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简介绍(元稹详解)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2:26:21 浏览
1、元稹详解

有一天,元稹以官威震慑,命人将从良的名妓刘采春约到府邸见面,并和她饮酒赋诗相谈甚欢。酒酣耳热后,元稹是工于心计,见时机成熟便不顾刘采春的反抗,强行将她抱到床帏上开始花言巧语......元稹常为人诟病的是弃寒女,婚高门,逼良女,叛发妻......元稹原姓拓跋氏,鲜卑族人,建魏后改为元姓,祖上世代官宦,出身也算是半个贵族血统,毕竟血液里流淌着一点皇帝的血液。父亲元宽五十多岁生下了元稹,老来得子,很是喜欢,对他倾其所用。元稹母亲年轻,此时不过33岁,对待这个小儿子也是不遗余力。当时的元家大宅还算富丽堂皇,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元宽在元稹八岁的时候病逝,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原本繁盛的家族突然落没,元稹常常望着那些在私塾上学的孩子愣神,也很羡慕那些能把老师请到家中的孩子,他一向聪慧,启蒙很早,对知识极度的渴求,只可惜家道中落实在没有钱供他上学。无奈之下,母亲郑氏只好亲自教授他。“天下有五甲姓,荥阳郑氏居其一”,元稹的母亲就出自荥阳郑氏一族,也是名门之女,秀外慧中。因此,郑氏执教诲而不倦,比其他私塾老师更加严厉,在母亲的督促下,元稹学习奋发上进,九岁能作诗赋文。母亲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带着元稹回到娘家附近居住,但她不肯劳烦兄弟姐妹,只是租了一个房子在外面过。她回娘家不是为了寄人篱下,只是为了方便元稹学习。即便是生活再贫苦,郑氏对人情往来仍面面俱到,保持了官宦人家后的体面。郑氏娘家藏书颇多,元稹每次都借书回来都要求姐夫为自己讲解,并说每得一义,如得“珍珠船”。聪慧好学的元稹知道自己家境困难,为此也常受不少白眼,他心里明白自己这样的寒门子弟和其他学子不同,他的经济状况不允许自己苦读十年又十年的去奔前程,母亲的操劳和他所经受的人情冷暖,都在提醒他,必须要找一条捷径迅速的改变生活状态。唐代的科考主要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比较热门,明经比较容易,但文人一般都会比较重视进士,越是难越显实力。元稹为了尽快摆脱贫困,15岁选择了明经,并一战告捷。果然,元稹高中后,家中的亲戚对他们母子的态度也改观不少,而元稹终于能自由进出家中老宅翻阅图书,而不必受人白眼。这一次的成功没有让元稹骄傲,他更加发奋图强,日夜苦读,且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公元799年,元稹在河中府挂职锻炼,春天继续应科试,在蒲州居住。就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初恋,也就是让他名垂千古的《莺莺传》里崔莺莺的原型。少女明艳动人,才子佳人在这一方小屋内谱写了一段佳话。《莺莺传》中记载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暗里和崔莺莺私会,并私定终身。然而,张生的故事并不,他丢下了莺莺小姐,一去不回。崔莺莺的家境并不富庶,对于元稹的仕途没有任何帮助。公元802年,元稹参加吏部考试,次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这一年,元稹被东都洛阳留守韦夏卿看中,将爱女韦丛嫁给元稹为妻。元稹彻底抛弃了寒门月光,攀上了高枝。然而,元稹这期间仕途屡次不顺,经济一直很是拮据,虽说靠着老丈人勉强度日,可终究不是办法。幸好高门贵女韦丛竟从不嫌弃元稹,还在他身边尽心开解,“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为他解决不少后顾之忧。因此,韦丛在27岁不幸病逝后,元稹痛不欲生,想到妻子跟着自己没过一天好日子,如今他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却要面对生离死别,写下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但是,韦丛死的时候元稹并不在身边,这首悼亡诗也是委托他人代为在墓碑前吟诵的。他当时正和唐代著名的才女薛涛打的火热。公元809年3月,也就是韦丛病重的这一年,元稹奉命出使地方,和年长他11岁的薛涛一见如故,才子佳人就在这个地方谈情赋诗,难舍难分。但是,这段姐弟恋并没有维持多久,元稹因为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被调离四川任职洛阳。姐弟恋变异地恋,薛涛思念情郎,由此开发了“薛涛笺”用来写情诗。可惜的是,薛涛的满腹柔情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正遇见刘采春和丈夫来此地表演,早就听说她美貌才华不亚于薛涛,便命人将刘采春召见过来一叙。刘采春起初连连拒绝,声称自己早就从良。奈何,元稹以官威施压,并未说要陪客,只说要吟诗赏月请才女过门交流交流。刘采春之所以肯赴会,也是听闻他给爱妻写的悼亡词,情真意切,认为他是个真心真意的好男人。就在元稹的官邸,他一杯又一杯的美酒劝说下,刘采春不胜酒力,想要起身回家。元稹就趁机强行将她留宿,不顾刘采春的反抗,当夜成了他的好事。次日,刘采春不甘受辱,愤而自尽。至于,元稹的红颜知己薛涛,听说情郎变心后,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诗人多情,才子风流,元稹认为不风流枉为才子。可怜了那些女人,遇见了负心薄幸郎。

2、简介元稹

元稹是千古第一渣男。元稹是渣男界的祖师爷,他年轻时曾因躲避战乱来到亲戚家。就在这时,他对表妹崔莹莹产生了兴趣,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越过粉皮墙与她私通。一年后,元稹进京赶考,对表妹承诺:“如果我金榜题名,一定会娶你。”不久后,元稹成为官员,却为了自己的仕途而迎娶了宰相之女韦从。尽管已经结婚,元稹依旧风流,著名的是他和大唐才女薛涛的姐弟恋。当时,元稹正在四川出差,他的姐姐薛涛也在那里。噩耗传来,韦从因病去世,薛涛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但元稹却一反常态,匆匆赶回家,在妻子的坟前写下了千古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然而,仅仅一年后,元稹和薛涛又旧情复燃,但薛涛终未能修成正果。不久后,元稹为了自己的仕途生活果断抛弃了歌妓出身的薛涛。这一刻,薛涛才明白,元稹要的是青云直上,而不是红袖添香。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3、元稹纪录片

浅析:诗人元稹的作品在明代起伏的原因前言:元稹(779—831),字微之,元白诗派代表诗人,据《元稹集》今存诗800余首。元稹诗在明代的接受研究目前尚处发轫期,相关研究较少。明前、中期200余年间,重要唐诗选本对元稹诗选录极少,明前、中期,诗学家多评元稹诗为“淫言媟语”“鄙俚浅俗”,元稹诗因不符“雍容温和”审美观念而遭到排斥,这与统治者倡导“和而正”的文学思潮密切相关;明代后期弊政丛生,士人盛世理想逐渐破灭,更重视性情的自由抒发,元稹诗歌的“真性情”被陆时雍等人肯定,渐受推崇。一、明代前、中期选本对元稹诗的排斥《唐诗品汇》是明初具影响力的唐诗选本,由高棅于洪武十七年(1384)开始编纂,完成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历时10年,90卷,选唐代诗人620位共5769首诗。《唐诗品汇》选元稹诗11首,录诗量远远少于刘禹锡(67首)、韩愈(78首)、张籍(72首)等元和诗人。元稹今存诗量约为韩愈、张籍2倍,而韩愈、张籍录诗均约为元诗的7倍;可见明前期对元稹诗的排斥程度。至明中期,前后七子倡导诗文复古运动,将诗必盛唐的思想推向高潮,《明史》载:“(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众选本普遍对中晚唐诗歌持排斥态度,更是将元稹诗歌打入冷宫。李攀龙为“后七子”代表人物,其《古今诗删》在明中后期诗坛具有重要影响,胡震亨评价:“李于鳞一编复兴,学者尤宗之。”《古今诗删》共34卷,其中《唐诗删》13卷,选155位唐代诗人共740首诗,盛唐诗歌多达选诗总量的60%,中、晚唐诗歌选录很少,中唐选元稹诗也仅1首。《唐诗选》是《唐诗删》的精选本,选128位唐代诗人共465首诗,中晚唐诗歌仍选录较少,其中选韦应物诗多(8首),韩愈、刘禹锡、张籍、元稹都仅选1首。孙琴安评价:“李氏一选,声誉鹊起,身价百倍。”《唐诗删》与《唐诗选》在编选上体现了李攀龙对初、盛唐诗歌的高度推崇,对中、晚唐诗歌的排斥,此时对元稹诗的冷落也突出。二、明后期选本对元稹诗的不同态度与转折与明前、中期的排斥不同,元稹诗歌在明代后期的接受有着明显的升温。众家“在接受唐诗时不再沉潜于性理的玄思,也不再陶醉于艺术的体验,却希望通过对唐诗的刻意阐发,提供救治社会的良方,大限度地发挥其功利效能”。和明中期的社会繁荣不同,明后期有些类似于中晚唐的动荡、飘摇,元白诗人等以“救治社会”为目的的创作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同。这时期著名的唐诗选本有唐汝询《唐诗解》,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陆时雍《唐诗镜》以及曹学佺《石仓唐诗选》等。对元稹诗歌的接受出现明显转折始于陆时雍等人。陆时雍《诗镜》90卷,其中《唐诗镜》54卷,选盛唐诗歌20卷,中晚唐诗歌26卷,选中晚唐诗多于盛唐诗,其选元稹诗121首,仅次于白居易(204首)、刘长卿(191首),已列中唐第三。曹学佺所撰《石仓历代诗选》共226卷,其中唐诗100卷,《石仓唐诗选》为唐代部分,选1043家共10977首诗。三、明代文化环境、审美观念对元稹诗接受的影响明初统治阶级对程朱理学大力推崇,注重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观。士人对“雍容温和”的诗歌风格倍为推崇,将其理想寄托于汉魏、盛唐诗,这一时期文坛已经“透露出一股拟古和崇尚唐音的风气”。至明中期,孝宗皇帝招天下英才,开创了“弘治中兴”的繁荣局面,进一步增强了士人“鸣国家之盛”的雄心,诗坛宗盛唐思潮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元和以后的中唐诗歌与明人崇“盛世”理想不合,且元稹诗“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锋芒太露,更是“为国谋羊舌”,以诗歌反映政治、斥责时弊,与“雍容温和”之旨相悖,也与“盛世”之音背道而驰,故各选家都避之不选。明万历年后,社会腐败,国力愈加衰微,士人盛世理想逐渐破灭。这一时期唐诗选家已不再一味地追求“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和而正”思潮对选诗的约束减小,各选家也开始挖掘中晚唐诗歌的价值,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中唐著名诗人重新得到重视,选诗数量大为增加,元稹诗的价值也逐渐被各家认可。至明后期,部分选家、评家注意到元稹诗歌的“真性情”与审美个性,如袁中道指出:“李、杜、元、白,各有其神,非慧眼不能见,非慧心不能写。”时人一改对元稹诗的排斥态度。参考文献:[1]元稹.元稹集[M].冀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2]尚永亮.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M].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宗顶侠.元稹诗歌接受史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2007[4]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5]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4、元稹的简介及故事

一天,元稹与歌伎薛涛,俩人正在兴头上,突然,属下跑来报信:“大人,你娘子昨夜去世了!”元稹听了,险些晕了过去。即使在名人辈出的唐朝,元稹也是一个妥妥的明星人物,他不但官当得大,曾经官居宰相之位,而且诗名极盛,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元稹虽然早期家贫,但是上推十五代,赫然让人惊奇的发现,他的祖上曾经是北魏昭成帝。当然,那是太遥远的事情,公元八世纪末的元稹却还需要为生活打拼。于是元稹努力读书,在十五岁就明经及第,然后当了几任小官,803年,他再次投入考试大军中,和白居易一起高中书判拔萃科。这一次高中,元稹终于进入了唐朝政府中央机构秘书省工作,任校书郎一职。此时元稹虽然还是单身贵族一枚,但是他却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情经历。元稹在赴京前曾经在山西蒲州寓居,那时他碰到了堪称肤白貌美大长腿的表妹崔双文,20岁的青年元稹立即发动了感情攻势,几首诗下来,崔双文就陷入了热恋之中。情到浓处自然而然就有了肌肤之亲,元稹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考取功名后就回来求娶崔双文。可是进入长安后,骨感的现实让元稹发现,美丽并不能当饭吃,自己的官还是太小了。为此,24岁的元稹毅然抛下了对崔双文的爱恋,转身求娶了京兆尹韦夏卿的女儿,京城名媛韦丛。那一年韦丛正是双十年华,人生美好的时候,不但相貌端庄,而且没有高门大户女孩的骄娇二气,即使元稹处于贫困之中,她也是甘之如饴。这让元稹感到自己真的是拯救了银河系,赚大了,两人夫唱妇随,过了七年的美好时光,共同生育了六个孩子。元稹对韦丛是极为爱恋的,以至于在七年的婚姻生活里,韦丛不是在生孩子,就是在生孩子的路上。809年,30岁的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四川工作,由于没有携带家眷,一到此地,元稹就开始放飞自我。当时四川有名的人物,不是官场大佬,而是一名叫做薛涛的女人。她本是官宦人家的好女儿,自幼即以“枝迎南北鸟,夜送往来风”而出名,后来家道中落沦为官妓,她更是以才貌双全而著称。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欣赏她,在公务宴请上总是少不了薛涛的倩影,周旋在各位大人物之间,以至于她成为了蜀中的交际名媛。后来的段文昌、李德裕等人继任节度使职务,歌喉婉转、情商极高的薛涛一直长盛不衰,由于其诗名极盛,时人称她为“文妖”。又因为她与一只孔雀形影不离二十余年,蜀中诗坛也称其为“孔雀”。自诩风流才子的元稹对薛涛慕名已久,一到四川,在其刻意安排下,薛涛与他见面了。虽然薛涛已年过四旬,却依然是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不但肌肤紧致,关键是岁月积淀的睿智和聪慧让元稹着迷。毫无疑问,8岁丧父并由母亲一手带大的元稹有恋母情节,因而这对相差十岁的男女开始了炽热的姐弟恋。双双坠入爱河的两人总是腻在一起,以至于“朝暮共飞还”,薛涛为此专门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池上双鸟》诗。时光永远不败美人,此时的薛涛仿佛再次化身痴情少女,与爱郎一起只羡鸳鸯不羡仙,两人纵情于巴山蜀水之间,全忘了今夕是何年。然而快乐的时光是那样短暂,就在两人如胶似漆,时不时做些男女爱做的事情时,留在家里的仆人却飞一般的跑来。他根本不看刚刚松开元稹、装作整理衣裳的薛涛满脸的红晕,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老爷,大事不好了,夫人昨夜去世了。”正沉浸在爱河中无法自拔的元稹听到这句话,仿佛受了当头一棒,不但美艳的薛涛在他眼中黯然失色,而且他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在地。嘴里喃喃自语:“怎么可能,我离开时夫人还好好的,这才刚刚三个月没见面,怎么就没了呢?”薛涛在旁边只能是用双手扶住元稹,用心疼的眼神安慰着他。终元稹还是离开了薛涛,他满脑子都是韦丛生前的模样,以至于他只能将这种感情寄托在纸笔上,写下了“曾红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来祭奠自己的爱妻。识趣的薛涛也知道自己没有上位的可能,只得写下一首《春望词》,以“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来寄托自己的相思。而且薛涛极具匠心,她用四川特产的木芙蓉花为原料,制作出色泽艳丽的“薛涛笺”,带有独特的香味,以此来与元稹鸿雁传书。后来两人再见了一面,但是以一别两宽的心态作为结束。元稹继续自己的宦海沉浮,娶妻生子,而薛涛则隐居成都碧鸡坊,修身养性孤独终老。文/蓝风烛尘#元稹简介绍#

5、元稹介绍

公元831年,元稹于武昌节度使任上暴卒,时年五十二岁,消息传至洛阳,一位好友悲痛欲绝,心如刀绞,顿感余生再无知音。众所周知,元稹与结发妻子韦丛感情甚笃,情比金坚,婚后生活十分幸福,韦丛温柔体贴,温婉贤淑,端庄优雅,是丈夫的贤内助,默默地支持着丈夫,不离不弃。贞元十九年(803)春,二十四岁的元稹与二十岁的韦丛结为夫妻,当时元稹为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官微言轻,而韦丛是京兆尹-相当于长安市市长-韦夏卿之女,标准的门不当户不对,但是二人婚后生活十分甜蜜,如胶似漆。可惜天不假年,韦丛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痛失挚爱的元稹伤心欲绝,写下了多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诗,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等。每一句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回到文章开头,此时韦丛已经离世,那么如此悲痛的人是谁呢?这位好友就是白居易。公元803年,二人同登书判拔萃科,又同时被分配到秘书省任教书郎,白居易比元稹长7岁,许是因为同年考生,初入职场即为同事的原因,二人一开始便有了友谊的基础,从此无论宦海沉浮,亲人离世,二人都相互陪伴,不离不弃,成为患难与共的终生好友。元稹和白居易友情令人艳羡,有时甚至超出了人们的认知,二人相互之间的诗歌唱和极多,且流露的感情至真至深,如元稹曾写“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此处用云雨来表达二人的情感,不得不令人费解。有一年,元稹听闻白居易被贬江州,顿时坐卧不安,立马作诗寄与好友:《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时元稹虽然深染大病,在将熄灭的孤灯中独卧冷床,但听闻好友被贬的消息,马上惊坐而起,任凭凄风冷雨吹进窗户,身心俱寒。后来,元稹离世的八九年后,年近七十岁的白居易想起好友,悲从中来,不禁写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千古名句,相思之情,入骨三分。当年读到这句诗时,自己一直以为是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意境相仿的悼念亡妻之诗。由此可见二人友情之不同寻常。那么大家是否也有情投意合的至交好友呢?#元稹简介绍#

6、元稹简介别名

卧室内,元稹拉住妻子韦丛的手,未语脸先红。妻子明白其意,转身,手往云鬓上一摸,拔出自己的金鐕,对他说:“夫君,我知道你喜欢结交名士,但我的嫁妆已典当得不多了,现在就剩这只金鐕,你且拿去换几个酒钱,以后的日子咱再想办法!”元稹十分羞愧,暗自向韦丛许下诺言,待到日后功成名就,一定归还妻子当日“恩情”。然而遗憾的是,多年以后,元稹的确位居高位,有了10余万俸禄,但当初那个愿意为他付出所有的韦丛却再也不会出现在他的身边,接受他的“报答”。他只能把对韦丛的思念,全部寄托在一份份精心准备的祭品和一次次祭奠中。韦丛字茂之,生于公元783年。她的父亲唤作韦夏卿,时任太子太保。她的母亲裴氏则在她刚刚满月时病故。因而,韦夏卿特别宠爱韦丛,把她当作掌上明珠一般精心抚养长大。韦丛同样未曾辜负父亲的殷切教导,不仅性格和善,而且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小才女。某日,韦丛又像往常那样,蹦蹦跳跳来到父亲的书房,准备找父亲玩耍,可韦夏卿沉迷于书籍,根本没有发现韦丛的到来。小韦丛略微失落,悄悄离开书房,同丫鬟玩了一会儿。傍晚时分,韦夏卿看完书,走出书房,问仆从:“何以这般吵闹?出什么事情了?”仆从回答:“回禀大人,小姐方才还在院子里与丫鬟们玩闹,谁知不过一个眨眼,她便不见了踪影,丫鬟们在寻小姐呢!”韦夏卿当即急了起来,转身回到书房,打算取件外裳,也去院子里找女儿。未想,他无意间一瞥,却看到一道正在书架角落睡着的小身影。韦夏卿轻手轻脚走过去,发现果然是韦丛,她不但睡得熟,而且怀中抱着一本尚未看完的书卷,韦夏卿立马笑了,一边小心翼翼抱起女儿,一边低声交代仆从,女儿找到了,别再吵嚷了,让女儿安心睡一会儿吧。此后,韦丛就成为了父亲书房里的“常驻人口”,时常同父亲学习更多文学知识。韦丛长大后,某天,韦夏卿偶然读到一个名叫元稹的年轻人的作品,十分喜欢,觉得此子日后成就必定不低,于是常常提携于他。元稹比韦丛年长4岁,虽出身名门,可父亲早逝,是以家境贫困,同母亲相依为命。他为了尽早脱离贫穷,选择比较好考的明经科,但未料,考上后,却迟迟未被任用,只能继续闲居在家,日日以学习为主。数年后,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获得一个校书郎的职务。有一天,他接受韦夏卿的邀请,到夏府参加宴会。期间,偶然闯入夏家花园,同一个妙龄少女相遇。元稹对妙龄少女一见钟情,而这个女孩,即是韦丛。那并非韦丛第一次见到元稹。早在数日前,韦丛就曾隔着屏风,偷偷窥视元稹和父亲的交谈。少女也对元稹一见倾心,所以才有了他们的第二次相遇。之后,在韦夏卿的有意撮合下,韦丛如愿嫁给元稹为妻,成为了元家妇。二人婚后琴瑟相谐,哪怕元稹彼时功名未就,可他们还是度过了一段特别美满幸福的岁月。变故发生在公元806年。那一年,元稹不只得罪宰相,遭到贬黜,而且由于母亲病故,不得不辞官归家,为母守孝3年。同年,韦夏卿亦病故,承受双份悲痛的小夫妻自此彻底失去庇护,开始一段无比艰难的贫困日子。他们穷到何等地步?家中别说山珍海味,就是每日一顿简单餐食也不能,韦丛没有办法,只得独自跑到山野,找寻野菜回来充饥;甚至,他们家连烧火的木柴亦买不起,每天做饭,皆需要韦丛收集老槐树的落叶,方才有火煮饭。但即便如此,韦丛仍未有半点儿怨言,心甘情愿陪在元稹的身边,抛弃锦衣玉食的曾经,荆钗布衣,包揽元稹的一切生活所需。公元809年,元稹起复,到他乡为官。韦丛留在乡下,继续替元稹操持所有家务。她是元稹的解语花,也是元稹的依赖。每当元稹有什么不顺的事情,韦丛总会第一时间寄信一封,安抚元稹烦躁的情绪,竭力为他解忧排难。但这样的时光并不长久。同年,操劳过度的韦丛病倒。看着苍白枯槁的熟悉容颜,元稹潸然泪下,恳求上天勿要夺走妻子的性命。可虔诚的许愿并没有打动上天,韦丛还是永远离开了元稹。韦丛死后,元稹十分悲恸,专门请来韩愈等人,为韦丛书写墓志铭。韦丛故去2年,某日,元稹喝到大醉,醒来听见旁人哭泣,略微好奇,就问那人为什么哭?人家回答:“你醉时,错把我的夫人当成你的亡妻,不停对着她呼唤你妻子的名字,吓到我的夫人了!”有人说,元稹后来身边佳人无数,对韦丛并不真心,但倘若元稹心中确无韦丛,他又怎能写出那一篇篇叫人感同身受的怀念诗词?韦丛于元稹而言,即是那巫山云,沧海水,他的心,的的确确曾为韦丛狠狠跳动过。参考资料:《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旧唐书》

7、元稹与薛涛

公元809年,42岁的薛涛和31岁的元稹坠入爱河,两个中年人干柴烈火,光速同居。你侬我侬仅三个月,元稹因工作调动须离开,临行前许诺薛涛:“等我安顿好了,就来接你。”后来,薛涛苦等终老,元稹妻妾成群。元稹和薛涛的故事,始于元稹的一次公干。公元809年,31岁的元稹作为朝廷的监察御史,巡视成都,其实相当于去成都出个差。元稹一到,按照官场惯例,四川当地官员给元稹办理一场盛大的接风晚宴。晚宴上,群贤毕至、名流如云,当时已经诗名传天下的才女薛涛,也参与宴会。需要说明的是,薛涛是以官府乐妓+名诗人的身份出席宴会的。唐朝宴会上的乐妓,属于朝廷编制人士,待遇由朝廷发放,工作职业是在官宴上助兴伺候。以薛涛为代表的官妓们,除了有姣好的面容,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外,一般文学修养也不错,能附庸风雅,吟诗作赋。宴会期间,薛涛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元稹的两首代表作。元稹瞬间被吸引了,薛涛虽然已经42岁了,比自己还大11岁,但薛涛风姿绰约、妩媚多才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元稹的脑海了。宴会后,有一个诗歌交流环节,大家起哄,让才女薛涛当众写诗娱乐,薛涛只好下笔,元稹见状,主动为她磨墨捧砚。接下来的几天,元稹一有空,就约薛涛出游,俩人吟诗作赋,好不快活。一个青年才俊,一个妩媚才女,很快,郎有情妾有意的两人,陷入爱河,不顾世俗,公开同居。那段时间,薛涛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她以为自己漂泊半生,终于找到了意中人。但是,仅仅三个月,离别就摆在了两人面前。元稹在四川的巡察工作结束了,他再度奉命远赴江南执行巡察任务。临行之际,元稹平静地和薛涛告别,薛涛依依不舍,百转千回,元稹见状,好言安抚:“你等着我,我安顿好了,就接你去团聚。”薛涛热泪盈眶,激动点头,看着元稹大步远去的身影,她泪洒前襟,眼波中满含着难舍的情意。一别之后,薛涛终于相思满腹,心里眼里都是想着元稹,幻想着意中人回来,明媒正娶自己。但是,元稹那边,一到了新地方,一忙碌,就忘记了薛涛了。当然,刚开始两人还有书信往来,后来随着时间流逝,书信往来都没有了。过了两年,丧妻的元稹,又迎娶了出身于仕宦之门的妙龄少女安氏。此后,元稹更是完完全全忘记了薛涛。薛涛也不傻,面对越来越少的书信,以及元稹又娶的消息后,薛涛慢慢明白了,元稹这个负心人,已经将自己抛到脑后了。后来,元稹续娶的安氏又病逝了,薛涛内心的痴恋又冒出来了,但是很快又被现实掐灭。因为元稹又迎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子当妻子。薛涛这次,真的对元稹不再抱有幻想了。心灰意冷的薛涛在想通了一切之后,选择放下尘缘,脱下华裳,穿上道袍,深居简出,终日闭门读书作诗,守着素淡和寂寞,直至离世。那位问题来了,元稹为什么没有对薛涛兑现承诺呢?可能有多重原因。第一,门不当户不对,元稹身为朝廷官员,不太可能娶一个乐妓为妻,即使这个乐妓是名扬天下的才女。第二,两人年龄差距大,就算是现在,也很少有人有勇气娶一个大自己11岁的女人。更何况当时薛涛都已经42岁了。第三,元稹对于薛涛,本就是露水情缘。元稹的情感相当丰富。除了明媒正娶的几个妻子,他还有很多露水情缘,比如,他在薛涛之后,曾和一个已婚歌姬姘居,旁人问他,这个歌姬和薛涛比如何,元稹说“虽然才情比不上薛涛,但是唱歌和容貌比薛涛更好”。从这,我们能看出,在元稹心中,薛涛不过就是一个他寂寞时消遣娱乐的女人罢了。

8、元稹详细资料

我们到底该不该为了友谊迎合他人,改变自己?给大家你讲讲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也许你能找到答案。公元803年,31岁的白居易终于登科及第,而此时24岁的元稹也榜上有名。他们一起前往秘书省当校书郎,这个职位离皇帝很近,又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只一心钻研学问的两人,很快因为才学相当,政见一致,成为了好朋友。三年后,元稹因触犯权贵而被贬河南。屋漏偏逢连阴雨,没过多久,元稹老家便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一向洒脱不羁的元稹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他八岁丧父,是母亲将他拉扯长大,一路的艰辛只有元稹看得明白。他放弃一切回家守孝,但没有了俸禄,元稹的生活更加艰难了。这时的白居易,没有因为元稹的耿直和潦倒而抛弃好友。他反而给皇帝连上三书,替好友出头,并拿出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资助元稹,还替元稹的母亲写了墓志铭。以致于多年后白居易被贬江陵,也遭遇母亲去世时,元稹也将自己的半年工资全部给了白居易,也替白居易的母亲写下了墓志铭。不管是白居易还是元稹,当他们看到对方因为任性耿直而遭受巨大困难时,没有选择责怪和埋怨,也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对方。反而去鼓励他,给他施予援手,带他走出黑暗。他们彼此不用改变自己,只做对的事,对方就全心全意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当年苏轼被贬黄州时,很多昔日好友与他中断了联系。但有一个叫陈季常的人却折服于苏轼的人品和风范。他不仅不避嫌,还先后七次奔波千里来访,只为与苏轼谈古论今。苏轼从不刻意勉强与任何人的关系,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不断提升自我上面。不管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是医理酿酒、烹饪美食,又或者是炼丹养生、为政治水,他总是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正如有句话所说:如果你是一颗太阳,在你散发着光和热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向阳而来。曾经有一期《奇葩说》专门讨论了:“不合群,要不要改?”评论区和观众留言中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要改,但很痛苦!”当期嘉宾颜如晶却说:“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为什么不问合群要不要改?不合群的人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样一问,立马让所有人醍醐灌顶,我们为什么要为了迎合他人而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呢?蔡康永,李诞,高晓松也都曾经说过,自己一开始没什么朋友,但他们坚持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终也收获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你感觉自己不合群,别人的想法你总是不能认同?当你和朋友因为意见不合时,是否总是为了照顾朋友的情绪而说了违心的话,做了违心的事,让自己很不开心?你是都经常会无端的被别人误解,心里很委屈但又无处解释?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不妨试着坚定自己的立场和信念,不要为了别人的面子而轻易的就放弃自己的原则。时间长了,自然会有人了解你的为人和处事原则,喜欢你的人会一直站在你身边,不喜欢你的人也不必强求,毕竟谁都不能做到人见人爱。正是因为你总是退让和迎合,别人不了解你,也无从了解你,所以你才会一次次的被人误解和指责。所以,一定要学会相信自己,做好自己,这样你也可以像白居易、元稹、苏轼他们那样,收获一段真挚长久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