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戴圣(戴圣)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07:17:43 浏览
1、戴圣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做到如此,需要学养深厚、胸怀宽广。

2、戴圣简介

学习《学记》《学记》是《礼记》中一篇。《礼记》据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该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礼记·学记》)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未发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当学生适合接受教育时而加以教导,叫做时机恰当;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渐进;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以吸收别人的优点,叫做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缘由。(学生的)错误出现后再去禁止,教与学就会互相抵触,学生便不能改正错误;佳学习时机已过,然后才去学习,就会辛苦而难有成效,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与朋友娱乐,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沾染上不良习气,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所以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能做到关系融洽、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开导了。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学得少,有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的过失在于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造成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纠正学生的过失。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请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一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功效加倍,学生从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但功效只有一半,学生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干交接、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对待提问的人,如同被撞的钟一样,用小力敲打,响声就小,用大力敲打,响声就大,待被撞的钟从容不迫地回响,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以上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3、西汉戴圣

请问:玩这些的人,又有几个成为了”一方霸主”???古人云:有术无道,止于术。西汉*戴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庄子》有云:盗亦有道!!!#简介戴圣#

4、戴圣视频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没有单独成书,到了西汉时期,礼学家戴德将其编了85篇的书,后人称为《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也是个礼学家,选了49篇编成书,后人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太学博士卢辩曾为之作注,但也没什么人重视,到唐代已失掉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将其称之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是时代与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出来的,,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各地纷纷发生农民起义,后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豪强武装镇压了黄巾军,同时也导致了中央统治集权的崩溃,引发了疯狂的军阀大混战。在这种社会大混乱中,礼已崩溃,仁更是消失不见了,而《礼记》以“仁”释礼,表述的是新的学术思想和时代的先进文化,而礼学则是蕴涵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欲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

5、戴胜的个人资料

每日学个成语:“节哀顺变”,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今古经学的创始人戴圣《礼记·檀弓下》,此书中有有段话:“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这段话中“节哀,顺变也”,意思是抑制哀伤,顺应变故。后人把节哀和顺变连起来,组成一个成语,以同样的意思慰唁死者家属。#简介戴圣#

6、戴圣哪里人

“恕”哪里去了?今天给学生讲《论语》,颇有所悟。子贡问老师: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践行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一个字,终身践行。可见孔子极为推崇“恕”的思想,再有贯穿《论语》始终的“仁”道,仁恕之道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是在后代的儒家思想中,只见“仁”而不见“恕”,那么“恕”到哪里去了呢?所谓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者驾驭天下奴役人民的工具,已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而是从中取之所需,舍之所厌。从董仲舒、戴圣到程颐、朱熹这些儒家的不肖子孙们,为了取悦皇权,对祖师爷大动刀斧,把孔子思想改得面目全非。十几年前拙文《孔子的尴尬遭遇》中对此已有详论,此处不再赘述。克己复礼谓之“仁”。不论什么等级尊卑,皆须遵守礼仪,凡是符合礼仪规范的就是“仁”。“仁”本来很好,但没有了“恕”地约束,“仁”就会走向伪善,成为统治者手中得力的愚民工具。恕者,如心也。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被书写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厅中,也是世界各国认同的中国哲言。而我们的统治者只是要求小民百姓遵规守纪,俯首帖耳,自己则高高在上,享有特权,指手画脚,为所欲为。所以我们的统治者讨厌“恕”,根本就没有想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而是己所不欲,必施于人。长期以来,大人先生们也都练就了一套心口不一的上乘功夫——“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比周伯通的双手互搏高明得多。练就这套功夫,不需要天赋智慧勤奋刻苦。长年处心积虑,投机钻营,一朝登顶,瞬间就可打通任督二脉,神功自成。一阔脸就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就不允许手下人有此想法,于是杯酒释兵权;朱元璋从社会底层一路打到皇帝,随即对追随自己的兄弟们举起了屠刀,杀!杀!杀!一个不留,除非你有幸死得早。皇帝们有这种德行尚可理解,高高在上还大多没有文化,浅薄的修养不足以克制他们无限的欲望。为皇帝们摇旗呐喊的所谓儒学大家们,也多是十足的伪君子,这就不可思议了。编撰《礼记》的西汉人戴圣,在《大学》中高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这位小戴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弘扬了什么样的光明道德呢?戴圣曾担任九江太守,平时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何武来杨州任刺史,成为戴圣的顶头上司,戴圣就故意刁难,致使何武无法工作。何武查得戴圣一些罪状,但敬慕其为当世大儒,而不予追究。后来戴圣到长安做官,又在朝廷上下诋毁何武。不久戴圣儿子的朋友聚为盗贼,被何武捕获,戴圣以为何武势必报复,儿子必死无疑。可是何武秉公执法,释放了无罪的戴圣儿子,戴圣羞愧难当。这就是高喊“明明德”的大儒,内心肮脏,嘴脸丑陋。有人问程颐:“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程颐板起他那副理学家的面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单凭这一句话,程大圣人也当受千夫所指了。具讽刺的是,后来程颐的外甥女守寡了,这位鼓吹寡妇宁可饿死亦当守节的理学家,竟然想尽一切办法让外甥女改嫁。孔子说的“恕”呢?这么大的理学家都把“恕”丢了,仁义道德也就只能走向了伪善,儒家文化造就的伪君子便也理所当然地将其发扬光大。孔子说过“饿死”和“失节”之类的话吗?孔子说的是“食色,性也”。你看,这话多么符合人性啊。自己想做的事,不让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强迫别人做。中国人把“恕”丢了,也就丢掉了孔子思想的精髓,用两千年的时间走向了腐朽。中华民族要想强大,必须找回被我们遗弃的“恕”,找回祖先的气度胸怀。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