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余秋雨担任青歌赛评委,将“仁者乐山”之“乐”读成“勒”,有识者指出此字在这里应该读“要”。余秋雨辩道:“我在评点时还愣了一下,想要不要读‘要’。但我想对大部分读者来说,并不知道这个读音,所以我才读了大家熟悉的读音。”他甚至讽刺正确读音者为“字典派”。还有人为余秋雨辩护,说不能“苛责”他,读音应遵循“约定俗成”原则。那么这里的“乐”到底是读“le”呢,还是读“yao”呢?“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乐,音岳,又音要。”明秦钺之《慈湖家记》:“音释家‘乐山’、‘乐水’,音要,尤为害道。”清翟灏之《四书考异》:“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音要,确属可疑。”大意是说,这里的“乐”既不读“le”,也不读“yao”,而是读“yue”。读“yao”是有争议的,读“yue”是无争议的。余秋雨曾写过一篇名为《仁者乐山》的散文,文中写道: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使我疑惑起来:自己究竟是喜欢山,还是喜欢水。这里所说的“喜欢”,不是指偶尔游观,而是指长期居息。偶尔游观哪儿都能看出一点美来,但要你认真住下来就不一样了。要方便好是居住在平原,但人生在世并不全是为了方便。无论是临水还是倚山都会有一些不方便,甚至还会引来一些大灾难,但相比之下,山间的麻烦更多。从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山窝里很快就会感到闭塞、局促、坎坷、芜杂,这种生态图像与水边正恰相反。奥地利使欧洲的山、水关系平衡了,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山、水哲学。孔子对山、水并无厚此薄彼,说过很著名的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水的流荡自如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山的宁静自守被看成仁者的象征。这还不仅仅是一般的比喻和象征,孔子分明指出,智者和仁者都会由此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自然环境,这已近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格式对应关系了。在我的记忆中,先秦诸子都喜欢以山水来比附人间哲理,但精彩的还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说法,直到今天还给人们许多联想。其实,就人生而言,也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正因为如此,我想,一个人年轻时可以观海弄潮、择流而居,到了老年,或者不到老年而有了静定心态,则不妨在山地落脚。由这篇散文可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乐”,就是喜欢的意思。而乐作喜欢讲的话,就读“le”。因此,余秋雨先生在青歌赛上的读音,并不能算错。其实余秋雨被人“挑错”,青歌赛并不是头一回。他的《文化苦旅》声名鹊起之后,有人拿着放大镜挑出上百处错误,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确实属于文化史料错误,铁板钉钉。比如有人叫叶昌炽,他写成叶炽昌。舜帝二妻娥皇女英,他写成舜帝二女。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余秋雨想,既然写《岳阳楼记》,肯定到了岳阳楼。其实范仲淹并没有登临岳阳楼,他是根据别人送来的画想象着写的。余秋雨写王维“送别”:王维举起酒杯,拿着酒壶。其实唐时根本没有这样的酒壶。金圣叹为哭庙案而死,哭的是大清先帝顺治,余秋雨却误为明朝末帝崇祯。诸如此类。第二类,余秋雨自作新词,或者旧词自作新解。比如“致仕”,古人意思是退休。致的本意是送诣,某人仕途到站,送他回家养老。但是余秋雨却解释成“致于仕”,即进入仕途,跟古意恰恰相反。有位学术大佬给他背书,认为从普通词语搭配来讲“致仕”,也是讲得通的。其实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疥癣之疾,余秋雨是散文家,不是历史学家,写散文需要灵感和激情,不像考据历史那么冷静,灵感来了奋笔疾书,灵感没来终日枯坐。所以偶有记不大清楚的东西,也是人之常情。孰是孰非,只有靠读者评判了。金庸说,浙江人中即使我不会写文章,还有鲁迅和余秋雨会写。贾平凹说,余秋雨作为“蹈大方,出新裁”的一代文化大师,他的文章别出机杼,自成一格。白先勇评价: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余光中评价: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秋雨说,买了我的书的好处,便是让你的人生不留遗憾。即使把它放在书架里长久不理,也会安静地在那里等着你。这本新版《文化苦旅》介绍给大家,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2、如今李立群一家人的情况就像是余光中《乡愁》中的真实写照!据老戏骨李立群介绍,他一家有五口人,他和女儿目前在上海,他老伴和两个儿子在宝岛台湾。现在的情况是,上海有疫情,台湾也有疫情。一家五口分居于两地无法相见!如今上海的疫情已经到了末期,离解封不远了。而台湾的疫情还处于爆发期,不知何时能控制住!希望两地疫情都能早点结束吧!
3、1945年,17岁的余光中爱上了他14岁的表妹。在表妹身体不好,无法生育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求婚,结果婚后7年生5子。余光中的表妹叫范我存,战乱年代的她跟着父母四处逃难,直到14岁的时候才安定下来,跟着父母定居在南京。范我存的母亲与余光中的母亲是堂姐妹,所以,余光中算是范我存的表哥。余光中从小就生活在南京,所以表妹家自然是要前来拜访联络感情的。在上门之前,14岁的范我存已经从家人口中听说了自己这个才华横溢,颇有名气的表哥。表哥如英雄一般的人物在她心里扎下了根。那天初见,范我存对余光中充满了好奇和崇拜,而眼前白净清秀的范我存也一下拨动了少年余光中的心弦。那日过后,两人的交往逐步加深,余光中的每一次投稿,都先给范我存欣赏,表妹是他的第一读者。余光中曾经用文字这样赞美范我村:“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飘逸,羞赧而闪烁。”没多久,两人便迅速陷入爱河。少男少女的爱情如同沾了火星的柴草,一点就熊熊燃烧,火焰席卷了二人的身心灵魂。青春靓丽的范我存在好的年纪本应肆意玩乐,享受爱情。但是,她却自小身体不好,再加上战乱奔波,身体十分虚弱。时刻离不得药的她,后来被诊断无法生育。这对当时的女孩子在谈婚论嫁中如同被判了死刑。余光中的父母虽然喜爱这个表妹,但不能生育,为余家绵延子嗣,范我存当然不是儿子娶妻的首选。为了反对这件亲事,余光中的父母开始介绍其他的女子给他,企图收回这位少年才子的心。但少年时的感情不夹杂任何利益考量,为纯粹真挚,燃烧起来足以烧毁世俗的一切偏见。余光中拒不妥协,咬牙坚持,甚至用离家出走表明自己的决心。时间荏苒11年,青涩的17岁少年转眼已经28岁,这段抗争仍在继续,而且余光中与表妹的感情越来越好。看着即将而立之年的儿子仍未娶妻,终身大事始终没有定下来,余光中的父母终还是松了口,对这段日久弥坚的感情退步妥协。1956年,28岁的余光中与25岁的范我存在台北举行了婚礼,从此二人携手并进,相互扶持度过余生。度过了上天考验的感情是要被命运回馈的,婚后不久,范我存竟意外有了身孕,这种惊喜感染到了家中的每一个人,在第一胎顺利出世后,余光中的父母摒弃了对范我存的偏见与不满,对她逐渐亲热起来。从1958年到1965年这7年,范我存为余光中生了五个孩子,其中一个男婴不幸夭折。但余光中仍然很感动地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小袋鼠的妈妈”,一家人的生活也和和美美,十分自在。2017年12月24日,爱国诗人余光中因病去世,享年90岁。在余光中与范我存61年的婚姻生涯中,夫妻二人几乎没吵过什么架。两人琴瑟相和,心灵相通,执笔构筑了美满幸福的婚姻画卷,让世人皆羡。都说文人风流,可余光中没有。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情好的模样。
4、有一次,赵本山去参加活动,当他坐在台上时,余光中觉得身旁的礼仪小姐清秀靓丽,转头一瞧,果不其然,确实是个美丽多姿、媚眼含羞的小姑娘。赵本山就搭讪说:“妹子,你长得这么漂亮,想不想拍戏啊?”女孩听到这话后不停地点头,赵本山居然邀请自己去拍戏!女孩从没想到这么幸运的事情会落到自己身上!她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能使劲地点点头。赵本山笑笑说:“你今年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女孩说:“我叫王君平,今年17岁,还没有高中毕业。”赵本山说:“刚好合适,你高中毕业后就来报考我的本山艺术学院,一定对你有所帮助。”就这样,赵本山收了一名“大将”。一年后,王君平顺利地进入了本山艺术学院。赵本山在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她照顾。在王君平大二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机会。有一天,赵本山找到王君平:“君平啊,我想找你演一个角色。”王君平听了,很是开心:“赵老师,您说,只要您说的我都演。”赵本山说:“我想让你出演《乡村爱情》里面香秀一角,不知道你愿意吗?”王君平听了,喜笑眉开的,一直向赵本山鞠躬:“赵老师,真的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好好演的。”乡间爱情故事系列中的“香秀”不仅外表漂亮,身材好,还肯脚踏实地的努力。节目播出后很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她扮演了一名护士,所以许多网友还称她为“御宅女神”然而,在拍摄《樱桃》时,王君平与男演员陆涛因戏生情,不仅传出了绯闻,而且他俩还要闪婚。这事令赵本山措手不及,陆涛的父亲,是赵本山的莫逆之交,如果阻碍了这门婚事,他无法向好友交代。所以,他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导王君平,说:"你还年轻,前途一片光明,只要肯努力,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大红大紫,如果草率结婚,你不仅会毁了事业,还会抱憾终身,以后要真想结婚了,我给你介绍更好的,行吗?"面对赵本山这番掏心窝子的话,王君平不以为然,退出了娱乐圈,还和陆涛闪婚办了婚礼。从此过上了阔太太的生活。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赵本山只能独自偷偷流泪,替王君平半途而废,感到难过!而同样让赵本山愤愤不平的还有“王小蒙”的扮演者毕畅。毕畅,是赵本山十大女弟子之中,为清秀的一个,也是赵本山"重点"培养对象,10多年父女情深。毕畅出生于1989年,自小就长得水灵清秀,十足的美人胚子。2004年,她还在一家歌舞团做临时演员,当时才年仅15岁,就随着大伙一起走穴捞金,赚赏钱。有一次,赵本山到影剧院发掘人才,从而遇到了毕畅,他瞬间大喜,来到舞台后方,问:"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到本山传媒捞金,我可以捧红你"。毕畅当然乐意了,有多少人想榜赵本山这颗大树,都没有机会,现在老赵送上门来,岂有不答应之理?来到本山传媒,老赵对她格外的照顾,手把手教学,誓要把她打造成比张柏芝还红的一线女星。2004年,毕畅饰演《乡村爱情》里的王小蒙让观众耳目一新,还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人气瞬间水涨船高。可是人红是非多,漂亮女孩总是惹眼,所以当时红了的毕畅吸引不少富豪的追求,不过她都直接拒绝了这些追求,她只想踏踏实实的在演艺圈拍戏,而赵本山也对她的做法感到很是欣慰。可是万事万物总有例外,有一个叫隋宏洋的富二代,居然成功赢了所有的追求者,获得了毕畅的芳心。两人在一起之后,小姑娘就一心沉浸在了爱情当中,眼看着自己一手培养的小姑娘为爱情而荒废正业,赵本山也感到很是的无奈。他甚至多次前去劝说她:“你年纪还小,没有必要那么早去谈恋爱,现在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事业,到时候你认识的人多了,自然能找到更好的人。”奈何毕畅吃了秤砣铁了心,根本不在乎事业,转身就嫁给了隋宏洋,成为豪门富太,毕畅的选择让赵本山生气。甚至对门下弟子放话:“毕畅的婚礼,谁也不准去。”小沈阳,在小品界籍籍无名多年,后来受到赵本山提携,一举成名,红了以后也是慢慢淡出娱乐圈……许多人替赵本山感到难过,说:"真是应验了一句话,教会了徒弟没师傅。"从此以后,赵本山收徒不再看天分,而是看人品。与郭德纲如出一辙,只要徒弟的人品好,就收下,至于演技和才艺上的不足,完全可以想办法弥补。只要徒弟听话,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煮熟的鸭子,一个个的飞走了,这事搁在谁身上,恐怕都不好受,更何况赵本山年事已高,培养人才对他来说,极为不易。话说回来,为什么赵本山捧红的弟子后一个个都离他而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并分享哦,也给小编来个点赞加关注吧,谢谢你们啦。 #余光十简介#
5、我年轻时的梦想,是想成为一个诗人,像余光中那样,每天写着轻声曼妙的句子,可以喝喝茶,亦可与大自然为伍,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我一直为我年轻时的梦想努力着,而且,一努力就是几十年。曾有诗评人说过:诗言志,歌咏言。也许是我找不到自己的志向,才没有成为诗人的吧。今天,当我看到几个诗人写的诗,我才知道,我为什么成不了诗人了,就是因为我太聪明了,把简单的事想象的太复杂,早知道这就是诗,我还用努力吗?下面,我就介绍几个诗人的代表作让你看看,下一秒,你也会成为诗人。其中,贾浅浅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前阵子我曾给大家介绍过她,好了不说了,直接上作品:1:天上的白云啊真的,很白很白白十分白极其白贼白(作者:乌青)2: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还有更多蚂蚁(作者:赵丽华,作协会员,一级作家)3: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又南流3公里,东纳中排河(后面省去若干字)(作者:雷平阳,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奖者)4:《拉屎是一种享受》(正文省略)(作者:徐乡愁)5:贾浅浅,贾平凹之女,也是屎尿派,以前介绍过,今天就不细说了。看了这些以后,下一秒那个诗人是否就是你呢?
6、平凡的四十年(二十五)93年春节过后,全家人好久都无法忘却姥姥去世的悲伤,尤其是母亲情绪变得有些烦躁,唠叨也比以前多了!父亲故意调侃母亲,给母亲起了两个外号“省长”和“都督”,省是节省的省、都督就是唠叨的意思!母亲不以为然,始终坚持她的性格。年初,市里干部机构改革实行一刀切,58岁的父亲提前退休了。干一辈子革命工作突然从岗位上退下来,父亲显得极不适应,情绪也不好!父亲除了吸烟没有其他的特别爱好,我们给父亲弄了毛笔、象棋和书刊想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可都是无告而终!两月后的一天,一个当矿长的老同志专程来四平,要返聘父亲去矿山担任总工程师,父亲几乎干了一辈子矿山工作,与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欣然接受,而且还有一份额外的工资,高兴。看着父亲愉悦的精神状态,全家的天都晴朗了!父亲第二天就和矿长出发了,矿山距家几十公里不算远,但不能通勤,要住在矿山。一般一两个星期能回家一次。又到了炎热的夏天,我失业半年多了!93年的春节前,我工作的单位因为和美国合资项目失败,撤销了合资办公室,我和一起出差的大哥被分配到烧窑车间,因为我俩没有技术,车间主任让我俩用手推车,推烧制出窑的过滤棒(泥土烧制的)入库。因为我俩是从厂部“下放”来的,给了优惠政策,每人每天推够1万支就可以下班。大哥听到后,直接就和车间主任说干不了,找厂长辞职去了。临走时嘱咐我“你也别干了,回家找你爸调别的单位吧!”我当时真没觉得这个工作有多难。烧制的成品是圆柱形,长约30公分,重量很轻,每个大概半斤左右。主任说手推车每车能装1000支,推10车就可以下班了。主任很诚实没骗我,大手推车每车真的可以装1000支,可是我推不动啊,即使在平地都推不动!自己一算1000支有500斤的重量,不是专业的装卸工根本就推不动它!我和主任理论了一番,终把任务降了一半,每天5000支,干完就回家。我一边换工作服一边偷偷窃喜,都佩服自己的计算能力和谈判能力!理论与实际总是差距,5000支总重也就两吨多货,按理少装多推多半天也就完成了。但是推完一车后发现自己还是太嫩了,推的问题解决了,忽略了装和卸的问题,过滤棒太小,一次多能掐住七八个,而且刚出窑带手套都烫手,装卸一车快都得1个小时!感觉自己嫩的可笑,还好没愚到一定程度,推了一车后主动投降了,留下工作服(厂里发的)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回家了!回家后,把过程向父亲陈述了一遍,父亲先是低头不语,好半天才对我说“厂里的安排我能理解,办公室人员本来就超编不好安排,车间现在都是承包制,车间主任喜欢能干活的,当然不想要你,这些都能理解!算了别干了,你姥身体不好,正好帮你妈看看小铺。工作的事以后再说吧!”就这样我丢了第一份工作。93年的暑假哥哥大学毕业了,因为是定向生被分配到教育部门,哥哥没有任教而是分配在基建部门。事业单位工作虽然很体面,但是那些年常年在工地风吹日晒的,从来没见他的皮肤白过!姥姥去世半年了,家里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气氛,大姐家三口人还是每个周末都要来家,偶尔会住一夜。93年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打开了大陆和台湾的探亲通道。大姐夫的大爷从台湾归来探亲,阔别大陆四十多年,已经年迈的老人还能踏上故乡的土地寻访亲人,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场景啊!我虽无缘亲身参加,只是听说就激动不已了!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感慨,重温一遍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就可以体会那一代人的感受了!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姐夫家恢复了平静后,我依然向往常一样,在周末父亲回家时,骑车飞奔大姐家找大姐夫喝酒!因为平时只有我和母亲在家,家里有小卖店,母亲哪也不让我去,只有父亲回家才能出来!酒桌上大姐夫给我带来一个好消息,大姐夫的姐姐给我介绍了一个工作,是一家生产医疗器械的工厂。我高兴的喝了很多酒,那时的酒量已经不错了,大姐夫爱喝的圆瓶的“谷酒”或者“四平原浆”喝三四两没啥问题,“大高粱”度数高喝多了不行!喝完白酒还能整瓶啤酒盖帽!当天的确喝多了,连干什么工作都没弄明白就回家了!我的梦有一把锁,我的心是一条河,等待有人开启 有人穿越,-,你的唇是那么热,你的吻是那么甜,彷佛前生相识今生再见,--,月下独自来到,旧日相遇的地点,吐散着迷惘的尘烟,---,也许只有一个人,才能明了这一切,遥远的思念,堆积在眼前,---,也许只有一个人,才能改变这一切,前世的思念,今生今世来了结,----一路上反复哼唱这首喜欢的首歌,期待酒醒之后是一个美丽的开始!
7、今日元宵,也是我和丈夫相识的纪念日。记得在那天的日记里我是这样写的:元宵的汤圆还在嘴里,做媒的人就来了。正月十五,元宵日,团团圆圆,是个好兆头。当然啦,这以后的日子就证明了这真是一个好兆头。如今我们相识也有三十多年了,孩子也到了而立之年,我都从一个青春少女成了一个退休的头发都有点发白的中年妇女。岁月哪我和丈夫的相识,算是比较传统吧,有点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吧。他是爸妈隔壁单位的,介绍是也是熟人,爸妈先把的关,然后选了这个日子让我去见一面,我呢,也挺信任我爸妈的,所以就去见面了,感觉都还不错,所以就交往了,然后结婚了……婚姻这么多年来,也因为各种琐事吵过好多架,但是依然一路走到了现在。虽然我的他是个比较大男子主义的人,但是这么多年来还是把我保护得很周全,平时看着拖拖拉拉,但他就是我的主心骨,关键时刻他都会挡在我面前说:别怕,有我在!放心,一切有我!每年吃元宵的时候,我们都会说起当时的情景,想想也有趣。诗人余光中说,“人家的情人节是2月14日,我们的情人节就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我们的诗词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
8、田园散文犹在,子安先生不朽我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很多散文大家的作品,这其中有一本朝阳本土作家的散文作品格外珍爱。无论昼夜晨昏,时不时地读上一段,倍感亲切。这部作品就是谢子安先生的《雨走青纱》,当年子安先生这部心血力作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散文界一时间便流传出“东谢西刘”之美誉。即东北有谢子安,西北有刘亮程。可见子安先生当年在散文界的声誉之隆。睹书思人,百感交集。岁月如流,文章依旧,距离2002年子安先生因病仙逝,忽忽至今已二十载!但子安先生头戴鸭舌帽,一袭米色风衣,目光如炬,思想深邃,遗世独立的形象却没有随着时光的冲洗而褪色,相反愈加清晰鲜活了。他的作品《雨走青纱》现在更是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尤显其珍贵和经典。即便置身于余秋雨、余光中、毕淑敏、冯骥才、贾平凹等大家散文之中,子安先生的《雨走青纱》也以其独创的田园流派的散文独树一帜,毫不逊色。子安先生其人其事其文甚奇。1956年农历3月29日,子安先生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市刘杖子乡,这片生于斯、长于斯让他终身挚爱、文思泉涌的热土的具体情形,在其名篇《十二户村记》中记述甚详。据子安先生夫人李敏女士回忆,子安先生少时即聪颖好学,但造化弄人,高考成绩超出本科线许多,但因家庭成分问题不得不到朝阳师范就读。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没有命运这番变故,国家可能多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但家乡朝阳却少了一位代表辽西走向全国的乡土田园风格的散文大家。子安先生弃画从文,不辞辛苦,终日单车一辆,行走于辽西山水间,一日竟因构思文章、推敲文字,不期然与猪相撞,令人忍俊不已。颇具数学家陈景润之神采。何以至此,盖因文学家、数学家专注痴迷状态相通所致也。据文友介绍,子安先生每到一处,都与村民促膝长谈,一遇到佳句趣事,便赶紧记在小本上,成为他文章的素材。子安先生颇具文人风骨,讲义气,重承诺,朋友聚会,酒酣耳热,一文友言其女儿过生日邀请大家同聚。但女儿生日当天,其余人皆将许诺抛之脑后,只有子安先生到场,令文友感动不已。子安先生古道热肠,提携后进,其在电台主持的文学一刻钟栏目,一时间成为文学爱好者写作的摇篮,至今令人感念不已。乡村田间生活劳作很苦,但子安先生却能诗意的栖居,可见其恬淡的心性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读子安先生的乡土田园散文,诸如《梨花作盏饮清风》、《雨走青纱》、《种倭瓜图》、《母亲讲戏清音长》等篇,仿佛他已幻化于前贤古人之间在渔歌唱和,心无挂碍,无拘无束。这当中,既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恬淡,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更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达观,文章如诗如画,妙不可言,实为上上之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文章字里行间中,他自然不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性情,真是张志和、陶渊明、辛弃疾等气质高洁的古代贤达之士的隔代知音,淡泊名利,醉情山水,傲啸江湖,令人心生敬仰。珍爱子安先生的《雨走青纱》一书,每每展读,心中浮躁之气顿觉涤荡,意欲仰天长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此时颇感神清气爽,与古人清雅之士的田园情怀更亲近了一些。难怪当代散文大家贾平凹盛誉推崇子安先生,实是知音难觅,惺惺相惜也!想想,古代前辈高人自不得见,没料到身边的大师竟也缘悭一面,终是憾事。子安先生是可以写进中国文学史的。他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想起了路遥。他们都是在人世间这个平凡的世界里,雨走青纱。虽然他们的肉身走了,但他们的精神不灭,作品永存。二十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子安先生的乡土田园散文仍在被细细品读,津津乐道。在他的影响下新辽西派散文也正在蓬勃兴起。当年承他教诲终生受益的文学同道们业已扛起子安先生的大旗,高歌前行着。我想,这一切也足以让在天边时刻关注着我们文学发展的子安先生欣然笑慰了吧。(庞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