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诗人于谦(诗人于谦身世简单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11:51:41 浏览
1、诗人于谦身世简单介绍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的民族英雄、诗人于谦的诗,何等正气,何等大义。要是于谦底下有灵,看到五百年后,出了一个叫于力的信口雌黄、口是心非、为虎作伥、背祖忘典的不肖子孙,一定会气得吐血。

2、诗人于谦家教

昨晚看央视诗词大会,大会分享了明代诗人于谦的两首咏物诗, 让我感慨的是,出生于600年前的明代诗人,他不是咏花咏草咏鸟,而是咏煤炭和石灰,歌颂了煤炭和石炭的奉献精神,真是让人大开眼界。600年前世界很多地方可能还不知道煤炭是何物,更不一定会烧制石灰,但我们的祖先不但对两种矿物进行了开发和利用,而且名字都和现在一样,还能从奉献的角度用诗词形式来赞美它,中华文明真是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附于谦2首诗:《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畜藏阳和意深。嚼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冯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人于谦趣事

谈到明朝名臣于谦,大家首先会想起他那首耳熟能详的七言绝句《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借咏石灰托物言志,表明于谦刚烈正直、不畏强权,重名节不重名利,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也是于谦作为民族英雄人生的真实写照。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宣德五年(1430年),得到宣宗器重的于谦,被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在巡抚山西时,于谦曾写过一首《晋祠祷雨晓行》的诗:“晓行数里未天明,路绕汾河听水声。斜月带星横远汉,清风传漏报残更。中心但愿灵祗格,远道何须父老迎。好挽银潢作甘雨,溥沾率土润苍生。”诗中写道,作者已晓行数里,天尚未明,于谦勤政如斯。虽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却不须父老乡亲前来迎接。作者是何等的清廉简朴。虽然祷雨是迷信行为,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者心忧苍生为民解难的情怀是真诚感人的。于谦生活的时代,朝廷上下已相当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宦官把持朝政,明朝政权已危机四伏。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到了“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于谦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在任山西巡抚时,于谦要进京奏议汇报工作。当时,地方官进城奏议,都要带很多当地名产作为打通关节乃至献媚取宠的礼物,这已成普遍的社会风气。而于谦进京,总是两手空空。有人就劝他带些山西名产手帕、线香和麻菇,进京后分送朝臣。于谦于是写下《入京》诗作答:“绢帕麻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麻菇、线香这些都是山西当时比较稀缺的土特产品,通常是官员送给权贵们的贡品。闾阎(lǘyán):闾:古时候25户为一闾,在此代指老百姓。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这首诗既有讥讽,又有斥责,表明作者不屑阿谀奉迎、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和体恤民情光明磊落的情怀。后世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和“玉壶”来比喻为官廉洁。作者不怕得罪权贵,而无所畏惧的个性着实让人感佩。于谦也因刚直而得罪了当时大太监王振。通政使李锡为逢迎王振,在王振的指使下,弹劾于谦。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情激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后囚山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上言力保,皇上才再命于谦为巡抚。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即徐有贞)提议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在此期间,于谦写了一首《岳忠武王祠》诗,痛斥议和派:“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于谦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把主张议和的人都当作“负国奸臣”。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于谦力挽狂澜,痛斥逃跑主义,统兵抗击也先,迫使也先放归被掳的明英宗。但由于谦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于谦也因此在后来的夺门之变中被杀。于谦不顾个人安危,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来说服朝中君臣同心戮力抗击外族入侵,在取得胜利后,又积极把英宗迎回,这种光明磊落的情怀永远值得后世景仰。于谦被杀后又被抄家,这时抄家官员发现为官多年的于谦已贵为兵部尚书,却家无余财。真正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4、诗人于谦的作品

小学新课标诗词整理第8首【原文】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有!《于忠肃集》传世。【知人论诗】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重点词语】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②若:好像。③等闲:平常。④清白:指高尚节操。【中心】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诗词翻译】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诗句赏析】(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加上“若等闲”三字,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人生态度。(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出石灰石即使“粉身碎骨”变成石灰粉也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诗人以石灰自喻,直抒胸臆,立志要做清白的人。

5、有关诗人于谦的资料

两袖清风一词自古以来是人们形容清正廉洁形象的代名词,可这一词和谁有关呢?记得有一首诗,题为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均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时期十六岁的于谦写的,于谦是明朝的诗人,此诗表明了他的人生信念,经过他不断努力在十几年后真的做了官,那个时候的官场混乱之极。有一个内侍叫王志,在朝中掌握大权,由于皇帝对他的信任他做威做福,甚至有官员想见他还得排队等着,并且还要带礼物,一次少也得百两银子。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汇报工作,可他什么也不带两手空空就进去了,有些官员对他说,“你怎么空手啊,不带银子也得带点家乡特产吧”,说于谦不知道朝廷有这些事,当然不是,他很明白,他对着那些官员抖了几下破衣服,悄悄地对那人说,“我也带来了东西,你们不知道吧?””那是什么啊”,于谦又甩了几下衣袖说,“这两袖中自有清风”。就因为于谦为官清廉,百姓十分爱戴,当然也得罪了王志,把于谦抓进牢房,由山西河南等地百姓上书,说王志有意陷害忠良,后于谦官复原职,可见清正廉洁的官才被百姓爱戴和永远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