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生平简介(郑和生平)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08:54:25 浏览
1、郑和生平

1411年,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来到了印度洋附近的锡兰山国,希望同该国开展贸易和建立友好往来。然而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却对郑和船队产生歹意,妄想打劫船队并杀害郑和。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曾列了15个不征之国,自此开启了大明的和平外交之路。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荣登大宝,改元永乐,是为成祖。虽然已经当了皇帝,可朱棣仍然寝食难安。这是因为,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担心,朱允炆趁着南京城破时的混乱,从密道逃走,更担心朱允炆打出大明正统的旗号,举兵反对自己。为了抓住朱允炆,朱棣派胡濙在全国各地找了十五年。同时,又派心腹宦官郑和,率领船队远下西洋,水陆并进,以早日化了这块心病。1405年郑和率领浩浩荡荡的南下,不过这趟旅程并不顺利。郑和团队的规模很大,大到比一些岛国的总人口都多。尽管郑和明确的告诉他们,自己是来宣扬大明国威,彰显大明仁德,与其互换财物,通商交好,可如此庞大的舰队,难免不让人心生忌惮。抵达麻喏八歇时,正值其东西二王交战,西王的兵马,误杀了郑和团队的成员。郑和刚准备发兵攻打,幸好西王遣使过来赔罪。继续往南,又遇见了陈祖义的海盗团伙。陈祖义知道郑和的船队中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于是动了杀心。陈祖义那群海盗,即使作战经验再丰富,也只是一群散兵游勇,怎敌郑和的大明水师。在郑和的指挥下,大明水军击杀5000余海盗,烧毁了陈祖义10艘战船,而后将其擒获。劳师远征,这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1409年9月,朱棣再次指派郑和远下西洋。这次的规模,堪称壮观,各种船舶共计48艘,总人数足足有两万七千之多。当时暹罗国正跟满剌加国交战,暹罗国兵强马壮,满剌加明显处于劣势。郑和得知战争原委后,把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正式敕封满剌加酋长为国王。满剌加有了大明王朝的撑腰,自然不用再畏惧暹罗国。满剌加还主动向明朝称藩,每年遣使纳贡无数。接着,郑和的船队来到了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眼见郑和船队富得流油,萌生歹意,准备对其动手。郑和再察觉之后,当即调头继续向南,没有与亚烈苦奈儿过多纠缠。手下不解的问:“区区弹丸之地,为何我们不直接平了他?”郑和摇摇头:“不可。若人稍有歹意,我们就大举攻伐,这就失去了我们远行的意义。其它国家,都会认为我们是来开疆拓土的。”等郑和返程时,又一次经过了锡兰山国。这回亚烈苦奈儿表现得相当热情,派王子英格尔在岸边早早地等候。英格尔说:“我的父王,正在迎宾台恭候大人。”郑和没有多想,以为亚烈苦奈儿回心转意,就一口答应下来。亚烈苦奈儿见到郑和后,卑躬屈膝,极尽谄媚之词,与两年前意图袭击郑和团队的他,判若两人。见亚烈苦奈儿如此热情,郑和也没有旧事重提。亚烈苦奈儿说:“明天请大明船队登船,与我们进行贸易。我在王宫里摆下酒菜,为您接风。”到了第二天,又是英格尔在岸边迎候,他说:“我奉父王之命,前来为大人们带路。”有了英格尔在,郑和顿时消除了戒心,只带领2000名船员,扛着货物就往亚烈苦奈儿的王宫走。令郑和意想不到的是,走着走着,海面上竟然传出了厮杀之声,霎时间烟尘四起。原来,这是亚烈苦奈儿设下的圈套。他假借贸易之名,将郑和调离船队,自己再率军前去偷袭。郑和立刻下令调头回援,结果一群伏兵出现在小路两侧的土丘上,他们拿着滚石檑木拼命的往下扔。郑和临危不乱,一番部署过后,竟不顾手下劝阻放走了英格尔。郑和当然不是善心大发,他悄悄派人跟踪英格尔,以寻找锡兰山国的王宫。英格尔毫无防备,转头就往王宫跑。郑和随后带人杀到,抢占了亚烈苦奈儿的王宫,擒获了他的一家老小。亚烈苦奈儿紧急回援,结果被明军前后夹击。终,亚烈苦奈儿和妻儿老小全部被俘,郑和将他们押回了明朝。满朝文武都建议朱棣杀了亚烈苦奈儿以立威,朱棣见他可怜,心生怜悯,放了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人,并重新选了一位锡兰山国王。至此,锡兰山国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2、郑和生平记全文

郑和下西洋时不带少女,反而带了一船老妪和接生婆?古人的大智慧郑和的“前世今生”谈起郑和,很多人都知道他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只是却鲜有人知晓,早年的郑和也是经历了重重坎坷。话说,郑和原本不叫郑和,他本是一个云南人。在明军南下战争的时候,郑和成为了明军的俘虏,被发配到了北京,进而成为了燕王朱棣的手下。如果没有机遇,郑和的命运也不会有大的改变,直至靖难之役的到来,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靖难之战中,有一场名为“郑村坝的战役”,在此战中郑和因为表现出色,虽然算不上战争胜利的关键点,但也对此战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此被朱棣赐予了“郑”姓。匆匆4年过去了,经过了重重苦难,朱棣取得了成功,击败了朱允炆,自己登基成为了皇帝。当时,郑和依然是一个寂寂无名之辈,好似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一般。幸运的是,在大势面前,郑和再度被推到了前面。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政治也需要稳定,朱棣手下的人根本不够用,不信任的人他又不敢用。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和再度被别人推荐了出来。回想这四年的种种,朱棣也认为郑和是一个忠心之人,便开始重用她,而后因郑和的优秀表现被提拔为了内官监大臣,实现了一次跨越性的发展。随着政局的不断稳定,朱棣心中又产生了一个忧虑:他的皇位是夺来的,而在攻进南京后,建文皇帝朱允炆跑了,如果不能将他给解决掉,始终是一个心腹大患。另外,有消息称:“在战败后,朱允炆为了逃命跑到了海外”,得知此信息后,朱棣便准备派人出海寻找建文皇帝,同时宣扬大明朝的国威,郑和下西洋便拉开了序幕。郑和7次下西洋公元1405年,郑和开始了自己第一次下西洋的旅程,面对朱棣交代给自己的人物,郑和信誓旦旦地表示:“不负陛下嘱托”。随后,大船起锚、南下。看着浩浩荡荡的船队,朱棣也的满意,就等着郑和的好消息。据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有近3万人马、船只200多艘,这样的规模当时可是的存在。也因为如此,从整体上来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较顺利,很多南洋的国家看到这样的实力后,纷纷向大明王朝折服,并且称臣纳贡,这才有了后来的“万国来朝”盛况。此后的25年后,郑和又先后6次下西洋,大明朝的商业输出、文化输出、贸易往来全都被带动了起来,尤其是明朝的丝绸、瓷器等更是为大明朝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回看朱棣对北部鞑子的战斗生涯,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几乎他每一次对外战争的时候,都是郑和下西洋回来之时,可见每次下西洋所赚的钱不菲。可惜的是,这样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情,却在朱棣晚年、朱棣去世后遇到了种种坎坷。明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430年,经过了多年的停顿后,郑和开始了自己后一次的下西洋之旅。当时,他带着2万多人出发,也在海上经历了种种的磨难,但在返航之时郑和却因病去世了。没有了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明朝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航海,海洋事业就此没落。世界航海历史大致发生在15-16世纪,而明朝的航海史则是在15世纪初,那时很多欧洲的国家造船、海洋技术根本就不值一提。然而,因为我们自己陷入了“停滞”,直接导致百年之后跟不上别人的步伐,错过了一次世界性的发展机遇。郑和七下西洋的途中,一共造访过大大小小36个国家,促进了他们与大明朝的交好,还有经济方面的发展,打造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候,总会带着不少老妇和接生婆,反观船上又找不到任何一个年轻女子,这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实不然,因为老妇和接生婆另有它用。老妇人和接生婆什么作用上文咱们提到,郑和下西洋除了寻找建文皇帝、促进贸易发展外,还促进了各国与大明朝的文化交流,而医学便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一种。古代的“老妇和接生婆”不单单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他们一个懂种桑养蚕纺织,一个还略懂医学知识。同时,在当时明朝的农业、医学都是的发达,在世界上称得上“”。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生孩子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农业问题”、“人口问题”一直都是古代国家的大问题,所以“老妇人和接生婆”的存在便可以教给南下各国这类知识,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些老妇人和接生婆的日常生活经验也的丰富,他们在船上可以为船员烧火做饭、打扫卫生,不仅能够降低差船员们的生活压力,甚至还可以提高生活水平。俗话说得好:“孤阴不长,孤阳不生”,老妇人的多少也能缓和一下船上的氛围,同时她们早已颜值不再,也不会在船上造成恶劣的事件,超强的忍耐力也会影响水手,平复他们的心情。总的来说,在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中,老妪、接生婆的存在虽然鲜为人知,但是她们所作出的贡献却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她们,7次航行估计也不会那么顺利,没有她们,中医文学也不会世界闻名。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3、郑和生平纪录片

中国古代的第一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都做过什么?郑和本来姓马,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回族家庭。据传他祖上是随元朝军队南下征服大理国的将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幼年时郑和就被明军俘虏,并被阉割成为太监。但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机智成为了朱棣的亲信,并随他参与了靖难之役。因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朱棣即位后,赐给他姓氏“郑”与名字“和”。公元1405年,朱棣命令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从此开始了郑和28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在这期间,郑和历经风浪危险,遭遇敌对势力,解决纷争冲突,建立友好关系,赢得了各国尊敬和敬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展示大明帝国的威严和富强,以及寻找可能仍然活着的建文帝朱允炆,而决定派遣使节出访各国。这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间接加强了明朝与西洋诸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明朝与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明,同时也打击了路途上的海盗和倭寇,间接维护了海上安全。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空前的。他的船队由数百艘大小不一的船只组成,其中大的宝船长达120米,宽50米,载重达1500吨。他的船员有数万人,包括水手、士兵、官员、翻译、医生、工匠、商人等。他们还带着大量的财物和礼物,如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珠宝、武器等。郑和与沿途各国的国王和人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贸易,赠送了明朝的礼物和信函,并邀请他们向中国朝贡。郑和还在路途中收集了许多珍奇异兽和植物,如鸵鸟、狮子、鹦鹉、椰子等等。他还观察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郑和曾经到达过一个名古里国的地方,他在那里留下了一座石碑,碑文称古里国距中国十万余里,还记载了那里的民风,物产等信息。郑和也在锡兰留下了一座记载佛教信息的石碑,此碑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中。郑和多次访问过锡兰山国,并且有一次还率兵帮助锡兰镇压了叛乱。之后的旅途中,郑和与沿途各国的国王和人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贸易,赠送了明朝的礼物和信函,邀请他们到中国朝贡。他还打击了一些海盗和敌对势力,维护了海上秩序。郑和到达东非的麻林迪时,他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动物,这个动物长着一双角在头上,四肢行走,还有蹄子,他认为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瑞兽——麒麟,并将其带回中国献给了明成祖,但其实这只动物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长颈鹿。郑和带领船队返回南京后,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盛大欢迎。他还带回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向明朝进贡。这次航行为明朝与西洋诸国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和开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西洋诸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明,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也展示了明朝海军的强大和先进。他不仅能够驾驭风浪,探索未知,还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外交和军事问题,维护海上秩序和安全。郑和还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和知识,发现了许多新奇的地方和物种,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证。郑和为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和敬仰。他被誉为“东方的哥伦布”、“海上的马可波罗”、“中国航海之父”等。据说郑和七下西洋时的详细情况,被记录在了一本名为《郑和出使水程》的航海日记中,可惜的是这本航海日志后来失传了。现在只有各种与明朝相关的史料里,关于此事有着零星的记载。郑和这七次西洋之行,共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与当地人民建立了友好和尊重的关系,促进了中国与西洋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的科技、艺术等等。他还发现了许多新奇的地方和物种,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和知识。这个历史事件也展现了明朝人的智慧、勇气、开拓和包容的精神。

4、郑和生平札记3

从单位大门出来,向左不足百米就是郑和公园,公园坐落在月山上。拾级而上进入大门,迎面就是郑和的雕像,一手按剑一手执海图,仿佛站立船头,双眼坚毅地望向大海的尽头。郑和,本姓马名三宝,据传,郑和出身伊斯兰名门望族,其三十七世祖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是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赛典赤意为“先生”、“首领”,指圣裔,即先知穆罕默德直系后裔。月山上建有郑和纪念馆,里边有长年义务讲解员,为探访的每一位游客讲解郑和的生平和下西洋的壮举。纪念馆旁边是郑和父亲的墓,我们昆阳人习惯称为“马哈只”墓。“哈只”是伊斯兰教的一个神圣称谓,意为“朝觐者”,用以尊称亲身前往伊斯兰教圣地、先知穆罕默德出生地麦加朝觐过,瞻仰了圣地克尔白,缅怀了穆罕默德的圣迹,并同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会聚增进团结和友谊,因此受到人们尊敬的伊斯兰教圣徒。只有按伊斯兰教法规定履行了朝觐功课的穆斯林,其名前才能冠以“哈只”的尊称,郑和的爷爷也是哈只。麦加在遥远的沙特阿拉伯,离昆阳迢迢,不管走水路还是陆路都是个大工程,没有一定的财力是办不到的,所以以上事实说明了两点:一、郑和全家是虔诚的穆斯林,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地位尊崇;二、穆斯林在元朝是色目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基本都是做官和经商,郑和家有钱有地位。从爷爷和父亲口中,郑和从小就知道了大海和远方,父辈口中的异域风情也一定勾起他对麦加圣地的向往。昆阳紧邻滇池,昆阳码头是郑和幼年游泳嬉戏的地方,他熟悉船,又或者马三宝幼时就有一个航海的梦吧,乘风远航,象先辈一样获得“哈只”的尊号。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明军攻占昆阳州时,马三宝被掳到南京净身为太监。永乐皇帝朱棣为什么要劳民伤财的大规模组织下西洋呢?真的如《明史.郑和传》记载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只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吗?多时候浩浩荡荡几百艘船几万人马,建文帝还不闻风而藏;或者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儒家文化讲究“怀柔远方”,异域没有犯边的迹象,用得着那么兴师动众秀肌肉?我觉得没那么简单。况且,中国的编年史,从司马迁以后,又有几个史官敢于不加掩饰秉笔直书呢,都要看当朝者的眼色粉饰删减,好令当今皇帝流芳百世圣名昭昭,否则,你有几条老二够割的。特别是朱棣当政的时候,因为皇权是篡位而来,所以好多事实必须隐瞒,下西洋的真实意图也许也被刻意隐瞒了。为什么要隐瞒呢?儒家正统思想是排斥异族的。《左传.成公四年》言之凿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是我们同民族的人,其心志必定与我们不同,戎和狄这样异族的各种心志和观念,与我们华夏民族肯定不同。刚刚结束元朝“鞑子”的外族统治,新建立的大明王朝又是一个伊斯兰回回统治,让好不容易摆脱下等人待遇的汉人情何以堪,他们可是帝国的绝大多数,是帝国的根基所在。元朝短短97年就灭亡了,抛开其他因素不说,没有得到儒家文化的认同,广大汉人不衷心拥护是其早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郑和生平简介#

5、郑和生平的故事

1956年的一天,南京博物院在对弘觉寺地宫展开抢救性发掘的时候,竟出土郑和骨灰和牙齿。从发掘简报可知,郑和骨灰和牙齿装在一个鎏金喇嘛塔中,样式为起源于西洋的金刚宝座塔,塔内供奉释迦牟尼涅粱像,两旁则放置6只青花瓷盖罐。经过对牙齿的检测,死者为中老年男性。随着近几年有更多新文献和史料被发现,初步结论为郑和死后是按照佛教徒礼节进行火化,而弘觉寺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暨青花瓷盖罐正是郑和的骨灰罐,至于地处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景区,大概率只是衣冠冢。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档案在明朝中期就遗失,外加《明史·郑和传》的相关记载也很简略,要想研究郑和的生平事迹,只能通过文物和其他古籍汇编来入手。根据《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一书的记载,1431年1月,60岁的郑和后一次率领大明船队下西洋,行程远抵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1433年4月初,62岁的郑和于返航途中在古里国病逝,而古里国就位于今天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郑和死后灵柩被运回国内,由明宣宗朱瞻基敕葬南京牛首山,但运回来的灵柩极有可能是骨灰而非遗体,并且现在的弘觉寺和郑和墓景区同在牛首山,特别是郑和墓景区无法证明墓穴里葬有郑和真身,因此加大了郑和火化后下葬弘觉寺舍利塔的可能性。《琉球志》曾这样记载,通常大明船队都会在船上准备两副棺椁,用来应对突发情况,如果返航时间较短,就把死者泡在水银里,进行简单防腐处理后运回国内下葬,但这种办法很明显对郑和不适用。毕竟郑和是于当年4月初去世,季节在南亚已属夏季,而由副使王景弘接替指挥的船队于7月22日才返航南京,正值南方高温酷暑,因此郑和遗体不具备保存条件。就连江苏郑和研究会及部分郑和后裔也承认,牛首山现存郑和墓应为衣冠冢,老一辈传下来的是墓室里只有郑和靴子和些许头发,只是没有得到考古发掘来验证。而古里国宗教信仰是佛教,具备火葬条件,更重要的是郑和本人就是佛教徒。关于这个论点,有两大直接证据,第一就是浙江平湖市博物馆藏有一部明朝佛经《妙法连华经》,由郑和亲自供奉,上面明确写道“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 第二则是姚广孝在《佛说摩利支天经》 里也承认,“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其所得胜报,非言可能尽矣!”至于弘觉寺更与郑和生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历史文物》杂志在介绍弘觉寺的时候,曾提到郑和在下西洋前多次前往弘觉寺进行祭祀活动,还把海外得到的佛牙等佛教信物放进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当郑和督建南京大报恩寺工程竣工后,经过朱瞻基特批,郑和将寺内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移栽至弘觉寺,付出大量心血。另外就弘觉寺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暨青花瓷盖罐具体而言,当中的青花瓷盖罐为梅瓶式样,与北京定陵,南京明朝开国功臣墓,广西桂林靖江王陵和湖北钟祥梁庄王墓陪葬梅瓶为同一个风格,只是尺寸为缩小版。能够使用梅瓶来装骨灰和牙齿,就足以证明死者的背景,并且牙齿检测年龄也与郑和去世年龄相符。在鎏金喇嘛塔上还刻有铭文,即“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这也是一个关键信息。另据北京石景山区文物志记载,李福善又名李童,是法海寺的创建者,为御用监太监,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和景泰五朝,曾跟随朱瞻基出征喜峰口和平定蒙古兀良哈部。永乐年间李童与郑和有交集,两人为同时侍奉明成祖朱棣。如此一来由李童主持安葬郑和的骨灰,于情于理都能解释得通。早年南京碧峰寺有一块石刻铭文《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作者是郑和部下周满,在提到弘觉寺的时候,直接了当写明“圣皇大恩,师浴麓德塔”,这里的师即师父郑和,德塔为舍利塔的另一种称谓。郑和下葬佛塔,这才是他的后归宿。除了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景区及弘觉寺外,云南昆明晋宁区还有一座郑和家族墓,葬有郑和生父马哈只,记载了郑和身世。原来马哈只是色目人,为元朝末年云南地方官吏,生有长子马文铭和次子马三保即郑和。明朝成立以后,傅友德率部平定云南,马哈只在昆明城破后阵亡,年仅10岁的郑和被俘。在回答傅友德提问时郑和沉着冷静,毫不畏惧,傅友德见他很聪明,将其阉割后送给燕王朱棣。等郑和发迹以后,回到昆明重葬父亲,并由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写墓志铭。正像《明史·郑和传》为郑和盖棺论定的那样,“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郑和下西洋既是古代中国探索世界的巅峰,更是绝唱。无论是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景区,弘觉寺还是云南郑和家族墓,都值得我们前去纪念这位中华民族史上伟大的航海英雄。

6、郑和个人生平简介

明朝的那些重臣历史如一面镜子,历史可以让人明智,从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明朝的那些事儿》就是这么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史书,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这本书让人切身体会到动荡不安的政局,也会感受到雄阔、清廉、贪婪、欺诈等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感受到叱咤一时的古人的悲欢喜怒和生死离别,感受到他们的运筹帷幄的自信还有命运安排的无奈。那是五百年前的历史和人物,但今天读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1.王守仁 创立“心学”、用兵如神的儒将,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圣贤齐名。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的功勋足以让他成为明朝具有影响力的大臣之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2.于谦 力挽狂澜、遭诬弃市的忠臣。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一已之力感召众人,抵御蒙古铁骑的入侵,使大明不致于沦为又一南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戚继光 南击倭寇解决了百余年的倭患。北守蓟辽使大明的北大门得到了二十多年的宁静。戚继光还在练兵、阵法和火器应用上有独到之处,是中国近代史的兵圣。“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4.张居正 整顿吏治,理顺财政,内惩贪官,外御强敌。实行一条鞭法,重丈土地,不仅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励精图治、死后蒙冤的改革家,开创了灿烂辉煌的万历十年。他被梁启超认为是“大明王朝一位宰相”(虽然明朝已废宰相,但仍以宰相称,可见赞誉极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刘基 刘伯温,“大明第一谋臣”,辅助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重塑汉官威仪。淡泊名利、居功至伟又能功成身退,是中国民间又一个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的化身。6.海瑞 “大明第一清官”,海青天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敢于上书皇帝直言利弊,直至辱骂皇帝可谓前所未有,客观上反击反映了明代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也说明了明朝皇帝相对宽容的禀性。7.李贽 以一已之力挑战封建礼教,难能可贵。书立说、割喉自杀的儒臣。8.袁崇焕 大明国的第一痴汉。以天下为已任,不顾个人安危,勇击强敌。既使粉身碎骨亦无憾。9.方孝孺 在天下大定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信念,敢于抗争权贵。让世人知晓何谓正义,何谓残暴。10.徐达——功高盖世、食鹅疾终的开国功臣。11.胡惟庸——奸d魁首、叛逆之臣。12.姚广孝——满腹儒道、助燕夺位的释家大臣。13.解缙——恃才傲物、赐死狱中的文臣。14.杨士奇——力佐四朝、功德卓著的内阁大臣。15.郑和——传播文明、广建友谊的和平使者,大明之航海鼻祖。16.刘瑾——权擅天下、凌迟致死的太监。17.夏言——迎合帝意、失宠被杀的首辅。18.严嵩——误国乱政、恶贯满盈的一代奸臣。19.俞大猷——热血报国、淡泊功名的民族英雄。20.魏忠贤——自阉入宫、恶贯满盈的权宦。21.袁崇焕——威震辽东、凌迟屈死的英雄。22.郑成功——忠贞抗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23.徐阶——旷古绝伦奇男子,震古烁今真奇才。被誉为“城府之深、隐忍之极之奇人。”24.杨廷和——威震三朝屹立不倒,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誉为大明帝国之治才。”在交织着荣耀与耻辱、抗争与屈服、辉煌与衰落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就是明朝时名震华夏、永载史册的著名臣子。是忠臣还是奸臣,后人自有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