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五大宝典,至今仍然得到广泛的使用,以下分别来介绍这五大宝典的创作及影响: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制作过程是由黄帝命令医学大师伏羲、神农等人编撰而成,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修订,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这部经典集中了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调节的智慧,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之一,被誉为兵家圣典。其制作过程是由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经过多次修订和注释,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这部兵书总结了古人在战争中的智慧,包括战略、战术、兵器、军纪等方面,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易学之源。其制作过程是由周朝的文王和周公所编纂而成,经过多次修订和注释,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这部经典总结了古人对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智慧,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制作过程是由周朝的文王和周公所编纂而成,经过多次修订和注释,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这部经典总结了古人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智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其制作过程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所编纂而成,经过多次修订和注释,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这部经典总结了古人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智慧,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论语十二章简介才思敏捷的子贡《论语》第一篇第十五章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能在《论语》第一章中出现的孔门弟子都是高第贤人的卓越代表。在前面几章,有子、曾子先后出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他们是《论语》这本书编撰者的老师,因而是第一等牛人。而这章出场的子贡,位列“孔门十哲”,是第二等的牛人。照本人意见,他做第一等也毫不夸张。因为他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而且特别能赚钱,当时算得上是工商界巨子。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老师情深义厚。孔子晚年的生活大多由子贡出钱照料。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为表达哀思,主动为老师守孝三年。而唯独子贡,在三年守孝期满后,继续守孝三年。这一章是他与老师的一段精彩对话。其中亮点有三:第一,整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谈到《诗经》的只有两段,此为其一。第二,此对话鲜明反映出孔子教学的诸多特点,容我后续慢慢道来。第三,对话自由平等,轻松活泼,思维跳跃,脉络清晰,开教学相长之先河。言归正题。子贡首先发问:老师啊!一个人贫穷而且倒楣,但他从不谄媚,也不拍马屁,不低头;他发财得意了,能够做到不骄傲,你看怎么样?前面讲,子贡这个人,天资聪慧、多才多金。或许他人生比较顺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此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因此当时的讲话语气中,几分显见的得意溢于言表。这句问话的重点其实是后半句“富而无骄”。他的潜台词是:老师,你看我既富有还不骄傲,这应该是值得肯定与表扬的吧!孔子何其人也,自然明白这个学生的用意。他的回答也之妙:两个字“可也”,表达的意思是“及格而已,还应该更进一步”,不是完全肯定的语气。他接着说,“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但是还比不上安贫而乐道,富有而爱好礼仪啊!孔子不愧为因材施教的典范,对待每名弟子,他都能准确地把握其性格特点,针对不足进行教育。对待子贡这种聪慧好学、条件优越的学生,孔子绝不会让他只满足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种“消极拒恶”的层次;而是要让他向“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一更高层次迈进。接下来是本章重点。子贡被老师这么一点拔,顿时开窍了。他或许在寻思:老师就是老师,真比我高明,我对人生的追求刚刚有些体悟,没想到老师却有着更高的境界。他思维一跳,机敏地借用《诗经·国风·卫风》篇中的一句话继续提问:“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切磋琢磨”,这4个字,原本是古人开采、雕琢玉器的步骤。子贡在此活用,形容学问每进一步,所下的工夫就要越深越细的过程。他的潜台词即是说:奥我懂了,原来做学问也应该像加工玉石一样切磋琢磨,不断深入啊。孔子听子贡这么一比喻,高兴,当即点赞道:赐啊(子贡的名字叫端木赐),我可以和你一同来讨论《诗经》了啊,告诉你一点,你就可以举一反三了!此番对话,可以看作孔子启发式教学和师生间教学相长的好范例,也是孔子快乐教学的明证。此情此景,不也正是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实的写照吗?
3、论语简介有的,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为人处事能力的哲学书籍,供朋友们参考。[玫瑰][玫瑰]1、《论语》:这是一本古代中国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包括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讨论,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2、《道德经》:这是一本古代中国道家经典,讲述了“道”的概念及其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系、治理国家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读者摆脱功利主义思维,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3、《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伦理学著作,阐述了如何达到幸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幸福,对于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改良人际关系都有帮助。4、《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是英国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的一本畅销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帮助读者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学会理解、包容和应对不同的人际关系。5、《快乐的密码》: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本畅销书,介绍了正向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讲述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提高幸福感和情绪稳定性,对于改良人际关系和提高个人魅力都有帮助。亲爱的读书朋友们: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我们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和问题相关的哲学书籍,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哲学的思想。阅读哲学书籍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科,需要持续地学习和思考。通过阅读不同的哲学书籍和参加相关的学习讨论和活动,才可以不断地深化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理解。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学习,相互勉励吧![微笑][微笑]
4、论语简介20字领导要以身作则——《论语》新得三百九十季康子向孔子咨询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对,回答。正,本义是不偏斜,如正中、正午,引申为合乎法度规则,如正直、正派、正义,这里的正指的是正道。子,尊称,您。帅,本义是军队高指挥官,引申为引导、带头。孔子向季康子解释说,政就是正,也就是正道。治理国家就要遵循正道,您要是带头守正而不乱来,谁还敢不守正呢?孔子指的正道一定是仁道,是礼制,是德政。正,还有纠偏的意思。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上位得不到尊重,礼法得不到执行,长幼尊卑都没有了,从周天下到诸侯再到卿大夫世家,权力被架空,秩序被颠倒,这在孔子眼里就是不正,就需要约之以礼,用礼来拨乱反正。季康子这个人,我们在《论语人物之四·成也季氏败也季氏》介绍过,就是他将孔子迎回鲁国,安享晚年。所以季康子和孔子的对话,应该都是孔子回到鲁国后发生的。那时候孔子早过了耳顺之年,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过去与季家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早已经成为过往云烟,加上毕竟是季康子把自己请回的家乡,所以说话比当年对待同是三大家族掌门人的孟懿子孟武伯父子客气多了。季家位列鲁国三大家族之首,鲁国的事季家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孔子当然希望作为当权者的季康子能够以身作则,带领社会回归礼制的正道。所以他这段话,可谓语重心长。
5、论语简介40字左右明月子讲《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孔子弟子介绍孔子的教学内容。前面讲的“道、德、仁、艺”属于教学大纲,“文、行、忠、信”属于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后面还有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是孔子教学的四个分类。大家要注意,教学大纲、分科、教学内容这三者的关系是一体的。分科是为了更好完成地教学大纲,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分科。教学内容是具体的教学活动,大纲怎么完成?肯定要围绕教学内容来完成,然后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再进行分科。分科和内容是密切结合的,相结合来完成大纲。“文”指古代文献、文章典籍,广义讲,诗书、礼乐、文章都是文的范围,含盖了当时的一切。文是要博学、广博,这是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讲。学要广博,尽力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之后,再由博返约。“文”是广泛地学习、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理论,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由闻到思,思就是形成自己的见解。因为“文”的阶段是知识的积累,思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修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你的见解、观点要和你的行为合二为一。你修到什么程度,它就合到什么程度。不修,它就是分开的。“行”就是品行、德行。什么是德行?德是内心的东西、内心的修养。这个“德”字,下面是心,是一心,德在一心。德是你内心的东西,是内在的修养。那么,光有内在修养,你怎么表现啊?行,所以就叫德行嘛。行就是外在,把它外化为你的行为。你行为的表现是你内在的修养,这叫德行。
6、论语20篇的简介【兰心书院】读《论语》有感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们墓旁守孝三年,因着对老师的怀念,将回忆中老师的教导记载下来,草成《论语》。共二十篇五百章,约一万七千字。与当代的哲学大论不同,很是精短,虽没有三段论式的推理,但几乎每句话都是历经千年检验仍然不朽的论断。也许你笃定地认为,我们现在拥有着先进的一切,科技如此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当代人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然而,2500年前那样落后的农耕时代,孔子竟然已经通透地解析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至今日,人类仍然无法超越他的智慧。比如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亲亲相隐的原则曾被视为封建礼教,但实际上,血缘亲情是人类社会基本的关系,亲亲相隐维护的就是基本人性与伦理。如果破坏了亲情,其他社会关系还有什么诚信可言?2011年《刑诉法》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此处增加的“除外”条款,是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是亲亲互隐思想在法律上的重新体现。也是对孔子这一理念的高度继承。孔子认为真正能够约束行为的是道德和礼乐教化,而不是法律。 所以倡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不正是当代以德治国的理论依据吗?读此书,必关注孔子的教育思想,他私学,打破了教育的贵族垄断,平民也能接受教育,参与政治。他教育的对象是有教无类。他的教育目的是“成人”,而不是升官发财。他教育要达到的效果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教育的手段是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仕学转换。这里想特别介绍一下孔子的“仕学转换”:在第十九篇中有“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熟悉后半句“学而优则仕”,通俗理解为“学习优秀了,就要走仕途之路”。在通读《论语》后,就能发现,若此处的“优”作“优秀”意,那前半句就不太好解释。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工作之余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之余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优”作“余力”或“闲暇”解释。孔门弟子就是这样坚持在“仕”与“学”间自由转换。每读《论语》都倍感亲切,感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温暖与贴切。书中的思想并不因古老而陈腐,拥有着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忽然就想起一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在美国联邦高法院有三尊雕塑,分别是孔子、摩西和梭伦 ,据说分别代表了教育、宗教和法律。其实孔子何止是教育家,读《论语》,你会发现他是政治家、伦理学家、外交家、甚至音乐家,集大成者,均可谓万世师表。#论语简介20#
7、论语共有哪20篇陈丹青谈论孔子。你是孔子的信徒吗?当然是。《论语》整本书都充满了文学性,可以说是一部精炼的散文诗。文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某些思想已经过时或错误,文学也能够永存。我经常阅读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书籍,主要是为了欣赏其中的文学技巧。孔丘的言行体系几乎都是我所反对的,简单来说就是言而无信。他试图塑造出的人,但实际上却让人变得扭曲,因此儒家思想一直被帝王所利用。然而,我欣赏孔丘的文学修养。上次我讲老子的时候,主要介绍了他的哲学思想,当然也提到了他的文学价值。这次讲孔子,我只讨论了他的语言文学性。孔子既不能被称为哲学家,也不能被称为圣人。他只是一个庸俗的高级知识分子,内心复杂、固执,智商很高。他精通文学和音乐,注重饮食和衣着。他的欲望强烈,总是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但世界却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因此他总是试图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因此,他的言行充满了虚伪和精致的虚伪。他喜欢吃精致的食物,注重细节。如果一个人的肩膀不端正,他就不会成为君子,即使他死了,他也无法逃脱。君子应该远离流言蜚语。秋天应该穿什么皮衣?东川的皮衣怎么样?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是黄色的,他就不能在三个月内担任官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他的心理,并与中国人的性格结构进行广泛的印证,这将是一篇有趣的文章。五四时期打倒孔丘的运动是不合理的。孔子并没有死,他的幽灵仍然存在于无数中国的伪君子中。这就是他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