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村简介(淮安博里土墩村)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21:46:05 浏览
1、淮安博里土墩村

孔塘遗址位于江苏句容郭庄镇孔塘埂村以北360米, 遗址现地貌为高于地表约2米的土墩,呈不规整的椭圆形,东西径约150米,南北径约130米,文化层堆积深厚,普遍在2米以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3月下旬开始对遗址及其周边开展钻探工作,并对破坏区西部边缘进行清理,并于5月开展抢救性发掘。至2015年底共清理了9层堆积,其中1~3层为晚期地层,4层为商周时期地层,5~9层为新石器时期地层。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200座、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灰坑124个、新石器时代柱洞177个,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800余件及大量新石器及商周时期陶片。墓葬主要分布在发掘区的东半部,东北—西南向呈长条形分布,墓葬分布集中、打破关系复杂。墓葬多数为一次葬,一次葬的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器型多为鼎、豆、壶、鬶、杯,石器多为锛、钺,玉器有琮、璜、环、镯、珠、管等。2016年9月,在遗址西部又发掘面积约270平方米,探方部分共清理了8层堆积,其中1~3层为晚期地层,4~7层为商周地层,8层为新石器地层。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墓葬6座,其中1座为商周时期墓葬、5座为新石器时代墓葬,灰坑52座,柱洞33个。墓地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器物呈现出一脉相承的鲜明的本地特色,同时亦有大量外来文化因素的渗入。外来文化因素与本地文化的共生和融合使得孔塘遗址呈现出复杂的文化面貌。

2、土墩村照片

你不知道的中国美县城——南陵县南陵县隶属于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现辖8个镇,147个村、25个居委会,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人口约54.3万。南陵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遗有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皖南土墩古墓群、牯牛山古城池遗址,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陵三国文化和盛唐文化积淀丰富。三国时期周瑜长春谷、黄盖练水军的历史和小乔墓、黄盖墓的故事,家喻户晓。唐代大诗人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牧等遍游江南,驻足南陵,挥毫赋诗。李白曾三度寓居南陵,遗有《南陵别儿童入京》等诗作26首,并留下寨山摩崖石刻和仙酒坊的美丽传说;诗人杜牧流连南陵青弋江的自然风光,留有《南陵道中》等诗3首,并题有“柳拂庵”三字牌匾。南陵县地处皖南水乡,河网密布,古桥众多,著名的有麒麟桥、玉带桥、马义桥、龙会桥、惠民桥等,具典型的徽派文化建筑特色。南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目连戏》、《十兽灯》、《大王冲佛香加工技艺》、《送春》,第二批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项,所包含的门类广泛,有民间习俗、民间时令、民间礼仪等。

3、土墩塘村图片

2007年,江西的一座古墓中竟出现了46名陪葬少女,专家满怀期待地打开了棺椁,可眼前的一幕却让众人脊背发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从2006年年底说起,这年12月28日,江西靖安县李洲坳村村民李铁柱(化名)在村外林地里砍树时突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他赶紧报了警。李州坳村只有不到10户居民,生活一直安宁,颇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然而古墓的发现却让村子不再平静,这里怎么会有古墓呢?警方赶到后立刻在现场拉起了警戒线,不多时,一支由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古队也赶了过来,在林木工人的配合下,考古队先将古墓上方的林木都砍伐干净。随后,考古队员将土墩分成了四个部分,开始了向下挖掘,2007年1月24日,考古队员在发掘区的西部发现了一块呈直线分布的红土,顿时兴奋不已,因为按照惯例,这往往代表着古墓的边界。于是,考古队员随机沿着直线对古墓进行了丈量,结果让所有人都很惊讶,探测结果显示,古墓的面积足足有160平方米,而根据古墓的构造和发掘出的相关痕迹,专家判定这是一座先秦墓葬。先秦墓葬能有这么大的规模,这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多见,看着古墓周围没有明显的盗洞,专家们更加兴奋,觉得古墓里面一定有宝贝,更大规模的发掘随即展开。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专家们更加震惊,因为就在接近古墓核心的外围区域居然发掘出了47口棺材,专家们顿时疑惑不已。一座墓中为何会有这么多棺材呢?到底其中哪一个埋着墓主人呢?带着疑惑,专家们只好对每一个棺材都进行着细致的清理,寻找着蛛丝马迹。“快看这是什么!”一名考古队员在清理棺材时大声地喊道,专家随即走到了身边,结果发现这口棺材外竟然有一个直径长达30厘米的金器。金器是身份的象征,考古队员在清理完47口棺材后,也只发现了这个棺材上有,由此专家断定这口棺材就是埋着墓主人的主棺。只是,此时的专家却一脸愁容,因为这口棺材上有过盗掘的痕迹,虽然痕迹经过千年的积淀已经不太明显,但专家还是发现了。结果也正如专家想的那般,当棺材打开后,里面只出土了一枚半月形的龙形玉佩,此外再无收获,而且墓主人的尸身也已腐烂,无法辨别身份。于是,全部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身下的46口棺材上,考古队对其进行了一一发掘,结果却让专家们大吃一惊。通过现代科技检测,专家们发现这些棺材里居然埋葬着46具少女的尸体,而且年龄都在15岁到25岁之间。除此之外,这些棺材中还出土了百余粒没有完全腐烂的成熟香瓜籽,难道说墓主人是个美食爱好者?紧接着,专家们又在其中的11具遗骸中发现了绿色的结晶体,这顿时让众人脊背发凉,因为在此之前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情况。于是,专家赶紧对这些结晶体进行了化验,结果却发现这些都是磷酸铁盐类物质,通过遗骸的姿态和棺材里出土的食物,专家们随即做出了一个假设。他们认为这些少女应该是吃了有毒的食物后中毒身亡的,毒药经过时间的沉淀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才形成了结晶。只是,墓主人为何要毒死这些少女呢?他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份?遗憾的是,对于这些谜题,专家们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迄今为止专家还没有从古墓中发掘出任何文字符号。不过有一点倒是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那就是这座古墓也只是一座陪葬墓而已,因为主墓是不会将墓主人的棺材和这些少女的棺材混合放在一起的。只是,墓主人到底是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这座东周大墓的出土也为专家研究当时的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切能够真相大白。#土墩村简介#

4、松桃县土墩村姓氏人口排名

既然董卿丈夫密春雷被限制高消,那么,以后,两人,出行,董女士乘飞机,密先生只好开着三蹦子在后面追?董女士入住星级酒店,密先生只好睡澡堂子?董女士出外旅游度假,密先生只好在度假村外土墩上吃泡面等待?世界上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口袋里明明有100个亿,却只能开着三蹦子、睡着澡堂子、坐在村外土墩上吃泡面吧!想想都惨。要我有100个亿,就将那9个多亿还了,还有90个亿,依然可以逍遥。哪怕只有10个亿,我也会先还9个亿,剩1个亿也能逍遥![思考]头条热榜

5、土墩村王小军

【榆中旧时有五十一营、二十一堡,号称七十二营堡和二十七土墩的地名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榆中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地带,县境内沟壑纵横,山川盆地犬牙交错,目前遗存有大量在古代用于军事目的建筑残迹。这些以古城、堡垒、军营、土墩为代表的古代军事遗迹,既见证了古代榆中的漫长征战历史,也为今日榆中许多地名留下昔日历史回顾。甘肃榆中县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作甘省之门户,兰州之咽喉。历史上从西汉至清代,各个封建王朝为了防守巩固西北边陲,同时达到屯兵戍边的军事目的,曾经前前后后耗费大量财物及民力,在榆中境内修筑了七十二座营堡,二十七座烽火墩,权作为屯兵戍守驻地及传递消息之所用。榆中在古代曾经陆续设有五十一座军营,军营前所冠地名即昔日之屯兵驻地名称,现详细阐述如下:蒋家营、张老营、安家营、邓家营、大柳树营、麻启营、乔家营、薛家营、朱典营、魏家营、金家营、秦启营、张侍郎营、胡家营、毛家营、徐家营、上伍营、袁家营、丁官营、上蒲家营、丁家大营、上彭家营、下彭家营、王家营、傅家塔营、化家营、刘褚营、郝家营、太子营、庙王营(又名缪王营)、孙家营、詹家营、大兴营、刘家营、高墩营、三墩营、吴谢子营(又名吴瞎子营)、夏官营、窟沱营(又名库团营)、郭家营、李家营、紫家营、洪亮营、王保营、谢家营、杨家营、新营、大营、韦家营、简家营、豆家营共计五十一营。榆中古代也曾陆续筑有二十一座古堡子,即今日榆中县境内之定远堡、质孤堡、上碾堡、贡马井堡、把石沟堡、什字川堡(历史上此地曾归榆中管辖,后划入皋兰县)、龛谷寨堡(后来改为小康营,地址曾有所变动)、邵家堡、苏家堡、项家堡、刘家堡、太平堡、平滩堡(现在靖远县北湾乡境内)、白家堡、吴家堡、龙沟堡(今日之榆中青城镇)、正川堡、甘草店堡、天堡、大岔堡、胜如堡共计二十一座古堡子。榆中在古代修筑有大量的土墩,较为出名的有二十七土墩。依土墩赋予地名,也是榆中地名特色之一。榆中县境内二十七士墩依次为:齐岘口墩、白虎山墩、豆家沟墩、鸡爪山墩、接驾嘴墩、深沟子墩、上碾堡墩、卧龙川墩、糜不老墩、安家山墩、水泉湾墩、狼儿山墩、车道岭墩、郭家屲墩、夏家山墩、杨家营墩、马家屲墩、西番岔墩、范家寨墩、袁家屲墩(现名堡子)、李家庄墩、红沟岭墩、小岔湾墩、二沟墩、分壑岔墩、鹿谷子墩、马黄墩共计二十七座土墩。榆中古代修筑的土墩,亦称狼烟墩,相传古代遇有军情急报,戍边士卒煨烧狼粪烟雾,以此烟雾为信号一站一站传递消息,榆中土墩即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烽火台。曾经的榆中七十二营堡及遍及县境的众多土墩,由于宋元两朝代连年征战不休和长期的风雨侵蚀,到了明代时,大多数已呈现断垣残壁,沦为鸟兽居所。明洪武年间,朝廷出于巩固西北地区的军事之需,再次对榆中境内的营堡重新加以整修利用,并且依据地形有所增补。此外,明朝廷还于万历年间,在榆中大规模修筑了七十二座烽火墩,以备西北边塞军情急报有效的上传下达。综合各种地方史料来看,甘肃榆中县境内具有军事意义的七十二营堡,二十七土墩(绝大多数已毁灭于历史长河中)历史悠久。据现存《金县志》记载:“相传唐时戍兵所筑”。有说“赵充国屯兵所筑”,也有说法为十六国时西秦国所筑。目前有据可考的是,上伍营、韦营、苏家堡,为西汉时期所筑。郝家营、夏官营、吴谢营、正川堡,为东晋时期所筑。因此说,榆中七十二营堡及众多土墩,是自西汉以来屯戍守边的将士在不同的历史朝代里陆续修筑的。榆中境内的营、堡、墩等古建筑具备完善的军事防守功能,至清朝中叶,随着西北局势的逐渐稳定,这些营堡墩已逐渐失去存在意义,所以在清末基本上完全废弃,仅仅遗留下为当地人熟知的营堡墩等地名,这使人依稀连想到,古代的榆中曾经是一片漫天狼烟,金戈铁马的厮杀之地。

6、土塘村简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军某雷达部队在安徽省蚌埠市郊区的双墩村建立了雷达站,并在村里两个高大的土墩中修建了防空洞,然而万万没想到,后来部队撤防后,防空洞居然为一伙盗墓贼提供了便利。2005年6月的一天,双墩村的村民在一个土墩上发现了一个9米深的盗洞,他急忙报了警。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局展开了对双墩村古墓的抢救性发掘。其实早在1991年左右,距离这个盗洞三百多米的地方,就曾经发现过距今约7000多年的双墩新石器遗址,但因为之前盗洞之地曾有部队修建过防空洞,并没有发现有古墓,所以也就没有留意,却不曾想在十几年后被盗墓贼抢先一步。考古队根据表象的高大封土来看,初确定此处应该是一座汉墓,又根据取出的土来看,是花土而非生土,中间还夹杂着白色颗粒,这说明下面的古墓应该是白膏泥密封的墓室,所以基本确定了此墓应该是一座西汉古墓无疑。但是,考古队打开封土堆开始,一系列的谜团便扑面而来。通过对封土堆的土壤来看,此墓居然用了前所未有的黄、红、白、黑、灰五色花土,尤其封土的下面一层,更是人为地垫了20厘米左右厚度的白土层。更为神奇的是,白土层被清理出来以后,发现其居然是围绕在墓道口一圈的圆形垫层,其形状就像一个巨型的玉壁,而这种玉壁形的白土垫层和圆形的墓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未有过这样的记载。根据明清社稷坛的五色垫土来看,非皇家不得使用,其代表的意义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义,所以不难看出,墓主人身份必定非同小可!但是阅遍史料,专家们没有查阅出西汉有哪个皇帝,甚至是势力比较大的藩王在此埋葬,那么墓主人到底是什么人呢?带着种种疑惑,双墩古墓的地层被逐渐清理开,当发掘到墓坑0.7-1.4米的填土时,惊喜再次来临,这次发掘出数千个泥制土偶,它们环绕在墓坑周围,形成了18个圆形土丘,与汉朝铜镜背面出现的图案类似。这些土偶也是国内考古史上从未出现的,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兵马俑。让人惊喜的发现不仅余此,墓坑的内缘更是出现了一道三四层土偶垒砌的城墙,与墓壁形成一条环形走廊,墙体突出而壮观,可以称之为一种另类“兵马俑”。主墓室呈正方十字形,墓主人一棺一椁停放在正中,西北侧各殉葬三人,南侧殉葬一人,这是一个规整的十字形“三、三制”埋葬布局。但是,从这种布局来看,古墓又不像是西汉帝王的埋葬方式。另外从陪葬品来看,以陶器、石器、玉器为主,还有少量的海贝饰品,青铜器也比较多,有完整编钟一套,还有青铜鼎等其他11件大型青铜器,而这些东西往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的大型墓葬出土的比较多,这难道不是西汉帝王墓吗?要确定墓主人的身份,终还是要从其陪葬品中寻找线索。考古专家阚绪杭通过对诸多陪葬品的修复、清理,终在一个编钟上清理出了“钟离君柏”的字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凡是能以“君”者称之,大多是诸侯国君,再从其陪葬的“五车八马”来判断,更是确定墓主人是一个诸侯国君,但是铭文中的“钟离”又是什么诸侯国呢?其实,虽然“钟离国”未被单独列入史书中,但《左传》和《史记》曾提到“会诸侯于钟离”、“吴人御诸钟离”等之语,这起码说明了“钟离”是一个地方。再结合之前曾在距此40公里的凤阳,曾发掘出了钟离国的都城遗址,这足以证明,春秋时期,“钟离国”是存在的,而淮河中游一带就是这个国家的封地。钟离国无声无息消失在历史中,但却在数千年后以这种方式被世人所知,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此墓的发掘也充分证明了封土并非就是秦汉之后帝王墓葬的专利,可见“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思想早在春秋中前期便大行其道,秦皇汉武不过是这种思想更加发扬光大罢了!

7、土墩村的白莲树

冬日走村,南浔区菱湖镇许联村元旦访宋桥,时间:2013年1月1日一转眼这已经是10年前元旦了,前一年的年底下了点微雪。新年天气晴好,于是就前往下昂许联村转转,天气冷得很,水面都积了冰。许联村位于许墓漾与后庄漾之间的一组土墩上,在宋元一度设有急递铺,《职方典·湖州府驿递考》载“许墓铺,在(乌程)县南六都铺司一名,铺兵五名”。因此,村民们常自豪地说,许联原名上昂,先有上昂后有下昂。中心村水东村中永安桥、通明桥和翟公桥均为武康石质的三孔石梁桥,宋元风格鲜明,正是通过这三桥把村落的土墩联成了一个整体,而且在村中形成了一个环形的主干道。水东村的老树沿河湾成林,全是古香樟,林子里常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灰鹭,灰鹭春日飞走,等秋天复归来。秋冬之际,每天早上,灰鹭齐飞,那真是蔚为壮观,曾经见过,而这一次却没有见到。

8、土墩村位置

2004年8月的一天,江西德安县吴山乡蔡河村林居社区的村民陶昭岸在自家屋后的山上放牛,他在一个山脚下发现一个奇怪的土墩,土墩四周茅草丛生而土墩之上却寸草不生。充满好奇的他拨开茅草,想看一看究竟是有何蹊跷。他突然发现土墩前有块石碑插在土墩之中高出地面的5寸,他扒去上面的尘土,只见石碑上刻有“故陶公潜公之墓”字样。他想起他们的族谱上说,整个蔡河村中的陶姓均为陶渊明的后裔,感到此碑绝不一般极可能有很高的考古价值。于是将此发现告知了族人并报告了县博物馆。考古专家迅速的赶到了现场,只见墓碑白如膏玉,高65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碑面字迹已显模糊,而“故陶公潜公之墓,十五吉时”字样仍清晰可辨。此碑的发现使村中陶氏家族的村民十分兴奋,特地从省博物馆复印了陶氏家族的清光绪家谱。家谱显示:“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六十三岁病重,九月自作祭文,十一月病卒,十五日吉时下葬。”这与发现的墓碑铭文的确有吻合的地方,可见这的确是陶渊明的墓碑,但由于墓碑上大多字迹巳模糊难认,那么这块墓碑到底是陶渊明去世时立下,还是后人为纪念陶渊明而立下的?这疑似墓碑专家们一时也无法予以解答。在蔡河村考古队又发现三处明代陶氏墓葬群。在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墓碑上看到“故考陶公中证之墓”字样,经仔细研读碑文,专家们认为墓主是“蒲塘陶尚德渊明九代之尚书,先祖陶均道生公巳经十一代之曾孙”。这些墓葬群中的很多碑文都写着为陶渊明的世孙,只能表明蔡河村陶氏和陶渊明存在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但不能证明陶渊明的故里就在蔡河村。在德安县陶姓是个大家族约有700多人,而在蔡河村也有许多陶渊明的传说,其中有陶渊明故里在洼里陶家水库说,传说来自于《晋书.周访传》的记载:“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随后陶渊明曾祖陶侃便在老人所说之地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并在当地安了家。这传说之地就是陶家水库的所在牛眠地,牛眠地的山形从远观就犹如一头趴在地上睡觉的大牛,根据家谱和碑文中的记载,陶渊明应曾经居住于牛眠地,在其44岁时故居发生火灾,陶氏从牛眠地迁出来到今天的蔡河村,因而蔡河村陶姓就极有可能就是陶渊明的后裔。其实有关陶渊明故里之争,是从宋代就开始争议不断,经统计主要形成了五种不同说法。一为九江浔阳柴桑;二为九江县荆林街鹿子板;三为庐山南麓之栗里;四为星子县;五为宜丰县秀溪,但陶渊明故里在九江范围之内到是一个共识。陶渊明故里之争自古以来并延续至今,时间已偕同江水滔滔而去,蔡河村墓碑的出土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陶渊明的故里究竟是位于九江何处,尚需更多实物证据予以证明,还需后人来解开这一直悬而未决的谜题。 #土墩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