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官员临终前告诫儿子,政敌在自己死后一定会搞清算,要想保住身家性命,一定按自己说的办。政敌前来吊唁,他再三回头欣赏灵柩前的珍玩器物。官员之子依照父亲的嘱咐做好了准备,果然避免了灾祸。话说,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之时,坐拥唐朝四大贤相,其中,受李隆基器重的当属开元年间的第一届领导班子——宰相姚崇。只可惜,姚崇一生为官清廉,谨慎自律,却生了两个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的儿子,以及不成器的下属赵诲,致使姚崇不得不从首席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退居幕后,直到病逝。临死前,在官场上摸爬了一辈子的姚崇深知自己曾经树敌无数,与张说尤为不睦。于是,他担心自己死后,对方会来报复家人,便叫来自己的长子姚彝,对他说:“论文笔,当今世上属张说是写墓志铭的好手,但是我们关系一直不太好。你如果去求他给我写墓志铭,他一定会借口不干。”“若想要他接下这份差使,你要记得,在我死后,就在我的灵前放一些珍玩器物,他来吊唁时,如果露出喜欢的神情,你就将东西全部赠送给他,再让他替我写碑文。”说完这些后,姚崇还是不放心,后又补充道:“请他写碑文,一定要快写,一刻都不要停。写完之后,你马上叫人刻碑,再呈给皇上预览。”本来,姚彝就听得云里雾里,此时听见还要呈皇上预览,更加不解,张口便问:“这是为何啊?”老迈的姚崇不紧不慢地回答:“写碑文嘛,写的都是好词。一旦盖棺定论,即便将来张说想要找你们兄弟麻烦,面对自己写下的碑文,他自己也不好自圆其说,你们就不会再为清算担忧了。”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72岁。死对头张说按照礼制,前来姚家吊唁。不想,进入姚崇的灵堂,映入张说眼帘就是摆在姚崇灵柩前的奇珍异宝,这让酷爱珍玩的张说一时竟忘记了自己是来吊唁的宾客,只觉得两颗眼珠子挂在珍玩上拿不下来。一旁的姚彝看见张说如此举止,当即按照父亲的嘱托,求张说帮忙写一篇碑文。在珍玩的诱惑下,张说丝毫没觉察异状,当即挥毫泼墨,对姚崇是大加赞赏。没过一会儿,一篇文辞华丽,词藻优美的碑文便完成了。姚彝见此,喜上心头,当天晚上便安排工匠,将碑文刻好。又将张说亲笔写下的底稿送去给唐玄宗审阅。张说参加姚崇的葬礼本就是件舒心的事情,没想到临走还得了那么多珍玩,更是喜不自胜,一夜无梦。可是,这一觉睡醒,张说开始咂摸出问题来了。突来的醒悟,让张说如热锅上的蚂蚁,十分不安。又隔了两日,他遣人到姚家询问碑文的事情,借口想借修改润色之名要回底稿。可是,此时,姚彝早已经办完了所有事情,愉快地告诉张家人,皇上已经阅览完毕,还称赞张先生文笔好,石碑我们也刻好了,就不再劳烦张先生挂心了吧。听到手下如此回复,张说倍感沮丧。料想当初同朝为官,自己几次都栽在了姚崇的手上,本想等对方死了,再找他儿子算账,如今竟然自己给自己挖了这么个大坑。一连几天,想不出挽救办法的张说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吞。不久之后,他不得不放弃报复,还自嘲般地说:“姚崇死了都能算计得了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真正看清,与姚崇相比,我的才能还差得远呢!”当然,论起张说与姚崇的才能,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论起当官来,张说的为官之道,更是不及姚崇的万分之一。姚崇一生深知权利的利害,从不喜欢乱用权势,徇私舞弊。可张说偏偏是个喜欢玩弄权术的人。当年,李隆基要去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身边需要些随行礼官,张说见此趁机将自家亲朋好友安排进来,个个都当上了五品官员。一旁的张九龄看不过眼,提醒他不要乱用天下公器,张说一点不以为意。谁知,他的行为,唐玄宗早就了然于心。再加上他这么明目张胆地以权谋私,组织小团体,更让玄宗对他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不久便就此事,将他免职。反观,同样是因为遭到玄宗怀疑,姚崇就要聪明许多。当他得知玄宗大赦了所有京城罪犯,唯独张诲不在其列,姚崇便明白玄宗的用意,随后便主动辞去了宰相之职,即便李隆基再三挽留,他也坚持要退居二线,这才得以保全了全家。参考资料:2012年6期《各界》——《死姚崇算计活张说》作者:花升编辑:盛弘
2、姚彝近怎么样了公元721年,姚祟气息奄奄之际,将儿子叫到床头嘱咐道:“我素来与宰相张说不和,死后姚家可能会有灭顶之灾,等我去世后,你将我平日收藏的珍宝全部放在棺材前,等张说来吊唁时全部送给他!”姚崇号称“救时宰相”,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与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病逝后,京师的大小官员纷纷前来吊唁。同为宰相的张说出于礼节,也来到了姚府。看着姚崇棺材前面的奇珍异宝,张说眼前一亮,看了一遍又一遍。姚崇的儿子姚彝在一旁仔细地观瞧着张说的神色,张说出门时,披麻戴孝的姚彝赶忙追上,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包袱,递给张说。原来,姚彝是刚刚张说目光停留过一分钟的宝物,全都装了起来,一并送给他。张说先是推辞不受,称自己无功不受禄。姚彝诚恳地说:“张大人,小侄有一事相求。家父的碑文至今未写,烦请您劳心。”拿人手软,张说又跟着姚彝进了府,挥挥洒洒写下一大段碑文。死者为大,张说虽然记恨姚崇,但为其写碑文时,总不能放上心中的怨恨。所以,碑文尽是对姚崇的褒奖和赞美。回家后,张说越想越不对劲。他赶忙派下人去姚崇家里要回碑文,称有些地方语句不通,需要回来再改改。姚彝告诉使者,碑文写得很好,而且自己已经把抄完交给了皇帝,皇帝看后十分满意。张说得知后,气得后槽牙都要咬碎了。他在碑文上对姚崇极尽赞美之词,日后若是要在皇帝面前构陷姚崇,说他的坏话,那么张说就成了首鼠两端,出尔反尔的小人。吃了黄莲的张说愤愤不已地说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张说和姚崇的矛盾由来已久,当年玄宗李隆基在张说的帮扶下即位后铲除太平公主,重整河山,准备更改官职名称。李隆基素闻同州刺史姚崇衣食简朴,体恤民情,心系家国,所以想召他入朝当宰相。张说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于是让心腹御史大夫赵彦昭构陷姚崇品性不端。看皇帝无动于衷,张说另辟蹊径,指派殿中监姜皎举荐姚崇当河东总管,如此姚崇就能远离权力中枢。张说的小九九,被李隆基看在眼里,他根本不听这些蛊惑之言。而且,当初姚崇外放,是因为他帮助李隆基从太平公主手中夺权。事情败露后,姚崇被迫背锅。先天政变,太平公主及其d羽悉数覆灭,李隆基又想起了姚崇。就这样姚崇顺利被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利入相。担心遭到报复的张说,立刻跑到岐王李范府中,准备投入他的门下。如此正中姚崇下怀,姚崇揭发张说暗通王侯,张说被贬谪出京,外任岳州刺史。出京容易,入京难。张说从刺史到进入庙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请人说情,又是率军征讨,又是想方设法的讨玄宗高兴。重新登上天子堂的张说,仍免不了被姚崇设计。有一回,张说的把柄又落到了姚崇手里。张说随时可能人头落地,他惴惴不安地在家等候入狱的圣旨。正在此时,他的一个门生找上门来。这个门生曾与张说得宠幸的婢女偷情,张说本想杀之而后快。但门生振振有词地说道:“先生难道以后没有紧急用人的时候吗?何必吝惜一个婢女?”门生言而有信,给张说出主意,让他把夜明帘献给九公主,让九公主去找皇帝说情。如此一来,张说才逃过一劫。张说与姚崇同朝为官,虽然都是开元盛世的股肱之臣,但私下里也免不了明争暗斗。姚崇明显技高一筹,每次都能在争锋中获胜。姚崇本人深得皇帝的信任,可他的两个儿子姚彝和姚异,品行不端经常收受贿赂,还和胡人关系密切。姚崇本身就比张说年长,他很担心自己去世后,张说对姚彝兄弟动手。姚彝和姚异根本经不起查,到时候张说再在圣上耳边“美言”几句,姚家落个满门抄斩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姚崇才在临终前定下计谋,让张说写碑文,既是碑文定都是褒奖之词,日后张说若再想对姚家人不利,难免会落得骂名。不论是姚崇还是张说,都并非奸臣,只是政见不合而已。他们的争斗,也是玄宗乐于见到的场面。身为君王,驾驭群臣之术,无非是平衡之法。若是臣子们都一条心,那必然会架空他这个皇帝。#姚彝简介#
3、姚彝墓志一天,唐玄宗召来姚崇,笑眯眯地问道:“姚相国,你有几个儿子?现在身居何职?正所谓举贤不避亲,千万别委屈了孩子。”姚崇闻言,满脸感动,心头却一紧:糟糕,我儿子又闯祸了!姚崇,本名元崇,为避免与突厥元崇名字相同而改元为姚,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南陕县)人,时任唐玄宗朝宰相。在此之前,姚崇先后在武则天、唐睿宗时期任过宰相,并兼兵部尚书,是货真价实的三朝宰相。姚崇吏事明敏,“以不贪为宝”。他虽身居宰相要职,却没有临近朝廷的宅邸,一旦上朝处理政事过晚,往往就不能回家。为此,他便就近住在一个叫罔极寺的寺院里。对姚崇,唐玄宗也极为依赖,每次朝廷有急事,若姚崇不在,唐玄宗就会派姚崇的副手源乾曜,前去寺院问姚崇的意见。在玄宗朝,备受重用的姚崇,其政治才华得以施展,协助玄宗革除了许多弊政,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说姚崇一直以来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对朝廷更是忠心耿耿,但在教育儿子这方面,他却有很大的缺失。姚崇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姚彝、姚异和姚弈。姚弈年纪小,有修养,做事谨慎,仕途顺畅。姚异和姚弈则让姚崇操碎了心,两兄弟“广引宾客,受纳馈赠”,搞得人尽皆知,当时的人都对此颇有微词。知子莫若父,姚崇虽然明知自己儿子们德行有亏,但毕竟是骨肉亲情,无法轻易割舍。儿子不争气,做父亲的只能多搞善后工作。所以,当玄宗旁敲侧击,问姚崇儿子的情况,姚崇立即明白,儿子又闯祸了!“那到底是谁告的状呢?”姚崇心思急转。在姚崇看来,即便有人对他两个儿子不满,也不会轻易告圣状,所以,对方定然是与他有过节的人。此外,两个儿子皆在东都,那么,告状之人应该也在东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人,只有一个人——魏知古。想到这里,姚崇终于松了一口气。毕竟,藏在黑暗中的敌人才是可怕的,而浮出水面的敌人,以姚崇的手腕,可任意拿捏。那魏知古到底是何方神圣?他与姚崇有何过节呢?魏知古深州陆泽县(今河北深州)人,虽出身低微,但读书天赋极高,二十岁就考进了进士,入朝为官。起初,由于魏知古性格太过刚正,没能得到重用。后来,魏知古得到姚崇赏识,从此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宰相。因为有这层关系在,即便魏知古已经能与姚崇平起平坐,但姚崇从未与魏知古客气。然而,魏知古却觉得今时不同往日,不再愿意做姚崇的“小跟班”,多次拂了姚崇的面子。姚崇觉得有必要敲打一下魏知古,于是趁东都洛阳考察选拔官吏时,上奏推荐魏知古,就这样,堂堂一个宰相,被姚崇一张纸打发到了东都,远离了政治中心。对此,魏知古极为愤怒,势必要报一箭之仇。恰巧,姚彝和姚异在东都为官,两人并不知道父亲与魏知古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当他们得知魏知古负责选拔官吏,顿时欣喜若狂,随即连忙接受了一批想博取功名的人的贿赂,并将名单交于魏知古。两人仗着父亲有恩于魏知古,大大咧咧叫魏知古一一照顾。魏知古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窃喜不已。他正愁找不到机会报仇,没想到姚崇的两个好儿子自己送上门了。不出所料,魏知古转头就将这一切禀告给了唐玄宗。唐玄宗极为生气,这才试探姚崇。殊不知,不过电光火石之间,姚崇就捋清楚了头绪,于是,他皱着脸叹道:“臣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在洛阳任职。兄弟俩不成器,欲望很多但不谨慎,他们一定是趁机去找魏知古求官了!”唐玄宗闻言,不怒反喜。姚崇能猜透他的想法,他并不觉得奇怪,真正让他意外的是,姚崇既没有袒护儿子,也没有装傻充愣,于是他笑问道:“你是怎么猜到的?”姚崇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摇头道:“知古刚出仕时,我对他多有提携,才有他今日显贵。想必犬子认为知古会念着我的恩情,从而答应他们请求,所以我才猜测他们会去找知古谋求职位。”唐玄宗一听,反倒忘了姚崇的儿子有错在先,姚崇的公正无私的形象,越发显得魏知古薄情寡义,于是怒道:“魏知古不地道,朕要罢免他!”姚崇连忙求情道:“陛下,我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您却罢免了魏大人,天下人必定会认为陛下在偏袒我。”这番话看似在说:陛下不要因为我们关系好,就格外照顾我。实则是在骂魏知古不懂感恩,不像唐玄宗这般有情有义,可谓杀人诛心!后来,唐玄宗虽然没有罢免魏知古,但还是免去了魏知古的宰相之职,降为工部尚书。姚崇智罢魏知古,虽然工于心计,但此事皆因魏知古而起。如果魏知古没有拂了姚崇的面子,没有谋害姚崇的想法,自然也没有姚崇的凌厉的反击。
4、姚彝读音一天,姚崇被唐玄宗叫到面前:“朕打算给你几个儿子升官!”姚崇大惊,噗通一跪,脑子飞速旋转:必然是儿子闯祸了。唐玄宗时期,有两个宰相,分别是姚崇和魏古知。论职位,两个人平起平坐;论资质,姚崇可是三朝宰相;论私交,魏古知出身低微,虽自小用功,20岁就考进了进士入朝做了官,但因性格古怪,位居低位,不受重视,根本没有机会去到唐玄宗面前展示才能。魏古知之所以能成为宰相,是受姚崇举荐,所以姚崇对魏古知有知遇之恩。姚崇本事再大也看不透一个人的心,他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抬上高位的人,有一天竟产生了想要害他的心。姚崇虽手握大权,唐玄宗对他更是有一种依赖的情感,朝中重事,就算姚崇不在,唐玄宗也要派姚崇的副手去询问他的意见。在姚崇的协助下,唐玄宗革除了多条弊政,开创给了“开元盛世”。姚崇从不敢居功自傲,为人踏实勤恳,从不贪污受贿,贵为宰相却在朝廷附近没有属于自己的宅邸,在宫中处理政事晚了便会住在附近的一个寺院里。于朝廷,姚崇尽心尽力,从不敢有半点怠慢,可也因此疏忽了对孩子们的教育。姚崇共有三子,其中小儿子有德行,仕途一片大好,相反两个哥哥姚彝和姚异整日无所事事,只知花天酒地,广交天下人,收纳馈赠,还不知遮掩,为此姚崇也是多有费心。因姚崇的为人和权势,纵使当时的人对这两兄弟颇有微词,但也无人会在御前告状。可这天,唐玄宗召见姚崇,竟主动问道:“姚相国,听闻您的儿子们现在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位,虽说您是一国之宰相,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不方便对孩子们多有照顾,但也不要让他们太过于委屈。如若真有才华,千万不要埋没了的好啊!”姚崇历经三个朝代,这“话里话”他直接就听明白了。表面不动声色,内心不由紧张了起来,心想:我那不争气的儿子们必定又闯了祸,如今更是闹到了御前。可是纵使我那两个儿子再不争气,看着我这宰相的面子,也不会有人轻易告圣状啊。想到这里,姚崇脑海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人的名字:魏古知。必然是他,魏古知自做了宰相,与他平起平坐之后,不愿意再委身于他之下,多次驳了姚崇的面子。为此,姚崇将他派去了东都洛阳,而自己那两个德行欠佳的儿子,如今就在东都。想必两个儿子让魏古知抓住了把柄,让他可“报仇雪恨”。想到这,姚崇心里轻松了许多,当即跪在地上,回皇上:“臣的三个儿子只有小儿子还算争气,可为国效力,但其他两个不成器还欲求不满,如今任职于洛阳。想必听闻魏古知负责了洛阳选拔官吏之事,便去找他求官了。”唐玄宗虽知姚崇做官清廉,为人正直,人品尚佳,但如此不袒护儿子,还是很意外的,也就不再隐瞒,直接亮了底牌。果不其然,姚崇的两个大儿子得知此次前来负责选拔官吏的是魏古知,便收受贿赂,将这些人的名字一一写在了一张名单上交给了魏古知,让他都要给安排了称心的职务才好。魏古知表面应下了,但内心早已暗自窃喜:“这下姚崇的把柄被我握在了手里,我看你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本不知如何报复,他这两个傻孩子倒自己送上门来。”魏古知没有办事,还禀告给了唐玄宗。只是,魏古知不会想到姚崇毕竟是前辈,唐玄宗刚发问,他就洞察到了这一切。姚崇的坦荡让唐玄宗心感安慰,同时很疑惑他是怎么猜到的。姚崇回答:“当初臣对魏古知多有提携,他才有了今日。我想,我的两个儿子会觉得他念及我们的旧情对他们多有帮助,才会贸然去谋求官职。”唐玄宗这才知道了姚崇和魏古知的旧事。姚崇的两个儿子毕竟是晚辈,犯了错也有情可原,姚崇的公正无私,让魏古知小人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了解魏古知竟如此绝情,唐玄宗当即表示要将其罢免。姚崇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他求情道:“陛下,您现在罢免魏古知会被外人以为您对我多有偏袒,是我的儿子们有错在先,扰乱法纪,我必重重责罚。”姚崇的这番话看似在帮魏古知,实则在暗讽他的薄情寡义。终,唐玄宗免去了魏古知的宰相职务,降为了工部尚书,这真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更何况还是对自己的恩人。俗话说,官场如战场,但人与人之间毕竟是有情分的,知恩图报更是道德的底线!刚者易折,圆者通达,自古至今,是为定理。
5、姚彝后的结局1990年《唐明皇》中,不少演员后来都参与过1994年《三国演义》的拍摄。少年李隆基的扮演者尹申在老三国中饰演幼年汉献帝。中后期李隆基的扮演者刘威在老三国中饰演过魏延。姚崇的扮演者郑榕在老三国中饰演北海太守孔融。张说的扮演者李弘在老三国中饰演费祎。杨国忠的扮演者高兰村在老三国中饰演过司马昭。西平郡王哥舒翰的扮演者侯永生在老三国中饰演老年赵云。姚崇之子姚彝的扮演者王卫国在老三国中饰演过曹操麾下大将张辽。牛仙客的扮演者王鹰在老三国中分别饰演过薛综和邵悌。小鸭儿的扮演者苏可在老三国中饰演过青年汉献帝。另外,剧中为李隆基配音的是吴俊全老师。#姚彝简介#
6、姚彝神道碑公元721年,号称“救时宰相”的姚崇病重,弥留之时他回顾一生为辅佐唐玄宗开创盛世而欣慰。随后他又想了想自己的后事,忽然对着儿子大喝道:“逆子,抄家大祸就要降临,尔等还只顾哭泣吗?”二子吓得愣住了。姚崇看着两个儿子不明所以的样子不由长叹一声:“我姚崇英明一世,洞察世间人心。怎么就生了你们两个不成器的东西啊!”两人顿时羞愧万分,长子姚彝拉着父亲的衣袖哭泣道:“父亲大人,儿子愚昧是什么祸事就请父亲直说了吧!”姚崇说的是什么事情?原来自从姚崇为相后他协助李隆基大力整顿吏治,姚崇尤其反对李隆基任用以前的王府私人。姚崇认为以前王府旧人很多都是怀着升官发财的目的投靠李隆基的,这种人任用到重要地方不是国家之福。恰巧此时王府旧人张说以前和姚崇有过私人恩怨,此时听闻姚崇为相心中惊慌不已。张说虽然有才也和李隆基关系匪浅,可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生性奢侈,收过不少贿赂此时怕姚崇旧事重提于是他惊慌之下就想通过岐王李范从中打点周旋。但此事被姚崇知晓于是姚崇就上奏李隆基,李隆基当即将张说贬官,两人的嫌隙也就此结下了。张说为人气量狭小,如今被李隆基任命为相难保不报此仇,姚崇在还无事,姚崇去后难保张说不设计对付他的两个儿子。此时姚崇看着两个儿子道:“尔等知道张相和我不谐,难保以后不会对付你们。我走后出于同僚情面他肯定会来吊唁,你们到时候将我家所有的珠宝玉帛和古玩字画提前拿出来摆在周围。如果他有看中的东西你们马上送给他然后请他为我写碑文。”两个儿子面面相觑不明所以,姚崇只好继续解释道:“两个蠢材,这还要明说吗?他如果看都不看说明心中已经准备对付我家了。如果他挑了东西写了碑文,说明他还没想好怎么对付我家。到时候你们马上拿到宫中让陛下过目同时把碑文刻好。张说必然投鼠忌器啊!”对此《智囊》上记载:“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果然姚崇去世后张说前来吊唁,姚崇的两个儿子按照他的吩咐将家中珍宝古玩全部摆出来,张说一向喜好古玩当即看到后就转不开眼睛。姚彝一见就让下人将张说看中的几件打包送给了他,然后姚彝说:“久闻张相文采斐然,想请张相为先父写神道碑。”张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也不好拒绝,当即挥笔而就在文中将姚崇歌功颂德一番。姚彝按照父亲的遗言马上进宫假言请唐玄宗审阅,并且说是张说所写。唐玄宗一看写得很好啊,他一拍大腿道:“谁说姚崇和张说不谐,关系不好张说能为姚崇写这东西吗?”说完让姚彝照此刻碑。几日后张说心中反应过来了,他心想:“我与姚崇有隙为他写这干嘛?”于是就去姚家想要回底稿,但是他还是托词道:“老夫那日所写的还有疏漏,待老夫拿回去修改后再交于贤侄。”姚彝一听大惊失色:“哎呀,张大人不好意思。此文已经交于陛下过目,而且碑文都刻好了如何能改?”张说听完呆若木鸡,他指着姚彝却半响却没有做声。良久后张说才长叹:“死姚崇算计活张说,姚崇之智吾不及也!”此后张说一直都不敢对付姚家,姚崇两子也得以幸存。对此《智囊》载,“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极笔”。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仍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姚崇为何能够成功地算计张说?其实他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张说贪财而且对姚家两个儿子有些轻视,于是姚崇就让儿子拿出稀奇古玩送给他,张说不疑有他果然中计,然后拿给唐玄宗看和迅速刻好碑文实际上是铁板钉钉,你碑文都写了以后还好意思对付我的儿子吗?不怕别人鄙视你吗?因为古代文人都很清高,很注重自己的名声。这种事情都只有打落牙齿和血吞,有苦自己知。由此可见姚崇的确智高一筹啊。而智慧也的确是世间珍贵的东西,我们多读历史就是要向古人学习其中的智慧。明代一个大学者冯梦龙写了一本奇书《智囊全集》。这本书从先秦到明朝,讲述了1238个名人智慧故事,姚崇算计张说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则。古代很多名人对其赞不绝口。 康熙雍正将其列为禁书,自己却枕边常备,曾国藩李鸿章随身携带翻阅,就是想汲取其中的智慧。
7、姚彝公元721年,名相姚崇重病在床,命不久矣,弥留之际,他紧紧握住长子的手,然后含泪说道:为父走后,姚家上下恐怕要大祸临头,有一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可姚家无虞,长子听后惶惶不安,连忙询问老父亲如何避祸免灾!姚崇,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名相,他历经三朝,与宋璟,杜如晦,房玄龄这三位唐庭名相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姚崇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姚懿曾担任嶲州都督,镇守一方,孩童时代的姚崇因受父亲姚懿的影响,勤习武艺,横练一身刀剑棍棒之术。公元670年,20岁的姚崇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出仕为官的机会,被朝廷封为濮州司仓参军,随后,来到这个职务上任职的姚崇兢兢业业,努力进取,做成了不少事情,朝廷方面见姚崇是一个干吏,便再次将其进行升迁,予以重用。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起兵作乱,依靠强兵接连攻下河北多个州县,而驻守于濮州的姚崇获悉这个情况后,当即组织军民,加固城防,使得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二人不敢率军轻易来犯,战后,武则天被姚崇的忠勇所感动,当即下旨将姚崇提拔为夏官侍郎。而在夏官侍郎一职上,姚崇尽心尽力施政为事,得到了武则天的青睐和信任,因而被破格提拔成为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当朝宰相。704年,姚崇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而辞任丞相,但不久后被任命为春官,并以道术加入凤阁鸾台。长安四年,作为宰辅之臣的姚崇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便向皇帝武则天请辞回乡照顾,但是武则天不许,而思母心切的姚崇便多次上书请辞,武则天终被姚崇的忠孝打动,免去了姚崇担任的宰相之职。让其能够安心赡养老母亲。但是没过多久,武则天以政务之事太过繁忙,需要一位干练老臣为其分忧解难,因而又将姚崇召回京师,封为春官尚书。回到京师,继续担任朝廷要职的姚崇延续自己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做事风格,当时,武则天极为宠信男宠张易之,而男宠张易之则是在京师内为所欲为,姚崇获悉这个情况后,则对张易之肆欲妄为之举进行遏制,因而得罪了张易之,被贬出京师,去往灵武任职。神龙元年,唐庭老臣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复辟唐朝,姚崇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中,拥立李旦即位称帝,事后,姚崇作为功臣受到了褒奖,但是因为太过同情武则天退位后的遭遇,因而再次被外放到外地为官。公元710年,唐睿宗即位称帝,将外地为官多年的老臣姚崇重新起用,将他直接任命为宰相,而回到京师的姚崇不负众望,与同僚宋璟协力合作,开创了清明的政治局面。而等到了唐玄宗时期,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姚崇继续担任宰相一职,在这个时期,姚崇不仅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建立盛世,更是在多次危机时刻,力排众议,力挽狂澜,为“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因而受到了同僚和百姓的尊崇。在唐玄宗时代,姚崇已经的仕途之路已经步入末期,因此他很注意自己的行言举止,不愿与人交恶,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遭到了同为宰辅之臣张说的为难和嫉妒。张说曾多次想让姚崇公开出丑,但是姚崇不仅每次都能够成功避开,还使得张说碰了一鼻子灰,张说为此对姚崇恨的牙痒痒。公元721年,姚崇卧病在床,时日无多,在弥留之际,他将几个儿子唤到病床前,然后对着长子姚彝说道:为父走后,姚家恐将大祸临头,宰相张说与我向来不和,我死后,他势必会借机报复。长子姚彝一听,顿时惶惶不安,连忙询问应对之策。而姚崇则是缓缓说道:宰相张说酷爱奇珍异宝,为父走后,你要将我生前收集的奇珍异宝放在我的棺椁前,到时候请他来吊唁,他来了之后,看到我棺椁前的奇珍异宝,他必定会驻足观赏,你见此情形之后,就将这些奇珍异宝送给他,然后请他为我写一篇碑文。这篇碑文写好之后,你立即进宫面圣,一点都不要有所停留,将这个碑文上呈给陛下,让陛下查阅后,将这些碑文铸刻到我的墓碑之上,这样就可以姚家无虞,避祸免灾!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于府上,而后续所上演的一幕正和姚崇预言的那样,张说收了奇珍异宝,还为病逝的姚崇写了碑文,但是老奸巨猾的张说回到家中没多久,就发现自己上了当,当即要求要回碑文,而姚崇的长子姚彝则告诉张说,这个碑文已经上呈给皇帝,请他察阅。张说一听,不由地感叹自己技不如人,便没有在姚崇病逝后,对其家人进行报复。这个故事被收录于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经典著作《智囊》这本书中,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懂进退,不要计较得与失,要懂得变通,才能够化解矛盾,解除危机和麻烦。《智囊》这本书中收集了历代故事1200余则,这些故事既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也有教人如何做事,经商的方法,通俗易懂,无论是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品读受益,需要的朋友或者家长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购买!
8、姚彝近的新闻一天,姚崇被唐玄宗叫到面前:“朕打算给你几个儿子升官!”姚崇大惊,噗通一跪,脑子飞速旋转:必然是儿子闯祸了。唐玄宗时期,有两个宰相,分别是姚崇和魏古知。论职位,两个人平起平坐;论资质,姚崇可是三朝宰相;论私交,魏古知出身低微,虽自小用功,20岁就考进了进士入朝做了官,但因性格古怪,位居低位,不受重视,根本没有机会去到唐玄宗面前展示才能。魏古知之所以能成为宰相,是受姚崇举荐,所以姚崇对魏古知有知遇之恩。姚崇本事再大也看不透一个人的心,他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抬上高位的人,有一天竟产生了想要害他的心。姚崇虽手握大权,唐玄宗对他更是有一种依赖的情感,朝中重事,就算姚崇不在,唐玄宗也要派姚崇的副手去询问他的意见。在姚崇的协助下,唐玄宗革除了多条弊政,开创给了“开元盛世”。姚崇从不敢居功自傲,为人踏实勤恳,从不贪污受贿,贵为宰相却在朝廷附近没有属于自己的宅邸,在宫中处理政事晚了便会住在附近的一个寺院里。于朝廷,姚崇尽心尽力,从不敢有半点怠慢,可也因此疏忽了对孩子们的教育。姚崇共有三子,其中小儿子有德行,仕途一片大好,相反两个哥哥姚彝和姚异整日无所事事,只知花天酒地,广交天下人,收纳馈赠,还不知遮掩,为此姚崇也是多有费心。因姚崇的为人和权势,纵使当时的人对这两兄弟颇有微词,但也无人会在御前告状。可这天,唐玄宗召见姚崇,竟主动问道:“姚相国,听闻您的儿子们现在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位,虽说您是一国之宰相,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不方便对孩子们多有照顾,但也不要让他们太过于委屈。如若真有才华,千万不要埋没了的好啊!”姚崇历经三个朝代,这“话里话”他直接就听明白了。表面不动声色,内心不由紧张了起来,心想:我那不争气的儿子们必定又闯了祸,如今更是闹到了御前。可是纵使我那两个儿子再不争气,看着我这宰相的面子,也不会有人轻易告圣状啊。想到这里,姚崇脑海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人的名字:魏古知。必然是他,魏古知自做了宰相,与他平起平坐之后,不愿意再委身于他之下,多次驳了姚崇的面子。为此,姚崇将他派去了东都洛阳,而自己那两个德行欠佳的儿子,如今就在东都。想必两个儿子让魏古知抓住了把柄,让他可“报仇雪恨”。想到这,姚崇心里轻松了许多,当即跪在地上,回皇上:“臣的三个儿子只有小儿子还算争气,可为国效力,但其他两个不成器还欲求不满,如今任职于洛阳。想必听闻魏古知负责了洛阳选拔官吏之事,便去找他求官了。”唐玄宗虽知姚崇做官清廉,为人正直,人品尚佳,但如此不袒护儿子,还是很意外的,也就不再隐瞒,直接亮了底牌。果不其然,姚崇的两个大儿子得知此次前来负责选拔官吏的是魏古知,便收受贿赂,将这些人的名字一一写在了一张名单上交给了魏古知,让他都要给安排了称心的职务才好。魏古知表面应下了,但内心早已暗自窃喜:“这下姚崇的把柄被我握在了手里,我看你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本不知如何报复,他这两个傻孩子倒自己送上门来。”魏古知没有办事,还禀告给了唐玄宗。只是,魏古知不会想到姚崇毕竟是前辈,唐玄宗刚发问,他就洞察到了这一切。姚崇的坦荡让唐玄宗心感安慰,同时很疑惑他是怎么猜到的。姚崇回答:“当初臣对魏古知多有提携,他才有了今日。我想,我的两个儿子会觉得他念及我们的旧情对他们多有帮助,才会贸然去谋求官职。”唐玄宗这才知道了姚崇和魏古知的旧事。姚崇的两个儿子毕竟是晚辈,犯了错也有情可原,姚崇的公正无私,让魏古知小人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了解魏古知竟如此绝情,唐玄宗当即表示要将其罢免。姚崇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他求情道:“陛下,您现在罢免魏古知会被外人以为您对我多有偏袒,是我的儿子们有错在先,扰乱法纪,我必重重责罚。”姚崇的这番话看似在帮魏古知,实则在暗讽他的薄情寡义。终,唐玄宗免去了魏古知的宰相职务,降为了工部尚书,这真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更何况还是对自己的恩人。俗话说,官场如战场,但人与人之间毕竟是有情分的,知恩图报更是道德的底线!刚者易折,圆者通达,自古至今,是为定理。素材来源:乖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