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鲁班简介(公孙鲁班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14:58:30 浏览
1、公孙鲁班简介

1420年,21岁的建筑鬼才蒯祥让明成祖朱棣亲眼目睹了千条真龙守护紫禁城的奇观。朱棣大为惊叹,并赐予蒯祥“蒯鲁班”的称号。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抵御北部蒙古部落的入侵,决定移都到北京。经过几年的勘察选址,便开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为自己建造皇宫。蒯祥的父亲蒯富原为江苏人,在当地木匠工艺十分出色,明朝时期就以出色的建筑工艺被召入宫,担任建筑皇宫的总管“木工首”,是一位资质颇深的建筑大师。在父亲的引导和教育下,蒯祥从小就领悟了父亲的建筑造旨,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不仅有自己的思维和建筑创新,还对数字有敏锐的洞察力。任何图纸,只须他拿尺子一量,便能算出整体建筑的面积和尺寸。他所做的图纸也与众不同,连他老爹看了都忍不住赞不绝口,民间四处流传赞颂蒯祥的精湛技艺和超高天赋的故事。据说18岁的蒯祥能够用双手执笔,同时在纸上作画,一段龙飞凤舞之后,左右两只手做出的画完全一样,能够重合,简直就是双手合璧,堪称一绝。蒯祥这位天才设计师自然被朱棣所赏识,1417年,18岁的蒯祥就被任命为宫廷正门一一承天门(现在的天安门)的设计工程师 ,并参与紫禁城三大殿的建造。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蒯祥自然不会辜负皇帝的厚爱。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创造一项史无前例的建筑巨作。他用心研读了皇家以往的建筑史料,结合皇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仅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出了模型。模型气势宏伟,结构巧妙,工艺更是精美绝伦,朱棣看后连连称绝。正当朱棣看得心花怒放,提笔准备批准时,一位忌妒蒯祥才能的大臣心生一计,给蒯祥出了一个难题,想让蒯祥知难而退。这位大臣先是随着皇帝一起夸赞蒯祥的建筑技艺高超,接着对朱棣说:“启奏陛下,紫禁城不仅是朝廷的体面,更是我大明的门面,不仅要气势磅礴,更要在庄严威武方面扬我国威。能体现您威仪的就是腾龙。可模型上只有区区几百条龙,不足以显示皇家的威严,只有千龙才配得上您的威严!陛下您说对吗?”这一连串的马屁拍得朱棣是心花怒放,朱棣正好也想考验一下这个鬼才工匠是否真的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厉害。随即朱棣下令:蒯祥设计千条真龙来装饰皇宫建筑。其实朱棣也知道世上本就没有真龙,但是大家都说蒯祥是建筑鬼才,如真能在紫禁城中把雕刻的龙形图案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也不失为真龙再现,就考验考验蒯祥的技艺。蒯祥的老父亲听后吓得腿都软了:“上哪里去寻找一千条真龙啊?这不等于要儿子送死吗?”蒯富心里不停地自责,怪自己不该让儿子走上入宫这条道路,就想进宫为儿子求情。蒯祥思索过后,上来安慰父亲:“真龙是寻不得,但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父亲却满脸疑惑:“儿子真的能弄到这一千条真龙吗?”其实这一千条真龙已经在蒯祥的设计图上了。蒯祥经过计算和勘测,在紫禁城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他命人在基台上围了一圈汉白玉望柱和栏板, 在栏板上设计了1142个栩栩如生的龙头作为排水口。天晴时这些龙头是建筑装饰,下雨时这些龙头就能泄洪吐水,既美观又实用。随着交付日期的临近,却没有见到一条真龙,工部急得团团转。验收这天,还是没有看到所谓的真龙现身,工人们都心惊胆颤,只怕这次凶多吉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也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等着看好戏,而朱棣却默不作声……那位大臣气急败坏地问道:“一千条真龙何在?”蒯祥从容自若地说:“大人稍安勿躁,静心等待!”当时正是酷暑十分 ,炎热的天气似乎要把地上的石头烤熟。不一会,只见天空的乌云越来越厚,刹那间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冰冷的雨点刚落地,碰上热腾腾的石头,就出现蒸腾的水汽,烟雾缭绕。由于大雨倾盆,地上的积水流进暗河,从龙头喷射出来。喷水的龙头在白茫茫的烟雾衬托下,好像活了过来,从远处望去一个个犹如在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场面宏伟壮观。随着雨过天晴,真龙仿佛随雨雾而去,众人都沉浸在眼前所发生的一幕中,现场的众多工匠也都心悦诚服。朱棣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不仅感叹蒯祥精妙的设计,更感叹他能把龙头的精巧设计和天气的变化结合得如此,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千龙护城奇观,真是绝了!于是朱棣当众赐予蒯祥“蒯鲁班”的称号!至此,皇宫建造顺利完成,紫禁城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卓越的建筑物。蒯祥用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在用料,施工上细致用心地完成每一个建筑,给世人呈现了一幅不朽的建筑巨著。他的工匠精神被世人所景仰,他的传奇之作为世人之惊叹!如今,当人们仰望天安门城楼,参观故宫时,不禁会感叹这些建筑设计的精巧和绝美,也会被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2、蒯松蒯鲁班

“再锯短些!”1420年,紫禁城即将完工,用来制作门槛的名贵木材却被锯短了一寸,21岁的木工首蒯祥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却得到了朱棣的夸赞。1406年,明成祖朱棣同意了诸位大臣提出的在北京修建宫殿的想法,为了使这座宫殿能够华丽不失气派,光是准备建筑材料,和设计图纸,工人们就花费了整整11年。一直到1417年,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才终于正式开始了北京故宫的修建,在众多能工巧匠中,有一位名叫蒯祥的木工表现的极为突出。蒯祥于1398年出生在苏州吴县香山,其父蒯富是当地一个十分有名气的木匠,经常帮忙建造国家建筑物。因为不想让自己的手艺失传,蒯富便决定将自己的木工技艺全部传授给儿子蒯祥,在父亲的影响下,蒯祥从小便对木工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由于蒯祥年纪小,玩心重,蒯富每次认真教授儿子技巧,蒯祥都不会老老实实的在旁边学习,而是只顾着摆弄着工具。无奈之下,蒯富干脆放弃了教学,直接让蒯祥自己动手实践,让蒯祥独立制作一把小木椅,蒯祥一听:不就是把椅子嘛,太简单了!可当他真正从锯木头开始时,才发现实际操作起来比自己看到的要难好多倍,光是将木头锯成需要的形状,蒯祥就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这让他感到无比挫败。直到三天后,蒯祥终于做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椅子时,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拿着成品找到父亲低头认错:“父亲,我以后一定跟着您好好学,再也不调皮了。”那天起,蒯祥这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木工学习,有了之前的教训,蒯祥再也不敢心浮气躁,而是沉下心来跟着父亲一点一滴的学习木工的各种知识和技巧。就这样,没过多久,蒯祥就成为了一个技术不错的小木工,渐渐的,也能独自做一些活计来养家,这让蒯富十分欣慰。随着蒯祥一天天长大,他的木工水平已经与父亲相差无几,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依靠着这门手艺挣了不少钱。当明成祖朱棣决定找人开始修建北京故宫时,心中的第一人选自然就是经验丰富的蒯富,然而当时的蒯富不仅年事已高,而且在常年的劳碌下,他的身体早已落下了病根,根本无力完成这么庞大的工程。可放眼全国,没有人比蒯富的技术更好,正当明成祖朱棣发愁之际,蒯富的儿子蒯祥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有信心完成这项工作。朱棣看着这个还不满20岁的小伙子,摇了摇头,刚想回绝,可谁知蒯祥却再次表示除了父亲,没有人能比他更适合这份工作。抱着怀疑的态度,朱棣让几个大臣出些题考验蒯祥的能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蒯祥通过了所有的测试,见此情形,朱棣便放下心来,将这项重任交给了他。为了将故宫打造成符合汉人审美的模样,蒯祥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对原皇宫的结构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勘测。随后,蒯祥特意在宫殿的前面加上了天安门,当人站在天安门上时,可以将整个城市的景色尽收眼底,这样的设计让朱棣满意。然而就在制作大殿的门槛时,蒯祥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朱棣下令让蒯祥用邻国进贡的一块珍稀木材做大殿的门槛,然而在切割木材的时候,一个工人却因为测量失误,将巨木锯短了一尺多。这种木材由于极难生长,因此邻国进贡时也只给了一根,根本没有可以替换的木头,眼看面临着杀身之祸,那名工人急忙找到了蒯祥,询问他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蒯祥看到被锯短的木头后,并没有惊慌失措,在沉思了许久后,蒯祥对工人说:“现在把木头的另一端也锯断同样的长度。”当工人们听到蒯祥的话时,纷纷吃惊的呆在了原地:“再锯?本来就已经短了,再锯不是更没法用了吗?”蒯祥来不及解释,只吩咐工人按照他说的做,将另一端锯短后,蒯祥在那块木头的两端分别雕刻出两个栩栩如生的龙头,又在门槛的两侧镶嵌了一颗珠子,龙嘴的大小刚好能够卡住珠子,就这样,蒯祥将门槛做成了可拆卸的样式,既免除了被朱棣责怪,又做了创新。当明成祖看到蒯祥别具一格的设计后,不禁眼前一亮,忍不住赞叹蒯祥技术高超,独具匠心,甚至夸赞蒯祥为“蒯鲁班”。年纪轻轻的蒯祥在如此大的工程中不仅没有掉链子,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实力,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匠师。

3、蒯鲁班怎么读

剪短点!“1420年,紫禁城即将完工,但用来做门槛的珍贵木材被锯掉了一寸。21岁的木匠蒯祥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但他得到了朱迪的表扬。417年,明朝皇帝朱迪迁都北京,并招募各行各业的工匠建造宫殿。在准备建造承天门标志时,他选择了18岁的蒯祥作为木匠。承天门就是后来的天安门广场,“承天门”二字有“承天门天命,受命于天”之意,可见其在宫殿中的重要性。快相年纪轻轻就能脱颖而出,成为总建筑师(木匠)绝非偶然。蒯祥出生在一个工匠家庭,父亲蒯夫是江苏有名的工匠。他曾在南京皇宫的建造中担任首席木匠,手下也聚集了许多手艺高超的工匠,号称“香山帮”。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蒯祥练就了一技之长。他精通木工手艺,各种木工活都得心应手。他可以手工测量一栋建筑所需的木材尺寸,按照他的指示切割成块的木材往往吻合。而且他很会画图,左右手都能画龙。脑子里有什么设计思路,很快就能用画笔准确表达出来。朱迪着手建造承天门时,蒯祥只有18岁。但过了一会儿,他画出了一个壮观的设计。为了更直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建模。快相的模型设计巧妙,整体结构美观。朱迪看到后满意,于是决定让他做“第一木匠”。这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在那个年代,蒯祥天生兢兢业业,不敢掉以轻心。三年后,承天门基本建成,故宫整体建设接近尾声。各国使节前来祝贺他。缅甸赠送了一种名贵的巨木(据说是金丝楠木),大臣们建议把它做成门槛。门槛在古代有防灾聚财的意思。大家都觉得还是拿它当门槛比较好。这项任务落在精通木工的蒯祥身上。蒯祥算出要锯的尺寸,交给他的工匠,准备改天再安装到位。结果不一会儿,工匠竟然跑到蒯祥身边,连连磕头,求他救命。原来是工匠弄错了,把巨木给切短了。如果是普通木材,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但是哪里能找到这种有价值的巨木呢?就算找到了,也要一年半才能运过去。更何况这个门槛意义重大。如果皇上知道了,生来要死的木匠和蒯祥也会受到惩罚。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该怎么办。到了晚饭时间,快翔吃不下了,玩着盘子里的鱼,脑子一片空白。突然,他盯着鱼的大嘴,然后生气了:“我有办法了!”后来,他叫来木匠,告诉他:“把木头从中间切开。”大家面面相觑,看着蒯祥迟迟不肯动手,蒯祥却声称自己找到了让大家赶快行动的办法。锯完木头后,快相将其两端雕刻成龙头形状,另一端做成榫卯结构,固定在门的两端。然后他把剩下的短木头做成两个榫卯结构,分别固定在龙口里。验收那天,朱迪等人走到门槛前,疑惑地看着这个奇怪的门槛。蒯祥在旁边示意,水龙头中间的榫卯结构被撕开了。门槛要从地面升起,大家都畅通无阻。这个“半自动”的门槛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这与朱迪不会被门槛挡住的想法不谋而合。朱迪心情大好,环视了一下承天门的所有布局,处处精明务实,甚至称赞蒯祥是“蒯鲁班图标”。蒯祥在北京的40年间,负责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个重要大殿的修建。据说故宫有“千龙吸水”的壮丽景观的排水系统,也有他的奇思妙想。456年,承天门遭雷击烧毁。八年后,快翔被重新设计和建造,所有仍然使用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个钉子。到了清代,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广场,后又进行了翻修,但总体上保留了快相的设计。6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雄壮如初,可见快相的才华。更有甚者,他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而设计的“半自动门槛”也被后人称为“金刚推石”,应用于一些需要拆卸门槛的地方。在古代,工匠总是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但有才华的人并没有因为限制而失去想象力。时间就像流水,慢慢冲刷着泥沙,该发光的永远不会失去光彩。#蒯鲁班简介#

4、

建国后天安门曾经被拆除,这里的奥秘是什么?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首朗朗上口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歌曲,对于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从幼年的时候就伴随着我们成长,能够看见天安门就好像见到了毛主席,是我们那时候一件多么向往的事情,每个来到北京的人,都会在这个祖国的心脏前留个影,它见证着新中国的成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在1969年的一天,随着机械的轰隆声,天安门被秘密拆除了,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到底为何中央要下死命令拆除天安门呢?天安门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名叫承天门,是明永乐十五年也就是1417年开始建造,刚开始建成的时候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仿制南京的承天门,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1465年重建,由牌坊改建成宫殿。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承天门毁于战火,直到清朝1651年顺治八年才又大规模重建,并改名叫天安门。历经明清两个朝代,600年来天安门见证着无数皇权的交替,更见证着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具有现实性的文明传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每一件古物都是历史文物。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众多记载历史文化功能的建筑物,和天安门遥相呼应,大家可能想不到,天安门的设计师竟然是一位18岁的少年,出生于江苏吴县渔帆村,叫蒯祥,朱棣称赞他为“蒯鲁班”,他设计的天安门基本结构都由木头打造,巧妙的运用榫卯结构,异常结实,古代匠人对受力平衡的思维体现的淋漓尽致。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河北邢台分别发生了6.8级和7.2级大地震,这可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场灾难,死亡8064人,3.8万人受伤,地震让天安门也发生了严重的损坏和变形,城楼的木质结构出现了扭曲,地基下沉,必须要整修。但是中央忙着国家大事,无暇顾及这件事,直到1968年中央才开始讨论这件事,因为1969年是建国20周年,国庆庆典可不能出现岔子。天安门安全检查组决心重新检查一下天安门的情况,结果发现其潜在的危险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城楼上的八根承重梁,有六根已经断裂,横梁房柱断裂的更是不计其数。本来以为好好整修一下,很快就能够完工,现在看来必须的给天安门动大手术了,时间和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天安门这次出问题,直接原因就是1966年的大地震,如果再有大地震,恐怕下次就保不住了。情况汇报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处,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必须立即整修。整修一共提交了三个方案,一是更换木质结构,天安门整体不动,这个方案时间短,但是再来一次地震还是会出现问题;二是更换部分木质结构,拆除损坏严重部分用钢筋混泥土加固重建,这个方案也有上面的问题;三是拆除全部重建,按照九级防震要求设计。后经过反复讨论,采取了第三个方案。为了天安门完全恢复原样,在拆除城楼前,一砖一瓦都编了号,周总理专门做了指示,对于天安门的主体结构不能随意更改,并且还对1969年10月1日前必须完工也进行了修改,这样天安门的整修时间一下子宽裕了很多。1969年国庆节后开始整修,等到来年的5月,天安门已经整修一新了,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天安门一直都有些破旧,没想在还能如此焕然一新。

5、

天安门首任设计师年仅19岁,朱棣称其为“蒯鲁班”,3项绝技无人及少年有为,承父业担大任原本,皇帝任命的建造人选是工于设计的蔡信和瓦匠出身的杨青,但由于他们年时已高,便将推荐了蒯祥代他们主持建造。为什么蒯祥能够得到蔡信的青睐呢,要知道当时的蒯祥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他为什么能担起这样重要的工程。一是出生工匠世家,技艺娴熟。其父亲蒯福能,也是当时著名的工匠,在《双槐岁钞》中有"主大营缮"的记录,加上有"木工首"之称,即全天下手艺好、技术高的工匠,这可见其技艺之高,因此被召为工部左侍郎,成为紫禁城建造的第一批人才。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的蒯祥,在16岁时,就取代了他的父亲,成为了新一任的"木工首",木工、瓦工等五技俱全。这可见蒯祥的天赋和技艺之高。二是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蒯祥除了善于建造外,同样精于设计,关键是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从1405年,紫禁城开始动工,到1420年才竣工,有传闻说其实紫禁城的设计师是蒯祥,但事实上,在整个工程完成时蒯祥也不过才弱冠之年,所以,基本可以排除这个可能。据考证,蒯祥是在后三年也就是蒯祥19岁时才开始参与这项工程建造的,虽然晚了些,但总算没有错过营建皇宫的关键时期,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承天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红墙黄瓦的宫殿,但在1920年,它原本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孔木牌坊,牌楼上正中悬挂"承天之门"的匾额,朱漆金钉,炫目耀眼。这得到了明成祖和文武百官的赞赏。随后,蒯祥继续主持了三大殿(保和殿、天和殿和中和殿)、两宫......长江后浪推前浪,幸得御赐"蒯鲁班"江山代有才人出,蒯祥之才幸得施展,"活鲁班"名副其实。"乃命其子相继焉。丁酉年,祥扈跸(随皇帝出行)来北京,营造宫殿以及有司庶府,悉预其事,深于巧思,比公输子"这段话出自蒯氏墓表所记,"比公输子"一词中"公输子"是后人对鲁班的尊称,这句话将蒯祥与鲁班相比,可见蒯福能自认儿子青出于蓝。蒯祥所主持建造的工程得到了皇帝的赞赏,称其为"蒯鲁班",蒯祥因此从一个工匠,一步步攀升到工部主事、太仆寺卿,到后官至工部侍郎,受一品俸禄,达到了匠人的高地位,其才能不可忽视。蒯祥有三绝,一是精于计算;二是精于绘图;三是画龙。先说其前两技,在历史上有一句话,说的便是蒯祥在营造宫殿时,略加计算,随手便能成画,而且成品与建造完成的一模一样。除此之外,作为木工,其榫卯技术更是登峰造极。以太和殿为例,整座宫殿没用一颗铁钉,木梁、木柱和木斗拱皆用榫卯接成,榫头卯眼无缝衔接,历经无数年的风雨,却仍能经地震屹立不倒。后要说的是蒯祥的画龙技术和审美水平。世界上没有一摸一样的叶子,画家也无法画出一摸一样的画作,但蒯祥将这做到了。据说蒯祥能够双手同时画龙,待到画成时,两龙合二为一,能的变成一条龙,他虽然不是的画家,却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着实难得。技术只是一部分,一位优秀的大师必然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创造美的双手。苏州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享有"甲天下"之名。蒯祥将苏州建造艺术也融进了紫禁城的营造中,琉璃金砖、苏州彩画,打造了富丽宏伟的艺术奇迹......香山帮泰斗,一技行一生一转眼,蒯祥从19岁到耳顺之年,承天门遭遇了天灾,雷击毁了城楼上的木牌坊,67岁的蒯祥再次领旨重建承天门。这一次,蒯祥对承天门进行了一次大改造,他将南方的御窑金砖和苏州绘画技术都融入到城楼建造中。重建后的承天门,已是宫殿式的高大建筑,高高的城墙上矗立一座宏伟的宫殿,红色的墙、黄色的琉璃瓦、60根通天圆柱,这就是现在天安门的基本模样。这次重建,共花费了六年时间,也是因为这次意外,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尽管已经过去了百年的时间,但天安门依旧和从前一般,直直地守护着华夏疆土。"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从蒯祥为首的香山一帮工匠随成祖北上,创造了紫禁城之一历史瑰宝,自此,香山帮一举成名,天下无人不知香山帮。可以说香山成就了蒯祥,也成就了紫禁城,回顾历史,这座木制古建筑正是香山历代工匠们的心血。蒯氏一族迁入苏州,学习香山技艺,以一技走了一生。从蒯福能奉旨入北京营造紫禁城,到蒯祥承继父业,设计建造承天门、三殿、裕陵等不朽作品。香山帮不在北京香山,而在太湖之滨,苏州吴中区胥口镇的一个小地方,地虽小,却是出了不少的能人巧匠。这里的匠人都有一个名字"香山匠人",这不仅是一个称号,也是品质的象征,除此以外,由他们所建造的房屋,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苏派建筑。历史终将过去,匠人们的名字虽可能已被人们遗忘,但他们的工匠精神从未远去,他们精益求精、追求的精神理念至今仍是当今时代手艺人的圭臬,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精品却依旧留存,成为我们的骄傲。

6、

中国历史上十大神秘人物之鲁班春秋鲁国人,姓姬,公孙氏,名班。他是木工的始祖,传说他发明的东西有:锯子、铲子、墨斗、钻、刨子、铲子、曲尺、云梯、钩强、石磨、碾子、伞、锁钥等。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发明家。相传他在机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筑等方面有多项创造发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土木工匠们视为“祖师”,受到后人的崇敬。

7、

1420年,紫禁城即将完工,粗心的木匠把大殿的门槛锯断一寸,21岁的木工首蒯祥当着众人的面把门槛劈成了两半,此举竟让朱棣赞不绝口。1417年,明成祖朱棣准备在北京建造承天门,“承天”二字的蕴含的意思是“承天启运,寿命于天”。朱棣招揽心灵手巧的木匠来打造宫殿。可见他对这件事情极其看重。而年仅18岁的蒯祥便成为了木工手。它能够从众多木匠中脱颖而出足以可见他的实力和天赋。蒯祥从小便出生在匠人之家,他的父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匠人。不仅曾担任过木工手,他的手下也是各个心灵手巧。甚至还形成了一个帮派,名叫香山帮。蒯祥从小受到了父亲的熏陶下,自然而然也练成了一身的本领,他和父亲一样精通木工,心灵手巧,可以将一块木头变成任何形状。等到后期越发的熟练,蒯祥不用拿尺去量,用手一比就可以估量出木材的尺寸,从未出现误差,每一次都能做到严丝合缝。而且蒯祥还会一项特殊的技能,他能左右手一起画图。凡是脑海中想到的图画,他都能够巧妙的画出来。年仅18岁的蒯祥,凭借一幅壮观的设计图,以及巧妙的设计理念,更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成模型,让人直观体验承天门的壮观。明太祖朱棣看到后连连夸赞蒯祥的模型不仅大气,壮观,而且构思严谨,是一个好的建筑品。于是朱棣当场决定让蒯祥成为木工首。虽然在场有很多老木匠不甘心,可他们看到蒯祥的作品之后输得心服口服。对于蒯祥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职责,稍微粗心大意就很容易掉脑袋。在皇帝底下讨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一刻都不敢掉以轻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承天门和紫禁城的工作都即将接近尾声。各国使节们都纷纷前来观看,想要一睹承天门和紫禁城是何等的壮观。前来祝贺的缅甸国向朱棣献上了名贵的金丝楠木,大臣们看着眼前的木头纷纷在想它的用途。商量思索一番后建议将这块木头做成门槛。在那个年代门槛有着很高的寓意,不仅可以挡灾,还可以聚财。更何况是一块名贵的金丝楠木,用它来做门槛儿再合适不过了。于是这件事情便落到了蒯祥身上,等他量好做门槛的尺寸后,便交给手下的匠人,可是没过一会儿,意外发生了。那个匠人不小心将金丝楠木锯断了一块儿,这下做不成合适门槛儿了。如果让明太祖朱棣知道这件事情,一定会勃然大怒,砍了他的脑袋。于是这个匠人跑到了蒯祥身边,连连哀求希望他想想办法救救自己。如果是普通的木头,那就再找一块儿就好了,可这偏偏是由使臣进贡的金丝楠木。如果要再运一块儿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会被明太祖朱棣知道。那么这个木匠就会受到惩罚,难逃一死,毕竟这件事情皇上一直都重视。想到这儿蒯祥,一时间犯了难。整个宫殿里的木匠都害怕受到牵连,坐如针毡,到了晚上的时候,蒯祥依旧在想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盯着盘子里的鱼一顿发呆。突然他灵光乍现,想到了办法,便召集所有的木匠过来,和他们说将木料从中间锯断,大家听到这个办法后,一时间惊讶,认为这很荒唐。蒯祥看到了大家疑惑的眼神便细心解释道,自己已经想到了办法,大家只可照做就好,一定会平安无事的。听到蒯祥这样说,木匠们便立刻行动起来,先是将木材锯断,然后蒯祥在木头的两边雕成两个龙头,剩下中间的部分做成了一个。等到皇上验收那天,所有的木匠手心里都捏了一把汗,生怕皇上不满意。朱棣看到造型奇特的门槛疑惑的看向蒯祥。另一边的蒯祥示意其他木匠向皇帝展示这个门槛儿的特别之处,只见原本立在地上的门槛忽然应地而起,这个“半自动化”的们,让在场的大臣们都瞪大了眼睛,皇帝看到这个设计后,高兴。这样一来的话,自己就不会不小心被门槛绊倒,又不会破坏了门槛儿的寓意,紧接着皇帝环顾承天门内巧妙的布局更是连连称赞,亲切的称蒯祥为蒯鲁班。蒯祥的才能被皇帝看在眼中。他在京城的40年被皇帝重用,主要负责建造皇宫中重要的大殿,1456年承天门遭遇雷击,残破不堪,也是多亏了蒯祥重新设计建造,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身为一个工匠,他享受到了皇帝的厚爱,但是他的匠心从来没有改变。在晚年他坚持不做轿子。即使过度劳累他依旧照常工作。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为了乡下的百姓们着想,主动请皇上减少税收。蒯祥在皇帝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初他有一次误入宫殿被侍卫带走,也是皇帝出面,免了蒯祥的罪责。公元1481年被世人誉为的蒯鲁班,由于常年工作,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享年84岁。他这一生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百姓着想。他不仅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工匠,更是一个艺术家。蒯祥的智慧,和工匠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