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牛简介(打春牛的过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04:26:46 浏览
1、打春牛的过程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今天是大年初四三羊开泰,正好也赶上了立春,在古时候,也把立春视为岁首,认为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经开启了。在传统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人们还将有“双立春”的农历年视为大吉年份。对于这么重要的日子,很多地方都有“迎春”民俗活动和禁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很多地方都有在立春到来时 “迎春、咬春、抢春以及打春牛”一说。一般迎春是在立春的当天进行的活动,提前在选好的风水宝地上搭一间“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建在交通便利,便于人们聚集的地方,四周插满彩旗。到了历书标志的春来时刻,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就抬上“春官”,开始游行撒春。队伍中并有身穿马褂长袍的报子,马弁坐在两个人抬起的独木杠子边走边演戏,打混逗趣,引人大笑不已。后迎春的人群一起来到春棚,迎喜迎春。打春牛是指在立春这一天,村民用鞭子抽打提前用泥塑造的春牛,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再将土牛打碎,村民们抢土块也叫做抢春了。在立春这一天,很多地方有吃萝卜或者吃春卷,吃春饼的习俗,也被叫做咬春。很多地方也有戴“春鸡”一说,长辈们把提前用五颜六色的布缝的大公鸡,头一晚给孩子们缝在衣服胳膊上,表示“春鸡(吉)”。很多地方对于打春也会有很多的禁忌:例如:立春不看病,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其实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如果是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还有,立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在古人的眼里也许头发就像小草,在立春回暖的时候,草木刚刚出生,这时候如果去损害,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的道理的。也有立春不能躺着一说,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想来应该是春回大地,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也是为新年讨个吉利。立春时还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古人也是喜欢和和美美,不愿在新的开始时做口舌之争的。新的一年要有新的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顺顺利利,幸福安康。也有的地方有“立春莫搬迁”一说。也许是因为这时候,节气交接,气息驳杂,不适宜搬迁,而且还是一年之始,不宜动荡。你的家乡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迎春活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是捧书者羽蒙,请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美丽的世界。

2、打春牛技巧

【又是一年春好日】今天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古籍《群芳谱》讲:“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从立春时节开始,春风送暖,大地解冻,一切都是万物生长的前奏。一年之计在于春,天地立春,人效法天地,立德,以回升自身的阳气;立命,以摆正身心;立下一年好光景,立下一年的精气神!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立春有以下民俗:游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咬春: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送春牛:送春牛的民俗,源于这种古老的迎春仪式。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演绎成送春牛图的形式,即在立春前后,由"春倌"(送春牛的人)拿着木刻版印的春牛图逐村逐户唱送。打春牛: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古人云,春应在肝。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本季节,还要为下一季节打好基础。春在自然界主东方,属木主风,在人体主肝,肝气自然旺于春季,春季养生不得当,则会损伤肝气,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会出现心火不足,心火不足则寒水便来侮之,于是便会发生寒性病变。“肝属木,应于春季”,肝气通达,身体才会轻松、精力充沛;肝气受损,人很容易出现疲劳困倦、眼干目涩等不适。因此,春季首先要让肝“休息”好,过度劳累会严重耗损气血,直接影响肝藏血的功能。“人卧则血归于肝”,在此时提倡早睡早起,规律起居,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时前上床。春气通肝,人体内的阳气升发,皮肤进一步开泄,我们的肝脏也更加活跃。睡前泡浴可以让身体处于一个温和的环境中,使得气血运行加快,协助肝气疏通,还能显著改良睡眠状态。春天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从未改变的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让年华空流转。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谋划未来,共同努力吧!

3、打春牛的事

话说汀州立春“打春牛”大美长汀 2023-02-04 12:02 发表于福建立春话说汀州立春“打春牛”张鸿祥“打春牛”也称为“鞭春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习俗虽由官府倡导,由于它具有浓厚的鼓励农耕和劝农的文化内涵,所以一直受到人们和民俗学研究者的肯定。“打春牛”习俗源远流长,历史上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意味着新一年农耕的开始,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据载,从周朝开始,朝廷就举行迎春典礼,倡导农事。唐代开始出现在立春之日鞭春习俗,以表达迎春的意愿,鞭春成为国家迎春礼仪的中心内容。到了明代,从京城到地方府县,立春之日官员都要隆重举行迎春、鞭春的仪式,府县官吏都要穿上官服,举行祭祀,用彩杖鞭打春牛三下,以表示官府倡导农耕之意。“打春牛”从此成为一项固定的习俗延续下来。到了民国时期,因为改行公历,官方立春迎春祭仪,也就逐渐停止。汀城是汀州府治所在地,有关的祭祀礼仪比一般县份更为讲究。从明清时期开始,就由官府倡导于立春之日举行“打春牛”活动。在长汀,“打春牛”是汀城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有数百年历史。汀州“打春牛”民俗活动在汀州同庆寺举行,同庆寺位于汀州城宝珠门外罗坊村。同庆寺门外有一个宽阔的空坪,寺庙的周围是罗坊村的大片农田,因而在这里举行“打春牛”活动,是个十分理想的地方。立春当天的上午,汀州府和长汀县的官员都要整肃衣冠、穿戴整齐,由衙役们挑着香烛、供品,他们分别从汀州府衙和长汀县衙出发,从汀州南大街出宝珠门,向同庆寺逶迤而来。此时,城里的商贾、百姓,也成群结队跟随官员前来观看迎春仪式和“打春牛”活动。罗坊村的村民更是早早等候在此,同庆寺门外人山人海,挤得黑压压一片。“打春牛”仪式开始前,要先举行迎春仪式,汀州府和长汀县的官员由“春官”带领,鱼贯进入同庆寺内迎春堂,百姓们也随后跟着进入同庆寺迎春堂。所谓“春官”其实他并不是官员,而是长汀县城的礼生,迎春仪式和“打春牛”活动由他主持。“春官”身穿大红长袍,披上红绸彩带,头戴礼帽。进入同庆寺迎春堂后,“春官”先在神龛上烧香燃烛,汀州府和长汀县官员先行叩拜,随后百姓们轮番上前叩拜。叩拜结束后,“春官”带领官员和百姓们来到同庆寺门外。这时,“春官”指挥着百姓们向四周散开,中间形成一个大空坪。众人肃静下来后,“春官”面对苍天抑扬顿挫地高声诵读祭文,祭文诵读毕,“春官”率领一众官民向苍天三叩头,这就是迎春仪式。迎春仪式结束后,便是“打春牛”了。“打春牛”活动所用的牛,是向罗坊农户家借来的一头温驯成年大黄牛,牛头上披上大红绸布,用竹篾做了一个象征性的犁。“春官”扶着犁赶着牛,用牛鞭在牛背上轻轻地鞭打一下,拖长声音大声念道:“一鞭风调雨顺——!”众人跟着高声呼应道:“一鞭风调雨顺——!”“春官”又用牛鞭轻轻地在牛背上鞭打一下,大声念道:“二鞭五谷丰登——!”众人又跟着高声呼应道:“二鞭五谷丰登——!”“春官”再次用牛鞭轻轻地在牛背上鞭打一下,大声念道:“三鞭国泰民安——!”众人又跟着高声呼应道:“三鞭国泰民安——!”三鞭打完,“春官”向众人稽首叩谢,接着牵着牛绕场一周。此时人们纷纷燃放炮竹,霎时鞭炮齐鸣,同庆寺烟雾缭绕,天地一派祥和,在场的人们纷纷向罗坊村农民恭贺取得好收成。随后,官员们在衙役的带领下返回衙门,民众散去,“打春牛”活动即告结束。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春官”在“打春牛”活动中,官府无需向他支付银饷,但是在立春这一天,他会披红挂彩在汀州城内向各商店、住户派送“春纸”。所谓春纸,这是一张长方形的黄丹色纸,中间竖着印着大红色的“财源广进春”字样,两边是双龙戏珠花边。人们在接春时将这张春纸贴于供桌前,是一种迎春吉祥的象征。这种“春纸”纸马店里也有购买,每张一文钱。但是由“春官”送来的春纸,无论商店还是百姓家,都会多给他几文,这个就是“春官”的收入了。

4、打春牛资料

立春是新年伊始,标志着新年的轮回,也意味着一年四季将由此开启。在西周的时候,春天到了,为了提醒农夫不耽误春耕,皇上就带头迎接春神了。在先秦,皇上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在东汉时,就隆重了,皇上是坐着青色的车,举着旗帜,到东郊祭祀,百姓就开始迎接一位穿青衣戴青帽的春神。在唐代时,立春的第五天叫“春社”,是热闹的一天,朝廷要办宴会给大臣赏赐,百姓杀牛宰羊祭祖。在宋代的时候,各地官府要把各地农具送到宫里,用木杖击打春牛三下。在明清时,就更隆重了,皇上和各地官员赶牛扶犁作秀,老人小孩咬春即吃春卷和春饼,女人戴春即戴上燕子蝴蝶等头饰,男人鞭春即打春牛。说到打春牛,特别有趣。古代是立春的前一天,就有各地官员换上青素的衣服,聚集到郊外,焚香磕头,供桌前放一个土做的牛,有一个人扮演“句芒神”,用鞭子鞭打这个牛,这就叫打春牛,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打春牛是一年当中特别有意义的民俗活动。以前没有挂历,就算有农民也看不懂,为了能使耕种者感受到“立春”的气息,就用了“句芒神”、“鞭春牛”来吸引百姓的注意,从而起到宣传的作用,及时开始忙农活,耕田种地。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即使已经没有了打春牛的习惯,但是迎春仪式还是很隆重。像我们家乡,今天家家户户都瞄准了吉时就放鞭炮,还要去春社上香祭祀,贴春牛图。北方很多地方还流行吃春饼。

5、打春牛流行于哪里

立春,又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在自然界,立春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立春节气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1.卷春。所谓“卷春”就是吃春饼,是人们将烙好的薄饼卷上豆芽、大葱等新鲜青菜以及酱料一起吃,象征着人们要把春天的新鲜气息和力量吃进去,让自己春播、干活的时候,更有干劲。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2.啃春。“啃春”则是啃萝卜,代表着人们为自己打气鼓劲。萝卜脆爽微辣,吃萝卜能顺气、防病,让人们在春天身体更好,更有活力。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一个啃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3.鞭春。“鞭春”俗称“打春牛”,象征着人们鞭策自己要更加上进。“打春牛”是指过去人们在立春这天要折一根柳条,来抽打牛背,让牛在春耕时更卖力。后来许多人家还用柳条来轻轻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进,力争上游。

6、打春牛视频

万物生新意,春盘饼饵香。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据《历书》中说: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也。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春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习俗,颇为讲究。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还有糊春牛、打春牛、咬春、踏春、立春祭等有趣的习俗。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愿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系笑容 #路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