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8年秋夜,萧妃对李密柔情的说道,大人不用客气,说罢一转身,不小心掉落了纱巾,李密赶忙捡起纱巾,萧妃说:大人闻闻,看香不香啊,李密放在鼻尖一闻,说道:你还别说,真香!沁人心脾,让人心动神游啊!萧妃问道:大人可知这手绢儿熏的什么香?李密回答:是松筋软骨香。要闻多了就会把持不住!萧妃冲李密骚媚地说道:大人可真是博学多闻啊,可否告诉我什么叫做把持不住?李密伸手一把抱住了萧妃,来到了床上,萧妃故作反抗挣扎,不一会儿就在床上……第二天早上,李密一边穿衣服一边看着杨广的萧妃,不由得说道:你真美!萧妃不屑:你们男人都一样,搂着人家的时候就山盟海誓甜言蜜语,等穿上衣服把什么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李密表示自己不是一般男人,为了你就是死十次一百次我也心甘情愿,李密说着甜言蜜语把萧妃揽入怀中,这一刻是我李密生平快活的生活,我真是死而无憾。李密走了之后,萧妃穿好衣服,看着懂事的丫鬟,对她说道:这碗里还有半碗燕窝,你喝了吧!丫鬟急忙答谢:多谢娘娘!还沾沾自喜,拿起燕窝就一口闷,味道真不错,然后用袖子擦了擦嘴,突然感觉肚子一针绞痛,不久就倒下了。(待更新)#李密简介资料#
2、李密与萧娘娘“我任农业部长值得骄傲的行动”,罗斯福政府的农业部长华莱士每每演讲时,把常平仓制度视为自己为得意的政绩,这是不是中国对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我先接触粮仓,是在新疆巴里坤的清代粮仓,该粮仓修建于乾隆年间,应该属于皇家粮仓,其性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古人云: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意思是说国库中的存粮若不够吃三年,这个国家就难以称为国家了。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对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粮食存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一、粮仓可以决定战争胜负我熟读隋唐历史,隋大业十三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奇袭洛口仓并占领之后,短短数月,瓦岗军从万余人迅速增至三十万人!后来瓦岗军与王世充对敌时,丢失了洛口仓,数十万瓦岗军一夜崩溃;再后来,李世民牢牢控制了洛口仓,又打下了洛阳城外的回落仓,掐断了洛阳的粮食供应,迫使坐困愁城王世充俯首称臣,奠定了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基础。二、粮仓选址的地理科学性我到访过洛口仓遗址,细心研究了其选址的三大特点:一是地势要高,高地有利于防止内涝;二是粮仓下土质要干燥,这里的黄土干燥厚实,有利于建仓挖窖保存粮食;三是交通,特别是水运要便捷,洛口仓占尽地利,黄河、洛河和大运河在这里连通,江南运来的漕粮储存在这里很方便地运输到东都洛阳和京都长安,还可以通过北面的永济渠直达河北。三、粮仓如何防鼠防火防潮我老家在黄土高原上,十年九旱,粮食都是青黄不接,就这样,人们还是省吃俭用,存储一部分粮食,但是老鼠会祸害一部分,很让人心痛,但是在我印象中好像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当我在到访新疆巴里坤清代粮仓的时候,我向当地管理人员请教这个问题,他解开了这个谜:建筑粮仓时,底部都要铺厚厚的细沙,墙的夹层中也是一样,这样老鼠通过打洞进入粮仓就基本没有可能。我在陕西大荔县看到的丰图义仓,是中国古代粮仓建筑的典范,被慈禧认证的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样在防火上做的很细节:首先丰图义仓位置临近黄河,水源充足,仓城附近还设有一水池,可作为就近水源。第二是内城墙体为粘土砖砌结构,粘土砖能承受800~900℃高温而无明显破坏,这就提高了建筑本身的防火能力。三是采用小仓多室的风格储粮方式,仓房之间以坚硬厚实的墙体相隔,若一层起火也不容易殃及他处。第三是导水隔墙也有防火墙的作用,有许多隔断,一旦起火可以防止火势扩大,易于控制火情。我寻访过洛阳的含嘉仓,了解到古人是这样防潮的,挖好窖坑后要经过以下几道工序:一是加固夯实,用火烘干,二是把草木灰摊在窖底或者铺设红烧土碎块;四是上面铺木板和糠草层,模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一层席子,窖壁也照此办理,这种“席子加糠”法可以使粮食隔湿保温,加上在冬季低温储粮,不仅能够防鼠防盗、防火防潮,而且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四、常平仓贡献的中国智慧诞生于中国汉代的仓储制度,为今日世界经济战略提供了中国智慧。在汉宣帝时,中国正式建立了常平仓制度,粮仓的基本功能是为日常消费储存粮食和在丰年积蓄余粮以备灾荒,也就是说,每当粮食短缺,市场粮价飞涨时,政府就将常平仓的粮食投之于市,不致于“谷贵伤民”,而到谷物丰收,粮价下跌时,政府又通过平价收粮,不致于“谷贱伤农”,起到了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作用。1943年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根据中国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经济学原理》中对中国常平仓制度的介绍中受到启发,制定了美国的一系列法规,将其原理引入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和战争物资的短缺问题,后来华莱士每每演讲时,常把常平仓视为“我任农业部长值得骄傲的行动”。现在通行于全世界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现代社会的农业补贴、石油战略储备等,其观念来源我认为就是我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的延续,比如说宋朝常平仓的粮食储存量大约相当于一年粮食消费量的1/6,大约是16.7%,而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世界各国粮食储备的低要求是17%~18,我想这也许是我国古代人对世界输出的中国智慧吧。
3、李密简介资料及生平事迹被唐肃宗李亨当成救命稻草的那个人叫李泌,这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著名文臣。李泌,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七岁能文,有神童的美誉,他的祖上更是赫赫有名,他的六世祖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他的曾祖一辈也有一位名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由于李泌自幼名声在外,唐玄宗李隆基召见了这位只有七岁的神童。这次召见,李隆基皇帝对李泌印象好,便把李泌介绍给了当时还是忠王的李亨,七岁的李泌与十八岁的李亨的交情从这时便开始了。等李亨成为皇太子时,李泌也长大了,开始给李隆基皇帝上疏言事,这时,李隆基皇帝意识到,该给李泌一个官职了。出乎李隆基皇帝意料的是,李泌居然拒绝当官。李泌态度坚决,李隆基皇帝也不再勉强,便让李泌与李亨皇储结成布衣之交。从此,李亨皇储称呼李泌为“先生”,大事小情都喜欢听一听李泌的建议。李泌与李亨皇储的布衣之交渐入佳境,不料碍了宰相杨国忠的眼。杨国忠看李亨皇储不顺眼,也看李泌不顺眼,找了个机会,杨国忠把李泌贬到了蓟春郡(今湖北省蓟春县),许久之后,李泌才被赦免。这次被贬,让李泌心灰意冷,他索性玩起了归隐,到颍阳当起了隐士。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李泌的隐士生涯还会继续下去,然而安史之乱改变了李泌的生活轨迹。李亨皇储与父皇李隆基在马嵬坡分道扬镳之后,便想起了李泌,他想要成就龙兴大业,此人绝不可少。就这样,李泌被李亨皇帝召唤到了灵武郡,多年老友,异地重逢。李亨皇帝握住李泌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此时的李泌,对于李亨皇帝而言就是一棵救命稻草。李亨皇帝把自己的恩宠一股脑地加到了李泌的头上,出门时两人并辔同行,就寝时对床而眠。不过,李泌深得李亨皇帝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李亨皇帝想任命李泌当中书令。李泌又拒绝了。李泌说:“陛下待我以宾客之礼,这要比宰相尊贵得多,陛下又何必委屈我当宰相呢!”李亨皇帝无奈,只能认可李泌的说法。然而,李亨皇帝的心里始终不踏实,他还是想给李泌盖上一个属于自己的戳。蓄谋已久的李亨皇帝终于找到了机会。有一天,李亨皇帝与李泌一起视察唐军军营,唐军士兵们暗中对两人指指点点:“穿黄衣服的,是圣人(皇帝),穿白衣服的,是山人。”唐军士兵们一边指点,一边疑惑,白衣服山人是干吗的?既不是官员,为什么跟皇上关系那么亲近?既然那么亲近,为什么不当官呢?唐军士兵的窃窃私语很快传到了李亨皇帝耳朵里,李亨皇帝意识到,这里面有文章可做。李亨皇帝对李泌说:“你看,你不穿官服,士兵们都疑惑了。如今艰难之际,朕不敢委屈你做官,你就暂且穿上三品紫袍以消除众人的疑惑吧!”李泌不得已,只能接受三品紫袍。穿上紫袍,李泌按照常规进宫谢恩,这时李亨皇帝又说话了:“既然穿上了紫袍,怎能没有官职呢!”李泌还没有反应过来,李亨皇帝已经从怀中掏出了诏书:任命李泌为侍谋军国(皇家参谋长)、元帅府行军长史(元帅府秘书长)。李泌这才意识到,自己掉李亨皇帝的“陷阱”里了。李泌坚决辞让,李亨皇帝接着游说道:“朕不是逼你当朕的臣属,只是想让你帮我渡过难关。平定叛乱之后,朕任由你当隐士,绝不阻拦。”李亨皇帝推心置腹到了这个地步,李泌不好再推辞,从此便转换身份,当起了李亨皇帝的下属。李泌没有让李亨皇帝失望,他不仅有才气,而且目光长远,能言别人不能言之事,比如皇子的长幼之序。李亨皇帝年长的皇子有才干的有两位,一位是老大广平王李俶,一位是老三建宁王李倓。相比之下,老三李倓的才气、谋略更胜一筹,这一点在马嵬坡前后表现无遗。当时,正是李倓建议父亲李亨皇储从马嵬坡前往灵武郡,而在前往灵武郡的途中,又是李倓组织敢死队,保护李亨一行的安全。时间一长,李倓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李亨皇帝便动了让李倓挂帅东征的念头。李亨皇帝的想法刚一表露,便遭到了李泌的反对:“建宁王确实是元帅之才,然而,广平王却是建宁王的兄长。如果建宁王东征成功,岂不是要逼广平王做吴太伯(自己为了将王位让给弟弟,主动离家出走)吗?”李亨皇帝回应说:“广平王是嫡长子,不需要用元帅来提高身价!”李泌说:“广平王毕竟还没有正式被封为太子。如今天下艰难,大家看重的还是元帅。如果建宁王大功告成,陛下不封建宁王当太子,他手下的将士们也不会答应!本朝太宗、太上皇,不就是好的例证吗?”李泌的眼光的确比一般人长远,别人只看到眼前,他已经看到了若干年之后。现在他把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的恶果摆在李亨皇帝面前,李亨皇帝便不得不重新考虑。
4、李密介绍619年,李密背叛李渊被擒,盛彦师指着李密怒气冲冲问:“皇帝陛下封你为国公,将妹妹嫁给你,又与你兄弟相称,难道你还不满足吗?”李密神气十足说:“我率领瓦岗军逐鹿中原,岂可居于人下!”李密,出身西魏名门,论身世跟李渊不相上下,曾祖父李弼与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北周的八柱国,但是李渊深受杨家重用,继承了父亲唐国公的爵位。而李密则继承了父亲的蒲山郡公爵,落到给杨广当侍卫的地步,然而到了当值时总是东张西望,杨广见到后对宇文述说:“这个小孩左顾右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了。”宇文述觉得李密好歹是柱国后裔,不能这样赶来赶去,话里有话地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聪明,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宿卫是个零碎细小的差事,不是培养贤才之地。”李密听出宇文述的言外之意,高兴地借病辞官,从此隐居专心于学习,经常坐在黄牛背上,悠然自得地阅读《汉书》。有一天,杨素路经李密隐居之处,看见李密正在勤奋读书,拉着马缰追上李密,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自报姓名,当杨素见到他手上的《项羽传》后,对着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加起来都赶不上。”于是,欣喜地将杨玄感介绍给李密,很快李密就杨玄感与结成了挚友,几年后,杨素去世,杨玄感承袭父爵。613年,杨广征讨高句丽,负责监运军需的杨玄感趁此起兵,将李密请来出谋划策,李密献出上策占涿郡,扼临榆关而堵住杨广的西回之路,中策占长安,扼守潼关而用关中对抗杨广,下策攻打洛阳,夺取长安。然而杨玄感选了下策,略胜几战后被赶来的宇文述和来护儿击败,李密便随杨玄感前往潼关撤退,但半路上,杨玄感又不听李密苦劝,非得去攻打弘农宫,结果又被隋军打败,杨玄感自杀,李密被迫逃入潼关,路上被追捕的隋军捉住,准备把他和同伙送给杨广处置,李密急中生智和同伙一起拿出钱财赠送押送官兵,趁着他们松懈,挖墙逃走了,逃到淮阳化名刘智远。待了几个月后,睢阳太守得知刘智远就是李密,就派兵去捉,李密再次逃跑。616年,翟让在瓦岗寨起事,李密便前去投奔,奈何有人知道他是杨玄感的部下,而翟让在属下的怂恿下,将李密关在军中打算杀了他。李密为了活命,通过王伯当献策说:“皇帝征战辽东耗尽精兵,天下百姓怨恨,现在还跑到江南游玩,正是逐鹿中原的大好时机,为何不像汉高祖一样成帝业平定天下?”于是翟让放了李密,派他去游说义军,李密凭口才,一去游说义军就来归降,因此瓦岗军的兵力大增,翟让又听从李密的建议开始攻城略地,皆战皆胜,然而就他们正在得意时,荥阳守将张须陀率军来伐瓦岗。翟让曾经被张须陀打败过,听说张须陀来征讨瓦岗,吓得收包袱打算弃寨逃跑,李密见状,劝阻说:“张须陀有勇无谋,打了几次胜仗就沾沾自喜,你只需大胆摆开阵势,我来替你打败他!”果不其然,张须陀中计被斩杀,翟让就开始让李密领兵作战,由于李密治军有方,总是将得到的赏赐一点不留分发给属下,因此士气高昂,屡战屡胜,翟让便觉得自己的能力和谋略远远不如李密,就主动把首领之位让给了他。但翟让的属下不肯服李密,经常在翟让耳边劝其夺回兵权,统领瓦岗,连哥哥翟弘也劝他说:“在瓦岗你的功劳大,皇帝只能由我们自己做,怎能送给别人!你要是做不了就可以由我来做。”李密得知此事极为气愤,以献弓为由邀请翟让和他的手下来赴宴,趁着翟让不备将其一刀砍死,又砍伤了他的虎将徐世勣,而单雄信跪地求饶,李密并没有杀他们,在兼并翟让的部众后,都分给了徐世勣和单雄信。之后,李密在仓城打败了偷袭的王世充,又在洛阳城附近打败韦津将其生擒,无数的郡县因而表示愿意归附,夏王窦建德等人趁此劝李密称帝,连李密的手下也劝他,李密拒绝说:“没有平定洛阳之前,不能谈这件事。”618年,杨广在江都被杀,王世充立越王杨侗为帝,占据洛阳,李渊则立代王杨侑为帝,占据长安。当时,杨侗对王世充不满,为了能除去王世充,便秘密招降李密封为魏国公,并对李密声称只要平定了宇文化及,就让他来洛阳辅政。李密接受杨侗的册封,带兵打败了在黎阳的宇文化及,而王世充就趁此在洛水架上了浮桥,准备攻打疲惫的李密,此时的瓦岗军中因李密骄傲,有功不赏而离心离德,又不听裴仁基攻打洛阳的建议,终在邙山被王世充打败。于是,李密带着王伯当和两万兵降李渊,李渊封李密为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他,又称他为弟,李密却不甘居于人下而和王伯当叛唐,结果被熊州副将盛彦师生擒斩首,年仅三十七岁。李密曾离成功无限接近,如果按自己的策略抢先占得关中,或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这天下可能就没李渊什么事了。
5、隋朝李密生平简介一个放牛娃,读了几天书,就想当皇帝,真是有点痴人说梦。此人就是李密。那李密和差点改写历史有和关系呢?这就要从他小时候爱读书说起了。一次他去放牛,要读的书很多,李密就把书都挂在了牛角上。他一手牵牛,一手翻书,看得很是入迷。隋朝大人物杨素看见了这一幕,走上去一聊。哎呀,不得了,和学霸聊天就是爽歪歪啊。杨素就把李密介绍给了自己儿子杨玄感,让学霸帮扶下学渣,李密就当起了陪读。经年累月,李密和杨玄感积累起了深厚的友谊,人到中年时,杨玄感有事,需要李密两肋插刀了。话说隋炀帝说过:“要不是杨素死得早,杨家迟早会被灭族的”,这话从皇帝口中一出,是很危险的。杨玄感害怕被皇帝灭族,就打算先发制人,他找到了李密,请他帮忙想办法。李密立马为他制定了三个计策,助他推翻隋朝:上策,趁着外战,从背后袭击隋炀帝,轻松擒获皇帝;中策:攻取长安,占据要领地势,和隋炀帝对着干仗;下策:攻打洛阳,听天由命,也可能自取灭亡。政策很好,可惜遇到了猪队友,杨玄感贪图小财,胸无大志,终究还是被隋军围攻,成了阶下囚,李密也被牵连其中。好在李密心眼多,把随身带的钱都送给了押送他们的官爷。李密趁机逃脱了,并走上瓦岗寨,靠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笼络人心的手段,他成立了瓦岗军。瓦岗军中的翟让确实是条汉子,懂得分寸,把领导权给了李密,让他做了“魏公”。自此,李密积攒了路人缘,结交了程咬金和秦琼。按理说,李密做了瓦岗军的头领,此时有人有势,是可以推翻隋朝统治的。然而在有利的时机下,他脑子一热,竟然要率军去攻打洛阳,结果可想而知,一败涂地。战败后不得已,李密抱着极大的期待去投奔李渊,认为可以捞个大官当。可是现实啪啪打脸,李渊给他开了个空头支票,转过头就把他“咔嚓”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世民结束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开启了新时代。其实杨玄感、李密在李渊之前的计策都是可行,可惜两个人都没有足够智慧执行,而被李世民夺得先机,一举灭掉了隋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不是留给没头脑的人。杨玄感、李密有计策,没决心和决断力,只落得身死人手。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呢! #李密简介资料#
6、唐李密简介唐朝武德元年,李密兵败隋朝东都王世充,投奔曾经的“小弟”李渊。李渊派出使者隆重迎接,并做媒将自己的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李密大喜,对其左右跟随说:“李渊岂不给我一个宰相当当?”几天后,李渊却仅仅封他为管理宫廷膳食的部长。李密,字玄邃,是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瓦岗军首领。李密从小志向远大,文武双全,喜读《兵书》。李密能够成为隋末唐初群雄之一,离不开三个人。一个是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年,李密凭借父亲在隋朝的影响力,谋得一份左亲卫府大都督、千牛备身的差事,也就是宫中禁军。一天李密正在当差,恰巧杨广从其身边走过,杨广发现他的眼神异于常人,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做侍从,让杨广感到不安,便炒了李密的鱿鱼。李密从此与仕途绝缘,遂专心致志读书,师从国子助教包恺。通过阅读大量兵书,提高了军事能力,振奋了斗争精神。再一个人是杨玄感。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元勋杨素之子,妥妥的隋朝公子哥。一次李密正骑在牛背上读《汉书》,聚精会神,碰巧被杨素看到。杨素欣赏这个勤奋读书的后生,便邀至家中畅谈,发现此人虽然年纪轻轻,但见识深远,气度不凡,大为赏识,便将其介绍给儿子杨玄感,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大业九年春,当隋炀帝杨坚一意孤行决定二征高丽,一洗首战惨败的耻辱时,杨玄感趁机举兵起事。杨玄感起事后,将李密视为心腹智囊。李密向杨玄感提出了谋取天下的上、中、下三策,结果杨玄感为了快速成功,选择了下策,导致起事失败。早在杨玄感兵败之前,李密已预料到结果,便悄悄离开,但还是被随军抓获,李密用黄金贿赂看押官,中途逃亡。参与杨玄感起事,让他在军事才能上初露头角,几年后他便成为一条翻江倒海的大鱼。第三个人是翟让。翟让,瓦岗寨的首任首领。李密逃亡后,隐匿民间多年,后来通过王伯当的引荐,投奔翟让。一无所有的李密,为了在瓦岗寨快速占有一席之位,一入伙,便为翟让献上一计,让瓦岗军不费一兵一卒,收编多股变民武装,得到翟让赏识,并进入瓦岗决策层。翟让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尽管李密多次动员翟让扩张,翟让一直不为所动。随着李密威望如日中天,翟让觉得李密绝非等闲之辈,也绝非久居人下之辈,便主动将瓦岗首领之位让于李密。翟让对李密有知遇之恩,为李密提供了军事舞台,也为李密日后雄霸一方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业十三年,是李密的强盛的时期,他率领瓦岗军和隋军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宇文化及、王世充等一个接一个的大佬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几乎一统关东,与皇位近在咫尺。然而这一年却发生了几件事,导致其快速败落。一件事是李渊给李密的一封信。这年李渊晋阳起兵,准备西进关中,为了稳住潼关东面的李密,他给李密写了一封信,李密很快就回了信,以老大自居。在他眼中,李渊只是一个“小弟”而已。其实李渊只是想拍拍李密的马屁,稳住李密,他好专心西进关中。李渊正是了解李密向来自视甚高,略施小计,便让李密更加骄傲,四处炫耀。好大喜功、骄傲自负的性格,注定李密在夺取天下之路上不会走得很远。另一件事是杨广征讨李密。李密攻占了洛口仓和回洛仓,还一直紧紧咬着东都洛阳不放,这引起杨广的注意。杨广派出隋朝大部队全力征讨李密。在李密与隋朝部队打得热火朝天、难解难分的时候,李渊已经悄然入关。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李密太过锋芒毕露,势必引起朝廷的关注,为其逐鹿中原树立强大阻力。第三件事是诛杀翟让。翟让虽退居二线,但势力仍在,不可避免的在瓦岗寨中存在着两股势力,这造成了权力的不稳固。翟让本无篡权之心,但李密却觉“隐患重重”,于是通过一场“鸿门宴”诛杀了翟让。这一事件,让更多瓦岗军离心离德,翟让之死也成为瓦岗军从全胜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大业十四年九月,瓦岗军在邙山兵败王世充,走向覆灭。几天后,李密逃进关中投奔了李渊。李渊知道李密还有野心,一面为了稳住他,在李密入关时便高调迎接,并将表妹许配与他,依着李密的性格,给足了面子。一方面,李渊又提防李密攻取天下之心不死,所以就给李密封了一个管吃喝的官。不出李渊所料,李密还是反了。大业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李密被唐兵一刀砍下了头颅。在隋末这场群雄逐鹿的游戏中,李密与李渊在军事能力上,孰高孰低很难定论。但在夺取天下上李密的性格因素注定他不是李渊的对手。
7、李密反唐解签1200年前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完整、早全面的介绍茶的一部专注,被译为茶叶的百科全书。为什么陆羽茶经里边没有写到云南茶?1200年前,当时中国处在一个盛唐时期,云南当时叫南诏国,南诏是大唐初期扶持起来的一个藩属国。南诏与大唐就是亲兄弟的关系,但这对亲兄弟经常是合合分分。时间到了公元752年,天宝十年,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这个时代,752年南诏与大唐又发生了矛盾。这个时候大唐的强势,当时派了20万军队来灭南诏,结果战争打了三年。752年一直到755年,史称天宝战争。这个战争结局是什么?大唐的20万军队有去无回全部被灭,元帅李密被俘自杀。这里顺便说一下,755年天宝战争结束,因为打仗唐朝的国库耗的差不多了,结果国内就发生了著名的一件事:安史之乱,头一年天宝战争结束。第二年756年天宝战争开始。天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惨烈的一个战争,当时陆羽27岁离开长安。陆羽当时顺着长江来考察各地的茶产业、茶文化等等,他用了20年的时间,时间大约是公元760年到780年,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他这部巨作7000多字的茶经,这20年考察写作没有来云南。我们刚才谈到755年天宝战争结束以后,南诏与大唐中断联系42年,一直到794年关系才和好。752年到794年,中间的760年到780年正好陆羽写茶经,所以陆羽那个时候就来不到云南,那时候大唐跟南诏已经是决裂,昭通盐津的豆沙关肯定是大门紧闭,大渡河的铁索桥是被砍断的。陆羽可能很想来云南但是来不了,所以陆羽的茶经里面就没有写到云南茶或者提到云南茶。794年南诏与大唐和好以后,这个时候陆羽的茶经写完了,已经过了十四年了。陆羽这个时候也六十来岁了,行动也不方便了,所以至始至终没有来到云南。关注我,解密普洱分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