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军有点乱啦!北魏古都位置在火车站一带,500年前是明朝不是都城,位置就在现在的古城内。明朝大将徐达建的古城能搬走。#北魏都城简介#
2、洛阳北魏都城六朝建康城对北魏洛阳城和隋大兴城的启发在南北政权的漫长对峙中,建康城与洛阳城两个都城的规划思想是相互渗透的。东晋时期,建康城以魏晋洛阳城为“理想城”而修建,到南朝时期建康城反而成为北魏洛阳城的重要蓝本,进而影响了后来隋大兴城的规划。北魏孝文帝在营建洛阳城之前,曾亲遣北魏著名建筑家、画家蒋少游出使南朝齐,秘密观察建康都城的营造法式,后又依据少游摹写的图画在魏都平城进行了实践。《南齐书》记载:“(南齐永明)九年(491年),遣使李道固、蒋少游报使。少游有机巧,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魏晋的基础上营建新都。何炳棣曾总结过北魏洛阳城的三项特征:“一是单一宫城制的成熟,二是城区轴心原则的确立,三是计划里坊制的始创[。”对于前者,魏晋洛阳城已有“单一宫城”的规制,只是魏晋时属于宫苑单位在形态上的独立,北魏时则发展为宫城、都城、外郭三垣环套结构的“单一宫城制”,与建康城相似,因是承袭西晋旧制的同时,汲取了建康城的创新之处。对于后者,北魏洛阳城的里坊制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的规划,可视为始创,且建康城因地形岗阜隐现,道路纤徐委曲,里坊的规划应当不如北魏洛阳城的整齐划一。后,观察北魏城区轴心的营建,可发现其在中轴线节奏与“T”形轴线骨架的设计上,出现了西晋以前未曾有的特征,但与建康城极其相似,并延续于隋大兴城之中,故推断建康城应是此种轴心设计的由蒙昧到精巧的关键。一是通过赋予宫城前轴线以韵律感,来烘托宫城的核心位置。建康宫前自望国门到大司马门的轴线长达9里,依据其设计节奏可分为三段:第一部分是秦淮河以南的“望国门-朱雀门”段,为轴线的“开端”,风水形峦,曲水来潮;第二部分是“朱雀门(亦是朱雀航所在)-宣阳门”段,为轴线的“高潮”,热闹繁华;第三部分是“宣阳门-大司马门”段,为轴线的“尾声”,恢弘而庄重,尽头是肃穆的宫廷前区,《吴都赋》中描绘其景象为“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梁武帝在大司马门外立神龙、仁虎双阙,极大地增加了宫廷的壮观与气势。三段轴线分别长为2里、5里、2里。北魏洛阳城正殿太极殿前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太极殿前自阊阖门到开合门的轴线长达13里,亦分为三段:第一部分是洛水以南的“圜丘-永桥”段;第二部分是“永桥-宣阳门”段;第三部分是“宣阳门-阊阖门”段,即铜驼街,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铜驼街西侧有太社、右卫府等衙府,东侧有太庙、左卫府等官署,林立对称的宫室,增加了铜驼街的威严壮观。三段轴线分别长为5里、4里、5里。隋大兴殿以南的中轴线也吸取六朝建康城与北魏洛阳城的经验,将其分为“明德门-大兴善寺”、“大兴善寺-朱雀门”、“朱雀门-昭阳门”三段。且三个都城的殿前中轴线在长度上有着类似的比例关系。二是东西、南北轴线确立了“T”形轴线骨架,以进一步强调宫城居于城“中”。早在孙吴时期,建业城就有清晰的南北轴线,至东晋咸和年间,宫城北移,南北轴线被确立为东吴时期的苑路,同时大司马门外又发展出东西轴线,由西明门迄于建春门,即东西横街所在。北魏洛阳城以铜驼街为南北轴线,连接西阳门和东阳门的御道是都城的东西轴线,将都城划分为以北的宫苑区和以南的官署邸宅区。隋大兴城中延续了这种宫前“T”形轴线骨架,以承天门街为南北轴线,以安福门与延喜门连线为东西轴线。#北魏都城简介#
3、北魏都城邺城大同在北魏时期是首都,但终因冬天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失去了都城。[捂脸]
4、北魏都城盛乐圆方方圆,天下大同(晋北之旅)大同 , 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东连上古( 河北 宣化 ),可以进入华北大平原,西接黄河 ,南达并( 太原 )恒,北控沙漠,居住边隅之要塞,京师之幡屏。鲜卑拓跋氏从内蒙呼和浩特的盛乐( 和林格尔 )于398年迁都至平城(大同),至此, 大同做了96年的北魏都城。诸子百家中儒家所追求的高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 大同世界”,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实现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 大同社会”。而北魏的孝文帝也有这样的追求,所以……他迁都洛阳了到了云冈石窟之后,首先,等开门……7点半到达,但是景区8点半才开门。在大雄宝殿等地不要逗留太长时间,直奔石窟。第一窟与第二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中央一方柱,四面凿佛龛,龛内塑有雕像同属于云冈石窟中期开凿,说到这里,北魏开凿石窟是从北魏和平元年开始,到北魏正光五年才结束,历时70余年,开凿年代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1至13窟大致是中期为主。是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凿的,所以也叫“孝文石窟”。塔柱南面下层雕刻着释迦、多宝佛,上层雕刻的是三世佛。塔与壁都是独立修建在洞窟中央,塔柱上面与顶相接,四面与窟室四壁平行,中间还有可绕塔礼佛的通道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第五窟,也叫大像窟,这里的主要造像是“三世佛”,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中间主尊坐佛是释迦牟尼佛,佛像的右侧为未来佛,左侧为过去佛。主尊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中高的造像,膝上可容120人,一只脚可站12人。万佛洞,窟内雕满了小佛坐像,佛像数量近千,源于“三劫三世千佛”,佛教文化将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称为“三劫”,每一劫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众生。象征着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不仅排列有序,而且构图严谨。立佛洞,由昙曜高僧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正中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是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立三佛洞,主像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众弟子都是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白佛爷洞,高13.7米,有一座5层小楼高。这座佛像本来也是深藏在洞窟里面的,后来因洞窟崩塌而使大佛暴露在露天下,因而被人们称为露天大佛。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外形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就像是一位阅尽沧桑、雄才大略的长者,在阳光下俯视人间,既有佛教慈悲为怀的悲悯感,也有君临天下的帝皇之气。云冈石窟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精彩纷呈,也有助于理解历史变迁和佛道盛衰变化走向。
5、呼市北魏都城北魏原来都城在平成(大同),北魏孝文帝为了彻底改革,硬是迁都到了洛阳,贵们无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年夏天都要会大同避暑。孝文帝死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也就是后来的北齐北周。终还是留在大同的北周,被舅父杨坚统一了隋朝统一了江山。而杨广和李渊还是表兄弟,俩人的老婆都是独孤信的女儿。
6、北魏都城冰山明朝的大同,不说不知道的那些事大同以北魏都城,辽金的陪都而闻名于世!大家对大同的历史多从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北魏时期的建筑开始了解。实际大同在明朝也辉煌。大同在明朝城市地位极高,简直是除了北京城就属大同城了,为啥这样说?大家去了看了九龙壁了吧?知道九龙壁前的代王府了吧?大家也登过大同城墙了吧?为啥大同城墙比西安城墙都高?大家听我慢慢道来。大同的城墙是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的,这个徐达大家知道,可你们知道她女儿是谁吗?正是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皇后!你想皇帝的老丈人在大同镇守,大同城能修建的档次低了吗?第二个原因,永乐皇帝的亲弟弟朱桂就分藩在大同,命名为代王,这个代王和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关系特别好,哥哥当皇帝也有兄弟的功劳,朱棣当皇帝后这个代王兄弟也不觊觎哥哥的皇位,但是也想在大同过一把瘾。于是在大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代王府和九龙壁,现在的游客到大同就能看到这些古迹,看到九龙壁的龙爪是四个趾的吧?为啥呢?大家想想。所以在明朝,大同就是皇亲国戚!明天我给大家讲讲明朝另一个正德皇帝游龙戏凤的故事,讲讲我们大同的凤临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