上的人们面色凝重,连处事不惊的高太后也面露难色。原来是辽国使臣的一副上联难倒了满朝大臣,辽国使臣傲慢的说:“大宋任何人都可以对,如果在三日内能够对上,我将奉大宋为上邦,否则,就是下邦。”对子的上联是:三光日月星。此对看似简单,其实难,数字后面正好是相关的三种事物,百官看了以后,竟无一人对出?李定、舒宜便推荐苏轼来对,其实,他俩心心相通,想借此来陷害苏轼:“大家都知道苏轼饱读诗书,如果他来,一定会对出来,如果不能对出来,就说明他是个浪得虚名之人。”高太后也知道他俩的用意,但是他相信苏轼一定可以对出下联。苏轼听完了上联,“噗呲”一声,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辽使被这突如其来的行为搞糊涂了,只是呆呆的看着苏轼。“这么简单的对子,满朝文武是不屑于和你作对,你还真这么当真?”苏轼笑着说。辽使听了大怒,吼道:“你说的轻巧,有本事快快对来。”苏轼说:“我对四诗风雅颂”。此言一出,满堂鄂然,叹为。原来,这“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合在一起可称四诗。苏轼看辽使一下没了刚才那股不可一世的气势,便趁机趁机戏弄他,说:“像你们国家这种对子,我随手一抓就一大把,比如“一阵风雷雨”,“半桶泥土浆”。这下辽使更加不知如何是好,羞愧万分,自认下邦匆匆离去。高太后从此更加信任苏轼,一年之内将她连升三级。苏轼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在这次联合的挑衅中,他用自己的才学和机敏,为国家摆脱了尴尬,其实让一个人光彩夺目的不是衣服上金银珠宝,而是心灵深处的智慧。

7、苏轼的家世和出身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玉溪,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在父亲的影响下早年就开始涉足诗词歌赋等文学领域,并在后来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作品创作者。苏东坡自幼聪慧好学,十岁即能写文章。他曾经在进士考试中多次落选,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知识和才华的努力。相反地,他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见解,并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进士资格。苏东坡在官场上也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他先后担任过广西钦州通判、福建泉州知州等职务,并以其清廉正直、勤政爱民而受到人们广泛赞誉。然而,在权力斗争中遭遇到挫折之后,他选择辞官回归故乡,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方面。苏东坡对于文学艺术具有深厚造诣和独特眼光,在唐宋八大家中被誉为“第一”。他所创作的《江城子》、《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流传至今仍备受推崇;同时,他还善于书法与绘画,在这些领域也留下了许多杰出作品。除此之外,苏东坡还是一位重视友情与交往关系的人物。无论是同窗好友还是长辈晚辈都可以得到其真心实意地关注和帮助。例如,《黄州寒食诗》就记录了当时苏轼陷入囹圄之时张籍送来肝饭及笔墨纸张给予支持之事情。总体来说, 苏东坡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用其卓越才华, 清廉正直, 勤政爱民, 以及对待友谊真挚付出等个性特质塑造着一个完整形象. 从青少年时期起便展露天分秀气, 到逐渐步入仕途发挥所长;再到退隐山林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 在各种环境下都保持着恰如其分平衡稳健态度. 这样一个全面发展且内外皆美满成功者值得我们铭记!

8、苏轼出身文学世家

苏东坡一生娶有2任妻子。有小妾30余个,而他每当仕途起复之际,必纳妾冲喜,而遭贬官之时,则将姬妾送人或遣走,这里面仅有的一个没有被他送走、陪他颠沛一生的就是王朝云。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他天资聪明,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年纪轻轻就能出口成章。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1057年,20岁的苏轼,和比他小2岁的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双双中了进士。苏轼取得第 一,苏辙位居第五。苏轼,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文、赋、字、画方面都颇有成就。有2700多首内容广阔,风格多样的诗词存在于世,其中对后人影响较大的诗篇有340多首,人称诗神。苏东坡由于性格率直,为人放荡不羁,造成他仕途坎坷,重用和罚贬不时交替。因此喜好美色,流连于市井里坊、青 楼,和一众朋友喝酒作乐就成为他排解烦恼和痛苦的途径。在众多美色当中,他的两位妻子和一位妾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发妻子王弗,是他老师的女儿,自幼饱读诗书,16岁嫁给了20岁的他,婚后两人琴瑟合璧,恩爱,可惜只有短短的11年,王弗就去世了,年仅27岁。苏东坡在王弗去世十年之后,还是会在梦里梦到她,这首传颂千年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就是见证。续娶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她去世后的第三年,22岁的王闰之,按照姐姐的托付,怀着对苏东坡的崇拜嫁给了33岁的他。她婚后对姐姐所生的儿子和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一样视同己出,给了苏东坡一个和谐而美满的家庭,用一生的无怨无悔践行了姐姐的信任。她不懂诗歌,但在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给了苏东坡不少名篇大作的创作灵感,她的体贴、周到、能干,使他度过了生命中的许多危机。她陪伴苏东坡渡过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重要的岁月,付出了一位普通家庭妇女所能给予丈夫的全部爱和温暖关怀,在他的宦海沉浮中始终不离不弃、同甘共苦了25年。1093年,46岁的王闰之因病撇下了57岁的苏东坡。空留下感人肺腑的《祭亡妻文》。苏东坡死后,他的弟弟苏辙将他们合葬于河南郏县的小峨眉山东麓。第三任王朝云,实际上是苏东坡的侍妾,他一生中的知己爱人。王朝云,钱塘人氏,生于1062年。自小家贫,8岁成了一个卖艺的清倌。苏东坡被贬杭州,一次在湖边酒楼宴饮时,清新洁雅的气质,为苏东坡所欣赏,友人为12岁的她赎了身,送给苏东坡做了侍女。据说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写得她。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每当他起复之际,必纳妾冲喜,多时身边有30余人,而遭贬官时,则将姬妾送人或遣走,唯有王朝云始终留在他身边。她除了练习琵琶还学习书法和茶道等。在苏东坡仕途不顺,情绪低落时,朝云就像他的红粉知己,陪他一起琴棋书画,抚慰着他的精神世界。有一次饭后苏东坡拍着自己的大肚子问左右,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众人皆:“一肚子锦绣文章”恭维,唯有她:“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听后说只有朝云蕞懂我。善良的王闰之见朝云和苏东坡相互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于是在朝云18岁那年,让她成为了苏东坡的侍妾,并让她随自己姓王。在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22岁的王朝云生下一个儿子,苏东坡十分喜欢,可惜10个月就夭折了。自此以后,再没生育。1094年,58岁的苏东坡被贬去岭南惠州,此时王闰之已经去世,他驱散了众多家眷准备孤身一人前往,只有王朝云誓死相随。在惠州她常常为苏东坡唱他填过的一曲《蝶恋花》词,为他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感到心疼,边唱边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而苏东坡懂她为他不甘的这份知心,每每故意岔开话题,笑着劝慰:“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他自朝云去世后就不再听这首《蝶恋花》。1096年,陪伴苏东坡22年,34岁的王朝云因染瘟疫离世,临终前苏东坡一直陪在她身旁念着《金刚经》为她送行。这一年苏东坡60岁。他在惠州西湖孤山东麓王朝云墓旁修建了一座六如亭。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的楹联,自此未再娶。@一点看视界王弗与苏东坡两情相悦,他一直不能忘怀;王闰之与苏东坡不离不弃,他唯有同葬方能补偿;而与他心意相通的王朝云,只有空留他的无尽悲伤。王朝云去世前,苏东坡虽然已经鳏居,虽然她与他同甘共苦,虽然他心里早已把她当作妻子看待,可他还是没能娶她为妻,她的墓碑上也还是写着“姬人”二字。这样的感情是可叹还是可悲?当时的时代烙印和如今的道德标准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朋友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