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生母简介(康熙生母片段)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0:43:34 浏览
1、康熙生母片段

公元1718年,孝惠章皇后病重将死。而年近64岁的康熙皇帝当时双脚已经严重浮肿到不能穿鞋走路,却坚持命人用手绢裹着双脚,然后乘金丝软轿去宁寿宫探望嫡母孝惠章皇后。康熙皇帝不顾身体状况来到了宁寿宫后,当场跪在孝惠章皇后的病榻前,紧紧拉着孝惠章皇后的双手呼喊道:“母后,儿臣在此。”康熙生母不得恩宠,兼之出生不久就得了天花而被送到宫外抚养。故而,于康熙而言,少时未曾品尝过承欢父母膝下的天伦之乐是一生的遗憾。而嫡母孝惠章皇后,虽非生母,却感情甚笃,弥补了他在亲情上的缺憾。在入关之前,女真所面对的压力除了明朝之外还有相邻的蒙古部族。卧榻之侧,女真自然是不愿意容忍他人成为后患,曾经联合九个部落一起攻打但以失败告终。努尔哈赤志在天下,待时机成熟就要挥师入关夺取天下,那么必然不能让蒙古成为埋在老巢的祸患,故而他选择了通过联姻来加强两族联系成为利益共同体。1612年,努尔哈赤迎娶了一位科尔沁部落的贵族女子,从此拉开了满蒙通婚的序幕。两年后,他又在同一年先后为二儿子、五儿子、四儿子、十儿子分别迎娶蒙古贵女,与之相对地亦有女儿被嫁至蒙古。这种联姻一直持续到清王朝建立乃至地位稳固初期,对清皇室来说,联姻仍然是一种维护北部安定的成本低、效率高的方式。顺治作为皇帝即便再不情愿也必须履行职责迎娶一位蒙古皇后作为联姻的象征。顺治第一任妻子从血缘上来说是他的表亲,是他舅舅的女儿。但是这桩婚姻是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由摄政王定下来的,本就为他所不喜,婚后发现两人在性格和喜好上又大相径庭。顺治偏爱简单朴实,皇后却习惯了奢侈生活。顺治宠爱其他漂亮妃子,皇后知道了就不开心、吵闹。如此,他们这段开场原本就不美妙的婚姻雪上加霜。两年之后,顺治不顾群臣的反对废掉了皇后,降为静妃。又三年,静妃父亲奉旨上京,把静妃带回了娘家。顺治可以力排众议降后为妃,却仍然逃不过续娶蒙古贵女为后的命运,就是孝惠章皇后。1654年,新皇后册立,仍然来自科尔沁,还是废后的亲侄女与顺治差了辈分,年仅13岁。作为一个妥协的结果,孝惠章开局所面临的局面和废后相似,不同的是她为人低调、安分守己,经常陪伴在太后同时也是她的姑奶奶身边,难以寻找错处。1656年,董鄂氏入宫,以美丽的容貌和过人的聪慧深得顺治宠爱,一时风头无俩后宫之中无人能及。两年后,顺治以皇后未在太后病中侍奉床前为由意欲再度废后,未果。1661年正月,顺治薨。但对孝惠章而言,成为寡妇并不是什么坏事,身为皇帝的丈夫带给她的记忆并不美好,想要废她的心一直没有停止不说,在她尚在之时不惜违背祖宗礼法也要追封一个妃子为后。康熙继位之后,孝惠章作为嫡母也被奉为太后。1663年,康熙的生母去世。至此,太后仅余孝惠章一人,她也成为康熙在这个世上少有的长辈亲情的寄托人之一。嫡母进退有度,对康熙既有母亲般的关怀,冬时亲手织上一件衣袍嘱咐他添衣保暖、在他犹豫彷徨之时给予支持;也懂得分寸从不干涉任何朝政,安安分分地在深宫中享受安宁。如此,在经年的累积中,康熙与嫡母之间的感情倒是愈发深厚,颇有几分寻常人家的母子亲情。康熙外出避暑或者巡视都会带着嫡母一起,唯有一次孝惠章没有随行,康熙打猎射中了一头鹿,还不忘亲自挑选鹿身上好的部位保存好让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城让嫡母享用。孝惠章一生无儿无女,日子难免有些寂寞苦闷。于是,康熙把第五个儿子胤祺抱给她抚养,以至于他长到9岁还不会说汉语。不过,胤祺在祖母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性情敦厚的人,去世之时雍正赞其“秉性和平”。1689年,康熙专门为嫡母修建了一座宫殿,落成之后亲迎她入住。1698年,孝惠章生病了,康熙亲自抄写经书为她祈祷,孝心可见。每逢嫡母大寿,康熙都要亲自庆贺。孝惠章满七十岁这年,不但王公贵族齐聚一堂共祝大寿,已经56岁的康熙还亲自下场为她跳舞以示祝福。这一场景,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康熙五十二年,孝惠章的妹妹去世。当年两人一起入宫,姐姐十三岁妹妹年纪更小,两人在这深宫中相依为命六十余年,如今骤然失去一人,年迈的孝惠章伤心不已。康熙好言安慰,陪老人家走出丧妹之痛。五年后,孝惠章病入膏肓已然时日无多,康熙拖着病体到她的床前探望。孝惠章听到康熙的呼唤,缓缓睁开了双眼,此时她已无法发出声音,只能欣慰地握着他的手。1718年,孝惠章皇后去世,康熙首开有清以来单独设皇后陵的先河,把她葬在孝东陵。

2、康熙十子生母

1688年,75岁的孝庄病逝,她一手带大的孙子康熙,当众嚎啕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谁料,康熙走出寝宫后,却下旨:拆掉祖母生前喜欢的5间宫殿,棺椁也不要下葬。此后孝庄停灵三十七年。对于康熙来说,孝庄是一个特殊的人。十四岁的时候,孝庄嫁给了爱新觉罗,也就是八皇子,后来皇太极登基,她被封为妃子,住在永福宫里。皇太极在位前,妻儿众多,先是与叶赫那拉一见钟情,恩爱有加,登上皇位后,很快就册封她为皇后。再后来,皇太极遇到了自己的挚爱,海兰珠。海兰珠是孝庄的妹妹,生得极美,二十六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但即便如此,皇太极还是被她的美貌迷得十分陶醉。皇太极很是喜欢她,不但为她破例,而且亲自为她所居的宫阙改名“关雎宫”,取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意,是君子之爱。所以孝庄虽然嫁给了皇太极,但在后宫里并不受宠爱,陪她睡觉的次数并不多,即使生下了三个女儿,她的地位也没有提升多少。孝庄也十分美丽,先后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可皇太极一共有十九个子女,其中大部分都是男子,所以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从宠爱上来说,就连史书上都承认,皇太极偏爱海兰珠;况且后来皇太极在宫中纳了不少蒙古寡妇,所以孝庄并不得宠。1643年,皇太极突然病逝,连遗诏都没来得及立下,新的皇位继承人就成了众矢之的,当时有希望竞争的两个人,一个是肃亲王豪格,另一个就是睿亲王多尔衮。只可惜,不管是哪一方登上皇位,都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孝庄不忍看到这样的惨剧,就派自己的亲信苏玛喇去劝谏多尔衮不要当朱棣,后多尔衮妥协。1643年顺治帝即位,孝庄成了皇太后。顺治在孝庄的支持下,虽因任性而偏爱董鄂妃,却在朝堂上尽忠职守,做出了不少有利于百姓的决定,可以说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康熙七岁那年,顺治帝英年早逝,临终前,顺治帝欲立二世祖全福为皇位继承人。可孝庄却不这么认为,反而对幼年的康熙抱有很大希望,因为他已经有过一次天花的经验,应该不会再得病。这听起来很可笑,但天花却是清朝大的瘟疫,连皇帝都因为天花而死。康熙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小时候被病痛折磨的身体,现在却成了自己大的依仗。康熙七岁就登上了皇位,得到了孝庄的大力支持,孝庄为了这个小的孙儿,可谓是殚精竭虑。没过多久,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便因病去世,虽然自幼就很少与母亲在一起,可是母亲的猝然离世,还是让年幼的康熙感到身心俱痛。能陪着他的,就是孝庄,所以祖孙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孝庄为了让康熙有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放弃了垂帘听政,任用他信得过的四位大臣来辅佐康熙。这四人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后来康熙年事已高,逐渐收复了手中的权力。孝庄皇后在康熙在任二十六年病重。那时候的康熙,一方面要应付清廷和沙俄之间的交涉,一方面又要应付准噶尔部落的蠢蠢欲动,忙得不可开交。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抽出了时间来照顾老祖母,“不吃不喝”。后来孝庄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康熙就住在了他的床边。他坐在地上,一听到祖母的动静,立刻起身,端茶倒水,伺候得无微不至,惹得满朝文武纷纷劝皇帝莫要操劳过度,多保重身体。孝庄于1687年12月25日病逝,终年75岁。孝庄太后临死前对康熙帝说:不想离你太远,所以想在孝陵附近找个地方安葬。”皇太极的陵墓是沈阳的昭陵,按理说,孝庄是他的妃子,应该葬在昭陵里,这样才符合他的规矩。于是,康熙这时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不将祖母的遗体运到沈阳昭陵,与外祖父皇太极合葬,那是不合礼法的;如果运回去合葬,又有违孝庄的遗愿,有违孝道。终,康熙还是答应了祖母的要求。为此,他特意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将慈宁宫东边新建的五座殿宇全部拆掉,将建筑材料运到清东陵外的风墙上,另建一座“暂安奉殿”,用来安放祖母的棺材,以示哀悼。从那以后,孝庄皇后就把梓宫放在了这里,一直到1724年,雍正皇帝为了安葬她的曾祖母,决定在这里建一座陵墓。

3、康熙生母佟妃

1661年,8岁的玄烨刚登基不久,下令杀死顺治帝身边红人——太监吴良辅。很多人猜测,这是为了掩盖生母佟妃与其染指有关。康熙的生母佟妃,身份低微,而且顺治帝一生只爱董鄂妃一人,所以在宫中一直被冷落。孝庄皇太后,对佟妃也是漠不关心。一个身份低微又不受宠的妃子,想要生存下来,必须要有靠山。既然皇上和太后的路堵死了,佟妃只能另寻出路。当时后宫的大太监吴良辅,是顺治帝的红人,权利大,甚至经常和大臣一起干涉朝政。佟妃为了自己儿子玄烨的前途,不得不放低身段去求吴良辅做靠山。但是人家权势滔天的大太监,怎么会把一个小小的嫔妃看在眼里呢?于是很多人猜测,佟妃忍辱负重,答应了吴良辅要与其对食的条件。刚登基不久的玄烨,就杀掉了先帝顺治宠信的大太监吴良辅。康熙如此干净利落的杀了吴良辅,很多人猜测是为了掩盖生母佟妃的这段丑闻有关,可事实真如此吗?我认为这个说法站不住:康熙帝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天生就是个当皇帝的料,他在位时,大清可以算是鼎盛时期。但是,康熙登基的时候只不过才8岁,哪里知道丑闻不丑闻的。即便是皇家的孩子早熟,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退一步讲,即便是8岁的康熙知道丑闻想杀吴良辅,当时的情况他也动不了。当时康熙皇帝位置还没坐稳,只有个头衔没有实权。而吴良辅曾是先帝身边的红人,权势滔天,在朝中已经培养了自己的实力,小小的康熙还真杀不了他。为关键的是,佟妃被吴良辅染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当时董鄂妃特别受宠,但是她为人善良,从来不会去害身边的人,佟妃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佟妃虽然身份低微不受宠,但她确是个聪明人,不会在没有收到威胁的情况下,铤而走险,所以我认为,吴良辅之死一定不是因为和佟妃的丑闻而死。虽然是康熙下令杀得吴良辅,但是真正想杀他的人,是幕后的大老板,实际操纵者--孝庄皇太后。孝庄在开始的时候,挺欣赏吴良辅的,他刚到顺治帝身边的时候,比较本分,尽心尽力的伺候主子。但是后来因为顺治帝对他的宠信,使得吴良辅膨胀起来,不断利用自己的身份疯狂的敛财,要命的是,他野心大,竟然干涉皇帝的朝政之事。他利用皇帝的信任,开始插手皇帝的奏折,他建立了十三衙门,把内务府的权利转嫁过来,让宦官把持重要权利关口。当时的顺治帝只顾和董鄂妃儿女私情,哪有时间管其他的,所以对吴良辅增一眼闭一只眼。宦官干政,在历朝历代都是大忌。所以吴良辅的做法,已经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底线,尤其是孝庄。她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吴良辅必死的因素之一,其次孝庄认为顺治帝的死,是吴良辅直接导致的。顺治帝24岁时染上天花去世。之所以染上天花,就是因为去参加了吴良辅的出家仪式。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心灰意冷想要出家。国不能一日无君,大臣和孝庄极力反对,没办法只能让吴良辅代替顺治出家,顺治亲自去观看出家仪式,导致染上天花而死。干预朝政,害死顺治帝,孝庄能让吴良辅活着吗?因此,康熙刚登基,就杀死了吴良辅,实际上是孝庄的意思。孝庄杀他更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废除十三衙门,让康熙的皇位坐的更稳。十三衙门是顺治十一年建立的,吴良辅是大主管,其他官员业都是宦官。这个机构的建立,让太监们拥有了很多的实权。这个机构存在了8年,一直像根刺一样,扎在孝庄心里,一直想拔掉它。现在顺治死了,时机到了。但是直接废除先帝建立的机构,这是在打顺治的脸。于是,吴良辅就成了背锅侠。吴良辅一死,十三衙门解散。吴良辅的死,其实是因为干预朝政。孝庄为了稳固康熙的权利,一定要除了他,只是借了康熙的口传达而已,与佟妃被染指毫无关系。不得不说孝庄这个女人太厉害,扶持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打败了豪格,多尔衮;又扳倒了鳌拜。经历了无数的生死关头,都被她一一化解,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着。遗憾的是,有个不争气的儿子,不爱皇位爱美人的--顺治帝。好在孝庄自己培养起来的玄烨,终究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这一生孝庄也算功德圆满了

4、康熙生母画像

公元1661年,8岁的玄烨登基称帝。五天后,他就怒斩大太监吴良辅。很多人怀疑,他这么做,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的丑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野史记载,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只不过是一个低级嫔妃,不受顺治皇帝宠爱,还被其他妃子排挤,一度绝望、痛苦不已。因此,佟佳氏为了能够在后宫立足,只能到处寻找靠山,终成功搭上了顺治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吴良辅。别看吴良辅只是一个太监,但深受顺治皇帝宠信,权势熏天。貌美如花的佟佳氏主动送上门,吴良辅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呢?久而久之,吴良辅就和佟佳氏纠缠不清。而年幼的康熙皇帝无意中撞见二人卿卿我我,由此对吴良辅怀恨在心,并在继位之后就下令将其处死了。不过,这件事情必定不是真的。毕竟一个太监不管怎样都不可能胆大包天到染指妃子,给皇帝戴绿帽子这件事情,估计没人敢做吧?问题来了,那这位吴良辅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又是怎么被杀掉的呢?明朝末年,年纪尚小的吴良辅就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颇有几分资历。清朝入关之后,吴良辅识时务地选择了投降,成为了顺治皇帝的贴身太监。只因他做事周到,为人小心谨慎,很快就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宠幸,继续在宫里发光发热。其实,清朝初期是没有宦官制度的。直到顺治皇帝入关之后,接收并安置了明朝投降的宦官,这才有了宦官制度,只不过不够完善罢了。原来清朝的皇室事务归内务府管理,负责管理的大都是八旗勋贵。即使吴良辅作为太监首领,却也不得不接受内务府的领导。吴良辅对此十分不满,毕竟明朝的太监那可是的实力派,令人闻风丧胆。顺治皇帝亲政之后,意气风发,锐意改革。于是吴良辅则趁机劝说吴良辅改革内务府,按照明朝内府二十四衙门的做法,把内务府改成十三衙门。顺治十年,顺治皇帝正式下旨废黜内务府,建立了十四衙门。而吴良辅作为顺治皇帝为信任的太监,自然是担任首领。至此,吴良辅实现了大权在握的梦想。不过,内务府被废,八旗勋贵对吴良辅恨之入骨,纷纷上书顺治皇帝严防太监权利过大,顺治皇帝便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仿照朱元璋时的旧制,铸造了一块铁碑立在了交泰殿门口,并明文规定凡是有不法行为的太监,一律凌迟处死。只可惜,虽然顺治皇帝亲自定下了这条严苛的规矩,但他却是第一个违背的人。毕竟就算是吴良辅真的犯了滔天大罪,顺治皇帝也会选择包庇他。比如,顺治十五年,吴良辅不但大肆干预朝政,还结d营私,甚至收受贿赂,不惜包庇罪过,遭到了御史的弹劾。如此荒唐行径,按律必斩首。可顺治皇帝为了包庇吴良辅,竟然本着从宽处理的态度,赦免了所有人,而吴良辅也只是被不痛不痒地责骂了几句。这下,吴良辅更是肆无忌惮,过上了帝王一般的生活。当然,顺治皇帝只是将吴良辅当做了一把利刃,借此不断敲打权臣,打压皇室。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吴良辅为了巴结顺治皇帝,不惜代替主子出了家。据记载,在顺治皇帝去世前五天,降吴良辅亲自送到了寺庙,剃了发,出家当了和尚。只不过,顺治皇帝一死,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就立刻把吴良辅拉回来,就地正法。按照正史《清史稿》记载,孝庄太后之所以要杀吴良辅,只因他做了两件罪大恶极之事。清朝给吴良辅定的第一大罪名便是"坏本朝淳朴之风俗,变祖宗久定之典章"。显而易见,矛头直接指向了内务府的职权变更问题,关乎清朝的政治体制,孝庄太后自然是要杀一儆百,彻底杜绝宦官乱政的现象,并借机取消十四衙门,重新改为了内务府。其实,吴良辅犯下的错误早就够死几百回了。只是顺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孝庄太后顾及顺治皇帝的面子,所以才没有出手处罚。等到顺治皇帝一死,吴良辅被处死就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当然,孝庄太后此举的确是效果显著。有清一朝,几乎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的现象。即使是到了晚清生前朝政腐败,深受慈禧太后宠信的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等人也不敢过分插手朝政,与外臣结交,顶多就是多捞了钱罢了,与权宦相差。如此看来,吴良辅的第二大罪名收受贿赂、结交外官就无足轻重了。毕竟孝庄太后仅用第一大罪名,就足以将吴良辅置于死地了。重要的是,在孝庄太后看来,顺治皇帝意欲出家,乃至后死亡,都是吴良辅教唆的。因此,孝庄太后就把儿子的死全都归咎于吴良辅。综上所述,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与吴良辅有染的可能性极小,那只是野史记载罢了。虽然清朝初期的宫廷里也延续了明朝宫廷的对食风气,但只有之前的汉人宫女才会与太监对食,满人宫女压根就看不起太监,更别说与之对食了。而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再怎么不受宠,毕竟也是高高在上的皇妃,更不可能与太监发生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总而言之,吴良辅作恶多端,得罪了太多人,尤其是孝庄太后,终被处死。当然,杀吴良辅的也不是康熙皇帝,毕竟他那时才七岁而已,做不了主,一切都是孝庄太后做主。#康熙生母简介#

5、康熙回忆生母

《天下长河》里,康熙问孝庄:“我阿玛到底是出家了?还是死了?还有我的亲额娘,她为什么会暴毙?”孝庄大怒,给了康熙一顿训斥。今天咱就说说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佟佳氏,后被追封为孝康章皇后,其父亲佟图赖为大清建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一等公,是正蓝旗佐领。顺治十年,13岁的佟佳氏参加选秀,进宫后被封为佟妃,次年14岁时就怀孕生下皇子玄烨。可是刚诞下皇子,就要面临着骨肉分离。因为宫里有规矩,皇子不能由亲生母亲抚养,而且玄烨刚出生不久,就得了天花,为了防止传染,不得不将玄烨送到宫外抚养。这个时候,董鄂妃出现了,就是《天下长河》里疯了的太后嘴里的“小妖精”。董鄂妃入宫第一年就被封为了皇贵妃,仅次于皇后。而且在行皇贵妃册立礼时,顺治帝大赦天下。能为一个女人而大赦天下的皇帝,也就顺治帝独一份了吧。后宫有人得到专宠,那其他嫔妃必定日子都不好过,佟佳氏也难逃此命运。刚生完孩子,孩子就被暴走,丈夫又另有新欢,这对一个女人来说,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很大的伤害,这也给日后佟佳氏的早逝埋下了伏笔。可这个董鄂妃红颜薄命,21岁时便香消玉殒了。而顺治帝的世界仿佛也被她带走了,整日浑浑噩噩。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因病驾崩,正史上是这样说的。不管顺治帝是撒手离世还是遁入空门,国不可一日无君,孝庄太后挑选了三阿哥玄烨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就这样,8岁的玄烨登基为帝,而她的母亲佟佳氏则成为皇太后。从一个不受宠的嫔妃一跃成为皇太后,这也算得上是苦尽甘来了。可是佟佳氏却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美好的时光,在康熙帝玄烨登基的第2年,她就去世了,这一年她才23岁。康熙在年幼时,父母双双离开,面对众说纷纭,他心里难免有疑惑需要解开,而这些千古悬案,咱就不讨论了。但佟佳氏可能是没有福气的皇太后了。关注@小满地分享好故事

6、康熙生母去世

公元1718年,孝惠章皇后病重将死。而年近64岁的康熙皇帝当时双脚已经严重浮肿到不能穿鞋走路,却坚持命人用手绢裹着双脚,然后乘金丝软轿去宁寿宫探望嫡母孝惠章皇后。孝惠章皇后是康熙时期的太后,因为年龄大了,近经常生病,这次的病情很严重,已经甚至不是很清醒,甚至出现多次昏迷的情况。病情危急,周边的太医又束手无策,报到康熙皇帝这里。康熙皇帝此时也在病痛之中,他受到病痛的伤害已经让其出现双脚浮肿的症状,到现在为止,就连下床都不可能。即便如此,得到消息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病症而放弃看望太后,反而不听从大家的劝阻,即便需要将脚用绢布包裹起来,他依然要坐着软轿到宁寿宫看望太后。康熙皇帝焦急的心情溢于言表,其表现出来对自己母亲的关爱也是显而易见。在别人的搀扶下,康熙皇帝来到孝惠章皇后的病榻前,对已经半昏迷状态的孝惠章皇后说道:“母后,儿臣来看你了。”孝惠章皇后昏迷间听到康熙的声音,缓缓的睁开眼睛,她此时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只能真切的看着康熙皇帝,满眼的关切,似乎想要问自己的孩子“你的病怎么样了?怎么这么难受还来看我?”康熙皇帝显然也明白母后的意思,他此时已经满怀悲伤,知道自己的母后已经无药可医,即将离开自己,而他什么也做不了,只有守在母后的身边,让母后宽慰的离开。根据清朝的历史记载,康熙皇帝探望不久之后,孝惠章皇后就病逝了。康熙皇帝不仅给太后守灵一月有余,还在葬礼的时候将自己的一缕头发剪下来,放在太后的身边。此时的天下臣民,无不为康熙皇帝的孝心所感动。种种康熙皇帝的表象来看,显然孝惠章皇后就是康熙的至亲母亲,不然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情?这不过是大家的一种猜想,实际上,康熙皇帝和孝惠章皇后只是名义上的母子,她并不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生母是顺治皇帝时期的佟佳氏,康熙皇帝继位后,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而成为母后皇太后便是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也就是说,这位被康熙皇帝很是尊重的母亲,不是他的生母,那又为什么两人会有如此亲情,难道就因为她是嫡母吗?这件事还要从康熙皇帝从小的经历来看。顺治皇帝统治时期,他原本遵从孝庄太后的要求迎娶了博尔济吉特氏的女人为皇后,由于他的第一任皇后性情乖张,生活奢靡,和顺治皇帝不和,也对孝庄太后不够尊重,终落得被废的结果。由于满蒙需要通过联姻来巩固地位,即便顺治帝钟爱董鄂妃,依然无力的接受另一个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的到来,她就是孝惠章皇后。孝惠章皇后和第一任皇后不同,她性格温柔,不争不抢。可惜,即便如此,她也没有赢得顺治的心,反而让顺治动了废掉他,立董鄂氏为皇后的心思,若不是孝庄太后和董鄂妃的苦苦哀求,怕是孝惠章皇后难免被废。随着董鄂妃和顺治皇帝先后的病逝,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登上皇位,即便如此,他还是个孩子,虽然生母对他也很疼爱,但是因其从小就长在太后和嫡母身边,所以他对嫡母的感情更深。孝惠章皇后没有得到顺治的心,所以直到顺治去世,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她将自己所有的关心和爱都给了康熙皇帝,从康熙的衣食住行,到他读书学习,无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孝惠章皇后的真情让康熙皇帝幼小的心灵被爱充实,早年在宫中不被顺治皇帝喜爱的阴影逐渐退散,登基后各种压力也得到了缓解。可以说,孝惠章皇后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等同于自己的生母,甚至她所为康熙皇帝做的一切比生母更甚,这就是康熙皇帝为孝惠章皇后去世如此伤心的原因之一,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当然,除了康熙皇帝对孝惠章皇后的真情实感之外,还存在另一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朝都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即便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也无法改变推崇儒家思想的规律。“百善孝为先”就是天下所有人的共识,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必然要成为天下的表率,那他就要做到对自己的长辈和母亲孝顺,如此才能让天下人认可他,并按此为行事。因此,康熙皇帝需要对自己的嫡母表现的更加孝顺,其葬礼上更要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综合以上几点,这就是对康熙所有行为的好的诠释。参考资料:[1]清代的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徐广源 - 《紫禁城》 -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