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5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此时除了悲恸之外,夏元吉还有一丝如释重负,因为他这个户部尚书当得可真是苦不堪言。夏元吉出身贫寒,幼时苦读,成绩优异,得以经过乡荐进入国子监。后被升为户部主事。在明太祖朝、建文朝期间,夏元吉都兢兢业业,将户部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到了永乐朝,朱棣依然重用夏元吉,提升他为户部尚书,主管治水并管理财政。很多人反对,说他是建文旧臣。朱棣反驳说:“夏元吉能忠于太祖,忠于建文,难道不能忠于我吗?”怼得其他大臣哑口无言。朱棣是个能干且有野心的皇帝,迁都、建北京新宫、郑和七下西洋、恩赏四夷、五征漠北、征安南、修长城、编《永乐大典》……哪一项都是世间少有皇帝做过的大事件,但是这些大事件都是要花大钱的呀!朱棣“伟大君主”的格局和人设出来了,但是花钱的事儿全落在夏元吉头上了。有研究称,永乐年间朱棣做的很多好大喜功的事情的花费是国家正常收入的两倍或者三倍。就是这些面子工程把老朱家的家底都掏空了。郑和七下西洋耗费银两达六百万之多;北京新宫建了14年,上百万的劳工不停息地劳作,建成了由86座殿、48座宫、23座楼阁、22座馆等建筑组成的北京新宫,这些投入换算成银两是天文数字。安南是越南的古称,也称交趾。1406年,朱棣派人护送安南的流亡王子回国,由此开始对它长达20年的征伐史。后安南是被“征服”了,但是远距离的长期征战也是让朝廷的财政出现了危机。果不其然,朱棣死后第三年,明军就撤出了安南,设置的交趾布政司也随之被撤销。安南重新独立。朱棣征伐了二十年,后征伐了个寂寞。这也反映了永乐盛世的一些角落,其实是虚假的繁荣。朱棣一个人好大喜功的行为,埋单的却是他的子孙。古往今来,战争无疑是花费巨大的。像郑和下西洋,所带的人有2万之多,但是这和朱棣北征大军比起来也只是一个零头。随军征用的牲畜几十万头,粮食几十万担,征用的民夫也是几十万人。三番五次这样劳财劳民,再有钱的人家也受不了。终于连擅长精打细算的夏元吉也扛不住了,在第四次北征的时候,夏元吉忍不住对朱棣说:“毕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其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这么多年出师没有取得什么功绩,军队车马国库储蓄都消耗殆尽,加上灾害接连发生,现在已经内外交困了。不仅夏元吉这么说,其他几个尚书都反对北征。朱棣一气之下,把夏元吉还有好几位大臣都下了狱。一直到1424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夏元吉才被放出来。朱棣的一生,恣意妄为,十分潇洒,瘾过足了。但是他的谢幕也给子孙留下了隐患。寅吃卯粮,他的子孙再也没有底气去进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了。后面的皇帝,也只能在他的余辉下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了。国家和人家一样,过日子还是得从长计议,钱省着花!面子工程不可取,说真的其实没什么人整天盯着你。真正的实力不在这里。读者朋友们,你们说呢?作者介绍童淇,写作者,热爱历史。关注+评论,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个赞~
2、燕王朱棣带兵南下时,姚广孝嘱咐他说:“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千万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方孝孺,浙江宁海人,父亲名叫方克勤,是洪武年间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因“空印案”获罪被处死,这事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过。史料记载,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每天读书超一寸厚,有“小韩子”之称。长大后,方孝孺拜大儒宋濂为师,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在士林中影响极大。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虽然对方孝孺很欣赏,却一直没有重用他,若按照《明史》的说法,他是朱元璋故意留给朱允炆的人才。朱允炆即位后,方孝孺先后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等职,与齐泰、黄子澄构成朱允炆的主要智囊团,讨伐朱棣的诏书檄文都出自其手。方孝孺被俘后,朱棣虽然不太理解姚广孝话里的意思,但出于慎重考虑,刚开始并没有为难方孝孺。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他的打算。朱棣觉得,既然自己的皇位来得不是很正,那么不如借助方孝孺的声望和影响力,写一道昭告天下的诏书,以申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想法确实挺好,只不过让朱棣失望的是,方孝孺比他预估的还要难搞定。方孝孺见朱棣之前,已经被关进了监狱,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等到他出去见朱棣时,穿得也不好,因为他穿了一身孝服。还没等侍卫反应过来,方孝孺已经跑进殿廷,伏地大哭不绝。朱棣见他来者不善,尴尬地说:“先生不要这样了,我是学习周公辅助成王的。”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朱棣答道:“自焚死了。”“成王的儿子呢?“国家需要一个年长的君主。”“那成王的弟弟呢?“这是我的家事。”朱棣终于忍不住了,说完这话,让人拿出纸和笔给方孝孺,逼着他给自己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倔脾气上来了,坚决不写。朱棣倔脾气也上来了,逼着他写。方孝孺于是边哭边写,但只写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差点把朱棣气晕,因为内容是“燕贼篡位”。朱棣终于愤怒地失去理智,说:“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早就做好了死的准备,慨然说:“灭我十族又如何?”结果,朱棣真的灭了他十族。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是朱棣为了满足方孝孺的“愿望”,就把他的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凑成十族,全部杀掉,共计873人。方孝孺则被处以凌迟,在死前,他看着受自己牵连,将要就戮的弟弟,泪流不止。他的弟弟倒是看得开的人,还写了一首诗宽慰他说:“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虽然感觉有些凄凉,但有时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样。因为一旦你选择做“取义”这件事,就应该做好“成仁”的准备,无论结局多么超出你的想象。况且,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要么照在他的墙头,要么照在你的坟头,并没有谁会真正在意的。其他被灭族和施以酷刑的文武官员还有很多,如左佥都御史景清,对朱棣篡位的行为不满,但一直憋在心里。直到有一天,他怀刃入朝,试图刺杀朱棣。未果,朱棣为了报复,将景清剥皮灭族后,还顺藤摸瓜,诛杀他的左邻右舍,史称“瓜蔓抄”。兵部尚书铁铉,曾在靖难之役中大败朱棣。朱棣进入南京后,他又拥兵淮南,企图兴复,后被逮捕。铁铉铁骨铮铮,面对朱棣的霸凌,抗言不屈,破口大骂。朱棣下令划开他的髌骨,割去他的耳鼻,以磔[zhe]刑寸割处死。其用刑之惨为历史所罕见。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尽管朱棣在杀人这件事上不输历史上任何一个暴君,可事实上,很少有人把他当成暴君。对此,有学者解读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元璋毕竟出身草野,头一次当皇帝,政治手腕有诸多不够老到之处,许多招法用得过辣过猛,杀人过多,成为政治败笔。而作为朱氏家族的第二代皇帝,朱棣继承了老皇帝的政治智慧,文化水平更高,性格更阴鸷,手法更老到更圆熟。比老皇帝更高明的第一点就是适可而止,对残暴用之有度。目的达到了之后,他就适时收手,着手修补自己的形象。因而,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当朱棣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后,做的主要的一些事就是,继续执行洪武时期重视社会生产的政策,大兴水利,轻徭薄赋,多次迁徙有钱的和没地的百姓到北京垦荒屯田,等等。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使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比如削藩、迁都、设立内阁和重用宦官。此外,他还完善了文官制度,减轻了由于废除宰相给皇帝还政带来的极大压力。同时,这也是为内阁制度的建立而奠定了坚实基础。就这样,短短几年后,明王朝已经重新恢复了生机,社会秩序开始进入稳定阶段。朱棣亲自倡导编纂永乐大典,而它已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外交上,他派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就这样,在朱棣的统治下,大明王朝进入了巅峰时期。他在继承父亲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永乐盛世四个字就是高的褒奖。
3、1954年,毛主席游明十三陵,当来到明成祖的长陵时,为什么要让人代他向朱棣鞠一个躬呢?那年4月,毛主席在程潜、程星龄等人的陪同下,一起来到明朝的十三陵游览。在来之前程潜还特地询问了毛主席可不可以带着自己的小女儿程熙一起过来,毛主席一直喜欢小孩子,满口答应下来。他看到了程熙以后高兴,而程熙也喜欢毛主席,一口一个毛爷爷,叫得亲热,毛主席亲手拉着程熙,一路上给她介绍十三陵的皇帝们和明朝的历史。毛主席怕小姑娘听不懂,就用了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明朝从建国到覆灭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小程熙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催促着主席接着往下讲故事。在明朝的这些皇帝里,毛主席敬重的无疑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位皇帝对于明朝的强大,贡献出了全部的心血。朱元璋身为一名农民,为了反抗元朝末期官员的暴政,带着百姓揭竿而起,一路上收拢了很多能人异士,终靠着一个讨饭碗坐上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位置。当上皇帝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沉迷于享乐,他出身于农家,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底层百姓的耕种有多么辛苦,所以颁发出来的召令就是减免百姓赋税,让大家都有地可种,有饭可吃。同时还肃清朝廷中的贪官,加重了对贪官的惩罚,在很大程度上了百姓们不会被搜刮血汗钱,同时朱元璋还经常恢复私访,去查探民间百姓的生活。而毛主席也是出身贫寒,看不惯国家被贪官把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底层,这才主动地承担了带着百姓们在乱世之中谋出一条新出路的责任。毛主席在建立共产d初期也是处于一无所有的状态,但是他靠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到共产d的队伍里。大家在乱世中一边抵抗敌人,一边将革命精神发扬下去,让更多的百姓懂得反抗,加入到革命中,唤醒中国人沉睡许久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毛主席大力投入到科研,让国家拥有属于自己的武器能够做到自保,同时积极鼓励百姓们的农耕生产,完善了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而明成祖朱棣将大明王朝的国门迁到了和匈奴只有一墙之隔的地方,在朱棣看来,一旦有外敌入侵,他身为一国之君定然会御驾亲征,不会让朝廷中的百姓挡在他们面前。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道出了多少君王没有的骨气和果决,当初毛主席为了给百姓们在乱世中争出一条活路,也是亲自带着手下的将士们上前线驱逐日寇,和国民d反动派做斗争。朱棣多次御驾亲征,将试图骚扰大明王朝边境百姓的匈奴打退,同时还命令手下的官员修《永乐大典》,在各项统治上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帝王。所以毛主席对他们二人敬重,认为他们是真的承担了一国之君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百姓们的好皇帝。一行人来到了朱棣的陵前,毛主席感慨良多的站在原地许久,终伸出手轻轻的拍了拍,站在自己身边的小程熙。“你能不能代替毛爷爷去给朱棣鞠一躬呢?”小程熙虽然不知道毛爷爷为什么让自己去鞠躬,不过能够为了毛爷爷做事,她还是很高兴的。“好的。”毛主席在小姑娘蹦蹦跳跳跑过去之前,还不忘记嘱咐了一句,“一定要告诉他,你是过来代替我鞠躬的。”程熙认真地点了点头,按照毛主席给她指的方向,几步跑到了朱棣的陵墓前,认认真真地站直,然后鞠了一躬,清脆的声音告诉朱棣,“我是代替爷爷来给您鞠躬的程熙!”毛主席站在远处,面容含笑地看着程熙。两个时代的伟人虽然没有处在同一时空,可是毛主席却用这样的方式向他致敬,感谢朱棣在大明朝当政时期对百姓的仁政。这一个鞠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当政者对另一个王朝的君主的敬佩,也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朱棣,如今的百姓们也生活在一个平安幸福的社会里,作为先人,不必为后世担忧,中国的未来只能越来越好。程熙鞠躬以后,高高兴兴回来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也拉着她的小手,继续向前走去,一边走一边还不忘记给程熙讲明朝时候发生的故事。参考资料:《明史》作者:临安初雨编辑:盛弘#未棣简介#
4、朱元璋的托孤重臣,手握40万大军可灭朱棣,却把朱允炆坑惨了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取得了靖难之役的终胜利,就在此时,明皇宫突发大火。在扑灭了皇宫的火灾后,朱棣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离奇失踪,而此时的淮安还有一支四十万的明军,这些都令刚刚攻下南京城的朱棣倍感担忧。但这四十万明军,在朱棣攻下南京城时并未前来支援,只是坚守淮安,甚至直到7月朱棣登基了,这支部队都没有离开淮安。这不禁让人疑惑,这支军队想要干什么?或者说是这支军队的主帅想要干什么?他们既不帮助建文帝,又不帮助朱棣,那他想要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期介绍的人物,四十万大军的主帅、朱元璋的良婿、托孤大臣梅殷。成良婿,受托孤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爱情故事,可谓是一段佳话。二人结婚后,朱元璋对马皇后疼爱有加。1364年,马皇后诞下一女,这是朱元璋的嫡长女。朱元璋对这个女儿更是关怀倍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十分溺爱。洪武十一年,女儿刚刚成年,便封其为宁国公主。宁国公主成年不久,便面临谈婚论嫁的问题。对宁国公主的婚事,朱元璋在王公大臣的子嗣中挑选良久,终才选定梅殷。梅殷是开国功臣梅思祖之侄,也算是将门之后。青年的梅殷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精通文史、熟读兵书,深受朱元璋的青睐。据史料记载“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结婚后的梅殷与宁国公主恩爱有加,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过上了一段幸福生活。这样平静幸福的生活在洪武二十五年被打破。这年八月,太子朱标病逝,皇孙朱允炆成为太子,这时地方藩王也在不断坐大,隐隐成为了能够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朱元璋考虑到诸王的势力强大,开始重用梅殷,据《明史》记载“帝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在朱元璋逝世后,梅殷便成为了托孤大臣,辅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不久,诸王雄踞一方实力十分强大,朱允炆便着手谋划削藩。梅殷作为朱元璋为朱允炆压制藩王准备的托孤大臣,很受朱允炆的重用。并且梅殷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也多有支持,君臣二人,关系甚好。但是剧烈的削藩政策,导致了诸王的极力反抗,燕王朱棣更是发动靖难之役,谋求皇位。建安三年,朱棣转换策略,绕过济南,进军南京城。面对战争的紧张局势,为了保卫南京城,梅殷奉命镇守淮安,阻挠朱棣从淮安进军南京。靖难役,负皇恩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梅殷的做法却与这句话截然相反。建安四年四月,朱棣借道淮安直逼南京,被梅殷拒绝。六月,南京城被攻破,梅殷手握大军,据守淮安,一兵未发。七月,朱棣登基下旨召见梅殷,将梅殷调回南京,仍被他拒绝。后,朱棣用宁国公主的血书才使他回到南京,向朱棣称臣。梅殷这一系列做法令人费解。对朱棣而言,梅殷肯定不是心悦臣服的,否则不会多次拒绝朱棣;对建文帝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的梅殷,遵守建文帝旨意坚守淮安,是忠于建文帝的。但梅殷为何没有救援南京城?有人说是因为在胡惟庸案中,梅殷的叔叔梅思祖被牵连,梅殷怀恨在心。但是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梅殷标榜自己为建文臣子,不会做出这般恩将仇报之事。那么梅殷没有支援,主要是因为梅殷的部队并非主力部队。梅殷是建文三年年末,才被派往淮安的,部队是临时拼凑的,强征百姓,许多士兵并未打过仗,军队战斗力尚待检验。虽然号称四十万大军,但其实际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朱棣的部队。对于这种杂牌部队,由于人数多守城尚可。如果朱棣进攻淮安,肯定久费时日,但是朱棣并未进攻,而是绕道盱眙、扬州,进军南京。但是如果让这种部队主动出击,面对朱棣的大军只会一败涂地,全军覆灭。结语回到南京的梅殷,很快便被朱棣解除了兵权不再受到重用,在朝中仅担任一个闲职,但是禁止其离开南京城。梅殷对朱棣的做法多有不满,颇有微词,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永乐二年,梅殷对朱棣不满急剧增加。他在自己的府邸培养死士,但被陈瑛检举,这导致双方互不相容,势同水火,朱棣想要暗中除掉梅殷。永乐三年,梅殷在上朝时被锦衣卫挤入水中,溺水而亡,结束了这悲惨的晚年。对梅殷而言,其坚守淮安,拒绝朱棣借道,可谓是忠臣,不像建文降臣,主动投靠朱棣。但是在南京城被攻破后,没有以死殉国,后又向朱棣称臣,做了永乐的臣子,可谓是不忠。在传统儒家思想的视角下,像梅殷这般,作为托孤大臣,没有支援南京,没有以死殉国,甚至是还做了降臣,做了贰臣,是必然要遭到理学家的指责。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重新看待这段历史发现,梅殷,忠君而又不忠,降臣而又不降。这是出于选择的无奈、是出于实力的不计、是出于现实的考量。终梅殷没有像方孝孺、铁铉一样,成为建文有名的忠臣。但是在建文降臣里,梅殷所背负的骂名,却要远超于解缙等人,这真是历史的悲哀啊。
5、明朝是三无朝代吗?高晓松曾经说,明朝是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事实是不是呢?比如明君,朱元璋确实残暴了一些,但他结束蒙元的统治,还进行了大移民,明初山东的人口密度一度跟西北差不多,如果不是朱元璋移民,北方可能要荒废。就算朱元璋不是,那朱佑樘也是标准意义上的明君,他是中国历史一个一夫一妻的皇帝,一手打造了弘治中兴,当时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名将里,开国的一堆名将就算是内战排除掉,但戚继光这样的民族英雄加名将怎么是明朝没名将呢?还有名士,一个王阳明就影响了中国五百年,甚至影响了日本,怎么不算名士,还有唐伯虎、于谦……还有真正践行生活中要有远方的徐霞客。可以说,说明朝是三无,那是不了解明朝的历史,了解得越多,你也会知道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不说别的,郑和下西洋,远到非洲,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罕见的壮举。看历史还是要看严谨一点的,今天给大家推荐一套严谨又好玩的书《如果明朝皇帝在一个群里》,明朝皇帝都是很有个性的,比如苦哈哈朱元璋、冲动的建文帝,腹黑的朱棣,爱打仗的朱厚照,越努力越失败的崇祯皇帝等等,好玩。就是孩子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开了一个脑洞,假如明朝皇帝都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什么,比如朱元璋看到朱棣也进群了,会说什么,这里面的内容生动有趣,但又严谨。每个梗后面还有专门的知识背景介绍,通过这些不知不觉就了解了明朝的历史,就会知道,明朝同样有名君,名将,名士。点下面的横条去购买这本书。
6、明朝牛的皇帝朱棣简介史,看完之后,还有点认同一个观点的,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人,但是一个好皇帝,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治武功。朱棣的一生平反确实是其人生中的一个大污点,但似乎又是天意,朱标去世,朱允炆继位大势削藩,派兵讨伐,迫不得已只能谋反,即使后当上皇帝后,也依然到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可惜到现在都下落不明。不可否认的是,朱棣对于大明王朝的繁荣发展,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你们认为呢?
7、公元1402年,朱棣把铁铉的耳鼻割下,煮熟后塞回到他的嘴里,问:“好吃吗?”铁铉傲然反问:“忠臣孝子的肉,怎么可能不好吃!”朱棣怒极,将铁铉凌迟处死,还将他的妻女送去做官妓。铁铉,1366年出生于今河南邓州,回族人。他聪明果断,熟读经史。在做官时,一些悬而未决的案件,到了他手里,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允炆继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1399年,朱棣起兵反叛,朝廷派李景隆为统帅平叛,铁铉负责粮饷运输。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可说是明初的一位战神,可他的这个儿子,却是个草包加胆小鬼,被朱棣打得节节败退,扔下一切向南逃窜,让朱棣一路追到了济南。按说主帅都逃跑了,你一个运粮草的,又是个文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铁铉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一日是朝廷的官,就一日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李景隆像个“长跑冠军”一样往南跑远了,铁铉却在他身后逆行向北,收集残兵。问他要做什么?他说:“我们要去守卫济南。这是我的职责。”面对士气冲天、自征战以来从无败绩的朱棣,铁铉没有慌乱,没有退缩。他和都指挥使盛庸一起,决心竭尽全力,守护济南,哪怕以身许国。可是光有豪情壮志,没有方式方法,也是不行的。此时济南城里,老百姓人心惶惶,生活没有保障;残兵败将四处游荡,治安很差。铁铉该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呢?铁铉身先士卒,亲自在城楼上指挥战斗。本来打了败仗的士兵们个个垂头丧气,在铁铉的精神感染下,又重新鼓舞起斗志,击退了朱棣的数次进攻。朱棣进攻不成,又想一计:决堤放水。这可是凶险的一招。铁铉他们本就在守城,大水一漫过来,就是洪涝灾害,如何是好?铁铉和部下合议,决定将计就计:诈降。铁铉修书一封,内容大意是:“我目睹将军的英武,况且您又是太祖的亲儿子,我打心眼里拥护你。但是济南城的老百姓都很怕兵,希望您退师十里,单骑入城。我定在城内恭迎大驾!”朱棣一听高兴坏了,本来他们北军远道而来,已经打得很疲惫,只想早日结束战斗。他立刻对铁铉信以为真,将队伍退后十里,自己只带了几个护卫,过来受降,铁铉在城头远远与他抱拳呼应。朱棣骑马过了护城河,正当进城门的时候,忽然铁铉喊了一声:“千岁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城门拱上的铁闸轰轰落下,瞬间把朱棣的马头砸了个稀烂!饶是那负责开关的士兵手抖了一下,开关开早了点儿,否则被砸烂的就是朱棣本人了。朱棣吓得三魂出了两魄,赶紧换一匹马逃走了。朱棣哪受过这种羞辱,气急败坏,下令用大炮攻城。明朝时候的大炮,射出去的是铁球,一个就有上千斤重,一旦密集地射过来,威力无可抵挡。而铁铉手里只有铁铳和火箭,跟那铁球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上。这可怎么办?铁铉面临着更严峻的难题。结果你猜怎么着?铁铉四两拨千斤,用一记妙招,让朱棣连一炮都没开成!铁铉连夜砍了几棵树,做了十几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意思就是把朱棣他爹朱元璋的牌位给请来了。你说朱棣敢炮轰他爹吗?他要是这么“欺师灭祖”,以后还想不想当皇帝了?就这么着,朱棣本来卯足了劲儿,想置铁铉于死地。结果一肚子气,又生生给憋回去了。朱棣气得抑郁了,又无可奈何,只好暂时班师回北平。铁铉和盛庸得到消息后,哪能让他那么容易跑,乘胜追击,把朱棣打得仓皇北逃,铁铉又收回了德州,打了很久以来的一个大胜仗,一时兵威大震。后来,铁铉在大明湖设宴犒劳众将士,皇帝朱允炆龙颜大悦,升任他为兵部尚书。济南的老百姓感恩铁铉救城于水火,尊他为“战神”。现在在济南及其周边,还有“铁公祠”,就是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1402年,朱棣卷土重来,这次他绕过济南,直取南京,攻克京城,当上了皇帝。而后朱棣率大军攻打济南,铁铉致死不降,坚守城池。无奈寡不敌众,城被攻破。朱棣又设伏活捉了铁铉。朱棣一直记着铁铉让他受的恶气,威逼铁铉投降。铁铉拒不降,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朱棣虽然痛恨铁铉,杀了他,却打心眼里赞赏他的忠义,后来常常在臣子面前夸赞铁铉。古时一些文人的高尚气节,着实令人钦佩。铁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8、明朝的殉葬制度。介绍苏苏。朱棣在位时仍存在殉葬制度。因此,在他去世后,他的棺材在乾清宫停留。有30多名女性,包括宫女和妃嫔,在眼前的广场上吃饭,然后被赶入屋内,在屋顶上悬挂30多条白绫,她们在那里自缢而死。然后,她们和朱棣一起殉葬。古代的殉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皇帝的棺材旁边会有殉葬的棺材。这些殉葬者甚至没有陵墓或坟头。如果你去北京的十三陵,第一个陵墓是长陵。无论你从哪里出发,你都会经过两个村庄,一个在东边叫东井村,一个在西边叫西井村。为什么叫井村?这是什么意思?当那30多名殉葬者去世时,他们的棺材直接被挖出,就像农村的井一样,一个一个深,一个一个深。他们被直接扔进坑里,所以如果你去长陵,你会经过东井村或西井村。这就是当时发生的殉葬事件。乾清宫曾经发生过殉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