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小孔简介(气体经小孔泄漏)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20:33:09 浏览
1、气体经小孔泄漏

“钓鱼线,”邓博士说着,分开围成一圈蹲在地上的那群人,他们正盯着地上的一个小洞看,那个洞出现在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表面,直径约十厘米,呈很规则的圆形,边缘十分光滑,像钻机打的孔,郑伊文手中的钓鱼线正源源不断地向洞中放下去,“瞧,已经放了一万多米了,还远没到底儿呢。经雷达探测,这洞已有三万多米深,还在不断延长。”——《地球大炮》

2、储罐中的液体经小孔泄漏模型

1987年时,河南省贾湖遗址,一位专家意外地挖出一些造型奇怪的小石头,看着这些坚硬的燧石,专家立刻惊喜地告诉同事道:我找到答案了?当时专家研究在贾湖遗址,发现了著名的贾湖骨笛,经过测定贾湖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骨笛的的出土不仅改写了中国乐器的历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解之谜?一:七音之谜经碳-14检测,贾湖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在众多骨笛中一支7孔的骨笛,格外引人注目,它做工精美,能轻松演奏出两个八度七声音阶!这不免让专家们很疑惑,毕竟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古代音律只有五音,近代学术界认为完整七音律是从西方传来,但贾湖骨笛出土证实了早在9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七声音阶。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七声音阶是否起源于中国,还是不同地区各自发展而来,虽然现在无法下定论,但贾湖骨笛是早的七声音阶笛子,是无可置疑的。二:准确的开孔之谜专家发现骨笛上有一个3毫米的小孔,这个小孔让专家们也很疑惑,它是干啥用的?当时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在骨笛音孔附近,有一个3毫米的孔洞。经过研究笛子上的孔洞,并非自然形成,应该是工匠刻意为之。专家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骨笛身上刻有一些横线。通过复刻实验,所有的骨笛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开孔位置,而这些横线并非是装饰纹路,其作用是确定孔距。在当时将一根20公分长,形状不规则的鹤骨上开7-8个孔,位置恰到好处,这需要一套严密系统的计算,可不是随手制作就能够成功。在没有任何音乐知识,也没有数学公式,更没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9000年前的中华祖先到底做到的呢?实在令人费解。后来研究发现,骨笛上的神秘小孔,是用来调整音色和音调的。这就不得让人佩服了,毕竟骨笛采用的是鹤骨,因此骨笛材质尺寸不尽相同,古人用什么方法,制作出的骨笛,有如此音准呢,并且即便过去了9000多年,它依然能够演奏出天籁之音。三:工具之谜众所周知,中国青铜器出现,在4000-5000年前,比贾湖骨笛制作年代要晚几千年,那么中华先民,是用什么的工具,在坚硬的鹤骨中钻孔的?贾湖骨笛制作材质是鹤骨,鹤的腿骨外壁硬度极高,而当时金属钻孔工具没有出现,古人如何在鹤骨上钻出笛孔,而且还如此的光滑规整,的确令人疑惑不解?贾湖骨笛出土一年后,一位专家贾湖遗址,意外地发现小石头,石头几厘米到十多厘米长,专家觉得它们来历不凡,鉴定发现竟然是硬度极高的燧石,要加工它很花费功夫。古人制作这些工具,它有什么用呢?看着造型奇怪的燧石,专家将它和神秘的贾湖骨笛联系起来,燧石的作用是不是,就是给骨笛钻孔的呢?因此他惊喜在告诉同事,我找到答案了!对于这个推测,专家做了一个实验。虽然实验结果现代工具来得快速便捷,但却证实了燧石工具是可以在骨笛上钻孔。并且专家还把燧石和骨笛的比对,发现尺寸上两者也是吻合的,这样一来总算骨笛制造之谜算是找到一个较有说服力的答案,但这个说法还需要更严谨的考证。四:音准之谜经过音乐家的演奏,人们惊讶地发现贾湖骨笛的音准极高。要知道,当时是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制作出来的骨笛其音域,却已经能媲美现代乐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骨笛,还能完整地演奏《梁祝》!这着实让人惊叹不已!特别是一支骨笛,专家发现其音分值与现代的误差仅在5个音分数以内。即便是在现代,一个具有经验的调音师,他能调整好范围也是2个音分,一个知名的乐器演奏家,依靠经验对音高敏感度也在7个音分内!而9000年前的先民,没有任何的乐器知识,更没有经过长期乐感训练,更别提各种各样的仪器,他们就依靠经验和感觉,简单的工具,是怎么把骨笛做出如此精确的音准度?这的确令人称奇!经过现场的演奏,音乐家们发现贾湖骨笛完全符合现代的声学原理,不但能演奏现代乐曲,而且其演奏效果甚至超越了部分的现代乐器,而且还可以现代的乐团的兼容合奏。贾湖骨笛的出土,令考古界,音乐界,历史界的专家们都感到震惊,因为从来没有人,会想到9000多年前的乐器,竟然能够跨越时光,甚至比现代机器生产的笛子更出彩,虽然国外也曾出土过相似的骨笛,但是他们却并不具备如此的音色和音阶,甚至也没有如此的制作技术,贾湖骨笛作为一件的文物,因为它融汇了中华古代音乐家和工匠们的智慧。它的出土却彻底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把中华文明的开端提前到了9000年前,证实了七声音阶并非西来,而是中华大地古已有之。贾湖骨笛,充分反映了中华古人的浪漫和智慧,同时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贾湖骨笛对中华音乐历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也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为什么水流经小孔会冲得远

1942年秋,河北保定冉庄,一队前来扫荡的鬼子惊讶地发现,一群头戴白毛巾的百姓每人抬着一段笨重的榆木树段,不避不让地冲着自己的队伍就走了过来,像是要去哪里修工事。这不对啊,以往来扫荡的时候,离村十里地,他们不就早早放了消息树,全村敲锣打鼓地钻地道么?鬼子被这一幕看愣了,在离自己十几米的地方,这伙百姓把这些榆木竖着平放下来,然后就是一通捣鼓。等鬼子顺着风闻到一股糊味的时候,才发现这榆木树段前面竟然有个圆孔,正对着自己。就听见轰轰地连续多声响,无数铁砂、碎屑像扫帚一样就冲自己招呼过来。站在队伍前面的鬼子直接就被打成了筛子,这些铁屑简直无孔不入,即便打不死人,也折磨死人,少的身上都有几十个小洞,又疼又痒,多的上百个小洞,往外汩汩流血。鬼子顿时傻眼了,这是什么秘密武器?这次扫荡还没等进村呢,就已经宣布失败。原来这不是什么秘密武器,其次就是冉庄游击队,根据上级的指示,造出来的“大炮”。当时鬼子对冀中的扫荡异常残酷,冉庄游击队在d的领导下,发动百姓先后开展了“地道战”,但是仍然缺乏阻吓敌人的重型武器。上级指示,造大炮。说起来容易,要知道冀中被封锁,本身又没有任何工业基础,靠烧小坩炉,那根本造不出大炮使用的钢管。但只要有决心,办法总是困难多。如今已经94岁的前冉庄游击队民兵李恒彪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门“榆木大炮”的诞生过程。当地下d的任务交到冉庄的时候,书记组织开会,会开了一宿,烟是抽了几十袋,天都亮了,才有一个人发言。这人说:“书记,做大炮不一定要用钢铁。”书记没好气地说:“那用啥?”“用木头啊,咱们冉庄多的是榆木啊,那玩意结实。”整个会场顿时哄堂大笑,第一次听说用木头做大炮的,看来也就是哄哄自己了。但是书记一拍桌子道:“我看行。”于是趁着天亮大伙就去砍树、掏膛线。但是造大炮如果单纯的搞一个炮筒,就没那么复杂了。关键技术还是在于炸膛问题,别说木头,以前古人为什么要用铜做炮身?生铁质量不稳定都容易炸膛。在多次反复实验之后,将榆树头尾锯掉,从中间剖开,里面掏空,铸上铁皮,外面用铁丝缠紧。经实验不但不炸膛,高射程可达两到三百米。十几天后,大炮造好了,立马就拉出去试一下,直接就把大炮拉到了耿庄炮楼。结果一声炮响,真的就把伪军和鬼子镇住了,吓得吊桥也不敢往下放,只敢胡乱放枪。从此以后冉庄游击队开始造更多的“榆树大炮”,主动出击敌人的各个据点,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如今冉庄游击队造的第一门“榆木大炮”,仍然收藏在河北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经小孔简介#

4、小孔来历

2016年,浙江黄岩一户人家翻新屋时,竟然在自家卧室的下面挖出了一具棺材。考古专家郑嘉励赶来后,先在棺身上打了一个小洞,看着棺材内不断流出清水,他的额上聚满了冷汗,顺着鬓角不断流下。这一天,浙江黄岩一名老农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娶上媳妇,决定把家里的老房子装修一下,给儿子当婚房用。就在施工队马不停蹄地工作时,一名工人在挖坑时似乎是挖到了什么东西,特别硬,而且还挺大的。工人叫来其他的工友一起挖,但许久都没有办法将地面给刨开。没办法,老农只能雇佣了一台挖土机来挖土,然而没过多久又出事了。只见挖掘机正挖着,突然就听见工地中央有人发出一声尖叫,把老农给吓了一跳。老农走到院子中央,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红色的盒子,看样子似乎是一口棺材,这可把老农给吓了一跳。自家房子地下挖出棺材,这在老农眼里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而且万一这棺材真的是文物,肯定会惊动文物局,到时候肯定会延误建房子的进度。“啊!真是倒霉!”虽然老农一边抱怨,但还是向村里汇报了这个事情,村支书也是立马就去镇上请文物局的人过来看看。这件事情在本地引发轩然大波,一群考古学家迅速赶往老农家里查看究竟。之后,考古人员在经过老农的同意后,在老农的房子附近开展了保护性挖掘,此时又有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老房子的四周地下,考古人员又找到了一具棺木,只不过这具棺椁的盖板被人掀开了,这让考古学家的心中充满了失望。不过,有位考古人员在这一口空荡荡的灵柩旁边找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的是墓主人的墓志铭,墓主人是宋太祖的七代孙子赵伯澐。赵伯澐与其妻李氏同葬于两室,而老农挖出来的赤红色棺木中安放的便是赵伯澐。以赵伯澐的地位,他的坟墓中说不定会有什么“干货”,于是文物局立马专门安排了郑嘉励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在这里指导发掘工作。郑嘉励到达的时候,棺木已被挖出来,工程人员正在将灵柩绑在起重机上。此时郑嘉励做了一件令众人目瞪口呆的事情,那就是用电钻头把完整的棺材底部凿穿。见在场的考古人员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郑嘉励表示:“这里的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有可能已经渗透进去棺材里,不清理掉内部的水渍,贸然搬运会导致文物损坏。”果然,当考古人员用钻头挖出一个小坑后,棺木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外流着污水,流了足足八个多小时才停了下来。此时郑嘉励的眉毛还在皱着,虽然把水排出了棺材外,但里面的平衡也被破坏了,打开棺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这具红色棺材被抬上了货车,而郑嘉励也再次叮嘱货车司机,车速不能超过10公里。因为郑嘉励并没有办法确定棺材里的水已经完全排干净了,所以车速一定要慢,避免摇晃导致文物受损。当红棺安全到达了博物馆之后,又一道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如何打开这口棺材。这具八百多年前的古棺表面依旧光洁如镜,没有丝毫空隙,让人无法找到破绽。通过近距离地研究,郑嘉励在棺材上找到了一道轻微的凹痕。郑嘉励顺着这道轻微的凹痕,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将盖子取了下来。等众人重新来到那口棺材旁时,却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因为棺木里堆满了各种价值不菲的陪葬物。宋代以丝绸闻名,而赵伯澐的棺材里同样也堆满了丝绸制品。棺木的上层是三条蚕丝被,底下是一具骸骨,骸骨上铺着一层又一层的蚕丝。那些丝绸品被掩埋在地底已经数百年,内部结构极为薄弱,稍有不慎,就会被破坏。幸亏这些考古学者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分离、清洗、晾晒。十一个多钟头的忙碌,除了赵伯澐身上的衣服,其他的丝绸品都成功地处理完毕。墓葬内的丝质制品数量庞大,与南宋人民的衣着和习俗相吻合,其高超的技艺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经考古人员仔细检查,确定墓葬中还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玉,此玉为南唐国帝王祭祖时所使用之物,极为少见。目前赵伯澐的陵寝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妥善的维护,以防止再次遭到破坏,国家还专门设立了赵伯澐博物馆,让人们欣赏南宋的丝绸之美。参考素材:《考古》#经小孔简介#

5、物体经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朝拜巴嘎山| 第二天,我们驱车向工布江达县的娘蒲乡进发。沿路林深谷幽高山耸峻,连绵逶迤,山巅白雪覆盖,林中飞鸟啭鸣,满地都是野生植物松茸、蕨菜、核桃、药材……在娘蒲乡弃车骑马,3个小时后便到了巴嘎寺。只见一排排经筒金光闪闪,一条条经幡随风招展,一群群身穿袈裟的僧人,手摇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好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由于有生人来访,偶尔从寺院深处传来几声狗叫,向古寺探幽者发出警告,也给这幽雅寂静的古寺平添了几分生气。这里海拔4000多米。巴嘎寺原系拉萨甘丹寺管辖,传说寺内有两座灵塔,其中一座灵塔内存放有檀香木棺木,内放有甘丹第一代活佛宗喀巴的帽、衣、鞋、袜,据住持喇嘛多吉仁僧介绍,巴嘎寺大约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属格鲁派。寺内供有大小菩萨1000多尊,经堂3个,僧侣40多人,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1983年重建,现有喇嘛4人。寺院虽然山高路险,但见朝佛之人络绎不绝,甚是兴旺。巴嘎寺后的巴嘎神山在贡布地区声名颇响,山形似多吉帕姆女神。寺左侧半山腰处的“多吉帕姆肚脐洞”更是灵性不凡,被誉为“神洞”,吸引着万千信徒来此朝拜。我们一行人像壁虎一样手脚并用,跨过天桥来到肚脐洞。因神洞位置处于岩石凸面,故有“多吉帕姆肚脐眼”之说。只见洞口有两座嘛呢堆,上面摆满了信徒们从各地带来的刻有六字真言的牛头羊角,经幡迎风作响,充满了神圣的气息。洞口石壁上有一清晰可见的足迹,据说那是莲花生大师用来压制巨蝎的法石。洞内一片漆黑,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多吉仁增喇嘛不断指给我们看仿佛人身构造形状的石块,什么心、肝、脉、血管……可我什么也看不清什么形状也看不出。洞内一侧悬挂一条铁链,我们攀链而过,路到了尽头,洞仍向上方延伸着。喇嘛告诉我们,现在此地是咽喉。只见洞顶部有一个“天窗”,阳光折射到洞内,可听到水声风声……洞壁呈圆形,壁面光滑,绘有圣兽、佛像等图案,还有一些无人能读懂的文字书写其上。从构造上看,肚脐洞实际是一个大洞套小洞,小洞中又有大洞的溶洞。洞的下方为“多吉帕姆嘴巴”。在多吉帕姆肚脐洞下面有两泉甚是奇特。一泉为“多吉帕姆撒尿泉”,一听名字就够神秘。在岩壁凹处呈线形水洞,泉涌不息,洞的周围附生苔藓植物厚达数公分,形状似女性阴部,俗称“多吉帕姆撒尿泉”。泉水微温,洗手后甚滑。泉处岩石微白,左侧岩壁上经纹密布,条理清晰,酷似藏经书。另一泉叫“间歇喷泉”。在多吉帕姆撒尿泉之下30米处有一石洞,飞泉喷出数米之远,昼夜喷歇6次,四季不枯不冻,喷歇时间每4小时一次,很有规律,故名“间歇喷泉”。据多吉仁增喇嘛介绍,此泉又叫“巴嘎神泉”。因在喷泉之前,总有一只雄鹰飞出,在此上空盘旋数圈后,泉水哗然而出;歇泉之时,神鹰再次飞入洞中,久而复始,故名“神鹰”。在泉池下方设有水力转经台3座。在巴嘎寺下面的山坡上,便是巴嘎天葬台。天葬台四周有飘动的经幡。山崖上停着无数只秃鹰。我们走近时,秃鹰群轰然腾飞,在空中盘旋。多吉仁增喇嘛指着地上一个血红的头骨说:“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今天早上刚天葬完。”地上有死者的衣袍,一块巨大的岩石是天葬师切割尸身的地方。腥气浓重,气氛阴森。在岩石的石缝中还残留着许多红色的骨肉渣,草地上四处散落着肉渣骨头块,还有秃鹰的羽翎。怪不得刚才守候在天葬台山崖的鹰群如此之多。多吉仁增喇嘛告诉我们,天葬师分尸喂鹰时,亲人相伴在旁没有悲声。巴嘎人看来,死是现实世间一种生命的结束,而死身喂鹰则是做了后一件善事,灵魂被神鹰携带上天,这时的死又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再生。轮回即是如此,或做贵人贱人或做牛马猪狗……巴嘎山具有神性的地方太多了。多吉仁增喇嘛告诉我们,距寺庙40公里有三个大小不等的湖泊,面积为100亩、50亩、3亩,湖面颜色显蓝、青、白三色,故称“姐妹湖”。据说,其湖面可见“海市蜃楼”……晚上,我们住宿巴嘎寺。∥谢谢关注@读走西藏 ∥

6、平面镜反射的光经小孔成像

1974年7月28日,山西应县,一工作人员修缮木塔内的佛像时,突然发现四层主佛像背后被人破坏,开了一个小洞。更离奇的是,佛像内居然有一具黄鼠狼的骨架,也就是“黄大仙”。工作人员很紧张,这可是重要文物,破坏文物要坐牢的。随后,叫来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一起查看,发现从洞口可以窥看到佛像内部,拿来手电筒后,发现佛像采用木质骨架,骨架外部装上木板,用绳子缠绕,然后外敷泥皮,在上色装饰成型。而其中木架中柱宽20厘米,厚15厘米。一名工作人员仔细观察,发现木柱中部有一木板围成的长方形竖槽,然而光线太暗看不清里面的情况,于是一名聪明的工作人员拿来木棍往下一探,居然发现有东西。这时,工作人员急得抓耳挠腮,佛像背后有洞,而洞里面有东西,这是后来人放进去的还是古人藏进去的呢?事已至此,为了弄清真相,工作人员从外面借来一把长柄铁钳,试了几次,成功夹出两件东西,分别是辽藏单卷《妙法莲花经卷第二》和绘画《采药图》,在场所有人员都欣喜若狂,这个是重大发现啊,部门有奖励的。鉴于铁器容易损坏纸质文物,工作人员立即将这件大喜事上报,等待下一步指示。上级要求继续,而且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在研究了各种方案之后,终决定剥离部分泥塑外壳。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佛像之后,发现里面藏着大量的密藏经卷,然而可惜的是,散落着大量的经卷碎片,更惊奇的是,里面有一具黄鼠狼骨架。工作人员根据现场的情况推定,某一天,一只黄鼠狼通过佛像背后的洞口,误入佛像内部,发现了众多经书,将部分经书损坏之后,不知道因何原因而死亡。然而,佛像高达数米,黄鼠狼是如何进去的呢?而既然已经进去,黄鼠狼为什么不沿着中柱出来呢?你觉得过程是什么样的?就在此时,相关工作人员想到了1966年,在第三层佛像的佛坛下,发现的花式银盒,将其拿来四层佛像处,发现木架上端的一凹槽大小,和银盒的尺寸一模一样。可以推定,在1966年,有人发现了佛像内藏有宝物的真相,从佛像背面的洞口,将银盒盗出,为了防止他人发现,将其藏在三层。然而1966年,正是十年动乱之初,不知什么原因,盗宝者没有过来将银盒取走。终,被文物保护人员发现,上缴了国家。这座应县木塔是世界第一高的木塔,辽末金初修建,距今马上就要接近千年,经历的多次强烈地震,甚至在近代军阀混战期间,被多次炮击,依然保存完好,抗日期间应县被日寇占领。经过了900多年,没有人发现佛像中的秘密,直到被我们政府的工作人员发现。终经修复后统计,木塔秘藏辽文物共计92件。总感觉冥冥之中自有天定,佛像后面的小洞,是黄鼠狼挖的,还是盗宝者挖的?黄鼠狼又是如何进入佛像内部的,如何死在佛像里的呢?而盗走银盒的人,为什么没能来取走银盒呢?这是为何?你对此怎么看?

7、发光二极管经小孔成像形状

1984年,老山战斗中,新兵张忠顺与大部队走散,却一点不慌张,他暗道:“政委说抓三个俘虏立一等功,我也要抓几个俘虏!”张忠顺是解放军40师118团8连的一名新兵。1984年4月,入伍仅两个多月的张忠顺迎来了当兵后的第一次战斗——老山收复战。张忠顺所在的八连是一个传奇连队,当年百团大战时,在山西寿阳反偷袭战中,老八连与日寇展开白刃战,硬是用刺刀消灭了日军一个小分队,还击毙了日军小队长。战后,老八连荣获“白刃格斗英雄连”光荣称号。这样一个传奇连队,平时的军事训练自然十分苛刻,在训练中,张忠顺刻苦,无论是射击、投弹还是拼刺,他都是八连的佼佼者,这就为他创造传奇战绩奠定了基础。开赴老山战场前,政委周忠仕专门向战士们做出了“杀敌立功,多抓俘虏”的指示。他告诉大家:“同志们,在战场上,要多抓俘虏!抓三个俘虏立一等功,抓两个俘虏立二等功,哪怕抓一个俘虏,也能立三等功!”21岁的新兵张忠顺牢牢记住了这番话。老山战斗打响后,作为收复老山的主攻部队之一,八连负责从老山东侧进攻主峰。战斗一打响,八连就一马当先,只用了15分钟就攻克了越军56号阵地,随后,在连长彭燕良的带领下,八连又攻克了54号阵地。张忠顺跟着战友们冲上越军阵地后,发现遍地都是越军尸体,根本分不清是谁打死的。这时候,张忠顺才意识到,原来,活捉敌人比击毙敌人更难,难怪政委说抓三个俘虏可以拿一等功,但击毙三名敌人却不行。还未多想,八连又向50号阵地发起进攻。越军连丢两个阵地,便用火炮在50号阵地编织了一张密集的火网。张忠顺虽然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而且还是第一次参战,却一点都不害怕,已经杀红眼的他,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只见他端着枪,冒死冲向了前方。张忠顺灵活地在炮火中穿插前行,然而,当越军炮火逐渐停息后,他这才发现,他已经和大部队走丢了。尽管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但他知道,这里是敌人的地盘。好在张忠顺艺高人胆大,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观察着四周,看看有没有敌人。突然,张忠顺看到前方有两名越军端着枪猫着腰朝他走来,他本想趁敌人没发现他,直接开枪击毙他们。可他转念一想,抓两个俘虏就可以立二等功,要不,把他们活捉了?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大胆,这可是两名荷枪实弹的越军,稍微不注意,被俘虏的,可就是他张忠顺了。张忠顺在心里又暗自掂量了一下,终决定开枪击伤二人,再将其俘虏。于是,张忠顺悄悄躲到一棵大树后面,举枪对准两名越军的大腿,瞄准后按下扳机,一梭子子弹打过去,两名越军应声倒地。张忠顺见状赶紧冲了过去,一看,两名越军的胸口处鲜血直流,已经没有了气息。眼看到手的二等功就这样没了,张忠顺心里颇为不甘,不过此番击毙两名越军后,他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他决定继续在这片战场上寻找猎物。不久后,在50号阵地和老山主峰的结合部,张忠顺意外发现了一个山洞。直觉告诉张忠顺,里面可能有敌人,他悄悄摸到洞口,用刚学的越语向里面喊话:“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见没有回应,张忠顺朝里面开了几枪,又顺手丢了一枚手榴弹。不一会儿,洞内就走出了一名灰头土脸的越军士兵,他一边咳嗽,一边举手投降,还用蹩脚的汉语大喊:“不要开枪,我投降!”张忠顺大喜,抓了一个俘虏,一个三等功就到手了。这时,他又看了一眼山洞,他感觉里面应该还有越军,他又继续喊话,可张忠顺喊了大半天,山洞里还是没有人走出来。张忠顺一咬牙,押着俘虏就朝山洞走去。这是一个危险的行为,因为在我国西南和越南境内的山洞,大多是喀斯特地貌,经雨水侵蚀后,已经形成了洞连洞、大洞连小洞的奇特地貌。在这样奇特的山洞里,越军很有可能躲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打黑枪。好在张忠顺的运气不错,这个山洞不深,而且里面只有一名腿部受伤、已经失去战斗力的越军。张忠顺上下打量了这名越军,发现他居然带着少尉军衔,这是一名越军军官。张忠顺高兴坏了,抓了两个俘虏,其中一个还是越军少尉,这下子,肯定能拿二等功。不过张忠顺也不敢掉以轻心,他举起枪,让先前被俘的越军背着越军少尉往山下走,走了一段山路后,张忠顺碰到了政委周忠仕。“政委,我抓了两个俘虏。”张忠顺大喊。“哟,不得了哦,好小子,一个新兵居然抓了两个俘虏,我看看,还有一个军官,真是了不起啊,我要为你请功。”周忠仕颇为惊讶,又说:“给我讲讲你抓俘虏的经过。”张忠顺将自己如何走散,又怎么一人击毙两名越军、活捉两个俘虏的经过说了出来。周忠仕根据在张忠顺的口述,特意给他写了一份战报,为他请功。正常来说,张忠顺在战场上抓了两个越军俘虏,可以立二等功。但收复老山战斗结束后,上级在评功时,考虑到张忠顺孤身击毙了两名越军,而且活捉的两名俘虏中有一名越军少尉,这名越军少尉还是我军在老山战斗中抓获的高军衔俘虏,所以上级就破例为张忠顺记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