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郊孙庄—孙氏“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四拔贡”孙庄,是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管辖一个自然村,现归西流湖办事处,原名梁陈庄、孙桩台,位于郑州西郊郑上路南与西绕城路交叉口东南侧。村中孙姓人家,原本不是该村土著,系清乾隆十三年(1749年)由孙坡村(在须水镇附近)迁移来此垦荒,繁衍生息至今,遂成为村中大户,村名由此而称之为孙庄。从道光五年(1825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庄孙氏家族中先后有二十余人荣任清廷学政、道台、郎中、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有七人受皇封,被乡邻誉为“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四拔贡”,是郑州西郊乃至省城颇有名气的名门望族。据查,孙氏家族中早进入仕途的是孙树之。幼时因家贫,靠兄长卖豆腐供其读书。其深知兄长劳苦不易,勤学发奋,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获拔贡衔,后在山东禹城、菏泽县任县知事。因其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民众集资赠一匾额,上书“同仰慈仁”,悬挂在孙宅大门上方直至民国初年。孙树之长子孙钦昂,于道光己酉年(1849年)获拔贡,又于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编修,甲子年调任广西学政,福建省兴、泉、永道道台,官居二品(其事迹在福建厦门地方志、荥阳地方志均有记载);其四子孙钦晃亦是进士出身,同治六年(1868年)年任刑部主事,后又任广西庆远府知府、桂林府知府。孙钦昂之子综源,于光绪十一年(1886年)进士及第,亦被钦点翰林。因其父是翰林,为区别父子翰林,人们故将孙钦昂称之为“老翰林”,孙综源称之为“少翰林”,誉为“父子双翰林”;加上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故称孙氏“一门三进士”; 孙树之兄长孙均慥之孙亭民后也获拔贡衔,故又称“一门四拔贡”。为表彰孙氏一门为清政府所做贡献,皇帝加封孙树之为“资政大夫”,其兄长孙均慥加赠“中宪大夫”。因孙氏家族政绩卓著,清光绪皇帝钦批官银6万4千两,历时四年,在该村东占地18亩建造碑林;因其规模宏大,当地百姓称之为“大碑楼”。碑林计有碑楼四座、碑刻16通,碑文书法均出自名家之手,有曾国藩、翁同龢、杨佩璋、徐世昌、赵东偕、李鹤年等。其中孙钦昂自己就有碑5通,且碑楼规格高大:中间为圣旨碑,碑首为二龙戏珠,碑座为赑屃,称之谓“龙首龟趺”;碑身正面刻有“钦赐二品衔、通政司资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内宫侍讲、福建兴泉永道孙钦昂”等字样,笔意灵秀,端庄厚重;碑林解放初期尚存,文化革命中销毁殆尽。孙氏老宅位于孙庄东,占地一二十亩,由五座成套院落连成一片。每套院落均由大门→厢房→山屏→厢房→过厅→厢房→山屏→厢房→主房→裙房组成。房屋皆青砖青瓦,主房均二层。主楼房顶高处的正脊,在其两端与垂脊交界处使用的是正吻(吻是一种龙头形装饰,其形象为张开龙口含咬正脊。吻的上方有扇形的剑把),在垂脊上还安装走兽,共有五脊六兽,气势磅礴,让人震撼,是典型的中原官居形式。2013年,村庄拆迁改造。#孙庄大庙简介#
2、孙庄拆大庙民间鬼故事——“大庙”惊魂记图文
3、原阳县阳阿乡孙庄大庙孙庄庙会#孙庄大庙简介#
4、孙庄庙现在什么样子曹县乡村记录|韩集镇孙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红嫂”故里韩集镇位于曹县城西北28.4千年,韩集镇政府西北3公里,东邻双王庄村,西邻小楼村,南邻曹楼村,村北周蒜路,村北250米处是鲁西南烈士陵园,北为王庄。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主干街两条,长约500米;南北街两条,长约400米。全村有房屋620栋,全村580户,人口1050人,男性550人,女性500人,均系汉族,有孙、张、伊等姓氏。总面积0.9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73平方千米,村落占地面积0.17平方千米,以农为主,有玉米、小麦、棉花、花生和杂粮等,近年来发展木材加工业等。据《孙姓族谱》载:明洪武间,孙氏始祖讳安,于山西洪洞迁此,以姓名村孙庄。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孙庄大队,1961年体制调整时自立大队并成立孙庄村生产大队,1984年3月体制调整后,乡镇生产大队变更行政村,并成立孙庄村民委员会至今。孙庄村南边紧挨当年鲁西南抗日根据地首府“红三村”。把可口的饭菜做好放在瓦罐里后,四下望风,确定没有敌情的情况下,急急忙忙下到地窖里,先把伤病员的大小便清理出去;然后扶起伤员,让其斜靠在一个棉被子叠成的软靠背上,用调羹一勺一勺地喂伤员。这是80年前孙肖氏的日常工作,这位被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伤病员亲切地称为“肖大姐”的孙肖氏的婆家是韩集镇孙庄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西南地委、军分区常把伤病员安排在孙庄调节。“肖大姐”总是积极主动地照顾八路军伤病员,她向医生学会了简单的消毒和换药操作,在伤员伤情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她可以自己给伤员消毒换药了。由于她在救治伤病员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人称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红嫂”,还被推举为孙庄村的妇救会主任。
5、孙庄大寺在哪个地方大美石家庄市历史文化悠久,辖区内发现的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孙庄乡东元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展示了30万年前人类生活的场景。沕沕水发现的水帘洞人类文化遗址,证明3万多年前这一带的先民生活在太行山的洞穴之中,以渔猎为生。在威州镇河西村山洞中发现的另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则揭示了2万年前太行山中人类生活居住的情况。在长安区发现的白佛口文化遗址,是目前全市境内发现的早的平原地区人类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不仅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在众多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独树一帜,而且以其珍贵的文物树立起石家庄在世界文明史上一个里程碑。石家庄是商文化源头-商民族祖先的发祥地。母亲河滹沱河流域在全市范围发现商代遗址近百处,先商祖先从滹沱河流域由北向南,逐渐走向中原。3000年前就形成了中心城市—东垣(真定)、真定(正定),从秦汉起,作为县、郡、州、国、路、府治所,一直传承延续到近代,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起现代化中心城市石家庄。号称“开国第一城”,被誉为“新中国的摇篮”石家庄文化遗址代表有桥西区石邑古城遗址,长安区东垣古城遗址,新华区市庄古文化遗址,桥西区北杜古文化遗址,长安区白佛口古文化遗址及南杨庄古文化遗址,鹿泉区北胡庄古文化遗址,藁城区台西古文化遗址等等。商代遗址近百处,遍及全市各区县。主要的有主城区内的八家庄、北杜、市庄、张营、棉三,鹿泉区南任村将台湾、北胡庄,栾城区寺下,藁城区台西、前西关、北龙宫,正定县的新城铺、小客,赵县的双庙、宋村、王西章,无极县甄家庄、中郝庄、北后坊、东后坊,井陉县的西元村、威州西街、贾庄、横北、沈山寨、威州镇新庄、南良都、天长镇、段庄、马林寺、元氏李村、北正,赞皇寨里、小北岭、南马,平山冶河、郭苏,灵寿北寨、西木佛,高邑西邱,新乐中同村等都代表了石家庄市商文化发源地。在艺术创作领域,值得推崇的艺术成就当数上京毗卢寺的壁画。这些壁画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代壁画的传统技法,在构图、线描、用色和人物造形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选材上,合儒、释、道三教内容于一壁,集中国宗教壁画艺术之大成,在中国古代美术史和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0万年的人类足迹,5000年中华文明的余韵,给石家庄留下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珍视并科学利用这笔厚重的文化遗产,正是提高石家庄人文化自信、培植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复兴的可贵资源,也是展示这一区域文化特质的重要文化资本。感谢珠穆朗玛峰等朋友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