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起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03:41:50 浏览
1、

军统大特务有何生财之道息烽集中营主任周养浩在其任内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地琢磨如何用手中权柄为自己谋取大利益,他认为不能让犯人天天干呆着,于是以“改革狱政”为名,成立生产机构,取名为复活工厂,分为铅印、石印、雕刻、缝纫、布鞋、草鞋、卷烟八个单位,每个犯人至少参加一项工作,并让一些他认为罪行不大的知识分子和军统内部犯错被抓来的人出来工作,从事些会计、工程等技术工作或在基层代为管理犯人,他们和狱警同吃同住并发给津贴。当时集中营卷烟厂生产的四一牌香烟不但能满足集中营内部需求,还畅销贵州省。 周养浩还指挥犯人们在集中营附近开了一个小煤矿,挖煤自用;产量高后又建了炭窑,制成炭到贵阳卖。此外,集中营还建有农场,不但种菜,而且还饲养鸡、鸭、猪,逢年过节时,周养浩便命人用军用卡车将自产的农产品运往贵阳、重庆等地销售,由于抗日时期物资紧缺,每次都能赚得锅满钵满。当时息烽集中营自有卡车四辆,原本是用来押运犯人和运送物资的,周养浩觉得卡车也不能闲着,便搞起运输来,因军统有特别通行证,这些车在国统区畅通无阻,很受市场欢迎。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车辆不够用的时候,周养浩便派特务拿着枪在路上临时扣押其它过往车辆,以紧急军务为名代为征用。这些利用“犯人”榨取来的不义之财大多都入了周养浩的私囊,可谓是生财有术。

2、

三百石印富翁,人生若寄,可惜无声齐白石,因花鸟享誉海内外,但于印章情有独钟初临浙派,以丁敬、黄易取法;40岁以后转向学赵之谦,尤得力于赵之谦之白文印55 岁前后,渐离赵之谦,在多种探索后定位以自己篆书面貌人印,风格一变60岁后,强化走“印从书出”之路,从《汉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汲取篆法,印风又一变,从而形成了大开大合、大红大白、气势雄放的风格,在印坛独树一帜70岁以后,印章创作非但未因年老而减少,反而进人创作的高峰期,涌现出大量风格鲜明的杰作

3、

普26 孙中山像及烈士像“改作一分”邮票Ord.26 Dr.Sun Yat-sen and Martyr Issues Surcharged as 1 Cent1941年(民国30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1)湘粤加盖(31年8月起发行)常35.1~35.3   200(20×10)4号仿宋体,石印加盖红色,因系手写,故颇不一致,有大小字之分,阿拉伯数字「1」之大小尤为显着。壹字简写作「一」。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两行间距7mm。(2)福建加盖(31年5月16日发行)常35.4   200(2x10x10)4号宋体铅字活版加盖红色,数值「一」字,亦系简写。两行间距9mm。(3)江西加盖(31年8月发行)常35.5   200(2x10x10)4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用大写之「壹」字,「改作」与「壹分」间之横距,较他区加盖者为窄,阿拉伯数字「1」地位较高,与「作」「分」2字相齐。两行间距5mm。(4)广西加盖(32年7月起发行)常35.6~35.7   50(5×10)4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用大写「壹」字,加盖横距较江西区加盖者为阔,数字「1」字较低。两行间距7mm。

4、

中共晋冀特委《胜利报》创刊地。(现已拆迁)1938年5月1日,中共晋冀特委为了宣传d的政策、宣传抗日斗争,进一步发动群众、鼓舞群众,深入推动抗日救亡工作,在任园汗园街正式创办了特委报—《胜利报》,报头由总司令题写。《胜利报》以宣传马列主义和d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军、汉奸的烧杀抢掠罪行;宣传d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大生产运动和支前参战情况等为内容,为四开两版,隔日刊,石印,在各根据地发行。1939年9月,改为中共晋冀豫区d委的报。1941年7月,改为《晋冀豫日报》。《胜利报》不仅是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张通俗化、大众化的报纸,而且也是一张政治性与思想性很强的革命报纸,它在宣传马列主义,d的方针、政策和军队、民主建设上,以及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敌人的罪行,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支援前线、鼓舞将士英勇杀敌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注:文字来源“和顺融媒”;图片摄于2016年5月18日。

5、

汪氏家谱 为居住在东坎镇、坎南乡等地的汪姓之家谱,现存16卷,为石印线装本。汪姓家谱为县境所见纂修早之家谱,早在北宋年间创修,到民国9年已6次续修,有吕蒙正、范仲淹、苏东坡、岳飞、欧阳修、朱熹、赵鼎等名人为其题词、作序。汪氏原居河南颖川(今泉城县一带),后迁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至北宋修谱时已历1900多年,传72世。后裔孙陆续外迁,一支迁至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滚绣乡绣衣里二十四都五图三甲六里村上坦庄。因避乱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第81世裔孙汪景阳从歙县迁至淮东庙湾北乡。时地旷无人,景阳公于此肇基拓业,圈地百顷,初名汪家村,继名汪家坎,后易名东坎。至 1987年,已传18世,县境传有4000多人。从90世起,辈份序列是:秀育士子,学鸿志尚,希古怀长,乃以锡庆,允其永昌,忠于正训,礼贤盛华。

6、

红色文献:歌集《时调》扉页注明出版时间是1943年,正是抗战艰苦的时期。太岳文化委员会编,太岳书店出版。32开,石印,毛边,共12页。集子共收录了《起来保卫中国共产d》、《保卫陕甘宁边区》、《团结歌》等八首歌曲。封底注明“定价大洋一元”。解放区大多发行自己的货币,这里注明是大洋,还需要考证太岳边区的货币制度。大洋一元是很贵的价格,鲁迅的书,道林纸精印,一版只出一两千册,定价是几角到一元左右,已经不是普通人可以问津的了。这本书在各书目中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的系统里均未见著录。#石印起简介#

7、

历史上的今天《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重要的、影响大的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旬刊,连史纸、石印。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1898年7月底,光绪帝诏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出版。

8、

当涂县印刷厂民国2年(1913),当涂县只有城关东大街1所“于湖石印社”,有职工4人,石印机1架。此后,相继有“华关”、“江南”、“马铨记”等3家私营印刷社,开始铅印。1955年,上述3家印刷社联合组成“公私合营当涂县印刷厂”。翌年,转为地方国营,厂址在城关东大街南端。当时生产工具有7台手摆圆盘、1台小号方箱机和几块石印板,固定资产约3000元。排字无设备,切纸用手刀。产品是8开纸以下的帐单、信封、信纸等。超过8开幅面的印刷品,多以石印解决。操作原始,效率低下。1957年,该厂隶属于县工交科,扩建厂房2320平方米,增圆盘机8台,划线机、4开机和切线机各1台,甩掉手工切纸的旧工艺。固定资产增至3.73万元,有职工41人。1958年4月,《当涂报》创办,更名为“当涂报社印刷厂”,隶属于县委宣传部,实行以厂养报。为提高印刷质量,添置生产设备,由单一的平压平机种发展到圆压平机种,揭开了4开印刷新的一页。曾用中、美、日和希腊文字排印出版《大黄山矿勘探报告》一书,受到委印单位的好评。自1966年起,不断更新设备,增加印刷装订机24台(其中4台为自制)以及铸字机、锅炉等,并开拓书刊印刷业务。到1975年止,10年内共印刷各类书籍270万册,其中教科书150万册,总耗纸量6000令,累计创产值270万元,盈利11万元。1968~1970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1973年,增加塑料印刷新工艺,并与上海塑料文具盒厂建立长期的横向协作业务,为该厂承印“马头”牌出口塑料笔盒的彩色面料,年产量180万张左右,产品远销欧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被授予“省级大庆式企业”称号。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县级印刷厂家。1985年,该厂引进透明糖果纸印刷新工艺,进行塑料软包装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增建凹印车间,购进BM—603型6色凹印机1台,能同时印刷正面4色、反面2色,使墨油的牢固性大大提高,适用于塑料软包装袋、透明卷筒糖果纸、普通卷筒糖果纸的加工。6色凹印机的投产,使该厂从单一的凸版印刷发展到凹版印刷,年生产达到7万千印的能力。1988年,该厂致力于批量书刊和包装装璜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购置自动对开机和自动4开平台机各2台、8开立式平台机1台、全能切纸机1台等主要设备,逐步完善了铅印生产的全部配套工序。1989年,该厂有职工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7.4万元。自建厂35年来,累计完成产值2300万元,实现利税2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