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简介(李沆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17:51:58 浏览
1、李沆资料

大半夜,太监去宰相府送诏书,李沆看后对来人说,回去告诉皇上,我不同意。然后走到灯烛跟前,把诏书在烛火上点燃,烧了!太监吓得跌跌撞撞回宫禀报,宋真宗赵恒叹了口气,这事就算翻篇了。诏书上是什么内容?李沆又为什么如此“嚣张”?先说诏书的内容吧:赵恒要封刘氏为贵妃。这个刘氏是个四川女子,父亲是一名小军官,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战死,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她在苦难中长大,16岁嫁给邻居龚美,龚美是一个银匠,家里也不富裕,为生活所迫,结婚后两人来到开封闯荡。京漂的日子不好过,银匠龚美就想把妻子刘氏卖掉。当时的赵恒还是襄王,他的幕僚张耆听说了这件事,就去见了刘氏,因为赵恒说过想要找一个川妹子做侍妾。张耆看刘氏长得娇美,人也聪慧机灵,张耆就安排赵恒和刘氏见了面。这一次见面使赵恒终生难忘。刘氏是不是爱上了赵恒不好说,但赵恒对刘氏确实是一见钟情,当即带回府里。刘氏很会讨赵恒欢心,两人好得如胶似漆,赵恒因此消瘦不少。这引起了奶妈的不满。赵恒不听劝阻,奶妈只好向太宗报告,小小年纪沉迷于女色,这怎么可以!赵光义举起大棒要打散这对鸳鸯,他勒令赵恒把刘氏逐出襄王府。父命不可违,刘氏也难舍,怎么办呢?真心想办一件事,办法总会有的——赵恒把刘氏寄养在张耆家,地实现了既不违背父命,又与刘氏不离不弃的两全愿望,从此金屋藏娇十多年。赵恒即位后,把刘氏接回宫中,由于后宫已经有了郭皇后和其他一众嫔妃,没有空余妃位了,所以刘氏初入宫时没有名分。刘氏也不争不闹,虽然得宠,却从不侍宠生娇,反而与宫中嫔妃友好相处,尤其是与赵恒的宠妃杨氏,更是情同姐妹。呵呵,这样的女子,哪个皇帝不爱?她越是不争,赵恒就越是想给。但是刘氏出身低微,还有过前夫,又没有为赵恒生过孩子,要封刘氏为贵妃,赵恒自己也觉得理亏,没有底气,所以就想取得老师,时任宰相的李沆的支持,结果被老师毫不犹豫地“驳回”了。赵恒之所以对李沆烧诏书的事情并不追究,是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老师的“嚣张”,而是老师在保护他,不让诏书的事流传到大臣和太后的耳朵里去。李沆是宋太宗赵光义看上的人才,后来让他担任太子宾客,教授、辅佐未来的天子赵恒。赵光义要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赵恒对李沆言听计从,李沆对赵恒也是尽心尽力。李沆品德高尚,能力卓越。赵恒登基后,任命李沆为宰相,李沆任职期间,以清静无为治国,以德教化,注重吏事,尤其注重戒除皇帝的骄奢之心。他怎么做的呢?当时,边境无战事,李沆唯恐赵恒产生奢侈放纵的思想,沉溺于声色犬马,就经常上奏一些水旱灾害,匪患盗寇的事情,副宰相王旦认为他小题大做,不必奏请皇上批示就可以处理的小事,何苦惹皇上心烦呢?李沆说,四方安宁了,不一定是好事,皇帝以为日子好过了,他会没事找事,不如用这些麻烦事警醒他,使他时刻勤勉为政,没有闲心思胡搞八搞。当时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去世后,赵恒搞出了个“天书事件”,全国上下争献“祥瑞”,赵恒热衷于“东封西祀”、大造宫室,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时候,王旦才想起李沆当初的话,不由得感叹:“李文靖真是圣人!”说李沆是圣人的还有王旦之后的宰相寇准。李沆做宰相时,看不上丁谓的为人,寇准与丁谓关系挺好,认为他很有才干,向李沆推荐丁谓,推荐了几次,李沆都没有应允,后来被寇准逼得急了,就说,寇老西儿啊,将来你被他坑了才能认清他吗?后来果真,丁谓上位后,陷害寇准,致使寇准被贬去边远之地,寇准也像王旦一样地感叹:“李文靖真是圣人!”(“文靖”是李沆的谥号)心底无私,李沆才能立得直,赵恒才会信任他,因为信任,赵恒才不会误会李沆,即便是烧了诏书,也不会生气。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君臣关系亲密。#李沆简介#

2、李沆是否善终

公元968年12月2日,赵恒出生于东京开封府第,是宋太宗第三个儿子,史书记载,称赞他幼时英睿,姿表特异。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的时候,喜欢自称“元帅”,经常练习排兵布阵,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很喜欢他,将他养在宫里。公元983年,赵恒被封为韩王,并改名赵元休,但不久,又改名为赵元侃。公元995年,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恒。赵恒属于典型的天上掉下个太子砸中他。赵痕并非长子,也并非嫡子,只因为大哥发疯,二哥死的早,所以按顺序,他被选中为皇太子。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期间,太监王继恩和皇后预谋发动宫廷政变,所幸被宰相吕端及时察觉,避免了一场祸乱。赵恒即位后,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减免税赋,平稳的实现了权力的交接,给北宋初期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机。据史书记载,宋真宗期间,大宋引入暹罗良种水稻,使得农作物产量倍增,各种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中外贸易频繁盛,国家经济繁荣,开创了“咸平之治”。

3、李沆祖先

北宋十大名相:一.赵普。二.吕端。三.李沆。四.寇准。五.王旦。六.吕夷简。七.文彦博。八.韩琦。九.王安石。十.司马光。北宋虽然在文治上名相辈出,但并没有改变北宋面对外侮时不利局面。若是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增强武备,以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持,又怎会在面对北方外族时败多胜少呢?

4、李沆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老相国死后他接替了他的位子,当了家才知柴米贵,看着皇帝可着劲的糟贱而自己又有心无力,回天乏术,他这才领会到老相国当初的良苦用心……。宋真宗赵恒刚即位,年纪还小,少年天子,心性未定,更不知创业的艰难,守业的辛苦。时李沆为相,王旦为参知政事,是他的助手,那时节,西北屡有边患,有时内阁忙于处理公务,很晚才能吃上饭。王旦年轻,不抗饿,难免会有牢骚,他搞不懂的是,李沆这个老帮子为什么会这么琐碎,军务不说,还见天整理些个水灾旱灾等些糟心的事报告给皇上,搞得年轻的皇上一脸的不痛快。有天他实在憋不住了就问王沆,说皇帝还年轻,这样见天添堵怕不合适吧。李沆深沉地看了他一眼,小王啊,你不懂,正因为皇上年轻,少年心性,就该让他明白当家不易,守成更难,心思才不会跑偏,如果天天声色犬马,歌舞升平,他以为国库丰盈,四海无事,就会生奢靡之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旦习性风气养成,扭转过来就难如登天,到那时举朝滔滔,天下相逐,那可就不得了,你还年轻,我老了,我尽我大的力希望这一天不要到来,我死后,这个位置是你的,如果真有那天,你就会明白老夫我的用心良苦……。毕竟是上司和老前辈,王旦表面上不好说什么,心里却想,哪有你说得这么邪乎。由于李沆的督促辅佐,宋真宗不敢懈怠,兢兢业业治国理政,国力增长很快,天下也还安宁,史称“咸宁盛世”,是北宋的一个相对平稳和发展的时期。李沆死后,王旦接替了他的相位,形势不一样了,由于承平日之,国力充裕,再加上辽国由于内部的矛盾,将注意力转向国内,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北宋以较大的政治和经济代价换来了北部边境的“和平“,随着边境压力的骤减,没有了李沆等一帮老成谋国的老臣天天在耳边絮叨,真宗的心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还不怎么快活怎么来,四处修宫殿修园子,吃喝玩乐,极尽奢华,还宠信王钦若,丁谓等一干佞臣,这帮人拿捏死了真宗的心思,就是希望这日子能无限期的过下去,真宗的案头不再是边警战报,水旱奏折,而是辞藻华丽的天书祥瑞……。王旦身为首辅,当了家才知柴米贵,他知道天下根本就不是王钦若和丁谓口里所说的那么美好,可现在的真宗己然昏了头,哪还听得进去?他心里又恐惧又担心,又耻于与王钦若,丁谓一干人为伍,几次想撂挑子不干图个眼不见为净,可真宗待他却不薄,他又狠不下这个心,搞得自己是去留不定,进退两难,要多尴尬有多尴尬。李沆的音容相貌开始在眼前浮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旦风气养成,举朝滔滔,非人力所能挽回,到那时,你就会明白老夫的苦心……”王旦痛苦的闭上眼睛,喃喃道:“李相真乃圣人啊……”由于真宗的奢靡无度,不恤下情,国力消耗很大,加剧了阶级分化和矛盾,为北宋以后的统治带来了隐忧,而这些,正是李沆所担心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敌存招惕,敌去招祸,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人生的惨痛而沉重的教训,人长期处于舒适区无异于慢性自杀,得有意识地给自己添堵找苦吃,动心忍性才能头脑清醒,磨砺自己的筋骨和意志,有时有难处有危险有困境非但不是坏事还是好事,福祸因循,相依相生,就看你自己怎么看。

5、李沆节俭

927年3月21日,洛阳夹马营的人们发现一户人家房屋被红光笼罩,紫气升腾,随后一个小孩出生了。好奇的人们围过去看,小孩全身竟然散发着香气,人们都惊诧不已。这个小孩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出生时的异象是《宋史》中的记载。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古代那些大人物出生时,都会天降祥瑞,什么龙盘旋啊,什么红光满屋啊,不一而足,且这样的记载很多都出现在所谓的正史中,像模像样,感觉真有其事。可这明显不科学啊?按说,记载历史是件严肃的事情,有一说一,没有发生的事情就不应该被记载到历史当中。史官们编造那些祥瑞,这似乎就有点不应该了,连司马迁也这样做,那就更让人不太理解了。但今天看到宋朝寇准揶揄丁谓的一段话,突然有些明白了,也许古代的史官们并没有编造,他们只是把一些现象按自己的理解去写罢了。寇准大家都熟悉,可能对丁谓就有一些朋友不太知道了,所以先简单介绍下他。丁谓是北宋初年一个天才式的人才。这人机智敏捷,多才多艺,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诗词音律,那是无所不通。他行文有韩(愈)柳(宗元)风范,写诗有杜甫的韵味,以至于被当时的人赞誉为“今日之巨儒”。不过,丁谓这人才华倒是有,品行就差了些。当初,寇准和丁谓关系好,极力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李沆多次以丁谓人品不行不予任用,但架不住冠准反复推荐,才加以任用。丁谓于是得以步步上爬到宰相位置,利用职务之便干了很多坏事。举荐丁谓的寇准也没落到好,被丁谓罗织了罪名赶出了朝廷,贬到广东海康,终去世于该地。丁谓上位后,极尽吹捧之能。当他做玉清昭应宫使时,遇到重大祭奠,他就上书给皇帝说有仙鹤在殿庑上飞舞,是为大吉。在宋真宗皇帝封禅泰山时,他又说他看到有仙鹤在空中飞舞,在皇帝队伍前做引导,多得把路都堵塞了。那究竟有没有丁谓说的这种奇观呢?要是什么鸟儿都没有,皇帝车队前一片清明,凭空说仙鹤飞舞,这谎撒得就太明显了。其实,鸟儿是有的,仙鹤倒不一定真的有。寇准把这其中的道道说得很是清楚。寇准在一次次被贬后,认清了丁谓的真面目。他在贬到陕州做知州时,有一天和同僚在山中闲坐,一群乌鸦飞过他们所在的亭子,他马上笑着对同僚们说:这要是丁谓看到了,他肯定会说,有一群仙鹤绕亭飞舞了。看吧,在丁谓们的笔下,有鸟飞过,那就是仙鹤。再结合我们传统的思维,蛇可以说成龙,当然需要时也就可以把任何鸟儿说成仙鹤了。那么,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也许,《史记》说刘邦喝醉酒后,“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说不定就是一条蛇从他身边爬过。宋太祖出生时红光紫气笼罩,香气满屋,说不定是天上霞光,地上花香,当然也可能是有人放了香包也有可能。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史书中记载的大人物出生时的各种异象,所谓祥瑞,应该是当时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写书人进行了想象与加工而成。也有可能,在当时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后来这人做了帝王等,人们就附会到他身上去了。以上仅为一孔之见,不喜请喷,随便,别客气啦。哈哈哈。

6、李沆识人

一天,宰相寇准和同事一起吃午饭,他刚端起汤喝了一口,胡须就打湿了,说时迟那时快,副宰相丁谓瞬间启动,抢在了所有的侍者之前,蹿到了寇准的桌前,取出手帕为长官细心抚拭。不曾想,寇准却冷笑道:“副宰相就是为长官溜须的吗?”众人一听,顿时大笑不止。这正是“溜须拍马”中“溜须”的由来。寇准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当时,丁谓为了讨好皇帝,做任何事都是迎合皇帝,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五鬼”。寇准其实一直很看好丁谓,这次用话“敲打”丁谓,是希望丁谓尽早迷途知返,但他没意识到,丁谓已经不是以前的丁谓了。丁谓是个天才,他自幼聪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不仅如此,他还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被人誉为“今日之巨儒”。自古天才多磨难,丁谓的科场并不是很顺利,一直到30岁,才考中了进士,而他的主考官,就是寇准。寇准当时才35岁,但他官运亨通,已经是当朝副宰相,风光无限。当时,读书人考取功名之时,要到主考官的家中去拜访,所谓的拜访就认主考官为老师。丁谓和寇准一见如故,两人成为亦师亦友的知心朋友。丁谓步入仕途后,寇准对他多有提携,甚至多次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李沆为人沉着冷静,提拔选用人才也都选择老成厚重的人,不喜欢浮华无实、好大喜功的丁谓,见寇准多次推荐丁谓,他只能实话实话:“丁渭这种人,能让他居于众人之上吗?”寇准是个犟脾气,一听,也不管上下尊卑,反驳道:“以丁渭的才能,相公能让他久居人之下吗?”李沆知道寇准的脾气,没有跟他置气,而是淡淡一笑,说:“二十年后,你就会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了。”年轻气盛的寇准满脑子都是让丁谓这样的人才得到重用,根本没有听进去。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他果然大力提拔丁谓。丁谓得势后,一开始也算勤勉,有较强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遗憾的是,在权势面前,丁谓没有谨守初心,渐渐地,他变得邪佞狡诈,为了投宋真宗赵恒所好,一有机会,他就和赵恒大谈神仙之事,利用迷信,愚弄皇帝。寇准不想丁谓继续错下去,这才有了文中开头那一幕。寇准是好心,但丁谓却却不这么认为。丁谓听到寇准的话,听到众人的嘲笑,脸腾地一下就红了,他低下了头,企图避开四周火辣辣的视线,他知道,自己也只能逃避一时,那些多嘴的侍者,转眼间就会把他这个副宰相如何自取其辱的事,添油加醋传播四方。什么知遇之恩,什么提拔之情,在这一刻,通通烟消云散。从此,一颗怨恨的种子在丁谓心中埋下。寇准根本就不知道,丁谓这时已经有了怎样的政治能量。丁谓多年以来时刻掌握着宋朝的经济大权,人际关系也做得相当不错,尽管他宰相之位多了一个副字,但登顶也是迟早的事。不过,丁谓这人很清醒,他知道离扳倒寇准,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于是,他照样每天正常上下班,笑脸迎人,就当那天的事没发生。暗地里,他却加紧活动,一方面寻找能压倒寇准的势力你的敌人,一方面等待寇准露出破绽。时间来到1020年,这一年,宋真宗赵恒的身体垮了,神志加倍错乱,很多时候都由皇后刘娥来处理事情。寇准自然也当仁不让替皇帝挑起大梁,但寇准这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为了巩固自己的,他经常揪着副宰相曹利用训,动不动就说“你一个当兵的,懂什么国家大事”,曹利用忍无可忍,悄悄地倒入了丁谓的阵营。如果仅仅是曹利用还不打紧,曹利用有个副手叫钱惟演,这人很有才华,却一直没有得势,于是疯狂攀关系,他不仅顺势倒入丁谓那边,还和丁谓结成了亲家,更秒的是,在这之前,钱惟演已经把妹妹嫁给了刘皇后的前夫刘美。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极其私密的小集团,刘娥皇后开始倾向丁谓集团。丁谓没白等,毕竟,他的对手是寇准,一个为人刚硬,做事很少留情面的人。丁谓的机会很快就来了。没过多久,寇准秉公处罚了一个名叫王蒙的官员,而王蒙另一个身份则是刘娥的前夫刘美的亲家。刘娥得知后,气愤,马上跑去见了赵恒,一见面就扯着嗓子哭了起来,说:“官家的皇位要丢了!”赵恒大吃一惊,忙问何事,刘娥说:“寇准不是让太子监国吗?他嘴上为了天下好,实际上想自己掌权!”赵恒当时已经糊涂了,毫不犹豫就赞同了刘娥的决定:罢免寇准,立即实施。后来,丁谓当了宰相,将寇准一贬再贬。1023年九月,寇凖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因为朝廷所拨的费用有限,只能草草寄埋在洛阳巩县。再后来,作恶多端的丁谓也被罢相,贬道崖州,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也被降黜......

7、李沆为官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赵恒端坐于龙椅之上,忽然得到消息,圣相“李沆”在不久前病逝。真宗仰天悲乎:“我大宋又断一臂膀,在这危急时刻,贤相劝离我而去。”但除了悲伤之外,他更多的是担忧,因为现在正是宋辽大战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人代替离世的李沆,只有把朝政管理好,才有能力对抗辽国的虎狼之师。真宗开始给大宋选宰相。大宋虽然重文抑武,但能管理国家大事的人才并不多。他遍览当下几位参知政事以及书枢密院的长官,似乎都有所欠缺,不是合适人选。后真宗定的人是毕士安,毕士安是代州云中人,之前他从进士做到地方官,然后调到京城,。此人以仁德闻名,真宗曾问他:“我想让你当宰相,主持正式已经不是两天三天的想法了。现在天下正值多事之秋,你认为谁可以当你的助手?”毕士安很谦逊的说:“宰相的位置必须有才能的人才能胜任,我才疏学浅,恐怕不能担当重任。我知道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寇准,忠贞正直,性情刚烈,而且能够谋断大事,他做宰相是合适不过的”真宗立马回绝了,因为他觉得寇准太刚烈任性,恐怕很难服众,还会引起群臣内斗。但毕士安仍不死心,坚定的说:“寇准刚正不阿,正义凛然,能够舍身殉国,只有这样,才能秉公执法,去除当道奸邪小人,之所以有这么多流言指向寇准,是因为他正气凛然,才高八斗,被人妒忌。如今国事繁多,皇帝的仁德能够惠泽国内,安民富国,但是边境外敌猖獗,这刚好能够展示寇准的才华”毕士安一席话,让真宗皇帝幡然醒悟,他对寇准的能力也是认可的,只是觉得他有些毛病,才没有让他担任宰相。毕士安现在说的如此在理,他就决定让寇准试一下。于是就决定,让寇准和毕士安两人共同为相。为了能让寇准顺利坐上宰相之位,毕士安的办法干脆利落,第一步就是把诬陷寇准的申宗古扔进大牢。把内幕弄清之后,他却没有追究,直接上报给皇帝。皇帝了解事情的真相后,才知道误会了寇准,对寇准更加信任了。而当了宰相的寇准才发现每件事都关系到国家安危,寇准如同身在悬崖峭壁之上,稍不注意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此时,毕士安的仁德和忠厚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将寇准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管鲍之交”人尽皆知,但寇准与毕一人安之间的感情,也是流芳千古的。真宗高兴,因为寇准办事能力很强,丝毫不输已故的宰相李沆。将国家的大事小情处理得井然有序。他经常会对着大臣们夸赞寇准:“朕得寇准,犹文皇帝之得魏征也”。

8、李沆读音

宋真宗。。其初即位,相臣李沆,虑其多有作为,屡以天灾异象抑其发作之心。王莽就是因为新政太多而亡国,故执政者需老成持重。宋太宗四伐辽,幽州兵败后,真宗有厌兵之意,契丹又好言天地,宋臣者屡言天之瑞祥,哪里又降落天书,又组织百姓邀皇帝泰山封禅,君臣皆知其不可信,却皆不捅破,盖欲以见示契丹,以上天神意抑其侵宋之志,好糊涂呀#李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