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村简介(小河村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1:56:42 浏览
1、小河村简介

阎氏故居河边村 石刻家训印象深阎锡山故居,已成为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館。我和几位朋友一进故居大门,看到的是一套连一套的深宅大院。首先看到的是大型石刻,有李一氓题写的”阎锡山故居”,有孙中山先生书赠的”博爱”,有阎锡山亲自书写的”谋亊力成”,显得故居气势不凡。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只觉得整?建筑群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格局变幻诡奇、別有风格,没有见过。据说故居现存院落18座,房屋575间,真是院中有院,房中有房,迂迴连环,曲径通幽。可以说是院院有历史,间间有故亊。据介绍,故居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这显示了故居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而对建筑美学我是外行,不敢妄加评论。对我而言,感兴趣的是东花园回廊外壁。这些外壁上完好地鑲嵌、保存着18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是关于善德治学、交友持家等亊项。据说,都是阎锡山的言论,是阎锡山亲手撰写。一旁有游客论到这些文字遗迹怎么能保存下来的问题。有人说,当时河边村有有心人在十年动乱刚开始前,就用泥灰把石刻抹平掩盖了。”文革”期间,壁上写滿了语录、口号,当然就无人敢破坏。阎氏家训看来通俗易懂,都是正确的实在话。如:谋亊力成;不顾人的利害 只顾自己的利害的行为是不对的 是耻辱的 是必失败的;见亊理不明就问 觉言行有错就改 这就是修正做亊做人处亊处人的好方法;为人不可有伤身体损人格的嗜好 更不可有犯法律背人情的行为 吾人当勉之;做亊怕没恒心 没恒心一日勤劳半日懒 有始无终不能成事;做亊尤怕没方法 没方法终日忙 忙不见功 有苦无智不能成功 当戒之。想不到一?旧军阀、旧山西省省长,竟有如此深刻的见地!自当刮目相看!

2、河边村自然村位置

河边村是一个地处深山的瑶族村寨。2015年我第一次到村里,第一印象就是村里没有一栋砖混房,全村房屋都是没有窗户的破旧木房,进村的路是8公里的曲折土路,开车要40分钟,雨季来临时就无法通车。那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303元,45%来源于农业,其中27%来源于甘蔗种植。由于地处亚洲野象的栖身地,野象群不断侵害甘蔗,经常造成当地甘蔗绝收,而由此得到保护区的补偿每亩只有700元,正常情况下,每亩甘蔗收入可达2 000多元。河边村属于少数民族村落,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由于语言等方面的限制,村民很少出远门打工,只是在山下做一些零工。2015年,村民每天打工的收入在80~100元,但并非每天有活干。而同年村民日常开支高达总支出的41%,小孩的教育支出高达25%。在低收入的条件下,现代消费文化不断推高农户的实际支出,致使相当多农户依靠债务维持消费。现代性的福利要素如教育、医疗等又继续构成农户的刚性支出,加之农户传统的支出,使得河边村农户陷入了“三重性”(低收入、高支出、高债务)的贫困陷阱。如果让我待在这个村里,我可能是贫困的农户。我到山下的村子调研,外面的人说,“你在那里扶贫啊?河边寨子的瑶族人可是懒啊”。可是当我们真正了解这些村落的基本情况时,又有多少理由认为他们的贫困是因为懒,因为愚,因为没有志和智呢?我看到村里的人每天都在忙碌,早上六点就出去找猪食喂猪、砍甘蔗等,有时甚至还会半夜去割胶。妇女到其他的村去帮着收西瓜,需要在温棚闷热的环境下作业。河边村的妇女们下山去做零工,主人家不管饭也不管路费,她们早上五点多就得骑车下山,在大棚里干到天黑,一天挣100元。村人常说,“找钱太难,不会找”。他们习惯将挣来的钱称为“找来的”“苦来的”,这一地方化的表达事实上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状态——对他们来说,挣钱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花精力去“找”,从别人不屑于去干的工种中寻求一份工。即使能“找到钱”,换取到低廉的报酬,也要比寻常人付出更辛苦的劳动。河边村有28户家庭存在教育支出,2015年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20%。在教育支出多的10户中,只有两户家庭的纯收入(扣除生产性支出)减去教育费用后还有结余。家庭纯收入减去教育支出后,结余负数大的那一家人,因其2015年亏本过多,家庭纯收入已是负数。2015年全村医疗户均支出4 233元,人均花费1 141元,医疗费用占农户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为17%。其中共有16户家庭因病、意外有过住院或手术开支,占总户数的29%,所花费用占医疗总支出的37%。全村没有一个富裕户,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他们的境遇是因为懒惰吗?事实上,他们的贫困深深地嵌入了现有的制度里。类似河边村村民这样的“穷人”,无论进入就业市场,还是从事创收活动,都难以和其他人竞争。在一个日益不平等的社会,虽有马云这种凭个人取得巨大成功的样板,但是整体上讲,穷人和富人远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穷人依靠个人努力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市场可能惠及穷人,但是市场不是穷人友好的制度。从某种角度讲,“贫困是因为懒惰”是一个谎言。

3、日本河边村简介

我们来到了老挝边境的瑶族村寨--河边村瑶寨-雨林深处的家。我们走的是瑶醒公路,翻过了一座香蕉山和一座橡胶山,进村只有一条水泥路;河边村是脱贫攻坚战的示范村,全村里只有57户人家200来号人,主要种植甘蔗,水稻,橡胶等农作物;和村里人聊了一会儿天,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种群的象,大概30几头;还有几头独象,这里的象比较凶猛,是从老挝那里被赶过来的,那边打象用“gun”,所以象更加野性。曾经一头独象就把村民的辛苦种的玉米地全部吃完,村民种的芭蕉三分之二都是被象群吃掉的。村里大部分年轻人也没有出去打工,就割割橡胶,种种芭蕉,日子能过就行,比较的安逸,但农活辛苦像割橡胶就是晚上作业,大半夜割了还要运回来。村里的活动也多,如:雨林徒步篝火起舞,炉边夜话,静静凝望星河,来一场久违的慢生活。

4、长江村简介

1911年,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都督。他立刻将爱妻从老家河边村接到了都督府,夫妻二人十几年的患难相随,互相没有孩子,也绝不变心。一年后,二人的幸福却世界被一个14的女孩子打破了。这年阎锡山的爷爷卧病在床,夫妻俩赶回村中探望。爷爷颤抖地握着阎锡山的手,只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一旁徐竹青听了,默默地走了出去。阎锡山再次对妻子就算没有孩子,也绝不变心。徐竹青感动之余,越发想要孩子,尤其是阎锡山爷爷那句话,使得她马不停蹄地辗转了十几家医院,得到的结果都一样:无法生育。这事被阎锡山遮遮掩掩好多年,终于还是被父母知道了,他们要求阎锡山立刻讨小老婆传宗接代,阎锡山坚决不同意。他的父母无奈之下给徐竹青的父母施加压力,徐竹青自己深感对不起阎家,又有父亲的劝说,便说服阎锡山纳妾。阎锡山拗不过妻子的好意,娶了买进阎家的徐兰森做小妾,徐兰森这年14岁,不仅生得花容月貌,还在学堂待过,阎父阎母十分中意。为宽慰徐竹青,阎父表态:你是正妻,他是妾,妾生的孩子只能叫你竹青“妈”,叫生母“姨”。甚至新婚之夜,阎锡山还对小妾说:“你只负责生孩子,别的事毋须操心。”徐竹青心里还真是宽慰不少,觉得自己和阎锡山的感情定能天长地久,自己果真嫁得了如意郎君,日后定要好好做个当家主母。自此事事为小妾着想,就连徐兰森想家,徐竹青知道她的心思后,也马上命人给徐兰森家中送去银元并带回家书。徐兰森很是感激,初通人事的她千恩万谢表示一定报答恩情。当地习俗,女孩被卖到人家后,是不许和家人联系的。阎锡山想继续和妻子浓情蜜意,习惯性地去妻子房里,但为了早日为阎家诞下子嗣,每次徐竹青都把他赶到小妾房中。阎锡山深觉妻子深明大义,愧疚又疼惜,一边带徐竹青风光出入各种体面的场合,体现她正妻地位的荣耀;一边和徐兰森夜夜行鱼水之欢,希望早日功成身退。一年后,徐兰森很争气地为阎家生了大胖小子,公婆笑得逢人就夸她是功臣,徐竹青开始觉得自己被冷落了。而曾经深情的阎锡山也开始夜夜去徐兰森的房里,几乎忘记了她徐竹青的存在,小妾房中的莺莺燕燕之声,经常让徐竹青彻夜难眠。1930年军阀混战,阎锡山逃到大连,徐兰森携5子1女和阎锡山同去,只有徐竹青被留在河边村照顾年迈的公婆。度日如年的徐竹青终于在一年后等回了阎锡山,她开心他们终于可以过回以前的日子了。可没过几天,徐兰森也带孩子从大连赶来,徐竹青顿时心中郁闷。可没想到这时,阎父却吩咐阎锡山和小妾及孩子们住到外面的大房子,徐竹青如中了自己曾经的诅咒一样又开始独守空房,她憋屈地关上门,捂着被子痛哭不已。这天,徐竹青听到孩子们管徐兰森叫‘妈’,她再也压抑不了,气冲冲地找阎锡山问个明白。那一瞬间,她觉得女人的大度就是自作自受,这么多年,料理家务,伺候公婆,后却落得独守空房还连一个主母的地位都没了,凭什么?阎锡山认为妻子一向贤惠,没太注意她的情绪,而且焦头烂额的战争让他无暇顾及妻子歇斯底里地质问。阎锡山的举动彻底激怒了盛怒之下的徐竹青,她再也顾不得自己几十年温良贤淑的颜面,抄起鸡毛掸子,边打窗棂,边破口大骂他喜新厌旧,声音整个院子都听得一清二楚。小妾躲在房中不敢吱声,阎父闻讯而来,只见阎锡山掀翻了桌子,茶壶茶碗碎了一地,瞬间脸色铁青,还当场立下规矩:孩子们从此叫徐竹青为‘波’(当地话“妈”的意思),叫徐兰森为“妈”。徐竹青怒极反笑,她觉得一家人都在偏袒徐兰森,自己已无容身之处,默默收拾了行囊,搬离了阎家。1933年,徐竹青听闻母亲生病,独居已久的她赶忙回去侍奉,老泪纵横的母亲只拉着她的手看了又看,一句话也没有,这世上啊,只有父母才会心疼自己。又过了许久,阎锡山派人请她回来,但都被拒绝了。久而久之,小妾徐兰森名正言顺地取代了原配的地位,风风光光地陪阎锡山出入各种名流场合。而徐竹青却一直孤独终老,好一个痴情天真的傻女人!她成全了她的孝名,做到了一个主母应有的模样,可是后半辈子却心高气傲地孤独终老了。我想起那个故事,你天天分别人吃鸡蛋,有一天你不想分了,就成你的错了。

5、河边村的发展过程

阎锡山故居。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

6、定襄河边村

我是山西五台人,故乡距元帅故居永安村13公里,距阎锡山故居河边村30公里,对这两位传奇人物了解的多一些。4月24日是太原解放74周年,发几篇有关文章,让朋友们看看。[合十]

7、河边村 地理位置

解放太原时,攻守双方的高分别是和阎锡山。这两人,与18这个数字很有缘。1、两人相差18岁,阎锡山生于1883年,生于1901年。2、两人的家乡相距18里,阎锡山的家乡是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的家乡是五台县永安村,两村隔滹沱河相望。3、18岁进入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第一次见到了该校创办人阎锡山。4、率18兵团在解放战争后期于太原城下大战阎锡山,终解放了这座千年古城。

8、河边村自然村简介

山西王(一)岁月的累积变成历史,历史不一定都写进教科书,历史的真相或许隐藏于民间的传说,珍藏于民众的心里,或许永远不被后人所知。人以不同的视角,目视同一种事物,会见识到不一样的效果。站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对同一个理念,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对与错,是与非都会因时因势而随时反转。话说清末年间,在山西太行山下,滹沱河边,有一个小村落,叫河边村。村里有一个人姓阎名书堂,为人精明能干,在五台县城开办了一个‘吉庆长’的店铺,除了经营杂货外,还从事‘钱贴子’金融投机生意。阎书堂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店铺生意兴隆。妻子曲月清也是大户人家,贤惠通达。只是婚后多年无子,于是曲月清信奉佛教,四处焚香求子。一日,她做梦游览五台山灵鹫寺,并从寺庙中抱回一孩。不久,她便产下一子,公爹阎青云尤为高兴喜爱,给孙儿起乳名万喜。万喜童年并不欢喜,六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阎书堂隔年便了续弦,继母名叫陈秀卿,年仅十八岁。陈秀卿出嫁前提出不养前室儿,阎书堂虽然答应,但面对孩童的万喜也颇为遭难。万喜见到陌生的陈秀卿,占用母亲的床位,难以接纳,怨恨的心情转化成行动,拉扯推搡,大闹一场。三番五次之后,阎书堂左思右想,终想了一个主意,问万喜是否愿意到外公家住,万喜一听,来了劲头,那里有十多个小兄弟,有疼爱自己的外公外婆,那才是属于自己的开心园地。万喜欣然答应。当阎书堂将万喜送到外婆家,外婆知道来意后,一口应下。因为外婆平日里常思牵挂,总担心万喜后妈年轻,不能照顾好外孙。如今万喜住下,亲自抚养,也能让去世的女儿安息地下。万喜舅舅家的孩子们,听说万喜来了,蜂拥而至,招呼万喜一起出去玩耍。皆大欢喜,阎书堂拜谢岳母,乐呵呵的一个人回家。一晃几年,万喜混成了孩子王,他拿着外公做的木头大刀,指向那里,孩子们就呼啊喊的冲向那。一天,他们发现山顶有一只狼崽,万喜把玩伴分成两伙,前后夹击,捕获了狼崽,他们用绳将狼崽吊在树杈上,得意洋洋的回了家。晚上,老母狼在山顶,朝向村庄嚎叫,半夜三更,惊吓的村民不能入眠。天亮后,几个年长族人找到万喜外公家,诉说孩子们种种劣迹,要求外公好好管束。外公召集来孙男孙女,一顿数落,外婆劝解,好说歹说,总算外公消了气。孩子们也都不小了,该送进私塾涨点学识。外公和外婆都很开明,知道文化能改变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