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京城驻军里有个吴参军,吃了毒蘑菇后上吐下泻,去请善治疑难杂症的张景岳前来诊治,张景岳仔细斟酌后开出药方,吴参军一看,差点背过气去:“老兄,你是拿我开蒜吗?”有一天,吴参军路过菜市场,看到一个老太太摆摊卖蘑菇,那蘑菇肥嫩可爱,看起来就很好吃的样子,于是就让仆人买来一些做蘑菇汤喝。晚饭时,仆人端来做好的蘑菇汤,吴参军一尝,果然味道鲜美,顿时胃口大开,一连喝了两大碗蘑菇汤。可是吃完饭还不到半个时辰,吴参军就觉得肚痛难忍,而且胃里似有什么东西在翻搅,再过一会儿就开始上吐下泻,坐在马桶上下不来。家人意识到可能是蘑菇中毒了,便吩咐下人去请大夫。大夫一看是食物中毒,那得解毒啊,于是开了黄连、黑豆、桔梗、甘草、枳实等药让吴参军服了下去。然而,服完药之后,吴参军的病情更重了,胸腹部开始发胀,而且开始气喘,甚至连水都喝不下去了。这可把吴参军折腾得够呛,也顾不上形象了,躺在床上打滚哀嚎。家人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吴参军突然坐起,一拍脑门:“我怎么把他给忘了?快去请张景岳来给我医诊治!”张景岳当时任军中参谋,他从小博览群书,尤其对医学领悟颇深。军中有谁得了什么难解的病,总要请他试试,每次都能药到病除。大家都把他当成“名医”。很快,张景岳被请了过来,经过仔细斟酌后,开出了药方: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茯苓等。吴参军一看,差点背过气去:“老兄,我是让你来给我解毒的,你却开了这么多温阳的补药,分明是拿我开蒜!”原来吴参军也看过两本医书,他觉得药不对症,所以坚决不喝。张景岳见劝说没用,便摇了摇头回去了。可是当晚,吴参军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只得再次请来张景岳。而张景岳给开的药方和之前的那个一模一样。吴参军没办法,只能将信将疑地照方抓药。不料,喝完药后不久,就止住吐了,喝了第2服药以后,腹胀也减轻了。等到20多服药都喝完,病就完全好了。吴参军左思右想,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问张景岳:“老兄,你这个治病的路子我怎么也琢磨不透啊,我是食物中毒,他们用解毒的药,病反而重了,你不用解毒的药,用了温补的药,病倒好了,这也太匪夷所思了,给我讲讲呗?”张景岳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话:辩证施治。”见吴参军一脸茫然的样子,张景岳继续说道:“辨证施治就是看你中毒的性质,你中的是热毒,我就用凉药;如果你中的是寒毒,我就要用温热的药,就像你此次中毒,你吃的蘑菇肥白鲜嫩,一定是生长在阴冷之地,看你的症状也是寒证,此时热药就是解毒药,黄连等凉药便是助毒药。”吴参军听了,双手抱拳赞叹道:“老兄果然名不虚传啊!”张景岳看病就是这样,从不拘泥于书本和以往经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还有一次,一位五岁的小女孩儿误食了半粒巴豆,没一会儿工夫,小姑娘就开始大泻,一共泻了十多次,到了第2天,肚子肿胀起来了,全身也跟着肿了,已经无法吃东西了,女孩儿父亲急忙请来了张景岳诊治。张景岳在诊断过后,说:“现在大泻之后,脾胃很虚,不可用苦寒之药,又泻出那么多的水也,不能再用泄的药了,这个时候应该补脾胃之气。”于是,张景岳就给开了独参汤和温胃饮,顾名思义,就是人参熬制的汤和补脾养胃的药。结果小姑娘喝了几服,就痊愈了。这就奇怪了,这巴豆不是热毒吗?怎么张景岳用温补脾胃的热药,还把病给治好了呢?原来,小姑娘服用的只是很少的一点巴豆,热的力量并不大,但是泻的力量大,她这么一泻,就把脾里的阳气给泻没了,后来出现的肿胀就是阳气不足导致的水湿泛滥,所以张景岳给她温补脾胃,反而把这个病给治好了。@阅微文史堂张景岳后来弃戎从医,编著了数本医学著作,其中包括《类经》和《景岳全书》,都成为后世医学研究较好的参考书。除了学术成就,张景岳的医学思想也影响深远。他饱览群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其实有些时候,遇到的难题,只需换个思路,便能迎刃而解。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灵活变通,只有跳出固定思维,才可事事顺利,路路畅通。
2、明代吴地【后发制人(上)】我们安徽桐城在明朝有个姓吴的人,生性纯孝,曾经两次割下双臂的肉为父母治病。他家境贫寒,以卖鱼为生。凡是父母要求的,一定竭力供给,美味佳肴从不缺少。某日,吴某卖鱼回来,见路旁有个乞丐,双腿自膝盖以下、脚踝以上全部腐烂,体无完肤,脓血狼藉,腥臭不能近前。行人掩鼻而过,惟独吴某瞻顾叹息,心生怜悯。乞丐叱道:“你这是干什么!观我双脚而叹,莫非是憎恶嫌弃我?”吴某致歉道:“不不不。我慨叹你的腿伤严重,因而怜你行走不便,只恨没有医术可以诊治,哪来的厌恶嫌弃!”乞丐笑道:“如此甚善。我患这病也有数十年了,经过很多郎中医治,都没什么效果。他们说必须得一位义士跪而舐之,病情才能痊愈。你果真好心可怜我,能如医者之言所教,不妨一试,可以吗?”吴某毫不犹豫:“这是惠而不费的事,真能医好你的顽疾,快慰至极。有何不可?”乞丐立即伸出两条腿,对吴某说道:“来来来,请姑且一试!”吴某面无难色,果然伏地依次舔舐他的伤口,但觉芳香扑鼻,未闻腥臭之味。舔舐之后,伤口结痂掉落,足有一捧之多,肌肤柔软细润如同切开的脂肪,光可鉴影,吴某内心窃以为异。乞丐叹道:“阁下真乃义士呀!实话告诉你,我非旁人,而是铁拐李。素闻你急公好义,今日一试果然如此,真是做神仙的好材料啊!你能跟我云游四海吗?”吴某叩首致谢:“承蒙仙师不弃,弟子不胜荣幸!只因双亲在堂,要人养老送终,所以弟子不敢奉命。”乞丐赞道:“你根器极深,上天鉴于你孝亲之思,早已让你名注仙籍。我先传你大道,你回去常常练习。到时,我再来度你出世。你捧着的伤口结痂,慎勿轻弃,一片痂可救活万只鱼,多余的你自己服用,能祛病延年,胜于寻常丹药千万倍!”吴某自从舔舐疮疤之后,心地光明,顿增智慧,跪蒙神仙传授大道,入耳即悟。回家试取一片结痂置于鱼篮之中,无数死鱼登时全部复活,而且味道更加鲜美。从此,他比别的鱼贩赚得更多。不几年,居然小有财富。于是购置田产,娶妻生子。双亲去世后,入殓出殡一切备足礼数,守墓三年。他为儿子娶妻,即以家事托付,绝不过问。每当遇到旱涝灾害,迫于乡人请求,向上天祈祷晴雨,每次都很灵验。乡人大都受他恩泽,大家以“真人”相称。本地有位公子某甲,素来好客。吴真人曾经出入其家,与之游戏。座上有位崔道士,江西人氏,本是天师府的法官。他年轻时学习儒家之道,嗜好饮酒,父亲反复告诫,见他不知悔改,便提杖责打,他一怒逃到龙虎山;成为法官后,颇得天师的偏爱信任。父亲病故,家人快马报讯,他竟然怒不奔丧。天师心生憎恶,将其逐出山门。崔真人凭借学到的法术云游江湖,闻公子之名,登门求见,公子试验他的法术,不禁大喜,待之以特殊的礼节。城东有条河,每年春天水位上涨,满岸泛滥。公子偶然因事过河,欲渡无舟,崔道士口吹一片竹席,立时化作一叶小舟,登上顷刻抵达彼岸。回程时,又临河找船,吴真人笑道:“乘舟不如骑马。”开玩笑地拾起小石块向它呵气,果然变成骏马,鞍辔齐全。三人并跨,踏波如履平地。来到对岸,衣履不湿,再观坐骑,依然是块石头。本地春日,儿童争放纸鸢,公子目视而笑。崔道士戏摘柳叶吹之,幻化成一只大鹏,盘旋高空;吴真人戏吹系马石,幻化成一条龙,鳞甲灿烂,驰骋天际,见者皆惊为真龙。公子在龙眠山有套别墅,秋日,招吴真人与崔道士小酌,请他们一显各自的法术。崔道士自称能颠倒四季,拂袖一挥,果然见到满山红叶变成桃李。吴真人对崔道士笑道:“你颠倒四季,何不观我瞬息千里呢?”因为公子曾经夸赞西湖美景,于是也拂袖一挥,果然瞧见六桥、三竺等等胜境,历历在目。崔道士笑道:“你能瞬息千里,难道我就不能吗?”当时京师某位皇亲有座花园名闻海内,公子幼年曾随父亲游览,百般称道。崔道士豪气道:“在这小酌岂非太过烦闷?我请您到某皇亲花园一访如何?”公子笑道:“太好了!”崔道士揽公子的衣袂:“您试着抬起脚。”果然立即来到花园。园中景物与幼时所见无异,公子不胜惊诧错愕。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吴真人和崔道士究竟谁的道行更深?他们之间又将有怎样的比拼较量,他们的结局将如何,囿于平台微头条字数限制,无法发出完整内容,请打开小编主页阅读下篇。
3、明代吴溥1464年,17岁的吴皇后因嫉妒而杖责了一名老宫女。怎料,此事激怒了明宪宗朱见深,随即吴氏被打入冷宫。六年后,吴氏把一个小男孩藏在冷宫中抚养,没成想,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后半生。中国古代哪个皇帝不爱美人,因为 美人而丢掉江山的皇帝不在少数。但偏偏却有这样一位皇帝不喜欢年轻貌美的妃子,他就是朱见深。身为明宪宗的朱见深既不喜欢年轻貌美的皇后,又冷落后宫三千佳丽,却独宠大他十七岁的贴身宫女,终其一生。这是究竟为何呢?这还要从朱见深的童年说起,当年土木堡之变,其父明英宗被掳走,他的叔父朱祁钰继位,原本是太子的朱见深被废太子身份。因担心皇帝朱祁钰陷害于他,周太后才派亲信宫女万珍儿照顾朱见深,并且对他加以保护。面对这个被废的太子,所有人对朱见深都是躲的远远的。从原来的万千阿谀奉承,到现在的门庭冷落,朱见深也深感人心的市侩和冷漠。这时只有善良的万贞儿对朱见深不离不弃,像亲人一样的照料朱见深的起居生活。在冰冷的禁宫里,只有万贞儿的陪伴,朱见深对于万贞儿的感情自然不是其他感情可比的。万贞儿陪朱见深渡过了黑暗的光阴,给予他温暖,在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中,朱见深与万贞儿的感情愈发深厚。景泰八年,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后英宗病逝,朱见深继位,也是后来的明宪宗。他本想立万贞儿为后,却遭到了太后以及众臣的反对,万般无奈之下,朱见深只能依照先帝遗命,立吴氏为皇后。万贞儿虽因出身低微无法立为皇后,但却被封为贵妃,得尽了朱见深的恩宠。朱见深夜夜宿于万贵妃宫中,这引起了皇后和众多朝臣的不满,纷纷要求皇帝扩大宠幸范围,以广后嗣。朱见深表面同意,但行动中仍然独宠万贵妃。受到长期冷落的吴皇后想不通自己怎比不过一个老宫女,对待万贵妃也是恨之入骨。有一次借故杖责万贵妃。朱见深得知后大怒,力排众议,废吴皇后之位。朱见深本想借此立万贵妃为后。但周太后以不合礼法为由,遂册封王氏为皇后。王氏自知万贵妃宠冠后宫,不敢争抢,百般隐忍。万贵妃和宪宗育有一子,宪宗随即将其封为太子,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没过多久就夭折了。这对于万贵妃的打击是巨大的,也让她的心里发生了变化。至此,原来那个善良的万贵妃不复存在了,一个心狠手辣的万贵妃出现在了后宫之中。万贵妃恃宠而骄,加之丧子之后再未生育,导致万贵妃见不得宫中其她女子怀有皇上的子嗣。如果她得知那个妃嫔宫女怀有皇上的子嗣,会马上派宫女送去打胎药,将孩子打掉。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纪氏,本是番邦小吏之女,因长相娟秀,被朱见深临幸过一次,之后纪氏怀孕。宠霸后宫的万贵妃得知此事之后,命令宫女去给纪氏堕胎,因为纪氏在宫中人缘很好,派去的宫女不忍下手,便向万贵妃谎报,称纪氏只是腹部肿胀,并非怀孕。但万贵妃仍然不放心,将纪氏贬入冷宫,之后纪氏在冷宫中偷偷生下了皇子朱佑樘。冷宫生活本身就清苦,纪氏一人拉扯孩子十分不易,幸亏同样痛恨万贵妃的前皇后吴氏伸出了援助之手,才让这个孩子存活了下来。也正是在吴氏和宫女太监的保护下,这个孩子才一次次躲过了万贵妃的搜查,活了下来。纪氏曾担心吴氏对自己和孩子的帮助是另有目的,于是就问吴氏为何要帮助自己。吴氏说:“我苦万贵妃久已。这个孩子毕竟这是皇帝的血脉,只要能活下去,就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也是我可以翻身的机会。”这时的朱见深面对自己的儿子一个夭折,找不到给自己接班的人,太监看此时时机成熟,才告诉朱见深他还有儿子的秘密,这让朱佑樘得以“重见天日”,与父亲相认。朱见深大喜将其封为太子。而纪氏也因母凭子贵的重新住进了皇宫,但不久纪氏却突然暴毙。这让年纪尚幼的朱佑樘悲痛万分。此时周太后担心万贵妃对这个皇室的独苗下毒手,便将朱佑樘养在自己宫中。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因病去世,悲痛万分的朱见深不久也去世了,身为太子的朱佑樘顺利继位。继位后的明孝宗朱佑樘没有忘记那些童年帮助过自己和母亲的人,将他们接出冷宫,颐养天年。其中就包括前朝皇后吴氏。我们今天再来看明孝宗朱佑樘,你会发现他在很多地方和自己的父亲朱见深一样,他们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另外就是用情专一,朱祐樘可能中国古代一位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位皇后。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
4、明代初吴门派代表人物江西省崇仁县名人录之二:【吴与弼】~明代理学大儒吴与弼(1391~1469年)初名梦祥、长弼,字子傅(一作子传),号康斋,明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一书中,《崇仁学案》位列第一,吴与弼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一、书香门第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时为朝廷议大夫。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赋,元代理学大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到国子监司业,著有《古崖集》。二、潜心求学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业永乐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三、归乡讲学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中年以后,家境日贫,他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所以,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他都谆谆教诲。甚至招待学生食宿,以此远近闻名。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四、守义不仕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由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他都谢绝不出。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吴与弼病故于家。五、学术思想吴与弼的理学,“上无所传”,自学自得,身体力行,他的理学思想,概括起来有四:即天道观、性善观、践行观、苦乐观。忧乐,一听于天”。他所指的“天理”,即是自然法则,这不能说不是唯物的。人出处进退,“惟学圣贤为无弊”,“苟一毫不尽其道,即是自绝于天”。人生处世,“须以天地之量为量,圣人之德为德,方得恰好”。按吴与弼的说法,“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神人,而是可以通过学习,修养而达到的。可见,吴与弼对“理”的见解,是符合当时认识规律的。六、桃李芬芳吴与弼不仅是明初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人,其“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吴与弼教学,“本之以小学、四书,持之以躬行实践”,常用程子的话勉励学生说:“当以圣(圣人)为志;言学,当以道(指法则、规律)为志。然进修不可躐等(越级),必先从事于小学,以立其基;然后进乎大学,以极夫体用之全。”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他主张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启发引导、为人师表,把“天理”、“居敬”、“践行”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规范。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他一生讲学乡间,躬耕食力,粗衣蔽履,饭粝蔬豆,将生活性、实践性、道德性融为一体,用“理”来检点日常行为,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他认为“痛省身心,精察物理”,是通向“天道”的阶梯。从其学者数百人,不少学生均成为后来的名人学者,如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车泰、罗伦、谢复、周文、杨杰、饶烈等笃学之士。其弟子后又分成两派,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学派之宗;胡居仁、娄谅等“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于此可见其历史影响之大。与弼品德高洁,襟怀坦白,不计个人恩怨,而学识渊博,人称“康斋先生”。七、主要著作吴与弼重求心得,“不事著述”,故其著作不多,主要有语录体之《日录》一卷。今有明末崇祯刻本《康斋文集》12卷。清康熙间将其《日录》汇入《广理学备考》,称《吴先生集》。文章效法欧(欧阳修)苏(苏洵父子),认为古文虽然平易,寓理却很精深。他的诗文大都是积中发外之作,风格清明峻洁,曲折纡余,读了能使人自然兴起。有诗7卷,奏议、书信、杂其诗不下千首,绝句更具特色,诗文清新流畅,淳实近理。
5、明代吴镇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对温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又可在书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明确了温疫与伤寒的区别,提出了必须从病因到调节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的观点。此外,他还创立了表里九传、辩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调节温疫的有效方剂。吴又可的创新使得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得到了杰出体现。《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今天,仍有人对它提出质疑。你对于中医药学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6、明代姓吴的画家倪翁洞,在浙江省仙都初旸山上,系原岩坡多易风化的团块状浆屑,经好溪水流冲蚀,形成大小洞穴,又经地壳抬升所致。相传范蠡老师倪子助越灭吴后,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明代邑人御史樊献科、刑部尚书李志等曾读书于此。有历代摩崖60处,书体齐全,书艺精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精华所在,篆圣李阳冰“倪翁洞”石刻尤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