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史记简介(史记解析)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18:20:20 浏览
1、史记解析

《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它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纪实性编年史。它将历史事件按年代编排,是了解中国历史演变和朝代更迭的重要参考书。《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是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编写的一部评论性历史著作。它以鲁国国君的年代为线索,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部综合性教材,由郭廷以等人编写。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中国历史,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国历史读物。《清史稿》:《清史稿》是清代史学家史学家邵远平等合著的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官修史书。它对于理解中国清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虽然它是一部小说,但通过描述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时期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2、关于史记全篇讲述

著名历史学家李开元说,我喜欢读《史记》。《史记》是伴随我一生的读物,我已经记不清读了多少遍。我手边一部《史记》,已经封面脱落,断线掉页。精彩动人的叙事,有根有据的史实,遮掩不住的思想,是《史记》魅力无穷所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和史学研究表明,司马迁编写古代史有充分的根据。一部分文人有感于《史记》的某些篇章过于优美精彩、富于文学性,竟然怀疑不是信史而是创作,甚至得出司马迁不是严谨的历史学家,而是编故事的文人之同病相怜的感慨。我特别仔细地阅读了《史记》中为精彩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两篇,感慨万端地发现,“鸿门宴”和“项羽之死”之所以感人而流传千古,不是出于司马迁编造故事的虚构魅力,而是出于司马迁忠实于历史的表现定力。“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分别出于当事人樊哙和杨喜的口述家传。司马迁与樊哙的孙子樊它广有交往,杨喜的第五代孙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鸿门宴”和“项羽之死”都是司马迁根据樊它广和杨敞的家传口述写成的,这种口述传承的背景,正是其之所以如此生动感人,如此细微传神,真实得使人怀疑的原因。我豁然开朗:真实才是力量,真实才能长久,真实可以魅力无穷,真实可以美丽动人,历史比小说更精彩。余秋雨有一次在北大讲授文化课,讲到《史记》时,一位女学生举手发问,秋雨老师,司马迁写到“垓下之围”,英雄末路的项羽,唱起“力拔山兮气盖世”,与心爱的虞姬告别,后的几百个壮士也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那么,是谁目睹了项羽临终前的一系列戏剧性场景?司马迁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材料的来源,就把它写到《史记》里面,这么写真的好吗?余秋雨说,你触及了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历史学家敢于担保自己的历史表述是充分客观的,尽管他们经常会以充分客观的面貌表现出来。司马迁怎么知道项羽唱歌、虞姬自杀的具体情景?他其实有过不少考察,不仅有当时留下的文字资料,还亲自到过那些地方,搜集过各种传闻。如果司马迁还在,你问他,他会告诉你当时是根据多少资料的集中对比才作出后选择的。司马迁的史学是一种“文学化的史学”,而不是“科学化的史学”。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但是,司马迁毕竟是在写史,因此他的文学又受到严格控制。例如,写到传说的地方,他会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传说,彼此心照不宣。司马迁走遍了几乎整个大汉疆域,他一路上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史料的考证?是传闻的搜集?是对每个历史事件地点的确认?我认为重要的是两个收获:一是采撷到了豪荡之气;二是获得了现场感。这两种东西,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能够充分领受。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极为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走了那么多地方,是他后来成为中国首席历史学家的基础。余秋雨说,《史记》是一种以第三人称“夹叙夹议”的散文。历史本身就是一篇大散文。它有情节但不完整,有诗意但不押韵,有感叹但无结论。好的散文总是朴素的,司马迁的文笔,像历史本身一样朴素。他用朴素无华、灵活自如、摇曳生姿的正常语言写作,像一场浩荡的清风席卷文坛。《史记》向我们证明,中国语文的高本领是质朴叙事,而不是抒情铺陈。在质朴叙事的过程中,司马迁还会有一些警句、格言式的点化之笔,提挈全篇。这也就使质朴与哲理互相呼应。鲁迅先生对《史记》有个精准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者谓其史学性,后者谓其文学性。孙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一部《史记》,落落大方,有丈夫气概。读《史记》,当司马迁写出人物、忘掉儒家时,是他精彩的部分。写屈原,以儒家精神写,不佳;写到“鸿门宴”人物,忘了儒家,大好!古时候不写商人,不写流氓,司马迁才气大,胆魄大,皆入文章,写得出了神,忘了儒家的训诫。钟阿城在《闲话闲说》里说:我读《史记》,是当它小说。太史公司马迁家传史官,他当然有写史的训练,明白写史的规定,可你们看他却是写来活灵活现,他怎么会看到陈胜年轻时望到大雁飞过而长叹?鸿门宴一场,千古噱谈,太史公被汉武帝割了卵子,心里恨着刘汉诸皇,于是有倾向性的细节出现笔下了。他也讲到写这书是“发愤”,“发愤”可不是史官应为,却是做小说的动机之一种。司马迁是中国小说第一人。太史公写《史记》,搜集到那么多东西,其实是街谈巷议,他自己本身有国家图书馆,有系统性的材料,同时跑了很多地方,听的大部分是街谈巷议,再把街谈巷议和国家系统联系起来,《史记》才会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像小说。司马迁写《陈涉世家》,用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混合,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白话文。《史记》是部白话文短篇小说合集。从这个角度讲,司马迁身为一个小说家,他是高明的,卓越的,用冯唐话说,“上了金线”的。这套精装正版《史记》六册介绍给大家,高档礼盒包装,收藏馈赠俱佳,物超所值。原价258,现价只需79,喜欢的朋友赶紧入手一套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3、浅谈史记

史记第十六集:李广。今天继续来为大家介绍史记。我们可以在史记的李广列传里看到司马迁跟李广李陵,他们家之间的关系。从李广列传当中让我们知道,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李广的一种精神。如何到后来影响到李陵身上?其实原来私交并不是那样的深,可是我们在报圣安书里面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为什么当李陵出事的时候,它竟然冒天下大不讳。然后在汉武帝面前说仆观其为人。意思是说李陵这样的一个人他跟别人不一样,他跟别人交往的时候是讲信用的,遇到钱财很廉洁,该给什么该拿什么都是按照规矩,他对于各种不同身份的角色也不会摆架子去压底下的人。这些其实在李广列传当中就已经写出来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在公家事务上面也同样承袭自他祖父的一种特性,叫做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对于朝廷的事情,他有奋不顾身愿意去承担的这种精神,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这里面司马迁四个字的重要赞许叫做国士之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一个社会国家,多一点这样的人呢,这个社会跟这个国家就可以变得更好。司马迁说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一个人在他的家里和国家的事务之间,他会选择公家,这已经是难得了。但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呢?司马迁感慨的说,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就是说李陵因为一直不断的去承担战争,在战场上面面对匈奴这样的强敌,参与的战斗越多战败的几率就越好。而且从李广列传当中看到李广他们一家不拘小节,他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太顾自己到底,从这里面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在战场上面他打了那么多的战役,在千千万万次的战役当中,他碰到了这次失败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待遇呢?那些从来没有到战场上面去奉献,去承受损失的大臣们,他们就在后面东讲西讲去毁谤他,所以当时司马迁重要的一个感触,叫做仆诚私心痛之。我们感受到这是司马迁的真性情,像李广他们这样的一家人,他们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他们是一种人格上面的典范。可是这种人正因为他们愿意为公家奉献,等到他们在为公家奉献的过程当中,他们跌了一跤,他们得到了不好的结果。跟他们相比没有这种人格精神上的这些小人们,非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为他说话,还利用这个机会,在那里刻意的去凸显他有多么的糟糕。这让同样真性情的司马迁是如此的心痛。他说陵未没时时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筋上寿,后数日陵拜书闻主上未知,食不甘味听朝不恰,大臣忧惧,不知所出。这是另外从现实状况底下的一个对照。当时所有的人对于李陵,带着军队深入匈奴后面阵营当中,抱着很高的期许他带的兵很少,但能够深入到匈奴并有所收获。这时候这些人就通通在后方,在朝廷上面喝酒去祝贺皇帝。不过几天之后李陵在不能支撑的情况下战败。消息传过来,汉武帝的生气,食不甘味,听朝不怡。也就是说吃饭吃不下也没有心情办公。所有的人觉得皇帝现在心情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在这个状况底下,司马迁才犯了他自己大的错误。在报仁安书里面。司马迁解释他说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悼诚欲孝其款。李陵战败投降,看到皇帝心情不好想要安慰皇帝,所以他讲几个理由。他说以为李陵素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能过也,意思是说李陵并没有在朝廷权利上面得到好的待遇,却能够用这种方式去效死。从历史上面来看,古代的名将都比不过,身虽陷败,彼观其意,切欲当其当而抱于汉事已无可奈,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报于天下矣。但是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但是在无可奈何的地步,李陵只带着这些军队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安慰皇帝,所以他就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皇帝。但是得到的结果不是他想象的,他说未能尽明明主不身晓,以为仆泪二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礼。但是皇帝不能够体会到他忠心耿耿,皇帝觉得你替那个投降的人说话。所以皇帝大怒之后就把司马迁下狱。因此他说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污↑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友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那就是他悲哀的时候。因为马上就列上了罪名叫做污上,也就是得罪了皇帝。得罪的是高的权力者,一定给你很严重的惩罚。有交情的人不敢求情,后只有靠拿钱或爵位来换取性命。但是司马迁既没有足够的钱,爵位也不够高横,在他面前只剩下两种可能,要么死要么接受宫刑。如果司马迁选择离开人世,虽然得到了尊严,但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写完史记了。因而他选择宫刑,用这种方式,屈辱的留下了自己的性命,才能够多几年的时间把史记写完。实际是用这种方式和决心和精神写完的。因此司马迁在对待这本书的时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著作。对于这部著作,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态度来阅读,他不可能没有一个主观上面的想法,理解了他对这个想法,阅读史记时,才会体会到其中深刻的历史智。

4、史记简介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这本书主要记载得是帝王将相。但司马迁也为两位文学家立过传,他们两人中,一位是投了汨罗江的屈原,另一位是靠爱情故事爆红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当时著名的才子,不过他出名的事,还是和卓文君的传奇爱情故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结识时,卓文君是个因为丧偶而回娘家的千金小姐。而司马相如是个除了欲望和才华之外,一无所有的落魄文人。卓文君看中了司马相如的才华,司马相如可能也是看中了蜀地巨富之女的才华。于是二人就打算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卓文君的家人,却并不想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司马相如这个穷小子。但是卓文君没能架住司马相如的硬撩,后为了追逐爱情,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她就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两人私奔之后,不知是谁出的主意,两人开始以卖酒为生,卓文君的父亲一看女儿要盼头露面,只好给女儿送去了数百人的奴仆,和上百万的嫁妆。自此司马相如一夜暴富,后来他走了钱有闲就专心创作,因为他也确实有才,所以不久就声名大振。司马相如成名之后,卓文君就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卓文君为了挽回即将破裂的婚姻,就给丈夫写了不少文字。后来司马相如没有顾忌卓文君家的财富,也没有担心自己被人戳脊梁骨,而是感动于卓文君的思夫之情,和卓文君又重归于好。从卓文君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时,卓文君虽然才华横溢,又有殷富的家境,但是在男女问题上,却依然吃亏。究其原因,还是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要是卓文君生活在现代,你猜她还会挽留司马相如这个渣男吗?

5、史记 讲解

史记选讲,是中青社1959年第一版1980年第四版的一本好书,由郑权中选讲。属于青年文库之一种。通俗易懂的故事,简明扼要的介绍,吸引我再读一遍。喜欢其前言部分,232页的书,前言洋洋洒洒24页。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写作过程以及创作的艰辛和局限性都有表达。书虽然旧,还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