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公简介(山阳公是怎么来的)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11:36:35 浏览
1、山阳公是怎么来的

那年,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也不错,他做到了“你给我江山,我保你太平”。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曹丕不但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位列诸侯王之上,还这样说道:“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结果,曹丕死在了汉献帝前面,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后,仍然厚待汉献帝,待汉献帝去世时,给予他帝王的厚葬之礼。看古代历史,对于篡位者来说,帝王的合法性始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焦虑。因为,儒家礼学之下,“正统”是一个魔幻而有力的词汇。早在项羽反秦的时候,就找来一个“楚怀王”,当做“代言人”,然后披着“正统”的外衣,对秦国进行收割。再往后,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这些个儒家士大夫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打“汉献帝”的旗号,纷纷向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反看刘备。虽然没有汉献帝这张牌,但是他却以汉室后裔自居,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其实也是为了那件“正统”的外衣。但是,披上外衣容易,怎样脱掉这件外衣,然后让自己成为“正统”,就成了一个难题。想当初,曹操掌握了军政大权,但是仍然不敢称帝,别说称帝,就连加九锡,都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是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但是他跟着曹操干,仍然冲的不是曹操,而是汉室。所以看着曹操一步步给自己加戏,越来越不规矩的时候,荀彧忍无可忍,跳了出来。他冲着曹操说了句:“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对荀彧的举动,曹操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因此也有人说曹操从此记恨荀彧,甚至荀彧的死,就是曹操所为。从这件事,曹操意识到,想要称帝看来真的没那么容易,起码在天下未定之时,不可冲动为之。孙权就曾向曹操称臣,建议他别干大汉的丞相了,直接称帝自己爽算了。曹操知道后,不屑地说道,“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孙权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曹操这个例子,恰好说明“正统”是一道看似透明、实则坚固的城墙,不太容易冲破。我们再往后看,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当上了皇帝,但是手段既不光彩,也不正统,所以他才会去三番五次地找史官修改史书。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皇帝手里夺取了帝位,同样面对“帝王合法性”的问题。朱棣为此甚至篡改了生母的信息,给自己增添继承皇位的“正统性”砝码,以掩饰自己皇权非法性的焦虑。其实,这些篡位帝王们的“焦虑”,是无解的。因为,帝王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是一个共识问题,你破坏共识,自己搞篡位,然后还要大家承认你这样做是合理合法的,这就比较困难!困难的深层原因,在于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违反大家共识的,而且,这个共识,也不是你杀上一批人就能解决的。正所谓你可以征服我的人,但是征服不了我的心,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对这样的困局,该如何突破,其实也是有答案的。那就是“禅让”和“推辞”,而且是不断“禅让”和反复“推辞”。虽然这样的答案,不见得十分管用,但总也会有七八分的效果。曹丕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称帝的问题,而且通过曹丕称帝这件事情,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权力运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暴力控制的过程,还是一个汇聚共识的过程。”对我们来说,面对称帝,大臣的不断劝进和主公的不断推辞,看起来无聊又虚伪,其实背后是有着很深的政治动机和目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下一期,我们就拿曹丕称帝的案例,来看一看,他是怎么通过这样的虚伪流程,来实现君臣共识的!下一期,我们接着聊!—— END ——我们一起瞄历史,聊当下!

2、山阳公的来历和由来

汉献帝禅陵,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古汉村南,北依云台,地处山前洪积平原,是汉献帝与曹皇后的合葬墓,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禅陵为圆丘形,现存封土高7米,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陵前有享堂5间,是豫北地区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对研究帝王陵寝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3月5日,汉献帝禅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于曹丕,被封为山阳公。曹魏青龙二年(234年)三月,汉献帝去世。同年八月,汉献帝被以天子之礼葬在浊鹿城西北5千米之处,魏明帝在京衰服素冠,亲率群臣百官致祭,盛赞汉献帝“冠德百王,表功嵩岳”。之后,赐名汉献帝陵为禅陵,令地方官划定以禅陵为中心的135亩大的陵园,设置正副职官员负责管护。曹魏甘露五年(260年),曹皇后与汉献帝合葬于禅陵。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修武县知县卜永升在县城东关设立禅陵碑。从此,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修武县知县都要率属官到碑下望陵遥祭。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各村会首建祈求平安碑于汉献帝禅陵。清代雍正年间,修武县知县为防不法之徒侵占陵区,重新规划了陵园四至,标刻在石柱上。清雍正九年(1731年),邑人张六计立汉献帝陵墓址碑于此。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河北镇总兵王普立汉献帝陵寝碑于此。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墓碑于此。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17日,建筑学家刘敦桢对汉献帝禅陵进行考察。文革期间,汉献帝禅陵遭到严重破坏,文物悉数被毁。20世纪90年代,修武县人民政府按照汉代风格修复了汉献帝禅陵享堂,并在陵区栽植了大批松柏和各种花卉。1994年,修武县人民政府对汉献帝禅陵进行修复。1997年,修武县人民政府对汉献帝禅陵加以修复。2009年,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汉献帝陵进行了考察,并向国家文物局推荐汉献帝禅陵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献帝禅陵之上立有汉献帝陵寝碑,碑为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55米,宽0.585米。题首刻: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暮春秋旦;中刻大字:汉献帝陵寝;落款:河北镇总兵方城王普立石。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幼为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为渤海王。经历宦官之乱,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在司空董卓拥立下,即位为帝。董卓伏诛后,受到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在杨奉和董承护送下,逃出长安,辗转东行。建安元年(196年),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丞相曹操去世后,十月乙卯(220年11月25日),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以二女嫁于曹丕。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今焦作山阳区山阳故城),刘协放下了皇帝的架子,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刘协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汉献帝做山阳公以后,见山阳(今河南焦作)百姓流离失所,贫病饥寒,田园荒芜,百废待兴。汉献帝在贤内助曹娘娘鼓励下,毅然脱下官服,换上布衣深入民间,将自己过去在宫中学习的精湛医术,奉献出来救死扶伤,拯救黎民百姓;遇有灾荒年景,减免赋税,和山阳百姓一起节衣缩食共度难关。几年时间,山阳百姓得到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百姓们为报答汉献帝的恩情,争相奉送土产鲜果等物品以表心意,但往往被婉言谢绝。因此,汉献帝去世后,山阳百姓无论妇孺长幼,失声痛哭;送葬人群,有头无尾,人们用帽子盛满黄土,在汉献帝的墓穴上堆起了一座五亩大高高的小山丘。之后,陵园周围十三个村庄的群众轮流护陵,代代相传。

3、山阳公真实结局

山阳公之死山阳公为谁?汉献帝刘协是也。曹操死后,汉献帝被迫禅位于曹丕。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打发这位汉献帝到河内的山阳当了个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允许他在山阳当他的国中之国的国君。和后世的宋武帝刘裕之流相比,曹丕对前朝皇帝可谓仁至义尽。看来山阳公的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居然熬死了曹丕。直到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青龙二年的三月庚寅才薨了。魏明帝追谥其为汉孝献皇帝,当时群臣建议丧葬规格比诸侯王,但魏明帝坚持以帝王之礼安葬。山阳公之死,彻底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其享寿五十四岁。#山阳公简介#

4、山阳公国家简介

被篡位的君主为何下场越来越惨汉献帝禅位以后被封为山阳公,安享晚年,跟诸葛亮同年去世�曹奂也是善终,活到了302年(司马炎290年过世)�但后面的就挺惨了,司马德文禅位的同一年就被刘裕咔嚓了,杨侑也是禅位那一年挂的

5、山阳公是现在的哪里

按《三国志》记载历史中也就是汉献帝逊位并昭告天下行禅位大礼魏文帝即皇帝位建立魏国并视为三国正统,理论上来说魏朝是汉献帝禅让才能建立虽说是逼迫的,但是得到正史的承认的,而且刘协也没有死被贬为了山阳公而已,死之后也是按照天子给你安葬的,当然了也并不排除当初西晋建立为保持它的正统地位令陈寿修《三国志》特意抬高曹魏的正统地位毕竟西晋王朝也是魏国这边继承过来的,事实上魏国的正统地位自宋以后便逐渐不为人所认同而同时蜀汉的正统却逐步确立,但是我认为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名不正言不顺!曹丕是魏文帝,刘备是蜀主,孙权是吴主。魏则是正统!因为魏是承继东汉禅让的政权,吴蜀不过是割据政权而已!

6、山阳公晋朝

刘备是蜀汉皇帝,他的眼光和战略格局要比诸葛亮和赵云高得多。 刘备的志向是一统华夏,欲申大义于天下,他决不会龟缩于四川,当第二个刘璋。 他与曹操在争夺汉中时,倾全国之力,老幼妇孺齐上阵,才把曹操击退。注意是击退,不是击败,汉中之战是主动撤退的,撤退时还把汉中人口带走了,曹军主力并没有损失。 反观刘备,倾尽全力,伤筋动骨,才拿下汉中,属于惨胜。汉中之战,刘备认识到曹操太过于强大,想夺取雍凉,无异于痴人说梦。 赵云所谓的国贼是曹魏,先灭曹魏,东吴就会归顺之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幼稚。 当时汉献帝已被废,当了山阳公,东汉已灭亡。难道刘备打下魏国,还要请山阳公刘协再回来当皇帝不成?而且蜀汉国力军力远弱于魏国,蜀汉凭什么能打败魏国? 而刘备当时已经60岁的老人了,如果他不有所作为的话,统一华夏就成为梦想了。因为他深知儿子阿斗没有争雄天下之心,诸葛亮无军事奇略之谋。只有在自已有生之年奋起一击,或可还有希望。 曹魏太强,不能打。如果硬要打,势必会碰得头破血流。 而孙吴当时的国力弱于魏国,与蜀汉在伯仲之间。在兵力上还弱于蜀汉。 刘备的战略就是先拿回荆州,再扫荡东吴,与魏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和魏国形成对等的国力。此时北伐才有实力消灭魏国,一统华夏。 以当时的天下形势,刘备的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于是刘备让魏延驻守汉中,以防曹魏,诸葛亮仍干老本行,留守成都,筹集粮草。自己举倾国之兵,亲征东吴,意在一举荡平东吴。 刘备在战略上没有问题,在战术上却输给了陆逊。关健是刘备当时缺少一位优秀的参谋长。如庞统,法正还在的话,刘备东出的战略目的必然会达成。#山阳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