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府简介(孟少府是谁)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02:05:06 浏览
1、孟少府是谁

李白足迹整理(3)721年,是年21岁。是春李白归家昌明(四川绵阳市江油市青莲乡)。此后三年均在大匡山(四川绵阳市江油市)读书。722年在大匡山(四川绵阳市江油市)读书。723年玄宗修造温泉宫于骊山。李白在匡山(四川绵阳市江油市)继续读书。724年。是年春,决定去蜀(四川绵阳市)远游。他再次游历了四川成都、四川峨眉山(四川乐山市峨眉山市);是年秋,到达渝州(重庆市)。秋冬,游览了巴南(重庆巴南区)、巴中(四川巴中市)等地。725年。初春,李白自三峡(重庆市,湖北省)入巴东(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到达荆门山(湖北宜昌市宜都市西北),作《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五月,李白经过荆州(湖北省荆州市),到达江陵(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在江陵(湖北荆州市江陵县)结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39—735),司马承祯盛赞李白,李白对道家思想更加情有独钟(求荐未果的现实逃避)。此后李白来到鄂州江夏县(湖北武汉江夏区),游览了赤壁(湖北咸宁市赤壁市)、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等名胜。是年夏,李白来到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境内)。是年秋,李白从岳州(湖南岳阳市)重返荆门(湖北荆门市)。其后李白又从荆门(湖北荆门市)抵达九江郡浔阳(江西省九江市)游览了庐山(江西九江市庐山市),作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再东行,经过天门山(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作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年秋,李白抵达金陵(江苏南京市),作诗《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金陵望汉江》(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726年是年春,李白往扬州(江苏扬州市),干谒未果。夏,李白赴姑苏(江苏苏州市姑苏区),赴丹阳(江苏镇江市丹阳市),到杭州,游越中(浙江绍兴市),由剡中(浙江绍兴市嵊shèng州市)赴天台山(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北)。秋,返扬州。出手阔绰,以致生活潦倒,病卧扬州治所江都县(江苏扬州江都区),作诗《静夜思》。养病期间凭友人孟少府(掌管工匠诸务,姓名不详)照料,病渐愈。冬,李邕资助李白,李白经汝州(河南平顶山市汝州市),赴南阳(河南南阳市),继而南下襄州(湖北襄阳市)。727年。春,李白到达襄州岘山(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拜访孟浩然(689—740),遂成好友。再到安陆(湖北孝感市安陆市),遇见元丹丘(生卒不详)和安陆都督马正会(陕西宝鸡市扶风县人,生卒不详),深得都督赞赏。在安陆(湖北孝感市安陆市),李白娶许圉师(yǔ,高宗时宰相,生卒不详)之子许梓芝(生卒不详)之女许氏(生年不详,740年卒),入赘许家,暂居安陆(湖北孝感市安陆市)。728年。早春,李白出游江夏(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与孟浩然相会。孟浩然准备赴扬州,李白作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苏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后返安陆(湖北孝感市安陆市),夏、秋、冬,在安陆(湖北孝感市安陆市)。729年。多次拜谒裴长史(生卒不详)请求荐举,因嗜酒被拒,故隐居北寿山(湖北孝感市安陆市)。730年。春在安陆(湖北孝感市安陆市)。初夏,取道河南南阳,西入长安。谒宰相张说(yuè,667—731),未果;结识其子张垍(jì,生卒不详);寓居终南山(陕西西安)玉真公主(玄宗同母御妹,692—762)别馆,未能得见玉真公主。谒见其它权臣,均未果;去去豳州(bīn,陕西咸阳市彬州市),拜谒邠州(bīn,陕西咸阳市彬州市)司马李粲(玉真公主侄子,生卒不详),求荐未果。冬游坊州(陕西延安市黄陵县),拜谒坊州(陕西延安市黄陵县)司马王嵩(生卒不详),求荐未果。

2、孟少府移文书全文阅读

李白之谜(157)|| 李白与两位宰相之后成婚就说明李白“吃软饭”吗?在《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一书里,作者说李白“吃软饭,当上门女婿”,又说,“李白娶太太,主要考虑效益,看重的是政治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李白判断太太好坏的标准,是有用和没用”,是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婚姻观。不错,李白前后两段正式婚姻,娶的都是唐朝宰相之后。如果说与许氏成婚出于刚出来“闯世界”而身陷窘境,急需用这段婚姻来“解围”的话,与宗氏的结姻则有很大的“缘分”因素。李白入赘安陆许家,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李白的生活确实陷入了困境。李白出蜀,一年多“散金三十余万”,囊中空空,病困于扬州旅社,作《静夜思》《秋夕旅怀》,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他蜀中的老师赵蕤,作《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冠怀锺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书剑飘零,“功业莫从”,遂生“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之叹。又故人难见,幽梦相缠,大有去途渺茫之感。此时,解决生计成了李白的头等大事。所以,“云梦之游”实是一举两得。在好友的牵线和促成下入赘许家,亦是不得已的选择。李白再狂,也要生活呀,也要有狂的资本吧。二是求仕之路尚无任何起色。李白在写给老师赵蕤的诗中说得极其明白:“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此时,李白茫然失措,大有“穷途末路”之感。个人的奋斗力量十分有限,干谒仕进尚需起码的资金,还得有声名的积蓄。现在,他什么都还没有,还是浪子一个。但是,理想在,为理想而搏的想法还在、劲头还在。三是确实有“借力”仕进的想法。许圉师虽已过世,但许家多少还有些官场的人脉资源,许家在安陆当地还有些影响力。李白入赘许家虽感“憋屈”,但能借得一些许家的人脉外力,对自己将来的仕进之路肯定有好处。许家是一个不错的求进支点。李白曾在《赠崔侍御》中写道:“扶摇应借力,桃李愿成阴。”李白这只“大鹏”想飞得再高,都得“同风”而起,方能“扶摇直上九”。“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白想以自己的真诚与耐心赢得他人的援引。四是男大当婚。李白此时已经二十七岁,早过了成家的年龄,“而立之年”在即。在求仕无望、方向不明的情况下结婚生子,有一个安身之所也算是权宜之计。五是蓄养声名,暂时隐居以待时机。关于这一点,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里讲得极为清楚。安陆不大,寿山无名,不等于说就不钟灵毓秀,不能说自己就不在此隐居修行,“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此乃养贤之心,实亦勤矣”,且“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李白遂反问道:“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在此隐居,正好“资其聪明,辅其正气,借之以物色,发之以文章”,岂不妙哉?李白此举被有的人说成“吃软饭”,不仅轻慢,且很是不敬。李白与宗氏这段婚姻仍是宰相之后,把原因归结为“吃软饭”同样轻率,是对李白此前不懈奋斗的政治理想、仕进受挫的不幸遭遇认知出现了偏差。宗楚客在仕场的曲折经历换来的后结局,宗氏一家能够无性命之忧、平安度日已是万幸,哪还有“仕场资源”供李白借力图志?此时的李白正是消极避世思想盛之时,他怎会有耐心与宗家建立“政治共同体”?要知道,此刻,李白刚刚“赐金放还”,建立“经济共同体”没有在安陆那般“窘困”迫切。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宗氏要的是一段安宁的婚姻,不仅没有“给力”,反倒极力阻止李白的入世之行,比如幽州之行,比如从李璘。李白也没有利用宗家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本,李白与宗氏,似乎就是才子与佳人应该有的一个浪漫邂逅、一段千古传奇。只是,结局并不诗意。(待续;讲李白我是认真的;版权所有)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李白故里,四川江油

3、赵孟頫的简介资料

李白之谜(200)|| 李白与两位宰相之后成婚就说明李白“吃软饭”吗?首都师范大学檀先生在《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一书里,说李白“吃软饭,当上门女婿”,又说,“李白娶太太,主要考虑效益,看重的是政治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李白判断太太好坏的标准,是有用和没用”。不错,李白前后两段正式婚姻,娶的都是唐朝宰相之后,真可谓“无巧不成书”。如果说与许氏成婚出于刚出来“闯世界”生活陷入困境,急需以这段婚姻来“解困”的话,与宗氏的结姻则有很大的“缘分”因素,整个过程都很有诗意,极具传奇色彩,同时也暗藏风险。李白入赘安陆许家,可能有以下缘由:一是李白的生活确实陷入了困境。李白出蜀,一年多即“散金三十余万”,囊中羞涩,病困于扬州旅社,作《静夜思》《秋夕旅怀》,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他蜀中的老师赵蕤,作《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冠怀锺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李白书剑飘零,“功业莫从”,遂生“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之叹,更故人难见,幽梦相缠,大有去途渺茫之感。此时,解决生计才是头等大事。所以,“云梦之游”只是个托词,在好友的牵线和促成下入赘许家,自是不得已的选择。李白再狂,也要生活,也要有狂的资本。二是求仕之路尚无任何起色。李白在写给赵蕤老师的诗中说得极其明白:“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此时,李白茫然失措,大有“穷途末路”之感。个人奋斗力量有限,干谒仕进尚需起码的资金,还得有足够的声名积蓄。现在,他什么都还没有。但是,理想在,为理想而搏的想法还在、劲头还在。三是确实有“借力”成就仕进的想法。许圉师虽已过世,但许家多少还有些官场的人脉资源,许家在安陆当地的影响力还在。李白入赘许家虽感“憋屈”,但能借得一些许家的人脉外力,对自己将来的仕进之路定会有所裨益。许家是一个不错的支点,对其干谒求仕多少都有些好处。李白曾在《赠崔侍御》中写道:“扶摇应借力,桃李愿成阴。”李白这只“大鹏”想飞得再高,都得要等到有朝一日“同风”而起,方能“扶摇直上九”。“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白想以自己的真诚与耐心赢得他人的援引。四是男大当婚。李白此时已经二十七岁,在唐代早过了成家的年龄,又“而立之年”在即。在求仕无望、方向不明的情况下结婚生子,有一个安身之所亦算是权宜之计。五是蓄养声名,暂时隐居再寻时机。关于这一点,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里讲得特清楚。安陆不大,寿山无名,不等于说就不钟灵毓秀,自己就不该在此隐居修行,“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此乃养贤之心,实亦勤矣”,且“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遂反问道:“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在此隐居,正好“资其聪明,辅其正气,借之以物色,发之以文章”,岂不妙哉?李白此举被说成“吃软饭”,不仅轻慢,有失学术严谨,且对先贤还大为不敬。李白与宗氏这段婚姻仍是宰相之后,归结为“吃软饭”同样轻率,对李白此前不懈奋斗的政治目的、仕进受挫的不幸遭遇认知出现偏差。宗楚客在仕场的曲折经历换来的后结局,宗氏一家能够无性命之忧、平安度日已是万幸,哪还有“仕场资源”供李白借力图志?此时的李白正是消极避世思想盛之时,他怎么有心思与宗家建立“政治共同体”?况且,他与宗氏联姻不仅不能建立“政治共同体”,还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再则,李白“赐金放还”后,袋子里或许还有皇帝的“赐金”,没有在安陆那般窘困迫切,急于与宗家建立“经济共同体”的可能性不大。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宗氏要的是一段安宁的婚姻,不仅没有“助力”李白仕进,还极力阻止李白的入世之行,比如幽州之行,比如从李璘,宗氏始终站在李白的对立面。李白也没有利用宗家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本,李白与宗氏,似乎就是才子与佳人应该有的一个浪漫邂逅、一段千古奇缘。

4、孟少府是什么人

李白26岁,初属远游已经两年光景,思乡情切却依旧没有归家。事实上他此后的生命里,再也没有回到那个远在四川绵州的青县。在一位被李白称为孟少府的朋友的帮助下,诗人的病情才渐渐好转,随后启程前往安州。大唐安州的治所就在今天的湖北安陆,在那里李白结束了自己的单身生活。他交了桃花运,认识了顾相徐有诗的女儿孙女。顾相就是过去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一个宰相,虽然这个宰相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家族势力仍旧很大。从李白以后的一些行踪来看,他基本上等于是入赘的。李白为什么甘心于此呢?大概与许家的背景有关。李白有一个短板,导致他不能走科举这条路去当官,就是李白的父亲极有可能是一个商人。在当时有明确的规定,商人子弟不得愈于事,就是不能当官,也无法参加正常的科举。因此对于李白来说,当官只能另辟蹊径。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只有走另外的一条路,就是靠别人的举荐。在这种情况下,找一个有官换背景的妻子,对他来说可能是一条捷径。婚姻并没有结束李白四处游历的生活。婚后第二年,当27岁的他,得知40岁的大诗人孟浩然,在京城进士落榜后,要东游江浙,便托人带信约他在江夏的黄鹤楼相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文。李白仰慕孟浩然的隐士之风,他的感情强烈而真挚。两人离别在三月,那是春意浓的时节。李白把孟浩然送上前往扬州的客船。不知过了多久,他仍在那里极目远眺,忽然间才意识到,朋友的一叶扁舟,早已消失在江天交汇的地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城吞掉了李白的30万斤,但这位才华出众的西蜀侠客,并没有记恨。还用自己真实的情谊,赋予了这座城市一首千古佳作。钱财无所谓,他励志要做的是匡扶社稷的大事。不过在此之前,他必须要找到一位愿意将他向上举荐的贵人。在安禄,李白信心满满的给地方官吏,递上了一封封真情洋溢的自荐信。我看其他人的文章好像没有烟霞的山峰,没有草树的春景。而我李白的文章清雄奔放家具不断,让人百毒不厌,希望你能给我宽厚的待遇。我定会以长虹贯日的京城之心做您的麾下,即便让我像荆轲一样去刺杀秦王也在所不惜。但您如果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不肯接纳在下,我就给您坐一拜,别去长安自谋虔诚。试问哪一个王公大人门前不能让我李某人弹剑高歌呢?亲爱的家人们,这就是李白,还是很自把自己的才情看得很高的。在唐朝的时候干叶入室,干叶是入室的一个途径。干叶是什么意思?就是通过拜访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给他们递上自己的大座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通过他们把自己推荐到朝廷去做官。所以这篇尚书可以看作李白的求职信。他极尽语言之能事,表现自己的才能,也表现了自己的狂傲。李白是有京邦记事的理想,他很想当官,要我说这点无可厚非。对不对家人们,我们不能用有观隐就来贬低李白,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人人生出口是哪里,就是当官很狭窄,不当官做什么呢?不当官你的报复到哪里去展现呢?因此李白也好杜甫也好。我们可以看到唐朝这批大诗人几乎都有官隐,因为当官在他们看来是正当的人生理想。是不是?李白奋笔疾书,他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但是干叶的效果并不理想。他四处碰壁,还因为后骑马在大街上经了李长使的骂,冒犯官威差点入狱。夫人许氏在家里担惊受怕,也许是他催促李白写下了一封悔过书。只是这件事在安禄的名利场中几乎成了笑话。甚至有人将书信拿到宴席上朗读浊酒取乐。在别人的眼中,李白大概形同狂妄的疯子,但他不在乎,他想要得到的是一次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机遇。尽管他也曾在诗里以羡慕的口吻送别他应举考试的朋友们,擅长政务也好,擅长外交也好,都能在朝廷的制举里取得好的前程。但他自己却始终走不了那条狭窄,却笔直的道路。李白曾经把自己的仕途,寄托在不少人的身上,可这些人后来没有在李白的仕途上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这些人都曾经在朝廷风光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贬到了地方。这样才使李白有机会跟他们见面,这部分人的话语权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另一方面可能也跟李白的狂傲个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在古代推荐人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举荐人本身和被举荐人之间的志同道合,同气相投重要。而李白身上的那种桀骜不驯,狂傲的个性,也许影响了这部分人,是他们不会竭力向朝廷推荐李白。

5、孟少府为何要指责李白

天上飞来个诗仙李太白(5)理想·现实(上)他的成功人生设计里,没有个人的功名利禄,只有“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奋斗和奉献,只有“浮五湖,戏沧州”的潇洒和快意。这是李白的“初心”。为此,他坚持了一生,追求了一生。李白在其诗文中不厌其烦地阐述,生怕别人不知道,更担心别人误会他动机不纯——二十岁,在《上李邕》中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的豪言壮语。以大鹏自喻,以“扶摇直上”言志,以“九”言其志向之高远、必达之信心。这是青春誓言,是人生使命。二十四岁,作《别匡山》,亮出理想之旨、别家之因:“已将书剑许明时。”说完,他便义无反顾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直到生命走到终点,都未回过起点。二十五岁,作《大鹏赋》,以大鹏自况,穷其“宏达之旨”,展示他无所不能、使命必达的超级期予和超强信心。二十七岁,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面对大唐、面向盛世,李白明确宣示“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亮明政治目标——做大唐宰相,做管仲、晏婴、范蠡、张良那样名垂后世的大政治家。他认为,只有这样,治世理想才能变为现实。三十一岁,作《留别王司马嵩》:“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自比诸葛亮,目的就是要“佐明主”。三十一岁,作《行路难》其一,叹仕进之路太过艰难,尽管怀才不遇,他仍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诫自己耐心等待,相信自己有成就大业的机会。三十二岁,作《酬崔五郎中》:“壮士心飞扬,落日空叹息……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为自己枉有济世良图却无施展才华的机会,不断郁闷叹息。三十九岁,作《邺中赠王大》:“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坚定不移地要献“济时策”,辞谢了王昌龄的同隐之邀。四十岁,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自比英雄鲁仲连,说他有鲁仲连以一箭之书取聊城的才能,一旦功成,绝不受赏,与俗儒划清界限。四十一岁,作《赠从弟冽》:“报国有长策,成功羞执理。无由谒明主,杖策还蓬藜。”自谓报国有长策,立功不恋阙,可惜无缘见到皇上,才华被埋没。四十二岁,作《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托意在经济。”借诸葛孔明的功业和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表达自己“安社稷”“解世纷”的高远理想。四十五岁,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供奉翰林”已被迫“下岗”,仍念念不忘逍遥于长安的玄宗皇帝,实质是不忘功名、不忘践志的机会。五十一岁,作《赠何七判官昌浩》:“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以文取仕受挫无路,转念想仗剑沙场、为国立功。五十三岁,作《书情赠蔡舍人雄》:“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自比谢安,要安黎元、济苍生。五十六岁,作《赠韦秘书子春二首》:“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继续表达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并愿为此奋斗终生。五十七岁,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永王李璘幕,李白表达了他“冥机四十年”的图志心路,以鲁连自比,决心在扫平安史之乱中建立功勋,不惜捐躯一搏。结果差点无谓“捐躯”!五十七岁,作《赠张相镐二首》:“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已到垂暮之年,仍持有强烈的报主壮志和立功雄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