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书简介(河渠书古诗解释)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10:50:26 浏览
1、河渠书古诗解释

关中东部的韩城、大荔、澄城、蒲城、渭南等县,东有黄河,中有洛水,水源较多,但因地势较高等原因,历史上灌溉工程少而艰巨。一、龙首渠《史记·河渠书》载:汉武帝元狩三年至元封六年(前120~前105),庄熊罴上奏朝廷:“临晋(今大荔县东南)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武帝准奏,并发卒万余人,艰苦施工十余年。开渠中因发现龙骨,故名“龙首渠”。“渠颇通,犹未得其饶”。据《周书·武帝纪》载:“北周保定二年(562),同州(今大荔县)重修龙首渠,以广灌溉”。龙首渠工程相当艰巨。在穿商颜山施工中,因“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创造了隧洞井渠施工法,并传至新疆等地。修建洛惠渠时,在铁镰山(古商颜山)一带发现有龙首渠遗迹,从5号隧洞的3个竖井中发现木板、柏木人字形支架等遗物。1987年洛惠渠管理局对龙首渠渠线进行实地考查,经专家鉴定,认为5号隧洞山南山北之沟漕为龙首渠故址,龙首渠渠线与洛惠渠5号隧洞基本重合;其渠线从今澄城县境内引洛,沿洛河东岸向南,穿过铁镰山,南行至大荔等地,规划灌溉蒲城县以东万余顷盐碱地。二、临晋二陂据《晋书》载:三国时司马懿屯兵渭北,为“就地积谷,大积军粮”,于青龙元年(233)筑临晋陂,引洛灌溉。临晋为秦汉时县名,其地唐代为朝邑县。《新唐书·地理志》载:同州朝邑县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719)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溉田百余顷。经调查考证,临晋陂与通灵陂故址,为今大荔县城东3公里处的盐池洼,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3公里~5公里,槽形封闭,低于周围二级阶地15米左右,洼地西高东低,东段无排水出口,常年积水,用以晒盐。引洛渠道遗址在大荔县城东南畅家村至长安屯,俗称旱河,渠口宽42米,深4~5米,从盐池洼西端的长安屯至洛河北,共长2.5公里。两陂灌溉面积,史料有“二千顷”、“三千顷”之说,渭南地区水志办考证认为《新唐书》所载“百余顷”较为实际。三、龙门渠《新唐书·地理志》载:“武德七年(624),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黄河水灌田六千亩。”此渠从黄河龙门口开渠引水,灌溉韩城农田,遗迹无存。

2、河渠书是记载什么的

本频道主题书籍分享之——《黄河变迁史》岑仲勉 著本书是一部探究黄河三千年变迁史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做学问应该对世事有所补益的经世致用思想。岑仲勉先生由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问题切入,上溯到《尚书·禹贡》《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尝试认清上古黄河的真相。在广泛搜集历朝史志中关于黄河的史料、并参考私家著述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梳理和辨析,基本弄清了历史上关于黄河的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比如黄河“重源说”的缘起、经过以及如何被打破,《禹贡》是什么时代写成的,殷商频繁迁都与黄河有什么关系,东周黄河未徙以前的故道,由汉至清两千多年间各朝如何将治理和利用黄河结合起来,元代以前黄河河道变迁,明清为何多河患,等等。岑仲勉先生在书中还对历代治河主张言论、治河技术的发展等治河经验进行评判总结,为治理黄河提供了宝贵意见。本书一经面世即在水利学界和历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被誉为“系统研究黄河问题的一部巨著”。

3、河渠书成书年代

图一至图三分别是《史记》里的历书、律书、天官书的部分原文内容。!!!这谁能看得懂嘛!八书部分,是《史记》里难读的篇目。八书里,河渠书和平准书相对好懂。礼书、乐书、看文白对照也能懂个大概。至于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这四篇即便看文白对照也依旧跟看天书似的!阅读古代史料典籍,文言文功底固然重要,但同时对古代的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也要具备一定的了解,否则像星象学、占卜、礼法等内容,读起来就会跟读天书似的!

4、河渠书全文阅读

明朝重疏大运河以后,罢海运,漕粮均由运河运送,并且逐步放宽了情船搭载土宜货物的限制,遂使济宁发展成了全国著名的大城市之一,“江淮货币,百货云集,其民务为生殖,仰机利而食,不事耕桑”。(《元史·河渠书》)因为运河的关系,济宁受南方影响较大,成为“五方之会,鹜于纷华,与邹鲁间稍殊”的城市。所以有首《竹枝词》真实地描绘了济宁的江南风味: 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阌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5、河渠书重点句式

《史记·八书》之河渠书原文……平准书原文 原文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於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於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後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益造苑马以广用,而宫室列观舆马益增脩矣。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後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d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自是之後,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其後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馀锺致一石,散币於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於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於南夷。又兴十万馀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於此。其後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馀万,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於是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言:“天子曰‘朕闻五帝之教不相复而治,禹汤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留蹛无所食。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军功多用越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用唆文决理为廷尉,於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d与,而坐死者数万人,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然无益於俗,稍骛於功利矣。其明年,骠骑仍再出击胡,获首四万。其秋,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於是汉发车二万乘迎之。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是岁费凡百馀巨万。

6、河渠书全文译文

泰山名水(6)漕河漕河,古名“虵(yi)水”,是大汶河中游的大支流。漕河源头较多,整个汇水面呈扇形,东起泰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集坡镇北集坡村、岱岳区大汶口镇颜谢村,西至岱岳区夏张镇金牛山,鸡鸣山,岱岳区道朗镇如意山、北大顶等山阳坡之水均汇入该河,总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山水》载:“漕河,县南四十里,源出上泉、臭泉,西南流,至三汊口小河崖,汇虵水,径济河村入大汶。”漕河主源头位于北集坡村、颜谢村,经岱岳区满庄镇北留村东入胜利水库。水库以上汇水面积13.8平方公里,水库以下,漕河主干流向西穿过汶阳田,为平原河道,经上泉村北、北臭泉村南,纳“上泉、臭泉”之水,再经马庄镇,穿萨家庄和漕河涯村,经李、苏、刘、韩四大坡村南,转向西南流,过武家庄进入肥城市境内,向西南流至堽城坝下游汇入大汶河。全长43.5公里,其中高新区、岱岳区境内长21公里,肥城市境内长22.5公里,河宽20~50米,两岸均有堤防。平均比降千分之一。河床平缓,流速慢,新中国成立前常漫溢成灾。1933年9月,地方政府曾对漕河进行治理。在漕河北涯挑挖了4公里长的泄洪水道。新中国成立后,d和政府重视漕河治理,1951年,先进行了小规模的疏浚,用工2.4万个,挖土3万立方米。1957年11月,对东起纸房西至吴家店河段进行治理,全长11.74公里,使河床深达2~2.5米,河底宽10~15米,河上口宽16~25米,河堤高达2米。1959年,疏浚岗子到北庄段河槽,全长9.65公里。1964年10月,由泰安地区行政公署主持对漕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泰安、肥城两县共同施工,中游展宽,下游改道,进入大汶河的入汶河道由堽城坝以上改到该坝以下,疏浚与改道共长12.5公里(其中新开河道7.13公里、展宽加深河槽5.4公里),加固堤防8.82公里。河道宽度由原来的十几米展宽至50米,修桥涵52座(泰安县完成40座,肥城县完成12座),漕河涯村以下形成标准化堤坝,泄洪能力达到690立方米/秒,排涝流量432立方米/秒,减少了内涝灾害。本年度,该河治理共投资36.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15万元,投工269万个,完成土石方112万立方米。古代水利工程遗迹——小漕河 中国是世界上早建设使用水利工程的国家,继秦国都江堰工程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载《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而漕河支流之一——小漕河就是其中的引汶灌溉工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时水闸),旧分水下溉处也。”其引汶水处,即今云亭山(古称亭亭山)下北大吴村附近处。小漕河,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河长14.5公里,起源于大汶口镇北大吴村以东,是漕河干流以南的坡水河道。据考证,此河即《史纪·河渠书》和《水经注》中所说引汶灌溉汶阳田的引水渠。现在的河道,由大汶口镇北大吴岭起,流向西,经北大吴村南、云亭山北、北西遥村北、郝家石墙村南,双杨店村南、泉头官庄北、北苏马庄北、顺河庄南、穿过小漕河崖村,在村西汇入漕河。漕河泉群漕河源头为大汶口盆地东北部,漕河上游有一处泉群喷涌,甜、臭并蒂,即上泉古泉群(详见《上泉古泉群》)。有趣的是,在距甜水泉群仅2公里处,还有一个散发着强烈臭鸡蛋味的臭泉,流量约为每日2000立方米。甜水泉群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上泉村和纸坊村,东北距泰山主峰26公里,南距大汶口文化遗址7公里,经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取样检测,上泉泉群的泉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臭泉,位于大汶口镇南、北臭泉村之间,在上泉泉群西部2公里处,水化学类型属于硫酸钙型,水中含有大量硫酸氢等硫酸离子,以及氯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故有强烈的臭鸡蛋味。甜、臭泉相距不远,品质却截然相反,是泉水产生于不同地层造成的。漕河泉群,在地下水类型划分上属于岩溶水。其成因是,来自泰山变质岩地区的地表径流水,沿岩层裂隙渗入地下,在盆地东部与石灰岩地层的岩溶水汇集后,顺势由东向西运行,到上泉村至纸坊村一带,遇到不透水的第三系泥岩阻隔,在承压作用下,沿断层破碎带出露地表,形成断层上升泉。而臭泉虽然与上泉泉群同为断层上升泉,但因其泉水来源于石膏矿地层,所谓“臭鸡蛋味”则是由于水中的硫化氢在空中挥发导致的。这种成因的泉水不仅在山东省独有,在国内也属罕见。上泉甜水泉群和北臭泉地处泰山国家地质公园南部,又与大汶口文化遗址相邻,具有较高的地学和旅游价值。上泉甜泉是优质饮用水,远近闻名;而臭泉水虽然不能饮用,但是臭泉村民用臭泉水腌制的咸鸭蛋,风味,为泰安地方特色食品。

7、河渠书名词解释

中国初的“天府”是关中地区,可后来为何成了成都平原?(上)提到“天府之国”,现代人们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便是四川成都——一座巴适得很的城市。其实中国早的“天府之国”并非成都,而是关中平原。《战国策·秦策一》中,苏秦游说秦惠王时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天府初为《周礼》中记载的官职,即掌管天子府库的人,后亦指某地区物产丰饶。苏秦用“天府”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溢美之意不言而喻,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500多年。意气风发的关中八水绕长安,天下第一渠关中平原是渭河的产物,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渭河则是黄河大的支流。亿万年来,由于渭河流域上游泥沙的淤积,造就了肥沃的渭河平原,也叫作关中平原。关中有八水,即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关中八水,泾利著。”有“天下第一渠 ”之称的郑国渠是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引泾河上游之水,开渠三百里,灌溉位于泾河左岸的广袤农田。关中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可耕种面积大,再加上郑国渠的加成,使秦国更加的富饶。明末大学者马谿田在《泾川五渠记》中称:“天下未有水利,泾水为渠以富饶关中而有水利。”郑国渠的修建原本是韩国的“疲秦计”,却成了“强秦之策”。《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金城千里,四塞之国一条大渠,孕育了关中的农耕文化。四大雄关,御敌于国门之外。关中四关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关中四大关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关中居四关之内,四周为山川怀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四关不失,则关中地区高枕无忧,安全系数极高。秦国雄踞关中数百年,以此为根基,数次把其他几国的联军抵挡在函谷关外。《过秦论》中提到:“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虽然没有万世之业,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业离不开关中的地理位置。秦川八百里,自古帝王州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天下粮仓,军事要塞,帝王之州。天府之国,美誉在外。回望千年风云,多少君王建都关中,关中平原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烙印。《史记·留侯世家》中是这样描述关中的:“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上到西周,下到李唐,先后13个王朝在此建都。秦都咸阳,古都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关中大地见证了王朝的荣誉兴衰,滋养着中华文明的血脉。

8、河渠书全文注音

游郑国渠有感诗/秦岭人惊世工程郑国渠,开山裂地大奇书。泽田万亩造天府,千古功垂名不虚。注: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