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请政府一视同仁 向所有学生派发快速测试包高松杰/网络红人工作者协会创会主席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日前指,全港小学快可在本月19日起恢复半天面授课,学校可自行决定哪个年级先复课,未能恢复面授课堂的级别会继续上网课,迟须於下月3日全校恢复半天面授课堂。下月3日DSE已考完核心科目,故全港中学快可在当日起分阶段恢复半天面授课,若学校认为情况许可,亦可即时全校上面授课,而全港中学迟须於下月10日全校恢复半天面授,学校需要在每日早上10时前,把学生快速检测结果向衞生署呈报,当时派发1000万个快速检测包予上学生。但翌日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称,公帑要善用,政府派发1000万个快速检测包是予有经济困难家庭,她预计「一般家庭做快速检测不会构成很大负担」。消息公布後,大量家长涌到「补漏拾遗派发站」索取快速检测包,因笔者负责参与九龙城民政事务处多个「防疫服务包」项目,所以在「补漏拾遗派发站」亲身经历,目睹家长们的恐慌。笔者想问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抗疫不是理应一视同仁,不分贫富吗?特首林郑月娥在抗疫记者会时不是称抗疫不缺钱不缺资源吗?迎难而上是口号式欺骗香港市民吗?如果为学生好,为何现在才说公帑要善用?另外要怎样才知道有经济困难家?要学生上学是配戴上经济困难学生的标签?为何仍偏偏要学校浪费精力去审查谁才是有经济困难家庭?目前3岁至11岁的疫苗接种率仅得62%,仍有20万人未接种第一剂,为何不用更多精力让学校呼吁家长尽快带子女接种疫苗?笔者绝不接受政府的安排,促请在时期要采取手段,施行得民心得人心的德政。建议政府增拨资源,扩阔快速抗原测试包派发对象至全港中学丶小学丶幼稚园及特殊学校的学生,为期一个月,减轻家长在疫下的负担,勿再停留在过去因循守旧的官僚主义。(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场。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2、德政中学怎么样大丰有这么一家公益组织今年资助40.6万元助困境学子圆成才梦“捐资助学圆成才梦”项目至成立以来,盐城市大丰区众心助困联合会心系困境学子,积极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困境学子圆成才梦,广泛凝聚各方爱心力量参与捐资助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助学的良好氛围,今年资助40.6万元助学金,以实际行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做好事。近日,盐城市大丰区众心助困联合会在办公室举行了2022年“大手拉小手”捐资助学圆成才梦联谊会,区众心助困共发放19.35万元秋期助学金,全年资助40.6万元。其中:春学期资助本区54名困境学子9.35万元、宜君中学44名优秀学子5.15万元、与残联合作资助残疾学子108名6.45万元;秋学期资助本区55名优秀困境学子9.35万元、与老促会一起资助本区25名学生5万元、资助陕西宜君中学44名学生5.3万元。这份来自社会组织爱心会员的关爱,让困境学子尤为感动,并立志成才,回报社会。“我觉得我特别幸运能够得到众心助困的帮助,特别感动的是他们5年以来自掏腰包帮助我从高中一直到大学,所以我觉得这一份爱心来之不易,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回馈社会,像他们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这份关爱,我也将铭记这份关爱,把爱心传承下去。”南京财经大学2021届于同学。“参与捐资助学圆成才梦这个活动,尤其看到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很是感动,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需要大家的关心,帮助他们是我们社会公益组织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也会坚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让他们成长成才。”区众心助困联合会会长张正林。区众心助困联合会d支部书记李根林表示:“区众心助困在2022年度春秋二个学期共发放助学金近40.6万元,同时每年组织2次会员参与捐资助学圆成才梦活动,助力他们圆梦大学,在此感谢所有支持关心关爱困难学生的爱心企业和会员,同时,也希望获得资助的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学好本领,用自己的才智回报社会。”众心助困联合会成立于2016年7月,现有注册会员5181名,累计服务13000人次,服务时长216320小时,“捐资助学,圆成才梦”是众心助困长期开展的助学项目,至今已有7年,从未间断,已成为众心助困服务项目中的一项标志和品牌。这既是一项关注民生、关心教育、关爱学子的德政工程,也是体现爱心、温暖人心、凝聚民心的民生工程。7年来,帮助了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等特殊困境青少年累计1000余人次,共资助240余万元。2019年秋学期,我们开始资助陕西宜君44名困境学生,10名残疾儿童和10名困境残疾人家庭的孩子,4年期间共资助了40万元,帮助宜君县困境学生解决学业难题,为大丰牵手宜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3、德政中学全校图你可知道,漳州的“百里弦歌”在哪里?你会被它惊艳到吗?很早就听说过漳州有个叫“百里弦歌”的所在,却对其不甚了解,只觉得那应该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去处,毕竟“闻弦歌而知雅意”是《吕氏春秋》即已记载的典故。前阵子又看到有媒体报道说“百里弦歌”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千年古龙溪县署有望芳华重现,终于止不住心动,趁下班前的空余时间赶过去探访一下。按图索骥,古龙溪县署的位置应该是在市区的县后路,也就是学生街过去,闽南师范大学东门北侧附近。我由瑞京路拐进县后路,朝闽师大方向前行,越过新华西路岔口,到了县前直街路段,终于看到西侧有条横街,路口竖起一座崭新的仿古牌坊,上面刻着“清漳首邑”四个大字。由牌坊看过去,往前数十米处又有一座牌坊相望,对应的四个大字为“百里弦歌”。两座牌坊之间是一条新铺设的条石街面,中段北侧有一棵参天古榕,榕树下砌出一块高出街面约一米的平台,平台临街一面写着“龙溪遗址公园”,对望的南侧围墙嵌有一座民国风三门式门墙,上头写着“漳州第二中学”字样。距榕树北边十几米处有一座石砌碑亭,碑亭内竖着一块2米多高的旧石碑,碑额雕有双龙戏珠图案,图案下方依稀能辨识出“海澄邑侯兼摄龙溪县事惠民德政碑记”字样,再往下碑文则字迹模糊,常人难以辨认。碑亭往西是一面仿古景墙,依次刻有“陈世仪德政碑亭”介绍、“百里弦歌”介绍,以及《龙溪县县衙沿革》和《龙溪遗址公园记》等碑文,再往西依次是一幅影雕旧“县署”图、一幅石刻“龙溪县建置沿革时间轴”和一幅影雕“漳州府全城图”。从景墙上的碑文介绍可知,龙溪县自南梁朝大同六年(540)设置,至今已有1483年历史,比漳州建州史还要早146年,难怪被称为“清漳首邑”。早期的龙溪县北及龙岩南部,东至厦门海沧,比现在的漳州市地域还要广袤,千百年来经过多次析地置县,至1960年8月15日与海澄县正式合并为龙海县后,龙溪作为一个县的存在才走进历史。一千多年岁月里,龙溪县疆域虽然历经多次调整,县署也几经兴毁,却始终未曾易址过。只是由于城市发展变迁,旧县署早已湮灭,衙门屋舍一概荡然无存,仅残存的一座石砌碑亭,也被市民临时搭盖的建筑物所遮盖,如今龙溪遗址公园得以旧貌重现者,唯此一项而已,令人不胜唏嘘。残存碑亭记载的陈公名世仪(1656-1712),系浙江海宁人氏,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至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出任海澄知县,时间长达13年,期间曾兼任龙溪县事。他为官精明强干,锐意兴利除弊,海澄、龙溪二县在其治理下“政洽人和,颂声四溢”。当地士绅民众感其恩德,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自发为其立生祠、建惠民德政碑以资纪念。所幸这块功德碑因早年被搭盖物遮盖,反而因祸得福保存下来,成为追溯龙溪县署的凭据。“百里弦歌”的来源自明代而始。明嘉靖十年(1531),龙溪知县俞琏于县前横街建“一方民社”坊与“百里弦歌”坊。“百里”旧时指诸侯的封地范围,后来泛指一县的辖地;“弦歌”则指礼乐教化,也用来喻指县署仍一方政经文教中心。延至清初,“一方民社”又改成“清漳首邑”,与龙溪县历史更为契合。随着旧县署被毁,两座牌坊也一并消失无踪,但“百里弦歌”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称谓却被沿用至今。仿古景墙西侧,是一座新建的木结构风雨亭廊,可供人稍坐休憩。与北边仿古景墙和风雨亭廊相对应的是,南边墙面嵌入了影雕漳州十景图,再现古代漳州周边云洞、万松关、邺山、柳营江、白云岩、白鹭洲、七首岩、圆山、天宝、九龙潭等景点风采,这些景点有一部分至今仍然游人如织。过了“百里弦歌”牌坊右拐,北向是一条弯曲延伸的窄巷,两边门牌显示,原来这就是名声在外的“百里弦歌”巷。巷子不长,大约前行百数十米远,“百里弦歌”门牌就变成了“三湘江”门牌,可见再雅致的地名也不能无限延伸。置身窄巷,两边除了几幢师大宿舍楼,更多的是参差不齐的高矮民房,在这些建筑身上寻找不到亘古岁月留下的痕迹,透过西侧断墙,甚至看到闽师大校园内一片水面漂满落叶绿藻的池塘院落。这般景致,委实有些辱没了“百里弦歌”的巷名。冲着“百里弦歌”这个雅称慕名而来,所见所得,却没能给我带来多大惊喜,自然就没被惊艳到了。毕竟千年龙溪县署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眼前除了高楼民宅,就只有一座陈世仪功德碑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以及那棵古榕树弥漫着岁月的沧桑,稍微有点历史的漳州第二中学校门,也成了一段隔断时空的围墙。这样的境况,说好的修旧如旧要如何体现呢?古龙溪县署又将如何芳华重现?这显然给建设单位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当然,就目前来看,整个百里弦歌片区的改造提升项目尚未完成,仅县前横街的“龙溪遗址公园”即将完工,百多米长的百里弦歌巷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期待未来能有更大的改观,赋予“百里弦歌”真正复古的文化内涵吧。
4、德政中学在哪里长沙市一中2023年高考楹联沐尧风舜雨 兴孔思周情 振翮庠黉酬壮志观夏鼎商彝 倚秦松汉柏 踏歌中国奏强音【作者】长沙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校长 徐国鸿【注释】〔尧风舜雨〕尧、舜,上古传说中的贤德君王,他们施行的德政,像春风雨露一样惠泽百姓。喻指政治清明、社会繁荣昌盛的好时代。〔孔思周情〕孔子和周公的情操思想。周公旦和孔仲尼是中国古代的圣人,是奠定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和中华文明特质的重要人物,此处用于赞美人的高尚品质和杰出才情。〔振翮庠黉〕振翮(hé):振动翅膀高飞远翔。庠黉(xiánɡ hónɡ):古代的学校。〔夏鼎商彝〕夏代的鼎、商代的彝,上古中国青铜礼器。此处代指一脉相承的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秦松汉柏〕自秦汉时存活于今的古松古柏,千百年栉风沐雨傲然挺立,虬劲苍然。喻指中华民族正义高洁、傲岸坚贞的群体品格和民族气节。〔踏歌〕踏歌,源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正如诗词中所咏“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说明】上联意为,在这政治清明、社会繁荣昌盛的美好时代,在这国家选拔人才的隆重时刻,青年学子要勇于接受挑战,把家长和老师们多年栽培养成的德才充分地展露出来,争取优异的成绩,藉此振翅高飞远翔,进入心仪的高等学府深造,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下联意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国家。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一定要热爱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托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奏响时代恢弘有力的乐章。
5、德政中学招生办电话【明晰考查意图 强化素养导向—— 以二○二二年全国乙卷文综一道历史题为例】以评价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指向。下面以一道高考试题为例作简要分析。明确考查方向,找准“以评促教”的着力点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2题,以东汉几位良吏治理虎患的事迹为史料,要求从中找寻历史现象,得出历史认识,感悟史学魅力。原题如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表格见上图)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此题突出考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试题要求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在辨析材料真伪、判断信息价值的基础上,依据既有史实给出自己的看法。历史教材上并无虎患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完全陌生的情境,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相关问题。可见,该题考查的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的“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即“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运用试题信息,依托学科思维实现问题解决面对试题中的陌生情境,学生需要调动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学科方法,开展独立探究。首先,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试题所选的史料包含虎患的成因和治理的措施。措施以成因为先,阅读中应思考:虎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而言,历史上虎患的出现,既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因素,更与人类活动有关。有的是受自然灾害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虎与人争食;有的是王朝更替之时,战乱导致土地荒芜,因而虎占人地;还有的是人类开垦山林,引发人虎冲突。虎与人类有着各自的生存空间,治理虎患应从人虎和谐共处入手。其次,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要通过阅读材料知晓,东汉虎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东汉良吏是如何治理虎患的。史料把虎患的成因归结为“多虎”“赏募张捕”,即老虎的自然繁殖、官吏的不当处置。良吏治理虎患的措施包括“修德政”“至化”“恩信”“仁及飞(禽)走(兽)”“选进儒良”“唯人为贵”等,即改良社会治理,促进人虎和谐共处。但材料中的某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虎悉出界去”“虎皆渡江而去”“垂头服罪”“号呼称冤”“状如震惧”“视恢鸣吼”等。再其次,建立相关信息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改良社会治理的举措,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这些都属于中学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孔子曾提出“苛政猛于虎”的观点,后世儒家把老虎与暴政联系起来。西汉中期以后,“天人感应”思想与灾异祥瑞论盛行,人们把老虎伤害人畜的行为视为治理不善的表现,把“虎不为患”作为评价地方官吏的重要因素。而捕虎加剧人虎冲突,这不仅会加重百姓负担,影响作为国之根本的农业生产活动,扰乱百姓的日常生活,还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有悖于儒家爱惜民力的思想。后,辨析史料中的历史解释与价值判断。学生需思考:这些记载是真实的吗?史书为何这样记载?其实,故事“不真实”,并不能说明历史“不真实”。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良吏治虎的故事不仅为东汉人所传颂,在《后汉书》作者范晔所处的南北朝仍然被传扬。由于儒家思想影响力巨大,导致在褒崇良吏时,逐渐形成“良吏—德政—猛虎渡河”的叙述模式。范晔的父祖都是大儒,其儒学素养渊源深厚。作为一个有政治追求的官员,他于仕途不顺之际开始撰写史书,因此《后汉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生态。南朝的刘宋王朝仁德之政缺失,范晔企图通过历史叙述来影射现实。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指出,史学家撰写历史,是在鉴别与梳理过去留下的“碎片”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立场、经历、社会背景、所受教育等,都会影响其判断。尤其是,时代为史学家提供了著述的平台,让其提出问题、寻找结论,并赋予其某些特定的思维范式甚至价值标准。这道题要求学生“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魅力。详见原文:网页链接(何成刚 沈为慧 作者分别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昆山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