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先秦(荀子先秦指的是)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18:19:41 浏览
1、荀子先秦指的是

你们好,今天我们名人传的主角是大家熟悉的荀子。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稷下学宫是当时齐国专门为一些学者开辟的辩论之地,早一些时的孟子就是稷下学宫的常客。荀卿是年长、资历深的宗师。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 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当时秦国日趋强大,四处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他曾入秦,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但是秦国国君并不认可他的想法,他也只能作罢。不过他的学生李斯后来却辅佐秦王嬴政成就了一番霸业。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子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下这些熟悉的语句都是出自于荀子哦!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荀子墓位于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一公里处,黄土堆积的坟丘。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东西两端高7米,中间高3米,上面遍布刺槐,墓前有石碑两块。1976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墓地已建成为大型仿古式陵园。在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修建有纪念荀子的荀子文化园,山顶矗立着大儒的雕像,雕像底座8米,高19.67米,托起荀子这位令故里人永世引以为骄的时代超人。园林专家提供的信息说,如此高大的花岗岩雕像当数全国之 。欢迎大家前来观看同步视频哦[祈祷][玫瑰][祈祷]

2、荀子简介及概要内容

荀子是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把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看做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固然,他所说是“性恶”之恶,包含着“粗恶”和“邪恶”两方面的含义,但不管怎么说,他认为不道德的行为的根源在于欲望和天性。——《文化常识全典》

3、先秦荀子

抄书继续,今天抄写的是选自《荀子集解》的关于修身的名句。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小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大到治理国家都重要。[微笑][微笑]

4、劝学先秦荀子

《荀子》战国荀况著。三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刘向《叙录》说该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后经唐杨倞重新编排,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天论》论述唯物论自然观;《非相》破除迷信;《正名》表述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性恶》讲人性论;《解蔽》述法论;《王制》、《富国》记社会政治思想;《礼论》探索礼之理论根据;《乐论》是关于音乐的理论;《劝学》、《修身》提出教育理论;《议兵》提出军事理论;《非十二子》对先秦各学派予以评论性总结;《成相》以民歌体裁叙述政治思想;《赋》则为文学作品。三十二篇大部为荀子作,而《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和《尧问》诸篇疑为荀子后学的杂记。注本主要有唐杨倞《荀子注》、清谢墉、卢文弨《荀子篇释》、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梁启雄《荀子简释》等。《荀子集解》,二十卷。清王先谦撰。是书汇集了清代学者考订研究的成果,可谓清代《荀子》研究集大成之作,虽不能说全面收集,但不失为研究《荀子》提供方便的书。是书,集录诸家校释荀书之言,而分别依次列于文句之下。依卢文弨校例,然不拘一本,择善而从。卷首考证,博搜兼采,其次第从杨倞、汪中之说。而以刘向之目标附于卷末;采辑重要的,有卢文弨的校本、刘台拱补注、王念孙杂字、郝懿行补注等。以此互相参证,而后折衷以己意,皆详实平允,实为荀卿书善之本。唯其间有可疑者,王、郝诸家之说,全部采入,刘氏补注亦然,以供参证。有《诸子集成》本、清光绪辛卯本。《荀子简释》,近代梁启著。本书以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为底本,增补二十余家中外学者的校释,削繁就简,择善而从。作者按语多用语体文释义,浅近易懂。《荀子译注》,张觉著。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大家,他批判和总结子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他虽出自孔门,而思想之博大,非儒家所可包容。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在精辟之论,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本书之译注,博采前人之长,而又力求超越前人之短。颇多独立见解。译文也甚通顺流畅,有自己的特色。《荀子》(节选),廖名春著。廖名春先生对《荀子》素有研究,曾出版过多种《荀子》研究经典论著。该书吸收了他多年研究成果,篇目选取精当,原文校核精审,注解简明、准确,点评要言不烦、切中肯綮,旁批反映了他独到的研究心得,导读则引经据典、高屋建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对典籍思想精华提炼得当,分析深入,持论有据。作者吸收了历史上《荀子》研究的成果,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完成了对经典的当代诠释。其对荀子生平的论述,对《议冰篇》、性恶论等的分析,多有精彩独到之处。整体风格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整体而言,该书语言流畅,深入浅出,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是一部重要的、高质量的《荀子》解读文本。该书适合具有一定传统文化素养的大众阅读,也适合中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读物。《荀子选译》,雪克、王云路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荀子选译(名家导读版)》精选了该书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以方便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荀子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一书是我国古代负盛名的儒学典籍之一,是荀子全部思想的结晶。

5、先秦有荀子

《荀子》是先秦时期荀子所著。战国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在这个时代,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荀子简介先秦#

6、荀子先秦

《史记》第五十三篇传承儒家的两大思想家——孟子与荀子孟子名轲,是邹国人,曾经拜子思的门人为师。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所以孟子算是孔子的直系弟子。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寄予厚望,督促他好好念书。母子俩原先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子耳濡目染,竟然学着祭拜的人跳跃痛哭。母亲说:“这地方不能再住了。”立刻搬迁到市场边,孟子又学会了小贩叫卖,母亲说:“这地方也住不得。”再次搬迁,这回邻居是屠夫,孟子很快又学会了宰杀牲畜,母亲说:“看来还得搬家。”这回新家的旁边就是著名的学宫。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有朝廷官员进去行礼跪拜,孟子很快又学会了。母亲很高兴,说:“这次总算搬对了。”一直长居下来。在学习过程中,孟子逐渐被孔子的学说吸引,觉得天地之间,没有比孔子学说更好的。于是,他拜子思的弟子为师,从此终身服膺儒家。学业有成后,孟子也到处去游说君主,不过他没有去太远,基本都是在家乡附近。滕国国君滕文公对孟子十分欣赏,但滕国太小了,没有实现孟子政治抱负的可能。于是孟子去了魏国,但魏惠王一心想发展强大的兵力,对孟子的仁义学说不感兴趣。孟子又去了齐国,齐宣王也一样图谋霸业,难以接受孟子的仁义思想。在鲁国时,鲁平公本来要去拜访孟子,但被宠臣臧仓阻止。孟子说:这都是天意啊。于是回到家乡邹国,以著述为业。总之,战国时代是各国互相攻伐交战的时代,诸侯们都崇尚实用,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而孟子却讲三代仁义帝王的道德,当然没有人搭理。他只好隐退,和弟子们研习诗书,传述孔子的理论,留下了《孟子》七篇。孟子的活动年代在战国初期,比孔子时代晚一两百年,他在后世有很大名气,和孔子合称“孔孟”。荀子名况,是赵国人,生活在战国后期。他五十岁的时候,到齐国去游学。齐国官方有养士的习俗,齐宣王时代的稷下学宫为兴隆,养了四方贤士上千人。其中有田骈、邹衍、邹奭、淳于髡等人,都是一时之秀,他们每天就是谈论纯粹的学术,孟子带着弟子也曾经来驻扎过。这些士人中,很多人的思想宏阔,老百姓难以理解,觉得很神秘,他们编了歌谣说:“论题宏大的是邹衍,思维细腻的叫邹奭,足智多谋的有淳于髡。”后来,一些有名的士人都去世了,荀子就成了资格老的先生,曾经三次被任命为稷下学宫的领袖。但这必然引起别人的嫉妒,有齐国人对齐王说荀子的坏话,于是荀子去了楚国。当时楚国是春申君当政,拜荀子为兰陵令。后来,春申君被杀,荀子也被牵连,失去了官职。于是他干脆在兰陵安家,招收学徒。李斯和韩非都曾慕名前来学习。和孟子不同,荀子生活在战国末世,他痛恨一些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不能匡扶乱世。于是,他写了数万字的《荀子》一书。内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为了顺应时代需要,夹杂了浓厚的法家色彩,其实已经背离了儒家正统。所以,他的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都崇尚法家。荀子后死在兰陵,十几年后,六国灭亡,秦国统一了天下。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宗师,但实际上,两人的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孟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比较正统,固守仁义,绝不变通。他提出,在百姓、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百姓排在第一,君主排在末。而荀子曾经去过战国时代法治严苛的秦国,对秦国的政治赞赏不已。荀子的思想,开了先秦儒学法家化的先河。

7、荀子先秦文学

今起摘抄《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简介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