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碑简介(撰碑是什么意思)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01:11:53 浏览
1、撰碑是什么意思

山亭有一块记录“剿匪”的刻石梅花山石刻位于山亭区徐庄镇驻地东梅花山南面的悬崖下,它长约12米,宽约3.5米,重约百吨,在上面并排雕刻了两块碑文,东面长文是《滕县县长赵景文暨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纪恩碑》,欧体楷书,约700余字,为“清优廪贡生、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周文峰书,“前滕县教育局局长王宜齐”撰;西面为黄以元书《后来其苏》碑,正体楷书,标准的“黄体”,共有200字,书写、雕刻年代均为“中华民国廿一年仲春”即公元1932年春天。 主要记述时任滕县县长赵景文和乡贤黄馥棠组织剿匪及筹款赈灾的经过。

2、著名碑记

元世祖平云南碑居然可以入药苍山中和峰下的三月街上,伫立着迄今已七百余年的“元世祖平云南碑”(立于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迄今在大理地区发现的大理石制品中年代较早、体积较大、研究云南元代历史和大理石开发利用史的重要实物遗存。碑额由一整块云灰大理石雕刻而成,体积在一立方米左右,重量约三吨,正面雕二龙戏珠图案及“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八个字,背面刻有三方佛像,图案、线条、字迹仍清晰可辨,栩栩如生。碑身由青石雕刻而成,高230厘米,宽115厘米,厚约55厘米。在元代,能把体积如此巨大的大理石碑额靠人力从山上开采搬运至三月街,并且雕刻加工成碑额,意味着元代使用大理石制做碑刻的开采和加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元世祖平云南碑》,立在云南省大理县城西北所谓世祖驻跸处,碑分上下二石,碑阳第一石三十行,共478字;第二石二十八行,共552字,共计1030字,楷书。碑阴原有职官题名,但残湖过甚,不可识读。第一石高三尺四寸,宽五尺四寸,第二石高四尺二寸,宽五尺四寸。立碑确切年月,尚未考定,因碑文末题“元宪二年,仲春月,黄道吉旦。”然元代并无“元宪”年号,碑文说:“大德八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言:‘所领云南,地据徼外,历世所不能臣。先皇帝天戈一麾,无思不服。今其民衣被皇明,同于方夏,幼长少老,怡怡熙熙,皆自亡其往陋,非我神武不杀之恩不及此,惟点苍之山尝驻跸焉。若纪圣功,刻石其工,使臣民永永瞻仰,于事为宜’。制曰:‘可’。以命词臣程文海,再拜稽首而言曰”云云。《元史·程巨夫传》则作大德十年命巨夫撰文,所记年代互异,未知孰是。然撰碑题名程文海,则可知碑当立于大德十一年五月前,是没有问题的,因大徳十—年五月武宗海山即位,改元至大,“海”字的避讳,当在此以后。而碑文仍作程文海,未作程巨夫,是尚未避讳,故可知碑当立于大德十一年五月之前。胡蔚本《南诏野史》段庆传下称大德八年立平云南碑于苍山,乃据碑文为说,并无他证。至于碑末何以系“元宪二年”?确为一大难题,颇疑是否因碑文中有“宪庙践祚之二年”出师伐大理之语,遂以此年落款?过去大理地区长期流行一种迷传,认为古碑上的文字可以医病,所以病家往往刮削古碑上的文字以当药服,因此许多古代碑文被刮削殆尽,元《世祖平云南碑》亦无例外。按此碑在云南省志书中,(景泰)《云南图径志书》有著录。石画记坚持原创,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3、读碑简介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赵孟頫楷书经典。《三门记》为元代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撰额。原碑在近代被毁,1990年重新仿刻成碑。

4、修建碑记

此碑碑文《孝经》为文帝孔子所撰,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和书写,唐肃宗李亨题写碑额,集“三帝”人文于一身,被誉为“西安碑林第一碑”。请欣赏。

5、各类碑记

按志料,明朝我们辛集市有西吕村王家(王骥一脉)、旧城王家(王文一脉)、良马耿家(耿启一脉)、柳科贾家(贾俊一脉)四大家,当然,旧城的李家(李世洽为代表)兴起还略晚,未列。社会常谓之辛集马、礼灿温、柳科贾、小章孙则从家族人丁兴旺角度另有定义。但无论如何定义,贾家都绕不开。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为明之“一尚书、三进士”,尚书指的是明朝的由举人身份出任六部的太子少保、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工部尚书贾俊,俊字廷杰,以镇宁夏七载任工部,在宁夏贺兰山一带修明长城,至今屹立,《明史》称赞他:望孚朝野。《国朝献徴录》称赞他:清慎俭约,始终不渝,无愧大臣。其逝后之神道碑由明朝著名文人李东阳撰碑。其子孙中进士者先有贾道、贾运兄弟二人,贾道为正德甲戌科进士,任户部主事,《明史》赞其:居官峻洁。贾运为正德戊辰科进士,历任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副史,《嘉行录》有传专赞贾运,赞其不弃盲妻,终不纳妾,以累德得贵子。此贵子即贾衡,衡字守准,号平轩,晚号鹿岩山人,嘉靖丁末科进士,任河南按察司佥事,以得罪严世蕃落职回乡,优游故里,享寿八十有三,逝于束鹿岩(旧城镇三丘村)。一个家族如此昌盛,德行、努力、理念、学问,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6、撰碑的释义

【古刹寻踪22】南京碧峰寺,在旧都城聚宝门西南三里,今雨花台区雨花西路130号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内。吴嘉禾四年(235)有僧创室于此,名瑞相院,久废。明洪武五年(1372)敕工部督工重建,以居金碧峰禅师,赐碧峰寺额,黄谦书额,宋濂撰碑。有金刚殿三楹,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五楹,僧院五房,石塔一座,基址一百亩。禅院有毗卢阁三楹,华严楼五楹,伽蓝殿三楹,祖师殿三楹,斋堂三楹,禅堂五楹,厨库茶寮七楹,田地四亩七分,房九间。清顺治十三年(1656)翰林邓旭重修,建华严宝阁,有碑记。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为碧峰寺小学。1965年犹存三门、金刚殿、两侧厢房,1983年翻建新校,皆拆毁,仅假山石刻‘碧峰’二字清晰可辨。#撰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