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夺权简介(朱棣儿子夺权)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03:55:00 浏览
1、朱棣儿子夺权

朱棣被称为史上残暴的皇帝,他为了夺权篡位坐稳江山,先后杀了14000多位无辜的生命。然而这样的暴君却是一个长情深情的丈夫,是徐皇后一生相知相守的爱人。朱棣把温柔的一面给了自己亲近的人,或许这样的男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朱元璋死后不久,朱棣就诛杀自己的侄子建文帝,为了不留后患,他还追杀建文帝的儿子。囚禁建文帝仅两岁的次子。甚至连建文帝身边所有关联的人都不放过,包括宫女太监一应诛杀,其做法令人胆寒。但就是这样一位政治暴君,却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徐皇后是他的嫡亲皇后,是功臣徐达的女儿。作为徐达的长女,徐皇后自幼被父母寄予厚望,不仅教她饱读诗书,还让她参与军事,并且还经常随父亲披甲守城,大有军中花木兰之风范。徐达深爱此女,对徐皇后的母亲谢氏说:“咱家闺女天资聪明,应该给她找个好老师,让她多多背诵诗书经纶,以填充她的知识体系。”谢氏于是给女儿请了好的私塾先生来,果然年幼的徐皇后对学问,甚至是过目不忘,一览成诵,连她的老师都感到十分惊异。朱元璋得知此女卓尔不凡,就对徐达说:“你女儿是贵人,应该嫁给我儿子,我们一定会善待她的。”就这样徐达与朱元璋给一对小儿女定下了娃娃亲。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朱棣,可见朱元璋说得没错,此女不仅是贵人,而且旺夫。朱棣原本是燕王,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不能不考虑到,娶了徐氏后,朱棣渐渐羽翼丰满,竟然冥冥中被当时的事态发展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朱棣与徐氏成婚前,二人就已经自由恋爱三年多,意不意外?原来古代帝后也有自由恋爱的可能,在徐皇后的自序里写到,徐氏自幼被选入宫中,伺候马皇后左右。想必这也是朱元璋与徐达有意而为之,想要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接班人,必然先要把他们的母亲培养出来,这一点很有点符合现代教育的优生优育理念。可见朱元璋真不是一般人,虽然是农民出身,却有着不凡的见解。朱棣与徐姑娘婚前,便花前月下的相处了三年之久。这算是自由恋爱的典范了,若不是朱元璋有意撮合,恐怕没此美事。因此朱棣对徐氏是真爱。三年后二人大婚,徐氏终于成了朱棣贤的妻。朱棣此时还是王爷,小两口恩爱有加,自从娶了徐氏,朱棣便一心一意的爱着她。据史料记载,徐氏给朱棣生了为生下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朱棣一生中共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前七个孩子都是徐皇后所生;而且,在徐达去世以前,朱棣没有与其他任何妃嫔生育过子嗣。徐皇后贤惠是出了名的,到什么程度呢?皇后曾问道:“陛下与什么人一起治理国家?”朱棣回答说:“六卿管理政务,翰林的职责是研究问题、草拟文告。”徐皇后因此请求召见所有这些人的夫人,赐给她们冠服及钱币,并对她们说:“妻子侍奉丈夫,哪里只是为他准备饭菜、衣服而已,应该还有别的帮助。朋友的话,可以依从,也可以违背,而夫妇之间的话,则委婉顺耳,容易听进去。我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生计为念,你们也要鼓励你们的丈夫。@朝气蓬勃的非非 所以有人说女人是水,能将柔情化成绕指柔,化去男人的铁石心肠,露出脆弱柔软的一面。朱棣在政治生涯上虽然野心勃勃。对内却唯独被这个女人独宠,因此他才能对她万般柔情。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朱棣谨慎、低调,与徐达的性情很像,可能颇得岳父喜爱。朱棣从岳父这里也收获良多,得其真传,再加上自身的天赋、多年征战的经验,终成长为实力强的藩王。这一切都与徐氏的支持分不开,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为他付出的女人。而朱棣背后的这个女人就是贤良淑德的徐皇后。她勤俭节约,不喜奢华,处事得体,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家庭和谐,不让他因琐事分心。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难,后来朱棣率精锐去大宁借兵,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年仅二十一岁的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当时城内只有老弱兵力一万余人,而朱高炽体态较胖,不善骑射,没上过战场,更没有守城经验,守城防御之事,多由徐氏做出决断,“虽事总于世子,亦多禀命于后”(《明太宗实录》)。徐氏是当时北平城内地位高的人。她的状态不仅影响着朱高炽的情绪和决定,也影响着城内兵民的士气、信心、勇气。大敌当前,徐氏真不愧是将门虎女,她毫不慌乱,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谋士、武将一起谋划、部署,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敌人猛烈攻城,形势危急,徐氏发动城内将士、百姓的妻子参加作战,并亲自督战,拼死抵抗敌人的进攻,终于坚持到朱棣回师救援。朱棣深爱着妻子,就藩后,徐氏在北平先后生下他们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女安成公主、四女咸宁公主朱智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下诏册封王妃徐氏为皇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徐皇后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徐氏的过早离世成为朱棣心中永远的痛,从此,朱棣终其一生再未立后,后位空缺十七年,“帝亦不复立后”(《明史·后妃列传》)。

2、朱棣夺权

成祖朱棣定都北京。登基后,重要的一项决策竟然到今天都没有被改变。公元1402年,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终于把自己的大侄子建文帝从皇位上拉了下来,在南京城驾登九五,面南北北了。登基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斩杀建文朝臣,封赏死心塌地,跟着自己造反的。兄弟们,然后他竟然把建文帝的年号给取消了,表示自己根本不承认朱允炆这个皇帝。我继承的不是朱允炆的皇位,而是我老爹朱元璋的。为了表示自己,他还恢复了太祖时期的法令,将建文帝改革的制度,全部都给废除了中央集权,他按部就班的实行削藩政策,但是手段却比大侄子高明的多,并没有给侄子们留下造反的借口和机会,然后他又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为了使自己这个篡位夺权的皇帝,位置坐的更稳当,他重新启用了洪武末期和建文年间,已经名存实亡的,而且还重用宫里的太监设立东厂,完善了东厂锦衣卫为核心的厂卫制度。对于朱棣来讲都算不上,重大决定。他对于后世具深远影响的就是迁都北京。其实那会好多大臣都反对他的决定。首先南京作为朱元璋开创才经历两代,就要迁都不符合礼法,而且在朱棣篡位以后本来就这会迁都,无疑又是对朱元璋定都南京,产生了质疑。这样的做法,又是大不敬。但朱棣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他还是在迁都做着准备工作。第一永乐元年,新年刚到礼部尚书李志刚,上了一道折子,奏请朱棣跟朱元璋似的,把自己的龙兴之地提升为京都。朱棣的龙兴之地是哪啊?燕王封地北平,朱棣连想都没想立马就答应了。史书记载,这李志刚,会拍马屁,多半是朱棣受益他这么做的。从此以后明朝变成了两京制,首都南京陪都北京。但这只是一个小热身而已。第二永乐四年,邱福上书请求朱棣建北京宫殿,作为视察北方,边塞的行宫。邱福那跟朱棣一起造反,出生入死的兄弟,明摆着肯定是朱棣让他这么做的。就这样,北京的皇宫就进入了筹建阶段。但是皇宫可没有为什么呀?朱棣想要建一个还大的宫殿,这明显说不过去。没关系咱先备料,时机成熟了,再盖房子,于是采木采石烧砖,等等一系列工作,都在持续的进行着。第三朱棣开始有计划的增加。北京地区的人口数量,那会北京只是个边防重镇,人口不多也不富裕。朱棣先后十几次下令,从南方往北京移民,而且强迫很多南方的富商,把家都搬到北京来,给你们优惠政策,在北京做买卖,推动了北京的经济发展。第四朱棣以狩猎、北征,为名义,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停留在北京居住权利中心,实质性的北移。很多史料记载,明永乐7年,他的活动中心一直都在北京一带。当时好多大臣看不明白朱棣的意思,赶紧回南京,您这皇上不在,都城待着算,怎么回事?朱棣只回了一句话,敢有复请者,论以妖言。他要用这种方式,让大臣们渐渐的习惯。北京才应该是发号施令的地方。第五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了。本来应该葬在南京,没想到朱棣说了,我媳妇临死之前,他特别想念北平的日子,死后不想埋在南京想葬在北京。连串的操作,就连大街上的老百姓都看出来。大臣有反对的,也没用了。毕竟都酝酿了,这么长时间了,南京的地位早就已经被架空了。于是在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开启了北京城,作为中国首都的新篇章。那么朱棣在南京城当的好好的皇帝,为什么非得费这么大劲迁都?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21岁就藩北平,历练了十多年,38岁从北平起兵,造反42岁登基,这里才是他的大本营。第二、北京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北枕居庸西拥太行,东临渤海南俯中原,呈天府之国。第三、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交通十分便利。第四、北京自辽南京,到今中都元大都,作为帝都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有大气运有帝王气。第五、也是朱棣看重的一点,北京依附于长城,是北方地区的边防重镇,都城定在北京,皇帝就可以亲自在这里镇守。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设计。我觉得这句话也是对大明王朝,朱家子孙气节真实的写照。

3、夺权狂魔朱棣

永乐十年,朱棣北征,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煦收买朱棣身边的太监进谗,说朱高炽想要篡位夺权,朱棣回朝后约谈内阁大臣,查阅朱高炽监国期间处理的奏折,发现朱高炽更改了不少朱棣制定的法令。朱棣火冒三丈,痛斥了朱高炽,又在朝堂上训斥众臣,朱棣发现有不少大臣为朱高炽求情,朱棣才放权让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就能得到那么多大臣支持,这也让朱棣十分担忧,更是怀疑朱高炽暗中结d。朱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能出手打压朱高炽,朝中为朱高炽鸣冤的大臣中,就数大理寺丞耿通言辞为激烈,朱棣便决定拿耿通开刀,斥责他为朱高炽求情,坏了祖法,离间皇帝父子感情,下令将耿通斩首示众。经过这件事,朝中不少大臣都看出了朱棣的态度,朱高炽虽然被立为太子,朱棣也愿意放权给他监国,但整个大明还是朱棣说了算,一些重要政务也只有朱棣才能拍板,大臣们好别急着站队,耿通就是下场。朱高炽及其d羽的活动也在这次打击后陷入低谷,不少大臣刻意和朱高炽保持着距离,这段时间,也就只有杨士奇并不介意朱高炽势弱,始终坚定地支持朱高炽,他明白朱高炽和朱棣,朱高煦不同,朱高炽一定会成为一位仁德的君主,这是有利于天下百姓的好事。杨士奇在各地漂泊流浪了二十多年,建文二年,朱允炆招募天下贤才编纂《太祖实录》,杨士奇受王叔英推荐进了翰林担任编纂官,方孝孺看了杨士奇的文章后也对他称赞不已,朱棣登基后,杨士奇更受重用,被任命为内阁大臣。杨士奇的社会阅历丰富,对各类事情都有很独到的见解,朱棣欣赏他,每次朱棣外出巡视都会带上杨士奇,杨士奇和其他太子d的大臣不同,他行事低调,表现得很中立,朱棣,朱高煦都不知道他是支持朱高炽的。杨士奇大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早年和父母一道躲避战乱,青年时开始当私塾老师,补贴家用照顾母亲,杨士奇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他十分清楚底层百姓生活有多不容易,所以有一种共情感,他经历了两次战乱,更是厌恶争斗,寻找一位心怀天下的明君,也是杨士奇入仕的梦想。耿通死后不久,朱棣曾问杨士奇,自己北征时,太子朱高炽的表现如何,杨士奇很清楚,自己救朱高炽的机会到了,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无非是表现得不错,或是表现得不好,但事实上这两个回答对朱高炽来说都是减分的。如果杨士奇说朱高炽表现得很好,认真处理政务,朱棣在联系之前朝臣们对朱高炽的拥护,只会更加肯定朱高炽结d,欲图篡权,如果回答朱高炽表现得不好,那么只会让朱棣想到朱高炽怠政,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这比结d还糟糕。杨士奇面对朱棣的询问,他回答道:“在太子监国期间,他一直按照规矩在处理政务,凡是太子听取的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太子反对的意见,大多都是有些缺陷的,对于一些近臣不合理的要求,太子也会当面驳斥。”朱棣在处决了耿通之后,也冷静了不少,他还是很清楚朱高炽的性格,知道他即便有些野心,也绝不敢想篡权夺位,做太子的身边聚拢一些人辅佐也是正常的,朱棣便不再打压朱高炽了,杨士奇短短几句话就为朱高炽解了围,但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斗争还远未结束。

4、朱棣夺权全过程

瓦格纳雇佣军叛乱的演化1.突然起兵,气焰滔天。安禄山2.狂飙突进,直取京师。李自成,朱棣3.兵权被夺,直接造反。吴三桂4.阴养死士,伺机夺权。司马懿5.给足好处,诏安退兵。宋江6.听调不听宣。杨戬

5、朱棣夺权电影

明成祖朱棣是靠“靖难”上位的,所以骨子里对于皇位的正统性,一直有心结。朱棣上台后,做了很多事情就是为了自己正名,比如丑化建文朝的君臣,修编《永乐大典》,下西洋,北征蒙古,恢复洪武旧制等等等。其中,朱棣篡改史书,是无耻的一件事。记录洪武年间往事的《明太祖实录》,是在建文元年开始修的,到建文三年初步完结。而建文四年的时候,朱允炆就下台了,朱棣成功登基。同年十月,朱棣下旨重修《太祖实录》,解缙是总裁官。次年,朱棣版的《太祖实录》修成。这个版本和朱允炆的那个版本,大的区别就是把抹黑朱棣变成了抹黑朱允炆。因为朱允炆那版修的时候,正好经历靖难,《太祖实录》必然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但朱棣版的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改完,其成书质量确实一般,朱棣本人也觉得,自己的很多观点没有得到深入贯彻。于是,在永乐九年的时候,朱棣要求再修《太祖实录》,这次塞进了一大批的文官去编修,比如姚广孝,夏原吉,胡广,胡俨,黄淮,杨荣等,都是后来的名臣。这次修书,从永乐九年一直修到了永乐十六年,共257卷,装订了205册。朱棣大的篡改,就是把自己变成了马皇后所出,成为了嫡子。变成嫡子大的好处,就是把武装夺权,变成了朱家叔侄的分家游戏。前者是乱臣贼子,后者则是家务事。再形象点说,就是朱棣认为太子朱标死后,家产应该由兄弟几个来分,特别是几个嫡子,他无非是反对在自己几个叔叔辈还在世的时候,就把家产分给了孙子辈。此外在修史中,朱棣虚构了很多的细节,隐没了建文诸事,篡改了许多客观事实,润饰了许多人事,手法堪称恶劣,也为后来明清两代官方修史,树立了一个坏榜样,更为我们今人读史,无端地制造了很多麻烦。只得一声叹息。朱棣改史

6、朱棣夺权港剧

朱棣的一生1360年出生1370年受封燕王,朱棣十岁1398年朱元璋崩,矛盾凸显,朱棣38岁1399年起兵靖难,朱棣39岁1399年-1401年,连败耿炳文、李景隆1401年攻占南京,1401年夺权称帝,朱棣41岁,改元永乐。1403年-1407年编修《永乐大典》1405年组织郑和下西洋1406年-1407年南征安南,设置交阯布政使司。1421年修建紫禁城,迁都北京1410年-1424年,五征漠北1424年朱棣卒,享年64岁,在位22年。朱棣一生南征北战,但他内心始终无法抹去的心病,就是他侄子的生死。据史料记载,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在攻打朱允炆(明惠帝),皇宫发生火灾,至此,朱允炆下落不明。成了朱棣一生的心病,直到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