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莲简介(海莲是什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08:32:20 浏览
1、海莲是什么

跨越时间和距离的感情,不一定是爱情!?《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豆瓣:8.2 ⭐️⭐️⭐️⭐️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玫瑰]作者简介海莲·汉芙,于1916年4月出生于费城,一生贫困潦倒,汉芙生前主要工作也是与文笔相关的工作,主要著作《查令十字街84号》、《Q的遗产》、《布鲁姆斯的女伯爵》等,终于1997年,因病离世。[玫瑰]关于《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没有过多的故事修饰,而是用海莲与横跨大西洋伦敦一家旧书店来往的书信作为全书内容。由于海莲极为爱书,但又迫于贫穷,再一次偶然的杂志广告上发现了这一家旧书店,起因是买书,结局是二十多年来的书信往来,让彼此慢慢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作者海莲是幽默风趣,开朗率真、热爱书籍、热爱阅读的穷作家。与海莲长期来往信件的是“弗兰克”,这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且绅士的书店店员。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但不是只有“爱情”故事才得以升华,我赞同这一说法。往来20年的书信,从未谋面的两个人从一封封信中有了更多的了解,直到“弗兰克·德尔”离世后,作者海莲可能再也找不到如此了解她的人。这20年来的书信中,透露着海莲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虽然她不富裕,但依然会坚持购买书籍,并且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给之外书店的店员们,那个时代的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富足方便,但她的善良却温暖着远方的一群人。很多人说海莲和弗兰克这是爱情,其实我并不认为,但是我很喜欢这种纯粹的,简单的情感,没有爱情的冠冕,但他们是相隔的知己。从一开始海莲就表达了自己对伦敦的热爱,阅读中从头到尾都很期待她能去一次“她的书店”,但直到书的结尾,历经了20年,她还是没有去到这个她热爱的土地,没见到那个从未谋面的知己,这个确实到后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所以想一个人那就跟他联系吧,想见就去见吧,不要让一些人或者事成了一生的遗憾。?️书摘[比心]你们若恰好路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比心]我喜欢扉页上的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比心]每一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吧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我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比心]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抄袭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含笑以終。[比心]我一路活来,眼看着英语一点一滴被摧残蹂躏却又无力可回天,就像米尼弗·奇维一样余生也晚。而我只能学他“干咳两声,自叹一句:奈何老天作弄。”然后继续借酒浇愁。

2、苏海莲民国人物简介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原著观电影“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查令十字街84号》原著中集结了二十余年来,嗜书如命的纽约作者海莲·汉芙与英国伦敦的一名古书销售商法兰克·铎尔之间的书信纪录,在他们的友谊中,书信实现心灵的交流。此书被称为“爱书人圣经”。读这本书就是要端一杯茶,静静的,淡淡的,感受爱书人对书的情怀。得到一本好书的欣喜,看到书被损坏的惋惜,对烂书决然丢弃的执着。还有就是感受两个爱书人的心灵交流,知音难觅,二十年惺惺相惜却始终未曾谋面,这份带着遗憾的美。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的男主角扮演者是安东尼·霍普金斯,这是我喜欢的演技派明星。看书,我可以按自己的感受去想象人物形象,故事场景,电影就是导演编剧演员的理解了。汉芙的形象和我想的出入太大,她吸烟,动作表情夸张,女汉子的样子。所以,将名著拍成影视剧有很大风险,读书人若真的喜爱某一本书好也不要看改拍的影视剧。关于汉芙和弗兰克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喜爱这本书的人多年来一直在争论。虽然有“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一说,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这两个人之间是因书结缘的纯友谊,与爱情无关。因为毕竟他们开始通信时,弗兰克已经是第一任妻子去世,和第二任妻子结合并有了女儿,如果一个爱书的男人都不能专一的对待自己的爱人,如果一个爱书的女人都为了一个已婚男人而终身不嫁,那人类的所谓爱情就不值一提了。

3、海蓝之谜

杨花都凋落了,杜鹃在呜叫,这时我知道了你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听说到龙标要经过五溪。看来到那里路途遥远。我要将自己的愁绪寄予明,随风飘到遥远的夜郎之西龙㇏标,与你相伴。

4、海莲个人照片

哈哈弃读了《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看了一百页了,海莲还是在送鸡蛋和罐头给弗兰克,弗兰克和其他人回信还是在感谢感谢,就觉得真是像流水账啊,而且是无比重复的那种流水账,期间也有其他人回海莲信件,但是落款人都是看完一篇之后,才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这就造成了人名和其所说的话容易对不上号,发生混乱。

5、海莲主演

《查令十字街》是一本被全球书迷深深钟爱的书。它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书店旧址的墙上,可以看到这样的铭牌:“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科恩书店的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对于爱书人来说,正如麦加城之于穆斯林,一辈子一定得去见它一次。汉芙是没有固定收入的自由撰稿人,她嗜书如命,苦于在纽约买不到心仪的书,便凭着一腔莽撞,向伦敦的马克斯-科恩书店写信购书。回信和寄书的是书店书商弗兰克,一个严肃古板又温和正直的英国绅士。汉芙把书费都塞到信封里的。汉芙在生活方面很笨拙,连日常的付账和找零她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将英镑换算成美元了。好心的弗兰克帮她仔细折算好,并且贴心准备了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三十三岁的汉芙,依旧活泼俏皮,尺牍之上,她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信手写来。五十年代初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古道热肠的汉芙就从美国给店员们邮寄火腿、鸡蛋和香肠,使得他们能够吃上许久未曾见到的“完整而大块”的肉。汉芙手头也并不宽裕,她的慷慨大度让书店员工把她视为亲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回报汉芙:赛西莉主动给汉芙写信,表达感激之情;诺拉给汉芙寄去了一条爱尔兰手工编织的桌布。店员们把汉芙想象成一个“年轻、成熟、时髦”的女人,汉芙调皮地告诉他们,自己“和百老汇一样时髦”。二十年的书信往来,让汉芙和弗兰克成了彼此生命中珍贵的人,也让远隔重洋的人,对彼此充满了信任和感激。正如《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译者陈建铭所说: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有时弗兰克也会推荐更好的书和版本,汉芙也喜欢。对于书,汉芙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我捧着它,生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有些书纵使价格不菲,汉芙也甘心情愿从瘪瘪的钱包里掏钱购买。汉芙自掏腰包给书店员工寄食物和丝袜,仍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她信中说:“你们卖这些好书给我,难道对我不是比我对你们还要慷慨?”弗兰克费尽周折用了二十年的光阴,让五十多种精致的书籍克服重重困难,远渡重洋被爱书的汉芙反复抚摩。汉芙一直想去英国看看这家书店,但一开始始终因手头拮据而放弃。总算有了点积蓄,英女王的登基又使得她赴英的费用捉襟见肘。后来总算可以成行吧,她的牙却逼她留在了纽约:“我陪着我的牙,而牙医却在度蜜月,他的结婚费用是我出的……”她自己也无奈承认,隔着三千英里的安全距离,写了一堆没大没小的信,她大概只会悄悄溜进去又静静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她是谁。有一次,汉芙也感慨:“唉,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当以同怀视之。关系越来越近,而汉芙可爱调皮的天性也显露无遗。“弗兰克·德尔,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行了,不要只坐在那里,快去帮我找书吧,真不明白你们书店是怎么维持的。”弗兰克表面上一直维持着绅士的彬彬有礼、隐忍而克制,泄露出来的一点点情感的破绽,旁观者完全可以当做偶然。那一次,在汉芙的强烈要求之下,弗兰克把一贯以来的“汉芙小姐”,改成了“亲爱的海莲”。写信的日期恰好是2月14日情人节。在一家豪宅,弗兰克看到了汉芙久寻而不得的《伊丽莎白时期情诗选》,欲盖弥彰地以书店全体员工的名义寄给她。那到达汉芙手里的那天,恰好是她的生日。1968年10月16日,弗兰克给海莲的信中,落款终于是“爱你的弗兰克”。1969年1月的某个寒夜,晚归的汉芙在一大堆账单中,发现了一封薄薄的蓝色航空信。一开始她并未在意,夜深人静之时,她打开此信,才知道,弗兰克已经过世了。他因患急性盲肠炎,于1968年12月22日不幸去世。那个不遗余力替她找书的弗兰克,已经不在了。二十年的相知,却终还是未能见上一面。若干年后,汉芙终于来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曾经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早已人去楼空,甚至一度面临拆迁。海莲说:我开始走回楼下,心里想着一个人,现在已经死了。我和他通了这么多年的信。楼梯下到一半,我把手放在橡木扶手上,默默对他说:‘怎么样,弗兰克?我终于到了这里。’我们喜欢《查令十字街84号》,是因为它提供给我们太多美好回忆和幻想,关于从前,关于阅读,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汉芙的珠玑妙语和古道热情不时温暖我们被冷硬现实尘覆的凡心。#海莲简介#

6、海莲汉芙

魂牵梦绕,终归去——《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一直带着感动和压抑的情绪,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新大陆那个时而刁蛮娇嗔,时而戏谑调侃的女作家海莲·汉芙,与英伦岛温文尔雅,老派刻板的绅士,书店总管弗兰克·德尔之间近二十年的书信往来,委实让我们看了唏嘘不已。一个收集出售古旧书籍的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意外的被远在三千英里外的美国人海莲·汉芙邂逅。汉芙身在美国,却骨子里浸透了对英国文学,尤其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书籍的痴迷。两地的书信往来几乎都是围绕订书寄书展开。如果本书仅仅是讲书的故事,谈感动似乎也太矫情。让人感动的恰恰是透过书所展现的人性的美。请容许我在此先引用海莲·汉芙的一段话:"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段话应该算本书经典语录之一吧。对此,可以有多种解读。这献上的"一吻"既是外国人习以为常的礼节,也是情人间酣畅淋漓情爱的表达。这"亏欠她良多"可以是汉芙对书店为其辛苦代劳找书的致敬,也可以是她对与德尔缘悭一面的自责。我以为,在"两地书"能持续二十年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上,既有"书缘"踪影,又有"情缘"的痕迹。因了书,识了人;因了人,有了情。尽管有人说这种解读有烂俗之嫌,但我还是根据自己对汉芙和德尔的感受,去做出这样的判断。完全有可能的是,汉芙将其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气息如此痴迷的情感,投注到了虽早有家室,但却是一标准老派英国绅士德尔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芙在内心有对德尔的"移情"。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只是一个"标签",其核心是弗兰克·德尔。海莲·汉芙为书店做的一切,包括能坚持下来的二十年的书信往来,都是因为德尔的存在(这也可以解释书信结束于德尔离世的事实)。海莲·汉芙的另一段话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个注脚。汉芙于1971年终于站在了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门前,笑着对早已空空荡荡的书店说:"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话,着实让人听了"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也是让我在阅读本书时,一直有这种压抑感的原因。我坚信,在海莲·汉芙与弗兰克·德尔之间,在新旧大陆两端,流转的是书信,寄放的永远是情缘。从对书的痴爱到对人的牵挂,无一不在刺激着我的神经;从那一替代之"吻"到那迟来的自责,又无一不在述说海莲·汉芙对弗兰克·德尔的撕心裂肺的心曲。逝者如斯夫,斯人皆去也。想必两人在天之灵早已欢聚,他们正津津有味的品着书、牵着手、谈着情……让我们祝福他们吧!(2017、04、02 老邓于成都)

7、海莲出轨

山顶寺庙的楼房,好像有百尺高,仿佛伸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仙人们。#海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