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投壶简介(礼记之投壶详解)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08:14:13 浏览
1、礼记之投壶详解

投壶中的两张消费款,好兆头

2、礼记投壶篇

司马光为何和游戏过不去,改革投壶和象棋。投壶的历史悠久,是上层统治精英阶层从先秦到清朝都在进行的一种游戏,而且从精英到大众都有延伸。现在投壶的变种已经成为民间赢取小玩具的一种方式,其实,在古代民间也是如此。投壶根源于礼数繁琐的射礼,但因为“老子英雄儿好汉孙子是混蛋”的人性脉络传承,统治精英内部对射礼进行简化从而在有限范围内可以玩射礼的精神内核。精神内核是什么?就是等级制度和思想。让人们从灵魂深处、日常行为都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从而对天子、诸侯(王)、大臣的等级有明确的认识,更认命。但是,统治阶层和平民百姓一样都是人,人就希望一种快乐作为游戏的本质。从汉武帝时期,投壶的传统礼仪日渐变得好看、好玩儿、所有人都能够很容易地上手。特别是汉武帝对于投壶的表演者给予重赏,更让投壶这种庄重、礼仪繁琐的游戏进入民间。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天子已成为外戚宦官军事大臣们手中的玩物,既然天下大乱,那么,其他规矩也就不存在了。到了北宋,大儒家、大史学家司马光看到这种现象很生气。认为投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大家都通过这些礼节摆正自己的位置,玩好投壶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齐家,还可以观察忠臣为国选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夫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所以,他对投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在1072年上书《投壶新格》。自此,元明清时期的投壶就开始按照司马光制定的规矩开始投了。在《投壶新格》中,取消了各种好看地投壶方法,司马光认为好看的这些投法动作飘忽不利于“中庸”之道。例如犹如生投法不利于官员的形象、儒生的形象;有些算分规矩则有“耍赖嫌疑”按他的说法就是:侥幸之胜、颠倒反复等等。司马光不仅在投壶上进行改革,还对中国象棋进行革新。人们将其改革的象棋称为“七国象棋”(战国七雄:秦齐楚赵魏韩燕)。司马迁改革投壶和中国象棋后,统治阶层重视不断地给予推广、宣传,玩法教材更是印刷出版。“七国象棋”更是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生们的娱乐活动。然而,时间长了人们觉得“不好玩”便渐渐遗忘了。投壶的“司马氏玩法”在统治阶层一直到明清都在宣传、推广但仍然名义上遵从,在实际游戏间仍然是“越好玩的方法越流行”。其实,司马光的做法乃至整个儒家守旧阶层都忘了根本:你的治国能力、方式才是根本。游戏只是游戏,想太多了、束缚太多了,既遮蔽了游戏的本质,又毫无作用。虽然,他们自身觉得游戏可以治国、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做事,但实际上人性才是决定治国、决定人们利益的根本。

3、礼记之投壶

六一儿童节,幼儿园举办了“汉唐游园会”。除了汉服走秀,还有团扇、蹴鞠、投壶等复古的游戏。其中,孩子觉得陌生的,应该是投壶。于是,提前一天,带着娃,拿之前的绘本又看了一遍投壶相关内容,比如投壶属于“射礼”,当时为了照顾那些不太会射箭的人,开启了这个项目。至于规则,可以选择投到壶里,也可以选择投到壶耳上,当然,两个都选也是没问题的,关键看技术。今天刚好又看见央妈电子日历了,讲的也是投壶,居然还有100多种玩法,比如背投、盲投等等,真的也是很丰富了。看完之后,忽然觉得,以前知道的玩法多多少少是看谁的瞄准技术好,多种玩法介入之后,除了锻炼熟能生巧,大概比赛的时候也会有点运气的成分,这样一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就更强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4、投壶礼记

“投壶”是盛行于先秦时期的一种技艺高超的表演项目。这是一门技巧性很高的表演艺术,表演者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投壶可以说代表了杂技艺术萌芽阶段较高水平的投掷形式。投壶,即人站在一定距离之外,将箭射向一个窄颈壶。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宴席上流行的一种杂技娱乐活动。这个技能晚出现在春秋末期。至于投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射礼发展而来。文献中更早的投壶记录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由此可见,投壶在春秋时期是相当流行的。到了战国时期,投壶活动进一步发展。当时的文人倾向于修心养性,而不是习武,注重打扮、礼仪、饮食,而投锅这种从容安歇、讲究技巧和礼仪的活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投壶成了社交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投壶的规则和方法在《礼记》的《投壶》和《少仪》中有详细描述。投壶用的箭是没有剥皮的朽木做的。它既没有羽毛也没有箭头,只有一端像荆棘一样锋利。壶一般是盛酒的器皿,但也有特殊的,直径约二寸半,颈长七寸,腹长五寸。壶里放满了小豆,防止箭跳出来。投壶的地方不是在堂上就是在庭院上,壶距离投掷者5-9英尺。投壶开始,宾主各投四箭,胜负由投中次数决定。投壶的时候,有音乐伴奏。一般音乐要放五遍,第一遍是前奏。当第二次结束时鼓声响起,开始投掷。到了第五次,音乐和鼓声都停了,四支箭都要投完。投四箭算一局。在当时,抛壶不仅是一种饮酒助兴的游戏,也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杂技艺术。但由于统治者把它作为礼仪教育的手段,所以普及面比较窄。但它的出现对后来百戏中投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礼记投壶完整版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学了射箭,还买了一个投壶放在店里,自己无聊的时候练习投箭,朋友见了纷纷说你闲的有点蛋疼。我拉他们来玩投壶,输的喝酒,玩了几次都不喜欢玩,说这样喝太磨叽,直接酒桌上开搞。都是一帮没情趣的酒友,喜欢单刀直入。今天突然刷到了一个视频,说礼记中记载投壶长度是两箭半的距离。我在杂物间找出了箭摆放,差不多两米的距离,壶口小,难度还是挺大的。

6、礼记投壶原文和翻译

【修订稿】8.《易经》本与阴阳无关——数字卦乃阴阳爻之原型金栋按:卜、筮,乃古代两种不同的求神问天、以趋吉避凶、定犹疑、主决断之迷信巫术,由巫史掌之。卜,即殷商龟卜为取象,甲骨卜辞是也;筮,即《易经》占筮乃取数,周代三易是也。亦即“龟,象也;筮,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龟为卜,策为筮”(《礼记·曲礼》)之谓!筮,《说文》说“《易》卦用蓍也”。以今本《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有五]”章之筮法操作与《左传》《国语》所记筮事互相参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系辞传上》),所谓“营者,谓七、八、九、六也”(《周易集解》引《荀爽》曰)。每三变之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即终得数是以蓍草变易之数九、八、七、六中的任何一个数,以求一爻,三变得一爻。其中筮得数为九、七之奇数者,用符号“一”表示;筮得数为六、八之偶数者,用符号“--”表示。十八变得六爻一卦,自下而上用“一”或“--”画之。只有六爻卦才具占筮功能。帛书《易传·系辞》说:“易也者马也,马也者马也。”马,通码,数码、筹码、卦码、号码、算筹,又名策,即数也,亦即“易者,数也,非象也”!出土于汉文帝十二年的汉墓帛书《易传·系辞》之“马”,今本《周易·系辞传》皆作“象”,乃汉文帝、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之后儒妄改矣!连劭名《帛书周易疏证》说:“帛书《系辞》的另一重要异文是‘四马’,今本作‘四象’。《文子·道原》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四时十二月,故马象征天数,《大戴礼记·易本命》云:‘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古代算筹称马,《礼记·投壶》云:‘请为胜者立马。’郑玄注:‘马,胜算也。’故四马如言四数,当指七、八、九、六。”据二十世纪以后相继出土的商周甲骨、陶器、石器、青铜器和竹简帛书等,初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之阴“--”和奇数之阳“—”构成,而是用九、六、七、八这四个数字组成。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在数字卦画中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再变为今本《周易》中的“--”,便可见其演化痕迹;亦为数字卦与帛书《周易》联系之佐证,且可揭示从数字卦画到《周易》阴阳卦画之演变过程,又可进一步确定数字卦画是一种原始初型卦画或八卦。据史籍《左传》《国语》筮事记载,自阴阳概念出现后,至公元前544年之春秋时期,阴阳尚未与《易经》糅合,后至战国时期阴阳说盛行,此时之治《易》者,为了附会阴阳说,将符号“一”谓之阳爻,符号“--”谓之阴爻,如此而已!不是西周时期的《易经》讲阴阳,而是战国秦汉时期的《易传》讲阴阳。是《易传》作者以道家、阴阳家的天道观及儒家的伦理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奧旨。要之,《易经》本与阴阳无关,阴阳爻原型是数字卦,乃古代卜巫史官之所为,即在举行卜卦、筮法时用来表示奇、偶数的符号。其中,奇数九、七用符号“一”表示,偶数六、八用符号“--”表示。自阴阳概念出现后,后世治《易》者为了附会阴阳之说,故将符号“一”谓之阳爻,符号“--”谓之阴爻。如此而已!

7、礼记投壶

原来顾廷烨的投壶是小秦氏教的!一开始以为是顾廷烨是自学的,毕竟吃喝玩乐样样精通的他,估计玩两把就会了,没想到是小秦氏亲手教的[笑哭]投壶是六艺中的射,演变来的,在那个朝代的背景下,投壶兼顾礼仪教化和休闲娱乐。小秦氏的本意是想,让顾二的心思全花在吃喝玩上,不让他安心读书,所以才把这些娱乐运动教的很好吧~顾二也真厉害,被小秦氏捧杀吃喝玩乐,学业居然没有拉下[灵光一闪]#礼记投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