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金宝简介(闻金宝校长)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0:26:00 浏览
1、闻金宝校长

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来到皇后胡善祥寝宫,他斩钉截铁地说:“前些日,孙贵妃生下儿子,而你跟我这么多年,生不出儿子,不如退位,好好休息吧!”胡善祥听闻如遭雷击,愤恨地流出眼泪。她看着面前无情的丈夫,虽为他生育2个女儿,可他却从没爱过自己。她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可没想到会由朱瞻基亲口对自己说出来,她只能默默地点头接受。胡善祥,朱瞻基的原配妻子,为什么要废掉她呢?这事要从朱瞻基的爷爷朱棣说起。明成祖朱棣也逃不开隔辈亲,对孙子朱瞻基尤其宠爱,将朱瞻基形容为“好圣孙”,不久就将其封为皇太孙,更开始为他物色皇太孙妃的人选。这时,举止端庄,以贤为名的胡善祥传入朱棣的耳中。世间有这么贤良的女子,怎么能让他嫁给别人呢?就这样,胡善祥被选为皇太孙妃,爷爷给安排的婚事,朱瞻基自是笑着接纳,可这时,他已经心有所属。他心里的这个人,正是孙嫔,两个人可谓爱好相同,整日出双入对,完全把胡善祥丢在一旁。1425年,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胡善祥自然从正妃升为皇后,胡善祥为人低调,即使贵为皇后,也从不以权压人。忠厚善良的她,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受到后宫妃嫔的敬重,张太后看着儿媳妇如此能干,特别喜欢她,可有一个人却心里不舒服了。此时的孙嫔升为贵妃,又一部宫廷内斗戏码开始上演。胡善祥被册封皇后的当天,按照旧时的宫廷制度,朱瞻基赐给胡善祥金册金宝(印),而孙贵妃只有册无宝。孙贵妃顿时脸就拉下来了,凭什么我不能有金宝?他当天就找到朱瞻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起来。朱瞻基看着孙贵妃,梨花带雨的面容,当即答应了她的请求,特意向张太后请示,定制了金宝赐给孙贵妃。也是从孙贵妃开始,明朝以后的贵妃被册封时,都是金册金宝同时赐予。可是,此时的孙贵妃还是不满足,她仗着有朱瞻基的宠爱,开始打起皇后宝座的主意。从这开始,枕边风就从未断过,终于一件事之后,朱瞻基动了心。两年后,孙贵妃生下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这对于子嗣稀疏的朱瞻基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结婚十年,终于有了儿子,还是自己的爱妃所生。为了奖赏孙贵妃,废后之事可以提上日程了。可皇后一直做得很好,选什么理由废黜皇后,让朱瞻基犯了难。朱瞻基一时没了主意,他甚至找来大臣张辅、蹇义、夏元吉、杨士奇、杨荣来商议如何废后。朱瞻基为难地说道:“我都30多岁了还没有儿子,现在孙贵妃终于给我生下儿子,自古以来,母以子贵,但皇后应该怎么处置呢?大臣们听后,惊的目瞪口呆,都不同意,连连摇头。没办法,朱瞻基又找到张太后,但胡善祥确实做得无可挑剔,张太后也夸赞胡皇后一番,不支持废后。处处碰壁的朱瞻基,心一横,决定自己去找胡皇后。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朱瞻基以胡善祥无子多病为由,命胡善祥主动上表,辞去皇后的之位。胡善祥被废以后,清心寡欲的她在长安宫里做起道姑,被赐号为静慈。孙贵妃马上被立为皇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听说胡善祥被废后,百姓们都同情这位品德高尚的皇后。《明史》中对胡善祥的遭遇,直接写着: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张太后也为胡善祥抱不平,常把她召到清宁宫居住,而且只要有宫廷宴席,总是把胡善祥的位置放在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也只能生闷气,敢怒不敢言。因为有张太后的疼爱,胡善祥的日子还好过一些,可好景不长,张太后去世了。失去张太后,胡善祥痛哭不已,在张太后去世一年后,胡善祥也离开了,终年42岁。孙皇后这回可以好好地出口气了,她把胡善祥以普通妃嫔的礼制草草下葬。对于胡善祥被废之事,朱瞻基在去世前,曾愧疚的说道:“都怪我那时年轻,太意气用事了,是我辜负了她。”只可惜,胡善祥再也听不到了。可意外的是,孙皇后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他反倒承认了曾经的胡善祥,追封了胡善祥的后位,并修陵寝,让胡善祥得以安息。素材内容来自文史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闻金宝

皇家艺术 田园菜品​艺术作品是作家的代表作​菜品 画品 乐品 玉品​艺术家赋予生命 让作品栩栩如生​听 闻 品 见 点亮一颗心 点亮生命

3、

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对胡皇后说:“你这么多年生不出儿子,不如让孙贵妃来当皇后吧!”胡皇后羞愧不已,一气之下当了道姑。几年后,朱瞻基道出当年实情,却让众人无比气愤!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也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1411年被封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在政务军事上英明神武,在治国方面也成就颇多。不过在感情上,朱瞻基算的上是一位风流天子,在位期间发生了明朝第一起废后事件,但宣宗生前所册后妃并不多,仅两后三妃一嫔。《双槐岁钞》记载:永乐十五年,皇太孙将婚,时有济宁胡荣之女和河南永城孙忠之女备选,孙氏比胡氏容貌美丽,但是据说胡善祥所居小楼每旦有红白气烟绕户弥月,时人以为是瑞兆。果然胡氏被立为皇太孙妃,孙氏为娱。宣宗即位后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册为贵妃。星象说和气烟绕楼都是传统社会中大人物诞生时的异象,这是世俗不理解为何外貌普通的胡氏能够力压“幼有美色”,自幼便进宫由仁宗张皇后抚育的孙氏成为皇太子妃,只能通过这种带迷信色彩的说法来解释。至于胡氏为何能够被立为皇太子妃,这大概与明朝选后中的“选贤不选艳”的传统有关。纵观明朝诸位皇后,史书中记载相貌艳丽者很少,大多数皇后史书中都记载她们很“贤”。以《明史后妃传》为例,形容太祖马皇后“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成祖徐皇后“贤淑”、仁宗张皇后“操妇道至谨”,在脾气秉性上,皇后们都很正直、严谨,面对妃嫔们的争宠,大多能够淡然处之。仁宗即位后,胡氏因为性格温顺、端庄稳重被立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后,胡氏被册为皇后。然而地位的晋升并没有增进胡氏同宣宗之间的感情,反而慢慢疏远了。由于孙氏从小就由太子妃张氏在宫中抚养,不难猜想孙氏和朱瞻基幼年早已相识,有青梅竹马之情谊,且孙氏长相艳丽无双,二人情感早已深厚无间。朱瞻基为了让孙氏当上皇后,仅仅在婚后几个月,为了试探太后和群臣的态度,就先请太后破例授孙贵妃金宝,应允后孙贵妃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拥有金宝的贵妃。之后宣宗以“未有子,又善病”为借口令胡皇后辞位。其实胡氏并非没有生育能力,宣宗长女顺德公主即胡氏所生。那是否胡皇后已经过了佳的生育年龄呢?胡氏于永乐十五年被立为皇太孙妃,根据古代女子大致十五岁左右出嫁推测,那么宣德三年朱祁镇被立为太子时,胡皇后大概二十六岁左右,正值适合生育的年龄,为何早早便因无子而废掉呢?由此可以证明,废胡氏而改立孙氏,“无子善病”仅仅是一个借口,其真实原因是宣宗宠爱美艳的孙贵妃,逼迫胡氏辞位。事实上当时孙贵妃也没有生育皇子,她仅于永乐二十二年生育了皇三女常德公主。既然以“无子”为废后借口,那么孙贵妃必须“有子”才能被继立为皇后。于是“(孙贵)妃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孙氏抢来宫中她人的孩子,作为自己生下的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在此之后朱瞻基对孙氏的宠爱更是无以复加。至于朱瞻基对此是否知晓,只能说如果没有宣宗的支持,孙贵妃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这样做,所以这个孩子的由来极大可能是朱瞻基授意的结果。随着皇子朱祁镇出生和被立为皇太子,胡皇后被废也仅是时间问题了。胡氏“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特别是宣宗之母张太后虽然抚育孙氏长大,但她更欣赏贤良、识大体的胡氏,怜惜她的境遇。被废之后胡氏退居长安宫,张太后常召她入清宁宫居住。每逢内廷朝宴,张太后便将她的座次安排在孙皇后之上,孙皇后常常敢怒而不敢言。不幸的是正统七年,一直庇护她的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了,胡氏痛哭不已。第二年,胡氏就在郁郁寡欢中去世。在议用何礼下葬时,杨士奇主张使用后礼,而群臣忌惮孙太后而主张使用嫔御礼,后胡氏用嫔礼安葬于金山,溢“静慈仙师”。胡氏无过被废,宣宗晚年也有悔意,尝自解“此朕少年事”。直至孙太后去世,钱皇后才向英宗道明真相,“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验葬皆不如礼。胡后位未复,惟皇上念之。”至此真相大白,英宗下令恢复胡氏的皇后位号,追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一个“让”字概括了胡废后的秉性和其坎坷的一生。参考文献:《谈古装历史剧的问题与出路——以大明风华为例》《明朝后妃研究》

4、

吐蕃王朝的兴盛和灭亡与大唐王朝基本上同步。吐蕃是在南日松赞成为赞普之后,开始从部落组织向王国政权过渡的,与隋唐易代之时(公元600年左右)大体同时。南日松赞之子松赞干布更是一代雄主,到公元7世纪上半叶,吐蕃已完全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这个时期,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627年~649年)也基本重合。同样,吐蕃王朝覆灭于842年,而大唐王朝覆灭于907年。基本上是前后脚,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吐蕃和大唐也是在灭亡前不约而同地灭佛。吐蕃的后一任赞普西藏人称之为“朗达玛”,他在公元839年宣布灭佛,亲自下令发动了一场对僧侣的迫害。他强迫僧人打猎杀生,把打猎杀生当作放弃信仰的标准。不愿放弃信仰者,都被杀戮。还下令封闭所有寺院、佛殿,把大昭寺改为屠宰场、小昭寺改为牛圈;他把寺院珍贵的壁画文物涂抹掉,换上僧人喝酒的宣传图,污蔑修炼人;把佛像钉上钉子扔到河里,派人用绳子系在佛像的脖子上。无独有偶,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灭佛,筛汰寺院僧尼。至当年八月,全国共拆毁寺院4600所,还俗僧尼26万人,山野中的小寺庙拆去4万余所,收得良田数千顷,寺院奴婢15万人。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尤其是以佛教立国的吐蕃和曾历经千难万险,向天竺取经的大唐,居然同时灭佛,这两国的统治者都同时疯了不成?其实,这背后的共同原因是气候变化。下面气候变化曲线图。我曾经引用过,隋唐时期正好对应一个气候温暖期,吐蕃的兴盛也于此契合。气候变暖,降雨多,粮食产量增加,这是大唐和吐蕃兴盛的外部环境。进入9世纪,气候变冷,自然灾害增加,粮食减产,帝国强盛的根基开始动摇,对外扩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内部各个利益集团和各个阶层的冲突加剧,所谓的“内卷”就出现了,“灭佛”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经济。在国家富裕的时候,宗教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可以降低公共管理成本。但在生存条件恶劣时,强大的寺院经济(占有大量耕地、劳动力以及税收资源)就对王权收入构成了威胁。灭佛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是患了失心疯,而是出现了生存资料短缺,而由强势一方对另一方实施的剥夺。早在即位前,武宗就曾说过:“穷吾天下,佛也。” 唐武宗继位后发布的《拆寺制》,列举了佛教的一系列罪状,其中主要的是“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他认为“寺字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使得“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自己灭佛的主要目的是“惩千古之蠢源”,以“济人利众”。《新唐书》记载了“朗达玛”灭佛后的吐蕃国︰“开成四年(即公元839年)……,自是国中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 藉。鄯、廓间夜闻鼙鼓声,人相惊。”我觉得,这段描述似乎是把因果倒置了,即把自然灾害的出现归因于灭佛,真正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气候变冷,降雨量减少,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灭佛只是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生存资源的一种疯狂。帝国的灭亡都在重走相同的轨迹,气候变暖给北美大陆带来的是酷热和干旱,使其生存模式出现断裂。对外扩张又没有出口,内卷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这代人注定又要见证一回历史了。#闻金宝简介#

5、

(733)公元439年3月,北魏平城,皇宫,太极殿西堂,太武帝拓跋焘在出兵北凉之前召集群臣商议出兵事宜。拓跋焘实际心意已决,所谓商议不过是要设法说服众人支持出兵。第一个被拓跋焘点名发言的是司徒、东郡公崔浩。不出所料,崔浩果然赞成出兵:“沮渠牧犍叛逆之心早已有之,不可不诛。去年北伐柔然虽未获胜,但损失并不大。我们内外共有军马30万匹,攻打柔然时不过损失8千匹,影响甚微,即便没有北伐,往年老死病死的战马也在万匹以上,所以这个损失不足为虑。但是这些小国却以此虚张声势,认为我们损失惨重,一时难以恢复元气,所以才会如此猖獗。如果这时趁其不备突然兵临城下,他们必定大为惶恐,不知所措,我们可一战而胜。沮渠牧犍出身低微(指身为庶子),难以服众,上台以来几个弟弟娇纵蛮横,争权夺利,朝野人心离散。另外,近年来秦、凉各州天灾不断,河西国力渐衰,民怨沸腾。这些岂不正说明上天要灭亡凉国”。无论从北魏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从北凉诸多的国内问题上来说,崔浩都认为适宜出兵。这些都是拓跋焘想听的话,也适合在这种场合说,崔浩总能把拓跋焘心里想说的东西表达出来。崔浩话音一落,拓跋焘当即答复:“善,吾意亦以为然”。说得太好了,完全和我想的一样!接着拓跋焘让其他大臣也各自发表看法。和此前拓跋焘北伐柔然、西征胡夏、南征刘宋一样,除了崔浩外再没有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出兵,而且同样不出拓跋焘所料,反对出兵的大臣却有很多。反对派以弘农王奚斤和太常李顺为首,首先发言的是奚斤。奚斤说:“沮渠牧犍不过就是个西部边陲小国的君主,即便没有心甘情愿做北魏臣子,但自继位以来至少表面上做得很不错,年年按时纳贡,朝廷也待之如藩臣,陛下还把公主许配给他。到目前为止沮渠牧犍并没有太大过错,即便没有交出李氏但也罪不至灭国。我们应以宽宥为主,不宜动兵。再者,去年我们刚刚北征柔然,士卒和军马疲惫不堪,理当休养生息,何况凉州那种地方自古就土地贫瘠,连水草都没有,我们大军去那种地方打仗无法久待,一旦他们闭城坚守,我们攻城不克,则在城外很难掠取到食物,到时进退两难,必败无疑。希望陛下三思,万不可仓促用兵”。奚斤说完后还没等拓跋焘点评,堂下就呼啦啦站出多达三十余位大臣七嘴八舌地附和奚斤,表示赞同。尤其是李顺,等反对派集体表达完后又拉上尚书古弼站出来做补充发言:“自温圉水(又名媪围水,今甘肃兰州皋兰县境内黄河河段)以西直到姑臧城南,沿途沙石成堆,常年无雨,寸草不生。当地人说只有在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因冬天有深达几丈的积雪,到了春夏冰雪消融后流到山下汇聚成河。当地只有这一处水源,为此专门修建灌渠,引雪水浇灌庄稼。一旦我们抵近姑臧,当地百姓必会提前掘毁灌渠,届时我军无水可用,而姑臧方圆百里再无其它水源,我军怎能持久?奚斤大人所言极是,望陛下务必三思”。奚斤和李顺的发言似乎有理有据,尤其还有数十位大臣的支持,有主讲,有补充,完全有备而来。形势对拓跋焘和崔浩很不利,拓跋焘虽身为皇帝,但毕竟不能轻易动用,强令大家支持出兵。那怎么办?还得靠崔浩!于是“世祖乃命浩以其前言与斤等共相难抑”,拓跋焘就让崔浩出来和奚斤、李顺等人当庭辩论。反对派有备而来,崔浩同样也是有备而来,这种场面早在崔浩预料之中。奚斤、古弼这些人不足为虑,因为他们压根没去过凉州,知识储备也不够,关键是李顺。李顺先后12次往返姑臧,对凉州熟悉,有话语权,但李顺却有个大问题。李顺的问题就是李顺有问题。李顺第二次出使凉州时,沮渠蒙逊以身体不佳为由很是傲慢,回平城后李顺极力主张待时机合适就一举灭掉北凉。但此后呢?拓跋焘让李顺接回高僧昙无谶,可李顺却任凭沮渠蒙逊将其杀害。437年时北燕已被灭一年,各方条件成熟,可李顺却反对出兵北凉。即便后来武威公主被下毒,沮渠牧犍公然包庇凶手李氏,李顺依然反对出兵。这不是李顺爱好和平,而是李顺有自己的小九九。《魏书.李顺传》中记载:“蒙逊数与顺游宴,颇有悖慢之言,恐顺东还泄之朝廷,寻以金宝纳顺怀中,故蒙逊罪衅得不闻彻”。沮渠蒙逊接待李顺时经常说些牢骚甚至忤逆的话,因担心李顺把这些话转述给拓跋焘,于是就塞给李顺大批金银珠宝,以此封口。沮渠蒙逊如此,沮渠牧犍自然也是如此。不过这些都逃不过崔浩眼睛,崔浩和李顺虽是亲家,但更是仇家,李顺那点事崔浩早打听得一清二楚。崔浩曾专门跟拓跋焘说起这些,但拓跋焘不信。李顺因出使凉州早成了拓跋焘的红人,屡屡受封,拓跋焘知道崔浩对李顺不满,认为崔浩是在打小报告,不过听听罢了,没有当真。崔浩既然也是有备而来,那就接着看他如何再次舌战群儒!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733)

6、

即然孙亚清母女老少三代巳委托金宝全权代表处理她们的家事儿……金宝完全可以起诉王光辉!金宝手里巳有不少对王光辉不利的证据!应报警和起诉王光辉!

7、

金宝,三恩,三思,我看是策划的连环骗,这有一个大坑,切记切记。#闻金宝简介#

8、

这样的女孩简直是超天才,世上有谁能配得上她,只因她是天上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