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儿,来看看你知道几件?①.1981年-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逝世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1981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②.1977年-特内里费空难发生1977年3月27日傍晚于西班牙北非外海自治属地加那利群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发生的波音747跑道相撞事件。由于发生事故的两架飞机都是满载油料与人员的大型客机,因此事件造成两机上共有583人在“地狱之火”中丧生,其中,荷航飞机上的257人全部遇难,泛美航班上则有61人奇迹般得以生还。③.1968年-人类首位宇航员加加林遇难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苏联宇航员,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是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34年3月9日加加林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的克卢希诺镇,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柳别尔齐职业中学,成为受训冶金工人,并继续在萨拉托夫工业技术学校学习。1955年以优异成绩从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进了航空学校,开始在奥伦堡航空军事学校学习飞行,1957年参加苏联军队,并成为北海舰队航空军团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1968年3月27日,这位人类首位宇航员在一次训练中遇难。④.1958年-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总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 1971年9月11日),俄罗斯(前苏联)。从1953年9月3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3月27日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总理,1958年—1964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1964年10月11日赫鲁晓夫下台。1971年9月11日因心脏病而逝世。⑤. 1845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伦琴出生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Röntge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11月8日,时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的他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有人提议将他发现的新射线定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却坚持用“X射线”这一名称,产生X射线的机器叫做X射线机。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⑥.1898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会订条约》又称为《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俄条约》,是清朝与沙俄之间于1898年3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在北京协商达成的一项条约。清朝方面签署这项条约的是全权大臣李鸿章和张荫桓,沙俄方签署该条约的是驻华代表和全权大臣巴布罗福。整个条约共分九款。其主要内容是把旅顺和大连湾沿海以及陆地上的部分地区租给沙俄25年作为军港使用。在这段时间里该地区的主权理论上依然属于清朝,但是其整个管理全部由沙俄处理,只不过沙俄在当地的行政长官不能使用总督等头衔。关于陆地上归属沙俄管理的地域条约里没有作明文规定,只是说要由全权大臣在条约签订后讨论规定。条约期满后可以延长。在租界内的中国人不能被驱逐,犯法的话由清朝政府按照清朝法律处罚。⑦.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样式发布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北京奥运会奖牌样式发布。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直径为70毫米,厚6毫米。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人们形象地叫他金(银、铜)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⑧.1946年-国共达成东北停战协议1946年1月,《国共停战协议》达成后,蒋介石坚持东北地区不再停战范围内,并在美帝国主义帮助下继续大量运兵东北,扩大内战。经过中国共产d和全国人民的坚决斗争,3月27日,蒋介石被迫接受由国民d代表张治中,中国共产d代表和美国特使马歇尔的代表吉伦商谈达成的《东北停战协议》。⑨.1970年-政府发出《关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通知》1970年3月27日,经批示,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通知》。通知说:“国内外阶级敌人同我们的斗争是很复杂的,反革命秘密组织决不是只有一个‘五一六’”,鼓动人们去抓更多的“反革命”。
2、蚀三部曲茅盾一生五次婚姻,曾两次为茅盾堕胎,但没想到爱上了一个“渣男”作为我国知名的作家,茅盾享有崇高的荣誉,以他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更是无数作家毕生的追求。鲜为人知的是,茅盾也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外感情经历,女主为他两度堕胎,吞服安眠药。他也曾许下四年之约,然而终究是负了卿。五十年后,事件中的女主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向世人披露了这段爱恨交加的恋情。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隐居在上海进行文学创作,由于环境日趋紧迫,在陈望道的帮助下,茅盾准备东渡日本暂避一时。和他同行的,是一个叫秦德君的年轻女学生。彼时,茅盾已经和夫人孔德沚结婚十年,育有一双儿女。夫人孔德沚虽目不识丁,但却温良贤淑,上奉公婆,下抚儿女,并且积极要求上进,1925年在瞿秋白妻子杨之华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d。秦德君虽才二十三岁,却非等闲之辈。她15岁时就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了四川的爱国学生运动,后因提倡女子剪长发和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后来她来到北京,结识了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d员,并在邓中夏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d。后来奉命到西安从事秘密工作,并担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兼妇女部部长,之后在冯玉祥的部队中开展组织活动。在感情生活上,当时秦德君已经有两段感情经历,并育有三个孩子。第一段感情据说是被《新蜀报》的编辑穆济波骗奸,因有身孕无奈与之同居并养育两子;第二段则是与知名共产d人刘伯坚在工作中相识并互相吸引,碰撞出感情火花,并生下了刘伯坚的女儿。7月份,两人踏上了去日本的渡轮。秦德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船上,茅盾常常约我到舱外,凭栏眺望大海,兴致勃勃地谈他的著作,他的身世。不管他谈些什么,后都免不了说到他个人生活上的不幸。他说,他是在襁褓之中,由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订了亲。尽管他18岁那年就提出反对包办婚姻,但母亲不同意,硬是大张旗鼓,吹吹打打地用花轿把儿媳妇抬进门来。由于新媳妇脾气不好,茅盾感到很难相处。”在年轻美丽的女性面前,几乎所有已婚男人都会变成“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当然这无非是男人的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也是委婉地表示想勾搭的意思。彼时的秦德君正是风华正茂,年轻活泼,也正是茅盾这样的中年男人下手的对象。二人相处得比较愉快,茅盾的个子小,秦德君亲切得叫他“小淘气”;而茅盾则称秦德君为“阿姐”,尽管他比她还大上十岁。茅盾文采风流,秦德君热情奔放,加之两人也都并非纯情少年,因此彼此心照不宣地将对方接纳在心里了,但是轮船上空间狭小,因此二人只能持之以礼。秦德君回忆文章中写道:“一路上风浪不大,我们就轻松愉快地到了神户。那时我觉得他还不错,为人不错,但说不上喜欢。我也没觉得他在追求我,但我感到也许有些方面我吸引了他。”来到东京后,秦德君住进朋友吴庶五给她在“中华女生寄宿舍”租的房子,而茅盾则住在附近的“本乡馆”。刚到日本的茅盾由于自己的《蚀》三部曲正受批判,情绪低落,而且来到日本后没有职业,手头也缺钱,消沉。不过在秦德君的鼓励和开导下,茅盾慢慢的心情开朗起来,开始小说创作,他把秦德君比做“北欧运命女神”。二人的关系开始变得亲密起来。那段时间,秦德君每天去学校学习日文,茅盾则每天早上将她送到学校;中午接秦德君吃饭;下午放学后两人去看电影。两人变得形影不离。作为中年男人,茅盾懂得如何去讨女人的欢心,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秦德君彻底地爱上了茅盾,于是两人到了京都后,开始了同居生活。对于茅盾有妻子这件事,秦德君心知肚明,她后来回忆道:“我也曾想到茅盾有妻子,但茅盾对我说,他不爱他的妻子,要和她离婚,和我永远在一起,我这才与他同居的。”二人度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幸福时光,对于这段生活,秦德君在文中写道:“那时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我们的住房虽然简陋,而门前道旁便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如云似霞,我和茅盾在写作学习之余,携手并肩散步在花下,共叙衷情,含情脉脉的目光对流,但愿天长地久,地久天长,生活的道路似樱花般灿烂,两人相亲相爱,永不分离。茅盾向我表达的真挚的情和爱,使我的心亦如樱花般怒放。”在感情的滋润下,茅盾开始了创作的高峰,他根据秦德君讲述的胡兰畦的故事,创作出了小说《虹》,而这个《虹》的名字也是秦德君给起的。《虹》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在上海轰动一时。1929年8月,秦德君怀上了茅盾的第一个孩子,茅盾说对日本不熟悉,让秦德君回上海作流产手术。在上海,秦德君从《小说月报》的叶圣陶处,预支了一笔稿费,做人工流产,由日籍医生“板板”实施手术。一个月后,秦德君回到日本。茅盾当时很感动,向秦表示,坚决与原配夫人离婚,与其长相厮守。
3、蚀茅盾原文[微风]你追求的憧憬虽然到了手却在到手的一刹那间改变了面目——茅盾《蚀》 [微风]在为梦狂奔的路上,有风急雨骤,有孤夜寂寥。回头看看,家人就在身后,打着那束温暖的光。——央视文案[微风]我们凝望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合。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 呼唤成了歌。——《如果国宝会说话》[微风]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席慕蓉图片来源网络
4、蚀是茅盾小说吗1981年3月27日,我国现代文学家茅盾逝世。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浙江省桐乡人。茅盾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清明前后》等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蚀茅盾简介#
5、蚀茅盾小说名句茅盾小说、散文代表作品汇集:(一)小说:(1)《子夜》原名《夕阳》。主题:以1930年5到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刻画了包括商人、军人、知识青年、交际花、遗老、工人等各阶层人物,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的广阔画卷。主要人物:吴荪甫、赵伯韬、林佩瑶、林佩珊、吴老太爷等。(2)《林家铺子》原名《倒闭》。主题: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透过林家铺子由挣扎到倒闭的过程揭示了民族商业走向破产的厄运。主要人物:林老板、林小姐(阿秀)、林大娘、朱三太、吴妈、寿生等(3)《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主题: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意在表现当时青年在革命大潮中必经的三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主要人物: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4)《霜叶红于二月花》主题:以“五四”前后江南小镇为背景,描写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中间穿插着几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主要人物:张珣如、黄和光、张婉卿等。(5)《多角关系》主题:描写发生在旧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为了生计而相互形成的多角关系。主要人物:唐子嘉(6)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主题和主要人物:《春蚕》写蚕业萧条引起的农村破产。主要人物:老通宝《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主要人物:阿多《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之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主要人物:多多头(7)《大鼻子的故事》分为童话、神话、小说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小说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民国时期贫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艰辛。主要人物:无名的“他”,外号“大鼻子”。(8)《色盲》主题内容:通过林白霜的恋爱、苦闷、压抑、斗争等心理变化,解剖了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主要人物:林白霜(二)散文:(1)《白杨礼赞》主题: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d及其领导 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2)《风景谈》主题:以谈风景为名,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3)《黄昏》主题:用散文形式写黄昏之景,以描写太阳为主。抒胸中之情的佳篇,它别具风采,另辟新境,作者对黄昏不是孤立地在直笔描写。
6、茅盾的介绍文学“三部曲”,你知道有哪些?在国内外的作家中,“三部曲”曾风行一时,现辑录一些小说作品以供参考。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又名《暗夜》)、《转换》、《复兴》。叶君健“大地”三都曲:《火花》、《自由》、《曙光》。李乔“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李满天“水向东流”三部曲:《水向东流》、《水流千转》、《水归大海》。黄谷柳“虾球传”三部曲:《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水远》。雷加“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前列》、《蓝色的青枫林》。中国血统的英籍女作家韩素音的自传体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无鸟的夏天》。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沉沦》、《沦溟行》、《插天山之歌》。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又称“三联剧”):《阿伽门农》、《莫酒人》、《复仇女神》。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法国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法国作家左拉的“三城市”三部曲: 《鲁尔德》、《罗马》、 梦《巴黎》。法国作家萨特的“自由之路”三部曲:《成年》、《弥留》、 《心灵之死》。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的三部曲: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神秘岛》。
7、茅盾蚀佳版本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民国时一些优秀作家在建国后却没有什么佳作。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就一个——巅峰已过。沈从文20年代初开始创作,巅峰是30年代,如边城(1934),长河(1938),《湘西散记》中的散文也大都写于34年前后。萧萧、阿金、丈夫等优秀短篇则在1930年前后发表。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写于1932年,《蚀》三部曲在20年代完成,《林家铺子》《春蚕》等都是40年之前的作品。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全部创作于30年代。曹禺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雷雨》《日出》《原野》分别写于33、36、37年,后一部公认的代表作《北京人》写于1941年。施蛰存的代表作品《将军底头》《李师师》《石秀》等,均创作于30年代,后来他就的重点就在翻译与研究上了。通俗小说家张恨水著名的几部作品均发表于20年代,春明外史(1924),金粉世家(1927),啼笑因缘(1929)。后来的代表作,《夜深沉》写于三十年代、《巴山夜雨》写于1946年。(张恨水先生的作品实在太多了,但40年代后期他身体状况不佳,创作精力减退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原因,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与时局关系紧密。如以上这些作者的作品在抗战爆发前后就有不小的变化。49年前后又是一次时局的巨变,但此时的这些作者已创作愈20年,年纪和精力所限,大都无力探索新的主题和风格,一些人顺势封笔。不仅是留在大陆的作家。以文学水准颇高,又备受城市小资及海外中国文学研究者推崇的张爱玲为例,其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均发表于1943年,《半生缘》则发表于1948年。离开大陆后,她在香港发表了一些污蔑土改的小说(50年代),属于为生计所迫的投名状,水准很差——她对土地和农民根本不熟悉也不想了解。赴美之后,更是把重点放在翻译和文学研究上。所以,民国时期那一代优秀作家们,在动荡时局的刺激下开始创作,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是他们的巅峰时期,之后便转入颓势。49年之后无佳作出现,是有个明显的过度的。#蚀茅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