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卷十四·博古图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朝廷里几十所修书机构,所修书籍中荒唐粗陋而令人可笑的要数《 博古图》 了,我接连得到几个汉代的皿,因而取来一册阅读,打开书捧腹大笑之后,姑且记几件可笑的事在这里。父癸匜的铭文“爵方父癸”。于是对此解释道:‘周代君臣,其中封号有癸字的,只有齐的第四代癸公,癸公的儿子是哀公,既然如此,那么制作这个器物,大约是在哀公时期吧?所以铭文为‘父癸’的原因就是这个了。”用十天干为称号以及称父甲、父丁、父癸之类,夏、商两朝都是如此,编图的人原本懂得这些,单单把这件器物的时代标为周朝,并把铭文解释为癸公的儿子称其父,这是书中可笑的一例。周义母匜的铭文是“仲姑义母作”,于是对此解释说:“晋文公的姬妾杜祁谦让偪姞而把自已的位次排在她后面,赵孟(即赵盾)说‘母义子贵’,说的正是杜祁,那么所谓仲姞,就是杜祁的自称,义母就是襄公对杜祁的称谓。”周代姑姓女子太多了,怎知这里就是偪姞?杜祁只是表示谦让,使她位次排在前边,怎么就成了襄公的母亲了呢?既说仲姞是杜祁自称,又认为此皿是襄公为杜祁制作的;那么究竟是谁的器物呢?这是书中可笑的例子之二。汉注水匜的铭文是“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于是对此解释说:“汉代初始元年十二月改年号为建国,这里指元年正月,应当是指第二年。”查考《 汉书》,王莽在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窃据帝位,于是把那一天定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哪有第二年再倒回来称元年的道理?这是可笑处之三。楚姐盘的铭文是“齐侯作楚姐宝盘”。于是对此解释说:“楚国与齐国合纵相亲,在齐湣王时期,所谓齐侯,就是指湣王,周朝末期诸侯自封为王,而在器物铭文上称侯,是还懂得在礼义方面克制一下。”齐、楚作为诸侯国,都有数百年了,难道一定要在湣王时合纵相亲吗?再说湣王在齐的所有国君中是骄横强暴的,曾自称东帝,哪有肯自称为侯的道理?这是可笑处之四。汉梁山鋗的铭文是“梁山铜造”。于是对此解释说:‘梁山铜,是记此进贡的地点。梁孝王靠山治铜铸钱,使封国富裕,那么铜也就是有来由的了。”靠山铸钱,只是吴王濞而已,梁山本是山名,属冯裕夏阳县,跟梁国有何相干?这是可笑处之五。只看这几条解释,其它便可知道了。这篇随笔的名字叫博古图,宋徽宗曾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全书共三十卷。细分为鼎、尊、舟、瓶、壶、爵、及盘、杂器、镜鉴等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都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有的附有考证。所绘图形较精,而且图旁器名下标明了图像的比例,不过对铭文考释、考证可能有疏陋之处,就像随笔中洪迈说的那样。不过很可惜,靖康之乱马上到来,书中所著录的铜器多数被金人所掠走,只有少数流散江南,洪迈提到他得到几件汉代的铜器,可能就是从宫中流出来的。不过估计流传到现在的也不太多了吧?其实简单来说,当时的博古图就相当于给这些古玩照个照片,然后分类,算考古的一种。这个博古图就是现代国宝档案。钟鼎彝器等古器物在夏商周是重要的礼器以及实用器,不过在此之后它们礼器的实用功能随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其观赏性和珍藏性,就是出土文物了,宋代文人闲庭雅致多,也愿意研究这些,李清照丈夫赵明诚作的《金石录》就是类似这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古图这个概念又有了新变化,后人的图上不仅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还以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用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人家的宅第装饰,也叫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这就成了观赏性质的图画了。
2、吴王刘濞公元前155年的一天,申屠嘉下朝归家,怒气冲冲地对长史说:“真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再上报,让这小子在朝堂上反将了我一军!”话毕,吐血而死。因为没能杀掉晁错,申屠嘉竟然被活活气死,他们俩到底有什么仇怨?申屠嘉曾跟随刘邦参与楚汉之争,平叛过英布,不过与周勃等人相比,申屠嘉的功劳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一直未进入权力中心。汉文帝后期,西汉的开国功臣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张苍免相后,汉文帝便提拔申屠嘉为丞相。申屠嘉为人固执重礼。有一次,吴相袁盎拜访丞相申屠嘉,申屠嘉直说:“如果是公事,请直接告诉我的长史,如果是私事那就不要说了。”汉文帝时期,藩王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已经比较突出了,但考虑到天下太平不久,国库空虚,中央无力与藩王直接硬碰硬,再加上皇室好黄老之术,讲究无为而治,因此,政事上因循以前较多。汉景帝时期,藩王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了,甚至已经对皇权形成了威胁,削减藩王势力不得不提上日程。时代变迁,汉景帝不想再因循前人,他需要一些新鲜血液进入朝堂,曾经的太子舍人晁错以主张改革、削减藩王势力受到汉景帝重视。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宠幸倾九卿,政多有所出。与之相反,丞相申屠嘉的建言,汉景帝常弃之不用,申屠嘉渐渐不忿,看晁错越来越不顺眼,也越来越希望抓住晁错的把柄。终于,申屠嘉找到了这个把柄。晁错所在的内史府在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申屠嘉听后大喜,认为这是在朝堂上扳倒晁错的一个大好机会,毕竟晁错因改革在朝堂上树敌太多,到时定然有很多人附和自己。上朝之日,申屠嘉上奏晁错凿太庙之墙不符合礼制,该诛!谁料晁错早得到消息,赶在头一天晚上向汉景帝汇报了此事。因此,在朝堂上,汉景帝又驳回了申屠嘉的提议。朝罢,申屠嘉愤懑叹息,早知如此,就先斩后奏了!袁盎曾当面指出申屠嘉不听他人谏言,迟早会落不到好下场。申屠嘉不仅没有责怪袁盎,还引为上宾。但对待晁错上,却尽失长者风范,为何?人一旦享受到权力带来的好处,就不想再失去它了。而晁错也有自身的性格缺陷。在朝中,晁错作为改革派,除了争取汉景帝的支持外,还应团结其他众臣,至少不要将关系闹得太僵,否则政令也不好实施,但晁错在朝中的朋友寥寥无几。他与另一位以直谏名袁盎,关系势如水火,有袁盎的地方定然没有晁错,有晁错的地方定然没有袁盎;不仅如此,他与窦婴关系也很不好。两人甚至以吴王谋反,意在清君侧为由,说服汉景帝将晁错给斩杀。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汉景帝斩杀晁错的原因。汉景帝相信袁盎和窦婴的话吗?显然是不相信的,藩王此时不反,迟早有一天会反的。从《史记·吴王濞列传》中我们可以知道,吴王可是为造反已经准备了三十多年!但汉景帝还是同意斩杀晁错,并且还是在未公布晁错罪状的情况下,乘着晁错穿朝服上朝之际,突然斩杀。“後十馀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史记·吴王濞列传》)为什么斩杀晁错前没有一点儿风声露出?因为汉景帝并不认为削藩是错误的,只是吴王已反,朝中众大臣大多又反对削藩,且担心自己的利益也会因削藩而受损,汉景帝只得杀晁错安抚朝中众臣:我不会动你们的利益,你们好好给我平叛吧。所以,汉景帝也才会在决定斩晁错前沉默良久,并默然耳语:“我不会为了一个臣子而失去天下。”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发配袁盎去楚国当相国,但对袁盎的上书所言之事,不用。#吴王濞简介#
3、吴王刘濞的封地疆域图片汉书•孝景本纪孝景皇帝讳启,孝文皇帝子,母孝文皇后窦氏。孝文崩,即皇帝位,年三十二岁,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立妃薄氏为皇后,皇子荣为皇太子。皇太子 ,母栗姬。元年,免半田租。尊孝文庙曰太宗。和亲于匈奴。二年,太皇太后崩。三年,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以“清君侧,诛晁错”之名合兵反。帝乃诛晁错,遣袁盎谕罢兵。吴王等不受命。帝拜周亚夫为太尉,使将兵平之。四年,立皇子荣为皇太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废皇太子为临江王。以太尉条侯为丞相。废皇后薄氏,立美人王氏为皇后,立皇子胶东王彻为皇太子。中二年,赐死临江王。中六年,梁孝王薨,分梁国为五。有人告发周亚夫私蓄兵器谋反,帝下周亚夫于中尉狱。周亚夫绝食五日卒。后三年,帝崩于未央宫,年四十八岁,葬阳陵。
4、吴王濞列传公元前156年,景帝元年,李广为陇西都尉,击破贺兰山西南地区的匈奴右大当户兰氏部族,并夺取大量土地,给长子取名当户。然汉匈和亲,李广此举违反约定,由比二千石的陇西都尉,降两级为比千石的骑郎将。这一年,汉景帝在李广夺取匈奴的土地上,始置马苑。公元前153年,七国之乱,李广以骁骑都尉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联军,为三十六将军之一。吴楚联军猛攻粱国棘壁,周亚夫屯兵昌邑,高筑壁垒,梁王求救,亚夫不应。吴楚联军破棘壁,杀梁军数万,梁王退守睢阳。周亚夫命韩将军突袭吴楚联军后方东南地区的后方粮草基地,切断吴楚联军粮草供给。周亚夫率汉军主力由昌邑,向东南方迂回至吴楚联军的背后下邑,切断吴楚联军的退路,围堵吴楚联军东、南两个方向。李广留守昌邑,节制梁军,梁王受李广将军印,镇守吴楚联军西、北方向,与汉军主力合围吴楚联军。吴楚联军被围,又被切断粮道,不得已选择突围,佯攻东南,猛攻西、北,李广率梁军打了个防守反击战,大败吴楚联军主力,夺旗,楚王戊自杀,吴王濞率军东南逃,被周亚夫所率汉军掩杀。战后统计,李广所率梁军与周亚夫所率汉军斩首虏差不多。战后将军印失效,李广的战功被梁王夺了去,汉景帝对李广夺旗之功予以晋爵三级,对李广斩首虏之功,不赏。七国之乱时,赵国勾结匈奴入侵汉朝,然汉朝平定太快,匈奴停止进一步的入侵,占据代郡、上谷郡的土地也不愿归还。汉景帝以李广为上谷太守,反击匈奴,不仅把匈奴人赶出上谷郡,并夺取匈奴土地,设立十几个县,将上谷郡由原来的十二县,增加到26县。外交部长的典属国公孙浑邪向汉景帝告李广的状,说他破坏汉匈和亲关系。“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恐亡之(和亲)”。汉景帝就把李广由上谷郡,调到长安北面的上郡,去防御河套地区的匈奴。其后十余年间,李广常转任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代郡等太守,防守并反击匈奴,秋守春战,把汉匈边界由阴山以南推进到阴山以北的赵长城。李广在任云中、上郡、北地太守时,消灭了上郡以西、萧关以北、贺兰山以东、黄河北河以南的十几万匈奴人,并把汉匈边界由萧关(固原东南)向北推进一千多里到北河(五原以北),由榆林、神木向西推进到西河(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西),置县徙民,设立三十六所马苑,为汉朝繁育苑马三十多万匹。这就是自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多战的战果。李广任陇西太守时,西羌作乱,李广率陇西军民,渡过黄河,从榆中(兰州)一路打到青海湖,杀得西羌血流成河,心惊胆颤,西羌大部族研种羌留何向汉朝乞降。由于匈奴入上郡杀汉军2000人,并夺取苑马,汉景帝急调李广为上郡太守,去稳定上郡,李广杀降800,震慑西羌,使其三十余年不敢作乱。
5、吴王濞的女儿西汉初年,晁错想要借刀杀人,弄死政敌袁盎,于是构陷袁私通吴国谋反。不料十天后汉景帝下旨腰斩的人却是晁错,袁盎毫发无损接着奏乐接着舞。晁错祖籍颍川,崇尚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扛起法家大旗要对西汉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汉文帝时,晁错上书几十次劝皇帝变法,被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薄太后和汉文帝冷落一旁不鸟他。晁错转而服侍太子刘启,把宝押在未来储君身上。运气不错,即使后来发生了刘启失手杀死吴王世子刘贤的命案,汉文帝也没废黜他的太子之位。等文帝归天,刘启上位史称汉景帝,晁错认为他实现政治抱负的高光时刻要来了。晁错的偶像是先秦时期的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傲视六国。晁错希望自己做大汉的商鞅,而汉景帝就被他视为赏识自己的伯乐“秦孝公”。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就十分器重这位学识渊博的晁先生,并对外称其为“智囊”。晁错为人刚直不阿,这种性格为他四面树敌,依然我行我素。政敌中的丞相申屠嘉看不起晁错,三番两次上书找他的茬,甚至拿晁错擅自开凿太庙围墙的事,要治晁错的死罪。若不是汉景帝护犊子,他晁错早就一命呜呼了。朝中和晁错尿不到一个壶里的还有老臣袁盎,这个袁老头在文帝时候十分受器重,那时候晁错主张变法强国被文帝不屑一顾。如今风水轮流转,汉景帝上位,晁错一朝得志,便借皇帝之手把袁盎贬去吴国出任相国,从京官到地方官的落差不小,晁错以此羞辱袁盎。一时间,晁错成为景帝一朝的当红炸子鸡,于是开始劝说景帝“削藩”:“陛下请看,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濞这三个家伙,被高祖裂土封王,占地就拿走了大汉的一半以上国土。再不削藩,等这三个货羽翼丰满,中央就使唤不动他们了。”汉景帝一听,点头赞成。削藩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省得以后尾大不掉不好收拾,于是批准晁错推行削藩,为达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晁错开始给诸侯王找茬,先拿楚王刘戊开刀,说他在薄太后治丧期间淫乱不止,赦免死罪但要削了他的东海郡;再以赵王有罪削减其河间郡,还弹劾胶西王刘卬卖官鬻爵削减他六个县,后收拾吴王刘濞,要没收他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吴王刘濞被晁错的一波骚操作搞得火冒三丈,一不做二不休,联合六个反王发起了七国叛乱,师出无名,就以清君侧杀晁错为旗号。晁错一看吴王刘濞公然反了,反而十分开心,因为他终于有机会公报私仇。晁错的政敌袁盎早年被他发配去吴国出相,吴王造反,晁错立即引火烧袁盎之身,奏请有司要把袁盎办成死罪。袁盎听得风声,赶紧跑去找大将军窦婴申辩寻求庇护。窦婴和晁错也尿不到一个壶里,于是上书景帝说袁盎无罪,请陛下主持公道让二人当面对质。这就给袁盎赢得了反击的时间。见到汉景帝时,袁盎说有办法兵不血刃就能平定这场叛乱,并要求屏退晁错,随后作出“咔”的杀头动作:既然吴王反叛是因为晁错推行削藩,反叛旗号又是清君侧杀奸臣,不如牺牲晁错一人做替罪羊,吴王见我们杀了晁错,就没有理由继续反叛了。汉景帝一听:牺牲一个人就能安定天下,不用劳师远征劳民伤财,这敢情是代价小利益大化的方案。于是按照袁盎的计策,过了几天就诏令晁错入朝议事,在经过东市的时候砍了这个他曾经十分信赖的“智囊”老师,借他的人头安抚叛乱的七个反王。《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记载这场政治谋杀如此:(景帝)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後十馀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死后,袁盎带着其人头前往吴王刘濞的军营,宣示晁错已伏诛,命令七国军队就地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刘濞看着很傻很天真的袁盎,狂妄大笑:“我已经有志当皇帝,你还想叫我跪拜何人?”《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记载吴王刘濞不可一世的模样如此:谕吴王拜受诏。吴王闻盎来,亦知其欲说,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这副嘴脸,和当年淮南王英布反叛时呛刘邦的那一句“欲为帝耳”半斤八两,袁盎吓了一跳,劝和不成反落入敌手,吴王这老狐狸真是狡诈至极。好在曾经有恩于一个私通婢女的家臣,蒙他搭救,袁盎才狼狈逃回汉军大营。先礼后兵,议和不成,汉景帝任命条侯周亚夫为主将,郦寄、灌婴、栾布等助攻,大破七国联军平定内乱,诸侯王大伤元气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实力与长安政权抗衡。早知汉军有周亚夫等猛将,何必当初杀了晁错取悦吴王?连参与平叛的校尉邓公都指责皇帝杀晁错,是令亲者痛仇者快之举,说得景帝惭愧不已,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封他的口不再逼逼叨叨。晁错至死都没想明白,本来是他要借七国之乱弄死政敌袁盎,后却被袁盎进谗言反杀自己,这中间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为何自己鞠躬尽瘁服务的汉景帝,连跟他商量一句都不愿意,就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弃车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