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历史简介(狄青历史简介和成就)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07:57:44 浏览
1、狄青历史简介和成就

公元1052年,邕州叛乱,宋军接连丢了9个州。44岁狄青抵达前线后,先杀了32名将校,然后下令:“出兵者,杀无赦。” 敌军将领侬智高大笑:“真是个窝里横的傻子!”狄青是北宋名家,出身寒门,因罪入狱,后被刺字发配充军。好在,他的骑射很好,很快就被选为了散直,正式开启军旅生涯。30岁那年,狄青跟随部队前往边疆作战,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夺取了宥州,俘虏西夏5000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自此以后,西夏军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萎靡不振。44岁这年,狄青被宋仁宗赏识,升迁为枢密副使。这是整个北宋的奇迹。宋朝重文轻武,狄青以纯武将的身份,迈入执政大臣的行列,可以算得上开了历史的先河。当时,无数文臣视狄青为劲敌,生怕他开启武将称霸时代,纷纷弹劾他。不过,没多久,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就反了,他直接起兵,攻破邕州建立大南国。宋军屡战屡败,还把两广地区给丢了。宋仁宗急坏了,可满朝臣子,却无人有破敌的能力。国家危亡之际,这群臣子们也不敢对狄青进行攻击,纷纷献计,准备花重金向周围小国借兵,让他们来帮助北宋破敌。但这个计谋,遭到了狄青的强烈反对。狄青认为,若是向别的国家借兵,一定会损伤宋军战士们的士气。他还毛遂自荐,请求亲自上前线打仗。在当时的许多大臣看来,狄青此举,就是上赶着找死。宋军将士若是骁勇善战,不可能连丢9州,还把两广地区给丢了。但狄青知道,宋军将士骁勇善战,真正打不过对方的原因是“以文驭武”的体制。所谓“以文驭武”,即武将打仗,必须由文官陪同,避免武将拥兵自重。这个制度乍一看很管用,可问题是,战场上瞬息万变,而文臣大多不懂打仗,是个软骨头,关键时刻还总爱乱指挥,能打赢就怪了。为了顺利出征,狄青站在宋仁宗面前慷慨陈词:“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只能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宋史》:"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这一番话,激起了宋仁宗心中的豪迈。他干脆把狄青任命为“广南将佐皆票青节制”,给了他全部指挥权,也不管什么“以文驭武”的惯例,让狄青在战场上看着办。于是乎,44岁的狄青前往前线,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文臣们大跌眼镜。他直接斩杀了32名将校,原因是,每一次讨论作战方案,这些将领就开始吵架,到了战场上,他们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这样的将领,宋军的士气自然一泻千里。之前,文臣拥有一半的指挥权,武将还要听他们的话。如今,狄青手握宋仁宗给的全部指挥权,直接大开杀戒,足足杀了32名将校。就这么一个行为,狄青彻底整肃了宋军的懒散之风。大开杀戒之后,狄青下了第二个命令:“按兵不动。”在狄青到来之前,侬智高已经赢了好几场战争,开拓了不少地盘。当他听闻北宋名将狄青要来,立刻做好了应对部署,生怕功亏一篑。但他等来等去,就是等不到狄青出兵。派出去的人打探消息,他也只知道,狄青一来前线,就大开杀戒,然后让军队按部就班操练,完全没有进攻的意思。顿时,他哈哈大笑:“原来是个窝里横的怂包!”就这样,侬智高完全不理会狄青,开始继续攻城略地。而就在侬智高轻敌之际,狄青偷偷带兵出了昆仑关,绕道敌军阵前,占据了有利位置。此后,他一声令下,宋军如雷霆般迅速朝着侬智高进攻。就这样,侬智高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彻底失去战斗力。【灵枫历史阁】据史书记载,这一仗,狄青斩杀了2200余人,杀掉了57个敌军高级将领,还生擒了500余人。这是北宋统一以来,边境战争大的一次胜利。宋仁宗开心坏了,连忙册封狄青为枢密使,将士们、百姓们也都喜欢狄青。只可惜,名声更响亮的狄青,自此被谏官们盯上了,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狄青,仿佛狄青的存在就是对国家大的伤害。弹劾的罪名有多奇葩?举几个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一次,狄青家里的狗长了角,谏官们就连连上折子弹劾他,说他不祥;又一次,狄青家里偶尔发了光,谏官们也弹劾他,希望能够将狄青调出京师。(《宋史》: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你还别说,就这种玄乎又玄的弹劾,还真的有点作用。后,狄青就是因为避雨,去了佛殿,被宋仁宗罢官,赶出了汴京城。被贬后次年,狄青抑郁而终,年仅49岁。一代名将,如此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狄青历史简介#

2、狄青五虎平西

欧阳修3次上书,要求宋仁宗把狄青赶出汴京,理由很滑稽:1.狄青家的狗长了角;2. 狄青家里多次发光;3. 狄青因避水住到了佛殿上……后,狄青被罢官,49岁惊惧而亡,而欧阳修被封文忠公,名声无损。狄青是北宋名将,是真正寒门出身的将军。年少时,狄青因为和人打架被捕入狱,被判处发配充军的惩罚。但在军队中,少年狄青学会了骑射,在军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公元1038年,李元昊叛乱,30岁狄青被派去边境作战。他为人勇猛,亲自做先锋,屡立奇功,让西夏人闻风丧胆。后来,北宋和西夏交战,只要挂上狄青的画像,宋军就会士气大振,而西夏军则先蔫了一半。因为在边境作战勇猛,狄青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在44岁这年成为了枢密副使。北宋重文轻武,一个武将,纯靠战功,居然能出任枢密副使,震惊了整个朝堂。无数文官开始弹劾狄青,不过宋仁宗信任他,始终没有理会风言风语。后来,邕州叛乱,宋军屡战屡败,狄青自告奋勇前往边境作战,并且拒绝了众臣向周边小国借兵的要求,硬是在所有人不可置信的目光中,打赢了北宋统一以来大的边境战争。宋仁宗很开心,当即任命狄青为枢密使。但这一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此后,无数文官接连弹劾狄青,用的理由也滑稽,什么家里的狗长了角、家里多处发光、因避水住到了佛殿之上……而在这些莫须有的理由下,宋仁宗真的罢免了狄青的官职,让他出判陈州。(《宋史》: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乍一看,狄青被贬,似乎和欧阳修无关,但细读史书会发现,狄青被贬,和欧阳修的3次上书,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枫历史阁】公元1056年,47岁的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上书宋仁宗,即《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引经据典,力劝宋仁宗罢免狄青。他认为,武将权势过高,会重演黄袍加身的戏码。他肯定了狄青的战功,言辞却轻蔑,比如“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他还说,武将应当自己懂得进退,避免插手朝堂之事,而狄青却当了枢密使,实在是“青本武人,不知进退”。欧阳修的第二次上书,以水灾向宋仁宗施压,要求罢免狄青,即《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疏。这一次,他没有直接提及狄青,而是用夸张的语气描述各地水灾情况,比如“号呼昼夜”“人畜死者不知其数”等,然后话锋一转,表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灾难,而是具有警告意味的天神示警,即“天地之大变”。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君王为了社稷安稳,要做2件事:第一件事,尽快选定储君人选;第二件事,立刻罢免枢密使狄青。欧阳修比较损的点在于,宋仁宗年仅50岁,但是没有儿子,如果要立储君,就只能从宗室里面选。至于狄青,国无储君,国本动荡,他一个武将,还得将士们的心,如今担任枢密使,有“黄袍加身”重演的可能性。欧阳修的第三次上书,即《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疏,就更损了。他再次大篇幅描述水灾情况,并且举荐包拯、王安石等人,并要求赈灾。然后,在后半部分,表示天谴已经来到,希望宋仁宗能把狄青贬黜,只有这样,才能保全狄青,也保全江山社稷。(“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说实话,写出了《醉翁亭记》的欧阳修,文采实在了得,3次上书,就把狄青放在了江山社稷的对立面。重用狄青,就会国本动荡。想要江山社稷安稳,就必须贬黜狄青。而整个过程中,狄青压根没有做错任何事,甚至也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当然了,作为武将,他估计也说不过欧阳修等人。而在欧阳修的加持下,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官集团也加大了对狄青的打击力度,合力将他排挤出中枢机构。这是一场针对狄青的阳谋。狄青毫无招架之力,的依仗是宋仁宗的信任。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后,宋仁宗也忍不住怀疑,是否是老天爷不希望狄青担任枢密使。公元1056年,48岁的狄青在毫无过错的情况下,被宋仁宗免官,赶出了汴京城。狄青忠心耿耿,却莫名其妙被贬黜。更过分的是,朝廷每个月会2次派遣太监去探望狄青,当然,说是探望,极有可能是监视。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将军,怎么受得住这样的委屈?被贬黜的次年,狄青就去世了,享年49岁。正史上说他是因为嘴角生了毒疮而死,但在《野客丛书》却记载,狄青是惊惧而亡。我想,或许是因为精神郁结,晚年的狄青,总是疑神疑鬼有人暗害他,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终愤懑离世。值得欣慰的是,宋仁宗给了狄青死后的体面。他亲自为狄青举哀,还追赠他为中书令,为他赐谥号“武襄”。宋神宗在为将帅排名时,也去来了狄青的画像,亲自为他做祭文。

3、杨业历史简介

同样是戴上面具上阵杀敌,兰陵王美名传千年,而和岳飞并驾齐驱的狄青却鲜为人知。北宋时期,替兄充军的狄青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成功做到了宰相之位,但是受到文官联名上书弹劾,被皇帝罢黜高位,后郁郁而终。年少的狄青因为替兄长顶罪而被罚充军,在军队中因为生的高大威猛,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莽劲创出一番天地。也成功引起了当时的皇帝皇帝的注意,提拔他为一个军中小将领。在军中有了一定话语权后,狄青就挖掘出了自己身上的军事才能,作战前能很好地分析敌情,制作出合理的作战计划,作战时杀敌勇猛,即使身负重伤也不退缩。凭借这份机智和奋勇,狄青成功官拜高位。因着是因罪被充军,所以狄青的脸上被施以墨刑,也就是在罪犯脸上刺字。脸上有了象征着犯罪标志的狄青在每次上战场时都会戴上一个青面獠牙的面具。所以不少人将狄青与同样戴面具上战场的兰陵王放在一起。兰陵王戴上面具是因为相貌俊美,怕难以威慑敌军。而狄青戴上面具却是因为脸上的罪犯标志。但是狄青没有因此自卑自轻,后来皇帝问他要不要把脸上的字去掉时,狄青坚定地说:我之所以能有如今的成就,就是因为它,我要好好地保留住,以此激励自己,也以此振奋士气。皇帝听到这番回答,不由得更加欣赏这个有勇有谋的面涅将军。狄青也不负皇帝的期望,一生征战无数,鲜少败绩。也凭借自己的赫赫战功不断高升,官至枢密使。枢密使之位掌管着整个军权,和文官宰相不相上下。狄青从一个下九流的罪犯一路高升至朝堂高官,自然引起那些自幼之乎者也,舞文弄墨的文官注意,他们看不起狄青,对狄青坐上枢密使之位也颇有微词。但是因着皇帝的支持,狄青还是做到了这个位置上。要知道,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而狄青凭借一次又一次的在战场上厮杀,一次又一次的命悬一眼才走到如今的位置。但是却受到无端指责,郁郁而终。只在高位待了4年,狄青便被文官们弹劾,被皇帝罢黜。而这个弹劾的领头人便是我们都知道的欧阳修。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先是借狄青在枢密院待了4年却无所成就之由弹劾他德不匹位。然后借狄青之前的战功赫赫,得到无数百姓的爱戴来挑拨君心,让皇帝以为狄青功高震主,心生嫌隙。狄青为人直率坦诚,不喜欢拉帮结派,自然许多人不喜,加之这一层因素在里面,文官们的奏折简直就像是雪花一样出现在皇帝面前。自然而然的,没有同d支持,更没有皇上喜爱的狄青就被贬谪了,被贬后的狄青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抑郁而亡。狄青原本是穷小子逆袭的典范,从低级的囚犯做到统领全国军队的天子近臣,这些成就都是他在战场上一刀一刀的杀出来,战场上哪有不见血的人物,又哪有不受伤的士兵。岳飞那样的大将都只坐到了枢密副使,而狄青确实枢密使,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没有死在战场上,死在敌人刀刃上的狄青死在了朝堂上,死在了文官的嘴里。死在了那些他用性命保护的官员手里,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4、历史上真实的狄青

庞籍提拔狄青、司马光,抵御西夏,平定侬智高。文学作品中,庞籍成为“庞太师”,多次陷害包拯,令人深恶痛绝。1015年,庞籍进士及第,因治理地方给力,且敢于劝谏皇帝,官职一路飙升,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是北宋宰相。1033年,太后刘娥病逝,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狸猫换太子”的那位。宋真宗病逝后,刘娥大权独揽,宋仁宗没啥实权,很憋屈。刘娥人很好,“狸猫换太子”之事也没有,但她垂帘听政,宋仁宗形同虚设。刘娥病危时,下旨让太妃杨氏(章惠太后)垂帘。时任御史的庞籍极力反对:“皇上亲自理政才能明辨是非,不受摆布,垂帘仪仗应悉数焚毁,断绝后人非分之想。”刘娥尚在,群臣没人敢反对她,只有庞籍为皇帝着想,宋仁宗高兴。仁宗亲政后,庞籍担任开封府判官,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仁宗妃子尚氏在开封有产业,便派身边亲信劝告有司,免除部分租税。官员不敢得罪后宫的人,想照此办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庞籍不给面子:“大宋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妃子对地方官员发号施令,扰乱国政,传令者应该杖责。”尚氏的亲信被暴打一顿,灰溜溜逃回宫中。庞籍告知手下:“后宫传令,一概不理”,其执法严格可见一斑。1038年,李元昊在西北起兵,建立“西夏”,宋军连战连败,丢失很多城池,人民流离失所。宋仁宗认为庞籍能干,敢作敢为,便派他去治理陕西,兼任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抵御贼寇。庞籍到任后,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并俢筑要塞,以“堡垒战术”抗衡李元昊。庞籍、范仲淹关系很好,两人相互配合,边境情况有所好转。北宋“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低下,也没多少名将,与西夏作战很吃力。庞籍训练精兵,培养名将,尤其重视狄青,逐步扭转局面。1042年,庞籍派狄青率一万精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俢筑要塞,开展屯田。又派周美取承平砦,慢慢蚕食西夏,收复11座城池。狄青骁勇善战,庞籍也知人善任,多次派他去偷袭西夏,逐步消耗李元昊的有生力量,借助国力优势拖垮对手。但是,宋仁宗作战意志不坚定,李元昊同意“称臣”,取消“帝号”后,便议和,送岁币,赢得面子上的胜利。1052年,侬智高在广南西路作乱,还自称皇帝,年号“景瑞”。宋仁宗不能容忍,当即发兵讨伐,却一败涂地,连邕州都丢了。区区侬智高都搞不定,岂不是让辽国、西夏藐视大宋吗?宋仁宗不甘心失败,决定派大军讨伐,却苦于没有得力大将。庞籍推荐狄青,群臣没有反对,却要求派文官去监督。北宋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皇帝也不信任他们,这是宋军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宋仁宗犹豫不决,庞籍又劝谏:“狄青是行伍出身,不善于处理跟文官关系,如果派文官去监督,恐怕不能发挥他的才能。”庞籍苦口婆心,在朝廷上力排众议,宋仁宗决定采纳他的建议,让狄青节制岭南军务。狄青这才出征,放开手脚打仗,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狄青凯旋归来,宋仁宗高兴,对庞籍说:“狄青平定岭南,都是你的功劳啊。”认为庞籍才是首席功臣。《宋史》记载:“青起行伍,若以文臣副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诏岭南诸军,皆受青节度。既而捷书至,帝喜曰:青破贼,卿之力也。”此外,庞籍还培养司马光,将其作为儿子来教育。庞籍与司马池(司马光父亲)是好朋友,司马池死后,庞籍栽培司马光,是他的伯乐。狄青、司马光,都是北宋风云人物。狄青抵御西夏,平定侬智高,战功显赫,是北宋中期首席名将。司马光官至宰相,他“砸缸”的故事,被录入教科书,影响深远。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庆历新政的”名臣跟庞籍关系都很好。他们相互欣赏,畅谈国事,为北宋中兴鞠躬尽瘁。宋仁宗生病时,苦于没有子嗣,担心朝廷出乱子。也是庞籍劝说,让仁宗在宗室中物色得力“储君”,以定国本,仁宗采纳。1063年,庞籍去世,享年76岁。追赠司空、侍中,谥号“庄敏”。庞籍是个好人,也是好官。但是,一本《七侠五义》、一本《呼家将》、一部《包青天》,庞籍成为“庞太师”,屡次陷害包青天,令人深恶痛绝。庞籍被抹黑,都是文学作品误导。跟庞籍有类似遭遇的名人还有很多:苏定方、张士贵、潘美、曹真。苏定方为唐朝“攻灭三国,皆生擒其主”,《隋唐演义》中却成为杀害罗成的凶手。张士贵,栽培薛仁贵,经常在唐太宗面前说他好话。小说中,张士贵成了陷害薛仁贵,想颠覆大唐的佞臣。潘美更惨,打仗厉害,跟杨业关系很好,作战配合默契。但是,一部《杨家将》让潘美成了“潘仁美”,陷害杨业,勾结契丹,想夺取宋朝江山,也是醉了。相对于苏定方、张士贵、潘仁美,庞籍应该更惨。庞籍、包拯交集不多,却生拉硬扯,让“庞太师”形象深入人心,背锅了一千多年,还要继续背下去。#狄青历史简介#

5、狄青历史人物讲解

1056年,北宋枢密使狄青拿着一份任命书找到宰相文彦博说:“我自认为并无过错,朝廷为何免去我枢密使之位,外派出知陈州?”文彦博听了之后,冷笑了一下说:“为何?这是官家怀疑你了!”狄青听了大惊,连退了几步才站稳,但终还是乖乖地到陈州赴任了。可他哪里想到,自从他到了陈州之后,朝廷每个月都派两次使者前去“探望”!这下狄青彻底慌了,心想难道真的是官家猜忌自己了?自此便陷入惊慌之中,不久之后便一病不起并终病逝,年仅四十九岁。狄青,是北宋汾州西河县人,自小便喜欢骑射兵事,为人十分义气。十几岁的时候,他因为打抱不平而错手将乡里人打死,被判服刑并在脸上刺字。但狄青并未因此而沉沦堕落,刑满之后,他投身军旅,很快便因战功而升到散直一类的军官职衔。1038年,西夏李元昊起兵叛乱,北宋军多次被击败,前线急需一位可堪大用的将领去指挥,此时已经颇有名气的狄青因此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负责对西夏的军事行动。当时的北宋军队因为多次失败而士气不高,狄青到任后便决定亲自带兵出击,以鼓舞士气。而西夏军队因为多次胜利也对北宋军产生了轻视,以为这个狄青和过去的北宋将领一样胆小,因此被狄青击败。初战告捷,狄青便根据西夏长途行军的情况,率兵截断西夏供给,因此再次取得胜利。因为脸上刺字,因此每次出战,狄青都带上铁面具,再加上他作战勇敢,每每都是身先士卒,西夏人因此只要看到面具人便知道是狄青来了,便纷纷退避。1040年,因为对抗西夏的功劳,狄青受到韩琦和范仲淹等人的接见。一向看不起武将的韩琦、范仲淹都对狄青十分重视,夸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人,尤其是范仲淹,他对狄青说:“自古了不起的将军都不仅仅会打仗,还应该知道历史,学习文化才行。”狄青听了之后,虚心受教,回去之后常利用空闲时间读《左氏春秋》等经典,因此更受范仲淹等文臣的看重,渐渐被宋仁宗所知晓。1044年,西夏的祸乱基本被平定,狄青因为其中的军功,再加上范仲淹等人的推举而被升为眉州防御使、马步军副指挥使,受到宋仁宗的接见。对于狄青,宋仁宗是早就知晓,可当两人见面时,宋仁宗看到狄青脸上的刺字时,他心中还是有些不悦,便对狄青说:“卿家现在已经是朝廷大臣,为何不把脸上的刺字给去掉呢?”可狄青听了却说:“官家提拔臣是因为臣的功劳,并非是臣的出身。而且臣之所以有今天,也因这些字的警醒,所以臣不能听从您的吩咐而去掉它们!”宋仁宗听完十分佩服,便不再要求狄青去字。1052年,狄青再次得到晋升,成了朝廷的枢密副使。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已经是很少见的职位,因此也遭致了文官们的不满,宋仁宗为此采取冷淡的措施,很少委派给狄青重要的差事。可就在这一年,广源州爆发侬智高叛乱,前线再次失利,狄青知道后便对宋仁宗说:“我身为武将,大的心愿便是替官家带兵杀敌,还请派我前去平乱!”宋仁宗因此只好任命狄青为主帅,并亲自为他送行。狄青到任之后,派人摸清敌方部署,积极调度并亲自上阵杀敌,北宋军取得大胜,不久之后便平定了此次叛乱,狄青因功再升一级,成了枢密使。因为北宋太祖、太宗定下的重文轻武的用人政策,当时的北宋朝廷以文臣为主,武将担任枢密使几乎不可能。因此,狄青担任枢密使的旨意一下来,朝臣们便纷纷反对,尤其是宰相文彦博等人,更是屡次上书宋仁宗,要求裁撤狄青的枢密使职位。宋仁宗自己心中对于狄青一开始是极为重视认可的,便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可堪其位!”谁知文彦博听了,毫不留情地说:“当初太祖也是后周的忠臣呀!”宋仁宗听了心里不舒服,知道这帮文官肯定是容不下狄青的了。而且此时的狄青在军中的威望也过高了,朝廷赏赐军队,士兵们都说是狄爷爷赏赐而不知官家,宋仁宗也渐渐有了疏远的心理。恰好此时,有人举报狄青违反宵禁,在家里半夜烧纸祭祀,这一小事被文彦博等人抓为把柄,继续上书请求宋仁宗罢免狄青的枢密使,改派到外地做知州。1056年,狄青正式被罢免枢密使的职位,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陈州知州。为此他心有不甘,便去找主管人事的宰相文彦博理论,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而狄青终也只好乖乖地去赴任,因为他知道武将在当时铁定是居于文臣之后的!到任后,狄青小心谨慎地处理差事,可是宋仁宗每月两次的派使者来探望让他十分惊慌,不久之后便病死了。狄青死后,宋仁宗为此悲伤,下旨追封为中书令,上谥号为武襄。可至于其内心作何感想,便只有他自己清楚了。作为将领,狄青每次出战都是身先士卒,尤其是对西夏的那几年战斗中多次中箭重伤却不下前线,可以说是一位勇敢而优秀的将领。可这恰巧也成为了悲凉结局的主要原因,身为北宋的武将,狄青的功劳抵不过文臣的嘴,终落得个惊惧而死的结局,让人惋惜。 参考文献:《宋史》

6、狄青历史记载

狄青做了管军事的枢密副使,文臣们不高兴了,宰相文彦博请求罢免狄青时,宋仁宗维护狄青说他是忠臣,可文彦博说:“宋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建议罢免狄青,可实在找不出狄青的过错,他就说:“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说近国家有水灾是因为武人狄青。有一次,狄青家晚上烧纸祭祖,有人看到狄青家火光连夜报告开封府,府吏赶到现场知道了是烧纸钱,但第二天流言飞起,开封城中就开始传狄青家晚上有怪光冲天,是做皇帝的兆头还有一次,开封发大水,狄青家家被淹,狄青只好先住到地势比较高的相国寺,闲着没事狄青在大殿上拜佛,也被传成是狄青要夺皇位的行动狄青造反称帝的谣言四起,宋仁宗也不傻,知道狄青不可能也没那个势力造反,但文官们一直盯着狄青,没事造个谣,整得城中不得安宁,宋仁宗被逼无奈,也为了保全狄青,只好罢免了狄青枢密副使一职,加宰相头衔,去陈州做知州,远离了离京城这块是非之地。

7、历史名将狄青简介

我将古代姓名只有两个字的将军按照“飞羽青布起”的名中字统计了出来,如下:英布、季布、栾布、吕布吴起、白起项羽、关羽卫青、狄青张飞、岳飞这些将军分别活跃在先秦、秦末、两汉、三国、两宋时期。尤以名字中带“布”字的将军多,结局大多是非正常死亡。历史上还有名字中带有“夫、温、玄”字以及其它字的将军,欢迎大家统计!

8、狄青的历史故事介绍

以“莫须有”罪名处死枢密副使岳飞的悲剧,在宋朝并非罕见。北宋仁宗朝大将狄青,功勋卓著,世所罕见之名将,因功得以执掌枢密院,也是宋朝第二位武将枢密使。但狄青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忠心耿耿却换来文官们的百般打压。几位宰相不仅要求宋仁宗免去他的职务,还勒令狄青自杀。宋仁宗不忍心这样对待狄青,说道:“狄青乃忠臣。”宰相文彦博一句话便堵死了仁宗的嘴:“太祖岂非世宗忠臣?”狄青终被降职远调。文官们依然不曾放过他,每隔一旬便派特使“亲切”问候,并令他折腰回话。狄青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羞辱,半年后便悲愤而死。南宋初期西军主将曲端,骁勇善战,多次与金兵血战,名将吴阶、刘琦皆为其部下。后来,曲端因违令被收入大狱,一边给他烤火一边灌烈酒,曲端被折磨的七窍流血而死(另有记载烧铁为汁,从嘴里灌进去活活烫死)。即便曲端罪无可赦,可依律诛杀,何苦如此酷虐?著名词人辛弃疾,23岁参加义军抗金,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26岁千里南下归宋,不想此后竟被束之高阁,不予重用。还日日遭受猜忌,26年里被调动达37次,只能拍断栏杆,空叹“男儿到死心如铁……”诸如此类对武将百般刁难、苛刻打压的事例,在宋史上数不胜数。帝王无心,将士们再多热血也只能在凄风冷雨中慢慢冷却。可笑的是,宋朝自始至终都认为和平是花钱买来的。千百年来,我们总结宋朝的历史教训,无非两条:宋朝文化、经济上的成功得益于思想宽松;宋朝军事上的失败,大弊端在于文武失调。有力不知使,有民不知恤,有城不知守,有兵不知战,这样的宋朝,叹!叹!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