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简介(都察院行走)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07:48:16 浏览
1、都察院行走

明代的官职里,有一个“六科给事中”,分别负责监察礼、吏、户、工、刑、兵六部,相当于现在中央各部委的纪委。这个纪委是独立运作,不归部委管辖,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们和都察院御史一样,同属言官序列。——《显微镜下的大明》

2、娱乐都察院

触怒龙鳞,这些御史的结局是怎样?在行政监察机制方面,清朝沿袭明制,稍加改革,将明朝设立的六部逐步并入都察院,并与当时的十五监察建议合并,使六部用于“监察六部百部之事”,十五监察建议用于“纠察国内外百部之官”,统称为“科道”。谏官的职责是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纠正违法行为,整顿吏治。监察官没有权力监督皇室,这是清朝以来的一个“特色”。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为满足慈禧的遗愿,1873年秋,同治皇帝下诏重修圆明园,号召“王侯以下京外官员奉诏,各尽所能捐修”。钦差大臣沈怀请求延期修缮花园。同治皇帝大怒,一鼓作气上去了,又下令重修花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著名的御史(1822-1895,1862年为学者,1867年调任御史)也委婉地请求暂缓。大清皇帝的“龙麟”果然不听话,于被革职。同治皇帝也发出了警告:谁要是不知道重要性,胆敢奏请延期修缮圆明园,就要受到严惩。结果就连初的反对者,恭亲王一心,也转而“服”了工行两万二,那些建议就更不用说了。可见清朝的监察官员是不允许挑战皇帝的,否则就是“有罪”。然而,这个帝国在清朝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有许多故事。据《南府志》记载,乾隆年间,有个叫关义山的官员,看不惯小沈阳玩弄权术、卖官鬻爵的嚣张气焰。但是,他没有直接弹劾他,因为他不是一个坏建议,所以他想找到一个建议的位置,再次弹劾小沈阳。另一个名为曹建庭的建议因弹劾小沈阳的家人刘权而受到朝野的称赞。可见,一直对贪官深恶痛绝的人是有很多的。在晚清历史上,官员腐败、生活腐化等官僚乱象层出不穷,监察官员弹劾了许多装修失败、失职渎职等不合格的官员。《与翟谈话》中说,光绪年间,王乃正“以进士入翰林为谏,直言进谏,风闻天下。到时候被潮鬼纠正的人都快怕了。”王的价值在于他对恶的痛恨和他的正直。“人非贪劣,故恐之。”“反腐英雄”王得罪了不少朝廷官员,尤其是当时当权的清廷太子,后被释放出狱。溥仪登基后,他的父亲载沣管理国家。由于王乃正是载沣的老师,他一年被提升了五次,成为湖广的代理总督。这并不排除很多师生情,但也与王乃正出众的政治话语权密切相关。此外,晚清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林三公司”,指的是当时的三位御史:江春霖(1855-1918,福建莆田人,1894年进士)、赵其林(1859-1935,湖南湘潭人,1906年迁监御史)、赵(1876-1906)。林和林是谐音,所以有“公司”的称号。赵启麟1906年任御史,多次撰文论述改革官制、禁烟、练兵、办高等工业学校等问题。1907年,他在《拆段与,载》中亮相,揭露段用10万两白银为当时掌管朝廷的清太子祝寿,以谋求黑龙江巡抚之职,震惊全国。1906年赵还被任命为福建京畿刺史。上任第二天就主张“纪、法、廉耻、兴”,希望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立宪之初,应慎之又慎。后来又到了《论宪防的第二个困境》,认为新编官制弊端太多。“国家的人情没有试过,只是权臣独裁的地方。”矛头直指袁世凯和清太子奕劻。1908年12月,赵写了两份奏折,搅乱袁世凯和我的愚见,说袁世凯留在军部是“后患无穷”,要求除掉袁世凯,但被袁世凯的势力吓得不敢下手。后来的历史证明,赵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大清帝国也纠察官员的生活作风。清代小说《二十年所见奇情》第七十五回中写道:“北京的窑街厚贱,不知怎的那些人执意要走一走。真是所谓的臭老公。有一次,巡街建议发现一个房子里有人吵闹,就进去找人。谁知里面来了三个富客:一个是侍郎,一个是北京会馆,一个是助理讲师。我说主人发现了,吓得魂不附体。”从对部级干部的敬畏来看,街头巡逻的力量还是挺强大的,没人敢以身份打压建议,更别说打他耳光了。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晚清的一些审查者并不都是知名人士。“清末遮官一般是赏日事,讲某一个是违法的,某一个也是出于政治...就一会儿。”这样的监管官员难免不负责任。作为监制,御史虽然官阶不高,但是不管对方多大,他们都不重视,有点像“上朝见官”。就连晚清重臣李鸿章也被御史弹劾。然而,建议的工作并不容易做。《香蕉廊记》中有记载:1888年,钦差大臣屠仁要求慈禧太后撤回停止听政的命令,但被慈禧训斥并免职;1889年,钦差大臣林少年因劝说慈禧太后禁止各省巡抚向朝廷献两枚劳务费而被申斥。1890年,钦差大臣吴昭泰要求朝廷停止颐和园的工程,也被勒令上交工部严议免职。但是,那些忠于国家,关心人民,没有任何私心的监察官员是人们所钦佩的。比如上一篇,御史不畏权贵,敢于违法惩处宗室违法行为,1873年谏阻圆明园重建等。,而且有一段时间,他还敢以直言不讳、哗众取宠的名义进谏。担任地方官后,勤政廉政,操守为世人所称道。历史是好的法官,史书对敢于谏阻、勇于担当的监察官员评价很高,笔墨大方。

3、都察院是现在的什么机构

那些清朝九品十八阶官制体系里的高配职位文职外官中,总督职衔是正二品,一般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变为从一品,而加大学士衔的总督可高配置正一品。如晚清时期,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兼任文华殿大学士,可谓权倾一时。巡抚职衔一般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高配至正二品,而加提督衔品级则变为从一品。如山东巡抚全称为“巡抚山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临清关务兼理营田、河道”,实为“巡抚”,却是实际意义上的“总督”,而且还有其他总督都无权干涉的“临清关税务”。一般的知县为正七品,不过清朝有4个知县属于“正六品”的高配,包括京畿所在地的大兴、宛平两县,还有陪都盛京城内设置的承德县,以及孔圣人故里所在地曲阜县。如果说这几个县的知县高配是因为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另外一个高配至五品的浮梁县则是因为其特殊的经济地位。从唐朝开始,浮梁县就多次被钦点为“五品县衙”,可谓是中国品级高的县衙。浮梁县之所以高配置五品,主要是因为其辖内的两大特产。一个是茶叶,浮梁产的茶历代都是贡品,重要的税收来源地;另一个是瓷器,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在古代一直属于浮梁县辖管,晚清之前的数百年间,景德镇瓷器几乎一统全球高端瓷器市场,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4、都察院

朱元璋的反腐力度狠到什么程度?总结起来就两点,一是反腐体系严密,二是惩治贪官的酷刑吓人。首先是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体系。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确定都察院为高监察,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六部之内,设置了六科给事中,负责廉政工作,相当于六部的“纪委”。六科有事可直接上奏皇帝,只对皇帝负责,只由都察院监督。在地方上,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所辖各道,同时监督中央的都察院。这样,大明王朝在中央就形成了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相互监督制约的三重监察网络;在地方则形成了监察御史、巡按御史和地方长官构成的三重立体反贪网络。可谓是相互监督,可以相互检举揭发。除此之外,监察官员还特别拥有“风闻奏事”的特权。二是对贪腐官员用酷刑。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污受贿六十两以上,就要在土地庙前剥下皮来,里面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的公座边上,以提醒下任官员不要贪污。如此残酷的警示教育,着实令大明官员毛骨悚然。据统计,朱元璋在反腐过程中杀掉的官吏在十万到十五万名之间,数量不可谓不多。其实,从历代王朝来看,朱元璋的铁血反腐确实是空前绝后的,在明朝做官真的是又穷又怕。如此高压铁血反腐与朱元璋出身穷苦底层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汉高祖刘邦也出身平民,但是跟他比起朱元璋是贫苦的皇帝。童年时代,他家里穷得连一块裹身体的布都没有。十六岁时家乡遭遇的一场灾荒,夺去了他家里大部分成员的生命,让他成为一个孤儿。在经历了短暂的僧人生活后,他流浪江湖,乞讨多年。这种特殊的出身对他的执政理念影响大,虽然坐上了龙椅,但他仍旧没有摆脱小农思维。

5、都察院是什么机构

公元1477年,都察院奉皇帝旨意,"采花大盗"桑冲被施以零刀碎割的"凌迟"酷刑,被割了1000多刀而亡,成为历史上一个被皇帝亲自下旨凌迟处死的采花贼。桑冲堪称是古代牛采花大盗,苦学20多门技艺,10年间祸害了182人,竟无一人报官,后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下令将其凌迟处死。桑冲出身于山西太原,他初并不姓桑而姓李,幼年时期被卖给了山西榆次人桑茂为义子,这才改为桑姓,取名桑冲。成年后的桑冲不学无术,整天游手好闲,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甚至经常性出入一些不入流的场所,一心想要做过潇洒自如的采花大盗。要说古代让女子厌恶的贼人,非采花大盗莫属。而采花大盗则是专门毁女子节操,往往能够逃过制裁,得以善终。比如,明成化年间 山西大同府山阴县有一个名叫谷才的淫邪之徒,经常性男扮女装,打着教授女子女工的幌子,暗行奸邪之事整整18年,都不曾事发并得以善终。年仅13岁的桑冲听闻谷才的事迹后,心动不已,当即前去拜师学艺。谷才见桑冲相貌清秀,只觉他是个可造之材,便承诺会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然而,这位谷才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不近学透了易容术,还学习并精通了女人所有的技能,为的就是祸害黄花闺女。谷才收桑冲为徒后,花了一番功夫教他如何成为女人,并教他做各种女工,多达20多门技艺。而桑冲仅用了两年,就已然掌握了所有技艺,尤其是擅长易容术,堪称"明朝第一妖人"。成化三年,桑冲装扮成了女性离开了榆次,开始了她长达十年的采花大盗行业,其中行骗乡村大概有78个地方,足迹遍布了山西、河北、山东三个省。在名师谷才的指点下,桑冲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男扮女装的绝技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时他一离开师傅,就尝试男扮女装采花,结果大获成功。尝到了甜头的他便开始为所欲为,甚至还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自己的狐朋狗友们,一伙人一起开始了采花大盗的生活。当然,采花大盗也是看颜值的。桑冲游历各地寻找漂亮女子,等确定目标后,又谎称自己是寡妇,被丈夫的族人赶了出来,靠着博取同情的招数,成功进入女子家中,骗取财色。如果遇到一些弱女子,桑冲就会硬着来。如果遇到一些性格刚烈、不易哄骗的女子,桑冲就会拿出迷药将其迷晕,再对其行不轨之事。不管是被桑冲花言巧语哄骗的还是被强迫的,那些女子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大多不敢声张,只能默默咽下这口气,甚至还要给一大笔封口费呢。毕竟在古代,女子的贞节是重要的,这种事情一旦传出去,不仅女子嫁不出去,就连其家族也会被人戳脊梁骨,这也是桑冲行骗十年都没有人报案的关键所在。不过,也有一些耐不住寂寞的妇人,即使知道他的身份也愿意与他往来,甚至有些痴傻女子还十分不舍。如此一来,桑冲更是肆无忌惮,无法无天,10年下来受害女子就高达182个,无一人报官,竟从未败露,可谓是人财两得。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呢?直到成化十三年,当桑冲准备迫害第183个女子的时候,他终于失手了。当时的桑冲盯上了晋州高府的千金高小姐,桑冲按照往常套路,凭借自己高超的化妆技术把自己化成了一个婀娜多姿的大美女,谎称自己是赵州张林的小妾,因不堪忍受丈夫打骂而逃了出来。可谁承想,倒霉的桑冲居然遇到了一个业余的"采花大盗",也就是高家女婿赵文举。于是在桑冲还没来得及采花的时候,桑冲就被赵文举光顾了。当天晚上,赵文举就偷偷溜进了桑冲的房间,意欲对桑冲行不轨之事。虽然桑冲是个采花大盗,但武功和力气一般般,压根没有力气反抗,被赵文举解开了衣服。如此一来,桑冲男扮女装的行径自此就彻底暴露了。紧接着,桑冲就被高家人捆了起来扭送到了官府。终,在县太爷的严刑逼供之下,桑冲终于承认了自己是男儿身,并且一一交代了这十年时间里犯的案子,连同这十年来祸害的女子名单都一口气说了出来。晋州府认为桑冲所犯之罪,属实是罪大恶极,索性将桑冲与那些受害的良家女子名单送往北京,期望从重判罪。其实,古代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女子失去了贞洁,就已经是犯罪了,至于为何已不重要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事件,甚至惊动了明宪宗成化皇帝,成化皇帝则亲自下令将年仅24岁的桑冲给凌迟处死,而桑冲的师傅谷才和那些个徒弟皆被一网打尽而斩首。当然,易容术也被定义为了"邪术",禁止百姓使用。一代妖人桑冲终因为祸害妇女被就地正法,也算是为其荒谬行为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这个案件当时也记在了报上的"邸抄"上。说来也是报应,行骗十几年的采花大盗后却栽在了另一个采花大盗身上,令人啼笑皆非。桑冲的故事也被蒲松龄写在了《聊斋志异》之中,不过将其改名王二喜,其结局也改为了阉割。只是,虽然桑冲和他的那些徒弟被全部处死,可被他们祸害过的那些女子,大都不堪羞辱,选择了自尽。#都察院简介#

6、都察院成立于什么时候

明朝厂卫制度设立初期具有明显的反腐效果。早设立的是锦衣卫。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就对明朝的监察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直接由皇帝掌管。后来发现这三个部门的监察效率逐渐下降,于是特别设立了锦衣卫负责监察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以及官民人等。慢慢地,锦衣卫的效率也逐渐下降。于是又设立了东厂来监察锦衣卫和官民。慢慢地,东厂也不行了。于是又设立了西厂来监察东厂、锦衣卫和所有衙门。慢慢地,西厂也不行了。于是又设置了内行厂来监察西厂、东厂、锦衣卫和所有衙门。后来发现内行厂也没用了。于是后来也就没有后来了。随着闯王李自成杀进京城,整个厂卫制度随之崩溃。纵观明代一朝,由于复杂的监察体系造成朝廷内外、朝野上下一片怨声,监察效能得不到发挥,反而激化了内部矛盾,虚耗了许多行政资源。

7、中央都察院

【注释】贵州按察使: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按察使,执掌一省司法监察之权,纠察官员风纪,澄清吏治,铲除奸暴,断案平冤;并对布政使、都指挥使有监察之责,将情况上告吏部、都察院,以备考核。贵州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政法委书记的总和。——《显微镜下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