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魏征喊来,厉声问道:“你为何离间我兄弟?”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为他捏了一把汗。魏征却直视李世民,毫无惧色道:“先太子若早听我计,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非但没有发怒,反而面带微笑,走下宝座将魏征扶起,说道:“魏爱卿乃国之栋梁,今日一见,果然气度非凡。你可愿留下,辅佐本太子治理天下?”魏征赶紧跪伏于地,除了感谢李世民的不杀之恩,顺势接受了他的委任,就任詹事主簿一职。魏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会受到李世民的优待呢?这里简单交待一下他的背景。魏征早年追随过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等君主,然而,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魏征郁郁不得志,其才华也未能施展。直到窦建德兵败后,魏征再次回到李唐的怀抱,成为太子李建成的一名幕僚。李建成十分赏识魏征的才华并委以重任,视其为心腹。而魏征也投桃报李,多次为太子出谋划策,立了不少功劳。天下大定后,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李建成利用手中的权力,联合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形成逼迫、压制甚至陷害,这背后当然有魏征若隐若现的身影。李世民退无可退,终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将李建成与李元吉射杀,从而控制了朝政,逼迫李渊交出权力。此时,魏征已成为李世民的俘虏,作为李建成的谋主,深度卷入了皇家的政治较量,按道理来说绝无活路,可是,李世民却为之改容,礼贤下士,并委以重任,这是为何呢?在李世民看来,魏征誓死追随先太子李建成,坚定不移地与自己为敌,这是忠;作为李建成的谋主,魏征的计谋让自己处处被动,这是智。李世民欲开万世之业,做千古明君,必须要有容人的雅量,像魏征这样既忠且智的人才当然要笼络,并为己所用。李世民登基后,重用魏征,多次将他引入卧内请教执政得失,可见信任之深。然而魏征似乎并不卖帐,处处让李世民为难。有一回,李世民夸赞魏征,说他是大大的忠臣。哪知,魏征却说不愿做忠臣,只愿做良臣,还说忠臣就是比干、关龙逢那样的人;而良臣则是后稷、皋陶。良臣也好,忠臣也罢,都是李世民欣赏的好臣子,而魏征却将他们加以对立区分,分明是对圣上的一次“顶撞”。从那以后,李世民对魏征有些害怕起来。还有一回,李世民正在把玩一只鹦鹉,看见魏征进来了,吓得赶紧将鹦鹉藏到了怀中。魏征谈了很久才离开,当李世民从怀中取出鹦鹉时,早就闷死了。魏征常常在朝堂上“欺负”李世民,李世民辩不过他,碍于身份,只能忍声吞气。有一回罢朝,李世民终于爆发了,回到后宫愤怒地喊道:“气煞我也,我要杀了魏征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吓了一跳,问明原由后,当即表演了一回行为艺术进行劝谏,还说魏征是个难得的忠臣,国之栋梁。在皇后的劝慰下,李世民的怒火才慢慢平息。魏征如同一只啄木鸟,在大树上不停地忙碌着,啄掉了大量的害虫。当然,有时候难免误伤树杆,会有些疼痛,但李世民清楚,尽管这只啄木鸟有时不那么可爱,却能让大唐这棵大树茁壮成长。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了,李世民悲痛不已,下令厚葬,亲自撰写碑文,还给了魏征至高无上的评价: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但没过几年,李世民却命人将魏征的墓碑推倒,清除碑文,这是为何呢?原来,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了杜正伦和侯君集。但这两个人后来牵连到太子谋反,一个被罢黜,一个被问斩。魏征有用人失察之责,让李世民对他有了怨恨之意。此时,有人举报说,魏征将自己的谏言汇编成册,还让褚遂良写到史书上。此举彻底激怒了李世民:魏征口口声声要做社稷之臣,做良臣,原来他是为了自己出名,为了流芳百世,那朕岂不成了他利用的道具?于是,李世民一怒之下,命人将魏征的墓碑推倒,还清除了碑文。时间是调节创伤的好良药,几年后,李世民心中的恨意慢慢消失,开始怀念起魏征的好处来。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尽管取得了终胜利,但却是一场惨胜。望着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的惨状,李世民哭着长叹道:“如果魏征还活着,一定不让我有这样的行为啊!”说完,李世民派使者准备好祭祀用品,昼夜兼程赶回长安,重新树起了魏征的墓碑,为他恢复了名誉。”文死谏,武战死“是封建士大夫践行的高道德准则,然而,”文死谏“风险似乎更大。作为一名称职的谏官,要有”批龙鳞、逆圣听“的决心和勇气,此举必然会触怒君主,轻则丢官,重则丢命。所幸的是,唐太宗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容忍了魏征的无数次的犯颜直谏,虽然偶有磕碰,但也算平稳,堪称君臣合作的典范,为后世永远传唱。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2、魏征十谏书来瞧瞧魏征的生平吧!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直成,巨鹿下曲阳就是今天河北的晋县人。魏征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家呀也very的穷困失意,魏征扔下家产不经营,有远大志向,对于各种书籍、学问能够融会贯通。正如史书所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有些史书中还专门记载着关于魏征政治生涯时期的事情,早没过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说武阳邵丞元宝藏是魏征的朋友,他在大业十三年起兵响应李密时,让魏征掌管文书。(靠!这家伙够出名的,竟用史书来记载他的生平……)——《Q版历史》
3、好的魏征简介玄武门事变后,魏征没有逃跑,就留在长安,李世民厉声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和前太子的关系?”众人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谁料,他却面不改色,直视李世民,悠悠地道:“太子若是早听我的话,如今天下就是他的了。原来,此前魏征就看出秦王李世民雄心勃勃,兄弟二人迟早必有一战,屡屡上书劝谏李建成将李世民调到地方任职,慢慢的剪除他的羽翼。奈何李建成优柔寡断,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终被李世民占据先机,夺得大位。而李世民早就听说魏征的名声,一直想要将其收为幕僚,便有了开头质问魏征的场景。他主要就是想试一试,魏征是否如传说中的刚直不阿。果然,魏征表现让李世民极其满意,在听完魏征的解释之后,立马"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李世民之所以重用魏征,一方面是看重其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稳定政治局势的需要。虽然在玄武门之变当中李世民大获全胜,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盘踞在地方当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动乱。而魏征作为李建成势力的重要大臣,都能够被李世民所赦免,既安抚了李建成旧臣,又给天下人展示了李世民海纳百川的气度,可谓一举多得。武德九年,由于地方不稳,魏征临危受命,被派往河北等地去安抚李建成、李元吉旧部,碰巧在路上遇见了押送东宫旧部李思行等人的囚车。魏征看见后,当即对着身边的说道:"主上有诏令,东宫旧臣一律赦免不问,现在又大张旗鼓将李思行等人押送往京师,这怎么能够让人信服呢?况且主上允许我便宜行事,这是国士才有的待遇,我怎么能不以国士回报呢?"在随行官员的一致同意下,魏征释放了李思行等人,之后上书给李世民,李世民高兴,特意派人褒扬魏征的行为。同年八月,时机成熟,李渊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元贞观。为了表彰魏征的功绩,特意封其为巨鹿县男,并且将其提拔为尚书左丞,评价其为:"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不得不说李世民看人之准,有一次李世民为了加强国防,派人征兵。有大臣建议将征兵的年龄进一步降低,将未成年单身体壮实的男子也一起征发。李世民觉得可行,但是等到命令传出的时候,魏征为坚决反对。如此往来四次,李世民感到十分的愤怒,将魏征招入宫中,斥责他为何不尊王令。魏征不卑不亢的回答到:"兵在精而不在多,陛下征召成年男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便可以于天下。"李世民听完,若有所思,魏征继续说:"陛下您此举是失信于天下,您曾经下诏免除租调一年,如果现在扩大征兵范围,又谈什么免除呢?"李世民听罢,感慨的说:"我以前只是以为你很固执,没想到你还如此通达政务,朕差一点就犯下大错了",后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君臣二人相得益彰,如此相互成就,魏征总是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总是能够虚心改正,真正做到了"兼听则明"。当太子李承乾的嫡子出生后,李世民举行大型宴会庆祝,在宴席上对着群臣说到:"在当皇帝之前,我能够平定天下,结束乱世是房玄龄的功劳,而在成为皇帝之后,能够尽心劝谏我,安国利民的,只有魏征一个让,古代点名臣,叶不能超过这两个人。"说完,便亲自解下自己的佩刀,赐给两位大臣。经过十余年点治理,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但是魏征却没有被眼前的安逸所迷惑双眼。他多次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究寻弊政,在贞观十三年,撰写《十渐不克终疏》,系统全面的总结了当时朝廷政务不如意的地方。李世民欣然接纳,坚定的对魏征说:"我现在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会给与改正,如果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又怎么又脸面来面见诸公呢?"他下令将魏征的谏言写在屏风之上,朝夕相见,时刻提醒自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后,李世民悲痛不已,想要将其风光大葬,他的妻子裴氏劝谏李世民不要如此"劳民伤财",魏征生平俭朴,死后肯定不愿意如此浪费,仅仅用素车下葬即可。之后,李世民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创作挽词十首,表达自己对魏征的追思,可谓是极尽哀荣。
4、魏征谏太宗贞观十七年,重臣魏征病重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却下令推翻他的墓碑,清除碑文,连同公主的亲事也取消了。后来,李世民又命人竖起魏征的墓碑并昭告天下为他正名。隋朝末年,魏征是李密的部下,后来隋灭归唐,魏征跟着李密归降李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魏征重新受到启用,他成为前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是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他各方面的能力都跟李世民不差上下,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太宽厚仁善。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受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排挤,他府中重要的兵力和谋士都被李建成下令调到别的地方去了。魏征是一个明白大势的人,他私下就比较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他认为,李建成是依靠的是李渊的势力,又居于太子之位,从表象上看是暂时占了上风。可李世民不是一个轻言失败的人,他受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排挤,不会善罢甘休的。虽然明面上看不出破绽,可暗地里还不知道玩些什么花样呢。所以魏征为了巩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他直接谏言李建成务必尽早除掉李世民,以免夜长梦多。可惜,李建成太自以为是了,他对于魏征的谏言,是一丁点都没有听进去。公元626年,李世民潜伏了这么久,终于要大干一场了,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砍死了李元吉。李世民解决完他们2人,他下令让人把魏征五花大绑带到秦王府。李世民见到魏征,就厉声质问他:“你为何要挑拨我和前太子?”魏征看了李世民一眼,面色如常:“他要是能听我的,也不会有今天这个下场了。”李世民听完,竟哈哈大笑起来:”那你愿意辅佐我吗?“魏征坚定地回答:”我愿意。”于是,李世民命令身边的侍卫给魏征松绑了。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爱惜人才,尽管魏征曾经是前太子的心腹,而且还想除掉他。但是这并不影响李世民对魏征的喜欢。后来,魏征被封为詹事府主簿,李世民没有杀他,而且还重用他。魏征感激涕零,他发誓要一生辅佐李世民开创一个盛世大唐。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造福天下百姓,发展了我们的政治和经济,向内平定叛乱,对外拓展外交,引进了很多珍惜的物质和文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场面。李世民多次叫魏征入宫给自己提建议,魏征每次都是直言不讳,提的建议大多数都被李世民给采纳了。也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不讳,两人也会因为意见不合而经常吵架,但是吵完之后又和好如初。公元642年,魏征因病重去世,李世民十分伤心,他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长子。李世民亲自参加魏征的葬礼,为他写碑文,还废朝5天表示哀悼之情,魏征的一生也就此完结。李世民说:“魏征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正视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现在魏征死了,我也没有镜子可以照了。"可是,几年时间,李世民却下令推翻了魏征的墓碑,还磨除了碑文,公主的亲事也取消了。原来,当年当年太子谋反牵扯到杜正伦和侯君集,而魏征曾推荐过此二人,还听说魏征还把自己的谏言编成手册给其他官员看。这些举动都簇了李世民的逆鳞,他当然生气,所以才有了推翻魏征碑文的举动。2年后,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尽管结果是胜利的,但是相对比之前的战争损失挺重的。李世民在回忆中总是想起魏征的好,如果他还在一定会劝谏他的。可惜啊,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啊。于是,李世民又下令让人竖起魏征的墓碑,并亲自写了诏书昭告天下,为魏征正名。魏征和李世民,一个是名臣一个是明君,虽然人们都说只有李世民的气量和胸襟才能让魏征活了下来,但是这和魏征本身的能力也是分不开的。朋友们,你们说说看,魏征和李世民,哪个是你心中的英雄。
5、琅琊榜魏征魏征。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6、讲解魏征643年,64岁的魏征因病去世。魏征生前备受尊崇,可是他死后没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就派人推倒了他的墓碑,抹去了碑文,而且原本魏征长子和李世民女儿的婚事也告吹了。提到魏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是唐朝的一代明相。但其实,在李唐王朝,蕞先赏识魏征的却是前太子李建成。魏征在辅佐李建成的时候,被授予太子洗马的官职,李建成待魏征很是亲厚,而魏征也没有辜负李建成的信任,频频献计献策,李建成能够平定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就是魏征的功劳。后来发生了宣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就派人把魏征抓过来,问他:“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事了。”李世民见魏征实话实说,没有为自己辩解,就赦免了魏征,还给了他一个詹事府主簿的官做。后来,李世民登基,升魏征为谏议大夫。李世民甚至多次在卧榻召见魏征,请教执政的得失。魏征性格耿直,面对皇帝从不退缩屈服,也经常不给皇帝留情面,而李世民也总能大度地接受他的意见。李世民经常说魏征是忠臣,但是魏征却说他不是忠臣,他只做良臣。李世民不解,于是魏征缓缓说道:“当着皇帝的面苦谏,却得不到皇帝的重视,以至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君臣能够共享富贵尊荣,是为良臣。”其实不管是忠臣也好,良臣也好,魏征的“敢说”,是无人能比的,而且魏征谏言的次数多,态度坚定,言辞激烈……这就导致李世民有点儿怕他。有一次,有人进献给李世民一只鹦鹉,李世民很是喜欢,正在把玩的时候,魏征来了,吓得李世民赶紧把鹦鹉藏到怀里。等魏征进言完毕离开时,鹦鹉已经没有了呼吸,李世民只能望着鹦鹉兴叹。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钟爱这个女儿,把她许配给了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在给长乐公主准备嫁妆的时候,李世民想多给这个女儿准备一些,其他大臣都表示赞同,只有魏征表示反对。李世民回去跟长孙皇后抱怨,没想到长孙皇后对魏征的进言很是赞赏,还给了魏征赏赐。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入了昭陵。李世民思念亡妻,就派人修建了观望台,并经常登台观望昭陵,以解相思之苦。一次李世民让魏征陪同去观望台,魏征说了这样一句话:“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了这话后,知道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就派人把观望台给拆了。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的时候,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照顾不周,受到了李世民的谴责。魏征就告诉李世民说:“当初隋炀帝杨广也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李世民听了这话之后,十分羞愧,再也不提此事。可是就是这样的良臣,也不能长久地陪伴在皇帝身边。643年,64岁的魏征病重,李世民听说了此事后,带着太子李承乾和衡山公主前来探望,并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征的长子魏叔玉。李世民哭着叫魏征起来睁眼看看他的儿媳,可是魏征已经连起身谢恩的力气都没有了。不久,魏征逝世,李世民亲临其丧礼,痛哭流涕,为魏征废朝五天,还下令要厚葬魏征,但是被魏征的妻子拒绝了。魏征的妻子说:“魏征平生节俭,现在按一品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太多,不符合魏征的志愿。”李世民只好按照魏征妻子的意思下葬了魏征,但是李世民亲手为他撰写了碑文,又让晋王李治致祭,追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并允许魏征陪葬昭陵。但是没想到的是,不久后,因太子李承乾的案子,牵连了陈国公侯君集和中书侍郎杜正伦,而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二人。李世民知道此事后大怒,认为魏征有结d营私的嫌疑,一气之下就把魏征的墓碑推倒,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事也就取消了。两年后,李世民出征高丽,尽管胜利了但是损失也惨重。这时,李世民又想到了魏征,认为如果魏征还活着,一定会劝谏自己。所以,李世民又命人把魏征的墓碑竖起,并赏赐了他的家人。@听小早说 ,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很高,638年,太子李承乾的嫡子李厥出生,李世民邀请五品以上的官员同庆。在酒席上,李世民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又说“借用铜镜,可以使自己的衣帽整齐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使自己明白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用贤良的人作镜子,可以使自己知道言谈举止的得与失。我常将这三面镜子当做宝贝,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对于李世民来说,功劳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其实二人是相互成就、相互需要的,假如李世民是个昏庸的君主,听不得魏征的直言进谏,受不了魏征的冷嘲热讽,魏征也不会得到重用,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此二人,真是君臣合作的典范。#雅魏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