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史简介(晚清史下载)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20:58:28 浏览
1、晚清史下载

1770年广州的行商们集体成立了一个叫“行佣”的基金,可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很少有关于它的身影,反而外国有许多记载是关于它的,这又是怎么回事?“行佣”中规定:每家行商让出纯利润的10%,而且与这些“公行”有商业来往的外国商人,也必须缴纳货物价值的3%,作为“规礼”,充入总基金池中,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这个基金的作用是为了应付清政府方面层出不穷的“勒索”,因为晚清的财政赤字问题是很严重的,而为了镇压叛乱和减缓其他社会混乱,政府就会要求官员和富商捐款,而此时分摊到行商头上的钱就会由公所基金来出。很快,这个被西方称之为“行贿基金”的制度,就流行开来!《剑桥晚清史》认为“这是大清社会混乱的标志!”《剑桥晚清史》还有这样的记载,1807年到1813年间,经东印度公司查明,基金池中共有498.8万银子的公共支出!这些钱都是用来孝敬清政府的,而那些用来行贿政府官员所花的钱则不在基金负责的范围内,是由行商们自己解决的。在强大而贪婪的权利面前,中外的商人们开始抱团取暖,成立基金用来公共行贿,这种制度在后来不断地扩大,让各方都难以终止了!毕竟进来容易,出去可就难了!

2、晚清史合集

1881年,71岁的左宗棠娶了一位20岁的姑娘为妾,成亲当晚,姑娘坐在床边不停地抹眼泪,左宗棠看出她的不愿,于是,上前跟她说了一句话,没想到,姑娘听完后便扑通一声跪在左宗棠面前,拉着他放声大哭。这位姑娘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名叫章怡,她为何会嫁给左宗棠,左宗棠又对她说了什么,让她放声大哭呢?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长沙,是晚清著名军事家,也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虽然40多岁才步入仕途,可他对晚清的贡献却不容小觑,其中为著名的功绩便是收复新疆。1865年,新疆发生叛乱,中亚浩罕国头目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出兵攻占了新疆大部分地区。而沙俄也不甘落后,出兵侵占了伊犁,新疆岌岌可危。然而,在清廷内部,针对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却发生了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朝廷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务,国家的威胁来自于海上,应该放弃新疆。而左宗棠却认为,新疆是中国西北战略屏障,丢了新疆,中国的战略防线将后撤千里,危及京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新疆。几番争论后,慈禧终决定收复新疆,这大概是她生平做的正确的一个决定了,她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总领新疆军务。领命后的左宗棠,先后做了筹钱,练兵,购买兵器等准备工作,终,他带着6万多兵力,连同自己的棺材,开赴新疆。到了新疆后,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在他的的强大攻势下,阿古柏无处逃窜,选择自己了结,叛乱分子被彻底消灭。随后,左宗棠又集结部队,开向伊犁,沙俄迫于大兵压境,无奈同意将伊犁归还清廷。经过左宗棠的努力,新疆再次回到大清的版图。胜利回朝的那天,慈禧大摆筵席为他接风,并且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珠宝,可是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劳太大,仅仅是金银珠宝恐怕难以服人,到底该赏赐什么呢,慈禧陷入烦恼,皱着眉,不思茶饭,总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吧。这时候,大总管李莲英给慈禧谏言说:“太后何不把章怡姑娘赏赐给左大人,比起金银珠宝,这样的美娇娘也许他更喜欢呢,”说罢,他眼珠子转了转,走近慈禧一步,继续说道:“左大人立了这么大一功,难保他不会有二心,把章怡姑娘派到他身边去,正好也给您做个眼线”。听完李莲英的话,慈禧的眉毛舒展开来,她看着李莲英笑了笑:“还是你有办法”。次日,她就叫来章怡,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她。章怡原本也是一个大家小姐,从小被父母以选妃的标准养着,后来选秀进宫,没被皇上看上,却被慈禧选中,做了她的贴身丫鬟,深得慈禧喜欢。章怡想着,这次没机会,下次一定有机会,就算实在不能成为皇妃,在慈禧身边做个红人也不错,可她万万没想到,慈禧竟然会把她嫁给一个70多岁的老头子,她才刚满20啊,虽然心里1000个不愿意,但她嘴里却不敢说出一个“不”字。于是,慈禧连着金银珠宝,和如花似玉的章怡,一起赏赐给了左宗棠。成婚那天,各路宾客纷纷恭喜左宗棠,说:“大人好福气呀,这把年纪,还能娶上这么年轻貌美的新娘”,左宗棠不说话,只是笑着抱拳回礼。晚上送走宾客后,回到新房,刚走到门口,左宗棠就听到屋内的抽泣声,他推门进去,小姑娘正坐在床头伤心的抹眼泪呢,见他进来,慌忙站起来,胡乱抹了一把眼泪,行礼说:“奴婢这就来伺候您”。左宗棠摆摆手,示意她坐下,然后他也坐下说:“姑娘,我都是半截身子已经入土的人了,哪能玷污你呢,只是太后的命令,不敢违抗,你不用担心,以后,对外,你是我的小妾,对内,你就是我的亲孙女,待我百年后,一定为你寻得一个好人家,让你重新嫁人”。听完左宗棠这番话,章怡早已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扑通一声跪在左宗棠面前,哭着说:“谢谢大人,您的这番恩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从那以后,章怡就竭尽全力的照顾左宗棠的生活,在外人面前,他们是琴瑟和鸣的夫妻,可在家里,所有人都把章怡当小姐对待,左宗棠更是把她当亲孙女疼。1885年,左宗棠逝世,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边,说出他对章怡的安排,并吩咐儿子,一定要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过好下半辈子。儿子点头答应后,左宗棠便安详的闭上了眼睛。@小星与你说故事左宗棠死后,儿子遵照父愿,为章怡物色了一个好人家,让她风风光光的重新嫁人,虽然没有成为皇妃,可是章怡的下半辈子却过得很幸福。她心里一直感念左宗棠的恩情,每年都会在他忌日那天去看他。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不仅事业能力超群,以69岁高龄抬棺出征,收复新疆;而他高尚的道德品质更是值得称赞,面对慈禧送来的美人,他不但没有强迫,还给她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归宿。他既是勇敢无畏的民族英雄,也是浩然正气的正人君子。虽然左宗棠不如其他三位名臣的名气大,但他的人品和功绩一样值得我们称颂,左公千古。 (参考资料:《清史稿》)#晚清史简介#

3、历史上真实的晚清史

【每日一图1403】溥仪《我的前半生》看得比较早了,很多内容都记不清楚了,唯有一点,时代潮流历史大势。现目前研究晚清史和民国史,这本书都是绕不开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具体环境。(2023年02月12日)#晚清史简介#

4、晚清史

1878年,朝廷派崇厚出使沙俄,希望能要回伊犁。崇厚不仅没有要回伊犁,还把伊犁送给了沙俄!左宗棠气的骂娘,69岁的他直接命人给自己打了口棺材,踏上了收复伊犁的路途。左宗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官拜陕甘总督、封疆大吏。1865年,阿古柏在南疆建国称王,之后又不断攻城略地,直到称霸整个新疆。阿古柏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背后的势力。原来,当沙俄看到阿古柏日益强大,也想分一杯羹。抢先在1871年攻占了伊犁,并于1872年与阿古柏签订了《俄阿条约》。一旁的英国也分外眼红,不断地援助阿古柏,并于1874年与阿古柏签订了《英阿条约》。在这期间,左宗棠不断上书想收复新疆,都被打发了回去。直到1875年,光绪帝登基。作为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向皇帝上奏,势要收复新疆。但就在左宗棠上书的次日,东南沿海却传来消息,说台岛被日本侵略了。面对如此“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的境况,收复新疆的问题,在整个清廷争议大。朝廷中竟有人主张,放弃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就是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一日早朝,李鸿章上奏说:“新疆地处偏僻,所到之处都是荒漠,土地贫瘠,人更是少。既不能带来丰厚税收,还要让国家贴钱养活。”左宗棠听后,立马站出来说“天山南北两路,粮食瓜果数不胜数,牲畜牧马更是成群结队,还有不少的金银铜铁玉石矿,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这时一旁的海防派有人说“臣觉得左中堂说的有理,现在海上军事这么紧张,东南沿海离京师又近,如果海域这边丢失了,那京师可就危险了。而新疆却在边塞,离京师尚远,失了对我们影响并不大。”左宗棠立马回怼道“如果不收新疆,会让列强觉得我们软弱可欺,他们还会趁势进攻蒙古、边藏、青海、西南等地。只有新疆保住了,蒙古才能不受侵占,蒙古保住了,京师自然就保全了。”“所以时事之宜筹,漠谋之宜定者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说罢,受到一众大臣的赞许。军机大臣文祥大为感动,他站出来说“左公说的不无道理,从长远来看,新疆如果丢失,对整个国家影响重大。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李鸿章听完说“说得倒好,现在国力微弱,而今海疆边疆都已告急,你拿什么支撑西征的费用?”这时西太后慈禧问左宗棠“此次西行,需要多少经费?”左宗棠答“臣仔细算过,大概需要3000万两。”慈禧说“是这,让户部从海防建设的费用里,给你匀200万两。各省再交点协饷,总共给你500万两。剩下的再想办法”。左宗棠听罢,一脸无奈。次日,他找到自己的好友“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早年和左宗棠交好,此时在上海金融圈已小有名气。通过胡雪岩的牵线搭桥,1876年,64岁的左宗棠,先后6次向洋人银行,累计借了1375万两白银,又向华商借了846万两白银。据《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记载,从1876—1880年,收复新疆共花费5230万两白银,平均每年要用1000多万两。经费搞定后,接着是兵器。左宗棠向洋人买、找朝廷要,终于弄到了来瑟枪和克虏伯大炮。一切准备就绪,左宗棠带着6万名精壮士兵,以及5000辆大车,近30000峰骆驼和5500匹骡马,踏上了西去的征途。1878年1月,称霸新疆12年的阿古柏势力终于被消灭,新疆再一次光复。虽然阿古柏被全歼,但伊犁却被沙俄所占。沙俄的说法是“代清朝占领伊犁”,一旦清军收复南疆,北疆就立刻归还。1878年10月,朝廷派崇厚出使沙俄,希望能要回伊犁。崇厚不仅没有要回伊犁,还把伊犁送给了他们!而这一切,朝廷根本就不知道。回到国的崇厚被判斩监候,之后的他用30万买回了自己一条命。随后,大清又派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出使沙俄。为了给曾纪泽谈判加码,69岁的左宗棠,命人给自己打了一口棺材。带着棺材,他再一次踏上了西征的路途。据史料记载,从酒泉到哈密的路上,左宗棠一路都带着棺材。由于年迈,身体每况愈下的他早已不适合远征。但一想到伊犁,他视死如归。1881年2月,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伊犁几乎绝大部分土地被收回,只是又多赔偿了400万两白银。虽然这也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但在当时,却已是很好的结果了。1884年,新疆建省,刘锦棠出任新疆巡抚,乌鲁木奇从此成了新疆的省会。@慧叶说文史这次战役,几乎是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没有左宗棠的坚持,就没有新疆的光复。就凭这点,他足以配得上“左公千古”的美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左公力挽狂澜地收复新疆,说不定甘肃、宁夏和陕西都会成为“他国”。边藏和青海更是岌岌可危,所谓“唇亡齿寒”不无道理。由此可见,左公收复的可不仅仅是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5、晚清史专家

李鸿章曾与俄国人共进晚餐,饭后悠闲地抽着烟。这时旁边的俄国高官叹了口气说:“难怪大清输了!”"为什么俄罗斯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要从李鸿章抽烟的细节说起。这位俄罗斯高级官员的名字是谢尔盖·尤里耶维奇·威特。他很了解李鸿章,知道清朝的官员都喜欢排场,于是邀请李鸿章在豪华的餐厅享用了一顿美餐。由于各方面招待周到,李鸿章与他们相谈甚欢,气氛愉快。饭后,维克托问李鸿章要不要抽烟。李鸿章的烟是清末流行的水烟。上至慈禧老佛爷,下至稍微富裕的人,几乎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会抽上几口烟,缓解一下疲劳。李鸿章也不例外,但他不需要亲自动手。只见李鸿章向随从使眼色,随从立刻恭敬地端上一个银托盘。托盘上放着一个精致的水烟袋,另一个服务员把一个装满烟丝的烟嘴送到李鸿章的嘴边。随后另一名侍从点燃烟丝,一人半跪不动,小心翼翼地服侍李鸿章抽烟。而李鸿章可以心满意足的享受,不用动手。这件事从清政府封建思想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正是这种自成一体的做法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曾几何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强国,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了呢?其实早在乾隆执政的时候,清朝统治的封建社会就在衰落。清朝是一个合格的封建社会,但也是一个禁锢人民思想严重的朝代。宋代通过重文抑武来解决武装割据的问题。明朝中后期,由于八旗制度的补充,军官地位低下导致的军队战斗力不足在清朝得到了解决。元代的行省制度有效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明代的巡抚制度进一步统一了地方事务,地方分裂的倾向受到官僚制度的有效制约。皇权和官僚利益的分配,经过明朝的内阁,康熙时代的尚书房,雍正时代的兵部,皇权逐渐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明朝的一次鞭策改革,雍正借鉴后,开始将粮食散入亩,税制彻底建立。科举制度,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乾隆四百余次,使清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实现了君主专制。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社会,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直到清朝才完全建立起来。清朝政治制度的彻底胜利,是以牺牲政治、文化、经济的多样性为代价的。缺乏多样性将会巩固政权,使其难以适应和应对变化。对内,清朝的政治制度已经脱离了实际的经济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突飞猛进,清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清朝的政治制度仍然在历史惯性中发展,制度已经脱离了实际的经济状况。对外,其实清朝统治者早就预见到了西方的崛起,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选择了无视。事实上,即使他们主动推动变革,也面临着没有依靠实力的尴尬局面。正是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推动改变就相当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做鸵鸟。也许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因为封建社会无法改变,只能被外界打破,而谢尔盖·尤里耶维奇·威特,看着还保留着封建社会传统的李鸿章,明白了清朝与西方世界相比已经落后太多,所以才会一次次失败,直到彻底灭亡。这就像当年英国使者带着各种高级礼物去见乾隆,但乾隆还是因为英国使者不肯给自己下跪而生气。这样一个只看到权利,看不到发展的王朝,无论如何也不会在永强中走下去。

6、晚清史视频

“剑桥中国史”丛书共16卷,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已出版11卷。包括:《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上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

7、中国晚清史解读

这套《杜凤治日记》犹豫要不要入手。如果是研究晚清史的人,这套书还是不要错过。

8、剑桥中国晚清史作者简介

晚清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国禁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