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草地的途中,一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新鲜的野菜,刚准备放进嘴里,就被一名急匆匆赶来的战士抢走吃掉了。没想到吃了后却不幸中毒,在昏迷中他急切的对身边的战友们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这种野菜不能吃!”原来,这是当时红军为了战胜饥饿,尽快走出草地,而发起的“尝百草”号召。在茫茫的草地上想要找出能吃的野草是困难重重的,腹泻中毒时有发生,严重时还会有生命的危险。这位中毒的战士叫张思德,他怕战友中毒,每次“试毒”总是抢在前头。张思德的名字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但他却可以称得上是雷锋的前辈。毛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纪念张思德。在那些年间,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一起响彻在中华大地。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张思德的故事。1915年,张思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生活十分凄苦。张思德刚出生时,家里穷的叮当响,母亲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一滴奶水都没有。母亲便拖着病躯一家一家的借米,捣碎成米糊糊喂给他吃。在张思德还不满周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于是张思德又被过继给婶母抚养,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18岁的张思德心怀远大抱负,积极参加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长。10月,红军招兵,张思德又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红军,决心为穷苦人翻身打天下。张思德十分勇敢无畏,英勇善战。在一次战斗中,他在右腿两次负伤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冲锋。他强忍剧痛冲入敌军,成功缴获2把机枪。经此一战,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老虎”。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中国共产d。1940年春天,张思德被分配到延安警卫营担任通讯班长。无论是在前线作战,还是在后方支持,张思德在工作上都认真负责,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他时刻热情关心着战友们的成长。在延安当通讯班班长期间,由于粮食不足,为了让班里的战士们多吃点,张思德每次吃饭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时间长了,战士们也注意到了班长的奇怪行为。一次,在张思德刚要撂下筷子去打水,便发现水桶已经被副班长拿走了。等到他转身坐下的时候,碗里居然多了几个馍馍。他瞬间明白了,他的“小动作”已经被识破了。“班长,咱们有福同享,有苦同当,你不要一个人饿着肚子了!“面对战士们期待的眼神,他拿起一个馍馍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还把剩下的几个都分给了战士。1942年,张思德所在的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让张思德的职位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的接受了组织安排。他说:“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d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经当了团长,甚至旅长,张思德却从不计较职位的高低,他任劳任怨,在岗位上默默地奉献。1944年,张思德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来到安塞县石峡峪庄开荒种地,烧木炭。张思德总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份内,甚至是份外的每一件事。就拿烧炭来说,张思德也要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为了能时刻掌握火候,他吃住在窑边,夜里要起来好几次,去调整火候。他说:“现在革命需要炭,多出一窑就是为抗战多做一份贡献。”别人烧一窑需要十天,他只需要七天就能烧好。1944年9月5日,张思德进山挖窑的时候,窑顶突然发生塌方。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用尽全力把身边的战友推出窑洞,但是自己却被埋在了塌方的窑洞里,不幸遇难,时年29岁。张思德牺牲后,毛主席很难过,他亲笔写了下“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在追悼会上高度评价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张思德以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安塞历史事件及名人走马观花逛西安之七西安八十九中学隔马路对面,就是陕西文化馆。文化馆旁就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门口两边,做成橱窗的样子,里面陈列的都是拴马桩之类的石刻,高高矮矮的,看不出年代和历史,当然也看不出是真品还是仿品,但感觉还不错。我在门口徘徊了半天,发现不收费,这才放心走进去。进入室内,有空调凉风。我感觉舒服多了。外面30多度,太阳白花花正高,到这里暂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这里还有许多我没见过的陕西民俗记忆。进门就是一个大屏风,象矗立在院子里刚进门时的影壁。屏风左右,有两个白底彩色的凤翔泥塑,色彩鲜艳,造型夸张。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早的立体卡通动物形象了。凤翔泥塑中的卡通特色,不知比欧美人要早多少年了?几百上千年,那是至少的!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中国人的石狮子,我们中国人美其名曰文狮!还有广东的狮王争霸比赛,那些狮子金彩辉煌,温和可爱,完全没有西方现实主义石雕狮子威猛凶残!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这大概也是中西方对强力的理解。中国的,是纯粹为人民服务的,西方的充满了霸道凶残和占有欲。有通道,可以进到大厅里面。我从左边进入。有价值的真品,都被陈列在玻璃橱窗式的大柜子里,那大柜子,上边连接天花板。里面有书籍,有实物。实物有长长的铜柄的唢呐,脖子上绑着红带子,有笙有鼓有铙有木鱼,还有七个眼儿的短柄唢呐也是黄铜制作的,还有黑黑的铜盆似的东西,底部有孔,又象个大老碗,我叫不出它的名称,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这些东西放在展台上,可能有简介,但是我看不清,太遗憾了。墙上还有各种介绍文字,标题字大而且黑,可以看清一些,有陕南商洛安康的,还有汉中的,还有西府宝鸡的,东府渭南的,还有蓝田长安户县周至临潼的,还有咸阳兴平以及北五县的,还有陕北的,简介正文,字太小,看不清,所配图片有可以看清的,也有看不清的。里面的人物穿戴东西工具车辆房子街道环境等好像都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模样。尘土飞扬,朴实自然。实物里还有个象个唐僧带过的帽子似的东西,我也不认识。实在惭愧。还有凤翔泥塑主要介绍栏,里面的东西就更多了,有实物作品,还有制作的模具!我今天才算是开眼了!原来大名鼎鼎的凤翔泥塑是用模具打出来的?我有点惊讶,有点不自信,还有点莫名其妙!那里还简单介绍了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和过程,从泥开始,直到终彩塑作品。怎么在模具里塑形,素胎出来了,是什么样子,怎么给素胎描眉画眼上色,直到后作品成功。还有秦镇老街泥塑生活场面,占据了展览大厅中央的一半。那是个上世纪农业社时期上集的场面。秦镇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关中农村,而且是个人口过万的大村子!什么没有?有河有桥,河里有鸭鹅,桥上有背包拖孩子的行人。河岸有路,路边有房,房子聚集的地方有街道,街道两边有院落,院落有树,树下有人坐席。大街小巷四通八达,各式各样穿戴的农村人,老的小的,壮实的,漂亮的,都各做各事,各找各人。交易的,找人的,谈事的,吃米皮儿的,咥肉夹馍的,吸摆汤面的,等等等等,个个都活灵活现。街道上还有土狗散鸡,随意跑动。实在太生动了。那就是一副立体的户县农民画。是秦镇人家的独有独享生活画!大厅正中,还有一半是秦腔眉户戏碗碗腔等的戏装行头。女人的凤冠,男人的官帽,大刀长枪。等等!华阴老腔,也是典型的传统之一。五六个男人围成半圈,各抱乐器,或吹或弹或拉或敲,或吆喝伴唱,中间的一位是主唱,左手斜拉一条半高四腿木条凳,举头张口引吭高歌,右手持一半块砖似的木块,随着节奏,不断扬起,挥舞,又忽然斩钉截铁击落,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歌声,穿彻云霄!陕西中医中药正骨,造纸,皮影,木偶,吊线木偶,板刻印刷的门神等,是展室东边的主要内容。没想到还有陕北的窑洞火炕八仙桌太师椅实物。当然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的雄风彪悍也必不可少!陕北说书也有简介也有工具乐器实物。后,还有旬邑剪纸和库淑兰简介。她的作品有股原始人的味道和审美特征。色彩鲜艳浓烈,造型古朴,神态各异。黄土高原的风格,扑面入心。可惜老人家04年就不在了。不知道她的艺术有没有传承人?能不能传承下去?难道又成了陕北艺术化石?出门后,太阳已经偏西了。我赶紧回家。
3、安塞走出的名人1936年10月,宁夏吴忠同心县。副主席说:“海德姆同志,回族地区姓马的比较多,你就叫马海德吧。”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出生于美国。1933年在瑞士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马海德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上海行医并进行热带病的考察。在上海期间马海德结识了宋庆龄和史沫特莱等人,在她们的影响下,马海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他的诊所也成了地下d联络和开会的地方。1936年春,中共中央邀请一位外国记者和一名外国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苏区的情况和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经宋庆龄介绍,马海德和斯诺分别从上海和北平动身去陕北。1936年6月,马海德和斯诺西安会合后一起来到了陕北苏区。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赶到安塞县接待了他们,周副主席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位中共领袖。周副主席的亲切、坦诚、精明、干练、细心、随和征服了马海德和斯诺,他们一见如故,成了一辈子的朋友。马海德和斯诺按照周副主席给他们制定的计划,开始走访红色苏区。他们不但访问了红军部队、地方政府、干部学校、后勤工厂,还到当地老百姓家里实地探访,更采访了包括毛主席、朱老总在内的多位d的领袖和红军将领。马海德仔细考察了红军前线和后方大大小小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用英文写出了考察报告《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在报告中马海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改进建议,毛主席和d中央高度评价了这份建议。三个多月的考察结束之后,马海德坚定地留了下来,并加入中国红军,毛主席亲自任命马海德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1936年10月初,马海德在翻译黄华的陪同下,随红一方面军南下,去迎接即将走出草地的红二、四方面军。马海德等人在行进途中,正好遇到了周副主席,周副主席一行是代表中共中央去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周副主席亲切地握住马海德的手,热情地向他问好。寒暄之后,周副主席当即决定,两支队伍合二为一,也好互相照应。第二天中午,队伍来到了宁夏吴忠同心县。赶了一上午的路,大家都已经是人困马乏,急需有个地方休息一下吃点饭。同心县以回民居多,受国民d反动派的污蔑宣传,当地人对共产d和红军队伍了解很少,贸然接触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周副主席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大清真寺,就问马海德:“海德姆同志,你是阿拉伯人,不知道你懂不懂伊斯兰教的礼节?”马海德笑了:“周副主席,我当然懂了。”周副主席高兴地说:“这就好办了。海德姆同志,我现在派你作为我们这支队伍的全权代表,到清真寺去跟阿訇联系一行,请他找人给我们做顿饭。你一定要和阿訇说清楚,我们红军吃饭,从来都是饭钱照付!”马海德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没问题的,您就看我的吧。”马海德走了没几步又回来了,他问周副主席:“到了清真寺,我怎么介绍我自己呢?”周副主席想了一下说道:“海德姆同志,回族地区姓马的特别多,我看你就叫马海德吧!”马海德到了清真寺,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礼节拜见了阿訇,并向阿訇详细说明了来意。阿訇走出清真寺,看到了以周副主席为首的红军队伍纪律严明,满脸络腮胡子的周副主席又很像一位回族学者,就答应了马海德的要求,在清真寺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吃完饭队伍又出发了,周副主席对马海德说:“马海德这个名字比乔治•海德姆好记,还有点国际主义的味道。我建议以后你就用这个名字吧。”马海德点点头:“我也觉得马海德这个名字不错,那以后我就是马海德了。”从那以后,马海德这个名字就在苏区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外国医生叫马海德。再后来,马海德和大家都熟了以后,大家都叫他“老马”或者“马大夫”了。1937年2月10日,马海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d,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d的外国人。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在马海德的中国国籍证明上签了字,马海德成了第一位正式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在中国整整度过了55个春秋,把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2009年,马海德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如果你喜欢伟人故事,请关注@兰石读书习字 ,每天都有伟人故事等着你。欢迎留言评论,谢谢[祈祷][祈祷][祈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4、安塞名人安塞区白坪街道郝家洼社区开展“d建·家”创建活动今年以来,按照区委“d建·家”创建要求,在街道d工委的坚强领导下,郝家洼社区以“四联四共”为抓手,深入推进“134”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打造张思德文明服务“一刻钟服务”云平台,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突出d建引领强基础。区委“d建·家”创建活动开展以来,不断优化服务窗口,规范办事流程,始终坚持周一例会理论学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d员、组织生活会、主题d日活动,推行d员“承诺-积分-评议”闭环管理,不断发挥社区d组织的战斗堡垒和d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把社区d总支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群众、凝聚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的“服务之家”。织密治理网格强管理。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建立“社区—小区—楼栋”三级网格体系,将辖区划分为8个二级网格,35个三级网格,吸纳网格员43名,不断加强对辖区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的管理,延伸网格管理触角,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深入开展“百家熟”走访活动,严格落实网格员“一岗七责”制度,建立绿色放心户、黄色关心户和红色连心户“三色”动态管理台账,落实“放心户每季度上门走访一次、关心户每月上门走访一次、连心户每周上门走访一次”机制,针对连心户的需求,精准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孤寡老人、关心贫困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真正将暖心服务送到居民群众心坎上。聚力载体创新强服务。不断深化拓展“张思德文明服务+”活动,凝聚驻区单位资源优势,整合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坚持信息收集多渠道、共融共建优服务、结对帮扶暖民心原则,组建先锋示范、法律法规等5支志愿服务队,高标准打造“一刻钟服务”云平台。“一刻钟服务”云平台是社区d建家创建活动以来,推行的一个d建品牌。一刻钟不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针对社区工作和居民需求做出的快速反映,也是干部作风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一是建立了两个微信群,一个是社区网格员微信群,一个是网格员服务居民群众微信群,通过这两个微信群来收集社情民意,并第一时间掌握群众诉求,真正做到大事件一刻钟知晓上报,小事件一刻钟办理解决。二是结合“在职d员进社区”活动,严格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社区有困难驻区单位来帮助,驻区单位有需要社区积极配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了企事业单位与困难居民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实现互助互联,并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宣讲、健康义诊、消防培训、假日课堂等特色鲜明的服务,终实现了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的“一刻钟服务”目标。促进三治融合强治理。紧紧围绕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d组织的引领下,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三定原则,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议事小院、物业企业、人民调解委员等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居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通过政策法律宣传,加强以d员网格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积极开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同时,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公婆、美家庭、美人物等道德评选,引导居民群众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格局,真正实现了d的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居民需求第一时间落实,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切实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安塞名人简介#
5、安塞现代文化名人再读经典:《为人民服务》作者:时间:1944年9月8曰我们的共产d和共产d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d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备注:1.这是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此文被录入《选集》第三卷。2.张思德(1915-1944)实践我d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光辉典范。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人。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共产d员。曾担任过警卫班长和主席的内卫班战士,参加过长征。作战勇敢,多次负伤。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9月8日,主席在中央直属为张思德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号召全d全军向张思德同志学习。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图1左一张思德同志)3.,“为人民服务”是对每个共产d员和干部的低要求,也是高要求。所谓低要求,因为这是每个d员入d时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干部的基本职责;所谓高要求,因为这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是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情。
6、安塞名人名单1942年4月30日的《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以《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为标题全面报道了吴满有的先进事迹。吴满有:陕西柳林横山人,1928年逃荒到延安柳林乡吴家枣园,他原本是个种地的普通农民,在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中,他用劳动发家致富的事迹一下轰动了整个延安。此刻,随着抗战局势恶化,沿海华中全被日军占领,国民d政权退到重庆,财政越来越困难,给八路军的军费也难以为继,不久国民d停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费。在一篇文章中说:"国民d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怎么办呢?说:“无非三种办法,第一饿死,第二解散,第三不饿死也不解散,就得要生产。我们几万人下一个决心,自己弄饭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统统由自己解决"。这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的来由。这时,需要推出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型,吴满有脱颖而出了。这一年,吴满有49岁,他生就一个大个子精强力壮。在土地革命前吴满有是一佃农,那时他吃树叶,吞糠麸,砍柴受苦把赚来的钱向当地的豪官富绅缴付捐租,自己却常常饿肚皮。土地革命后,他参加革命分得山地田120余亩,吴满有积极垦荒播种,养牛哺羊,光景越过越好。毛主席夸吴满有不仅是勤劳致富的模范,更重要的是他积极向政府缴纳公粮。吴满有每年收小麦18市担,粗粮27市担,却交公粮14担3斗,还要交公草1000斤。庄上的人对他说:老吴哥,你出得太重了亏了,减掉些吧!吴满有说:八路军在前方流血,我们不过只多流些汗,不亏!”从此,吴满有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方向。吴满有不仅自己辛勤劳动,还要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例如组织村民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参加边区政府会议、出席社会活动。吴满有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农民,而是被推到了高处,越来越神化和政治化了。延安有人一提吴满有,大家都是羡慕赞叹,吴满有成了陕甘宁边区人人皆知的明星。政府和报纸着力宣传吴满有的事迹,艺术家也纷纷围绕吴满有进行创作。作家柯蓝写了报告文学《吴满有的故事》、《吴满有和他庄里人》,歌颂他勤劳致富,还写他对长工的体贴关心。木刻家古元创作了木刻《向吴满有看齐》。1943年春节后,《解放日报》发表吴满有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他提出要为毛主席代耕。接受了吴满有的请求。此后,吴满有每年都把替毛主席交的公粮,石麦子和一石小米亲自送到中央办公厅。1945年春节,吴满有把自己喂的一头猪杀了,而后全部送给中央办公厅,自己一点也没有留。与吴满有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吴满有多次去见毛主席,互相间问候亲切交谈。1947年春,国民d军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指挥西北野战军与国民d军开战并三战三捷。5月14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塞真武洞召开祝捷大会,吴满有当场表态要求参军。由于吴满有是“名人”,他被任命为属下的第二纵队民运部副部长。在西北野战军主力一次突围战中,随军支前的陕北民工没有跟上,多数被国民d军俘虏,其中就有吴满有。开始吴满有没有暴露身份,他自称是“民工小班长王希成”。在审查过程中,国民d军官对这个老头产生怀疑,看他不像个普通农民。这时出了告密者,说了吴满有真实身份。胡宗南闻讯,立即在小雁塔官邸召见了吴满有。吴满有当然不承认自己的身份。胡宗南打发吴满有走后,他对部属说:“这人就是吴满有!看他一坐到沙发上那架起二郎腿样子,他不是一个小班长。”随后,胡宗南把吴满有送到了南京向蒋介石表功。吴满有是名人,有记者来采访他,他一开口就说:“我是劳动英雄吴满有,怕啥!”吴满有用他的陕北腔大大方方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南京国防部安排召开的记者会上,吴满有表示“痛改前非”,对自己的过去“深怀悔意”。不久,吴满有在国民d电台三次公开发表反共讲话,脱d宣言。为了宣传需要,国民d让吴满有发表广播讲话,要他讲“团结裁乱”。吴满有大字不识几个,他哪能说出“裁乱”这样的国民d语言来,一看就是国民d写好了稿子,教给吴满有念的。南京解放时,吴满有被国民d当局留下获得了自由。西安解放后,吴满有回到陕北家乡,组织上把他定为“叛徒”,剥夺了他的一切荣誉称号。1959年,吴满有这位"生产大明星"在痛苦中了此了残生。#安塞名人简介#
7、安塞十大名人历史上变态的杀人狂,为满足特殊的癖好,居然将年轻女子脚砍下来堆成一座小山。他就是明末大军阀张献忠。和李自成一样,张献忠开始的时候,也是明朝官僚系统的一员,但两者都是属于底层那种人物。后张献忠也和李自成一样,被明朝给裁员了。不同的是,李自成是因为发不起工资被裁员的,而张献忠是因为打抱不平,犯了事才被裁了。没了工作之后,张献忠只能回老家。而明末天灾不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都爆发了农民起义运动。初由王自用、王嘉胤发动暴动,然后又是宜川的王左挂和安塞的高迎祥。公元1630年,张献忠见农民起义运动声势越来越浩大,就在自己家乡组建了一支部队响应王嘉胤。初的时候,张献忠是在王嘉胤手下,后来经过发展,张献忠便自成一队。因为曾经在军营待过的关系,张献忠的队伍也打过许多胜仗,势力发展得也越来越大,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元1644年的时候,张献忠进入了四川,并建立了大西政权,自立为帝。而在张献忠进入四川之后,四川百姓也迎来了自己的噩梦。据说明末时四川人口有上千万,到清朝建立之后,四川人口却只剩8万人,也有说只剩50万人的。但不管怎么说,四川人口曾经历过几乎灭绝的大锐减。而促使这场灭绝现象发生的始作俑者,正是张献忠。张献忠有个特殊癖好,特别喜欢女人的小脚。为此,他曾派人砍下许多年轻女子的小脚,几乎可以堆成一座山。那么,张献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四川人口差点因他而灭绝,上千万的人口,被他屠戮的只剩8万人关于张献忠的残暴,在许多清史中也有着详细记载。但许多人认为这是清廷故意抹黑张献忠的。因为历史上的张献忠在攻占长沙之后,曾宣布免征三年税粮。之后攻取各州县的时候,张献忠的部队纪律也都严明。根本看不出他和残暴这两个字挂钩。但在入川之后,张献忠却性情大变,在官修的《明史》中,更是记载张献忠足足杀了6亿多人。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是胡编的,只是为了表达张献忠的残暴。事实上,张献忠确实在入川后进行过大屠杀,但也都是形势所逼的。因为清军当时已经入关,再加上南明政权的反扑,让张献忠腹背受敌。而张献忠对四川的控制范围又有限,他害怕川民和清军或者南明政权配合,所以下了屠蜀的决心。除此之外,张献忠屠蜀也因为打仗需要庞大的军需。起义军没有完善的后勤部门,物资基本全都靠抢。在入川之后,他们自然抢不到南明和清军的物资,只能将目光放到四川百姓身上。四川百姓当然对他恨之入骨,再加上张献忠残暴、好杀人的性格,所以让张献忠在后世的名声很臭。但蜀中上千万人口,真的都是张献忠所杀么?要知道,他的大西政权在四川也就维持了三年就灭亡了,而张献忠强盛的时候,手下军队也只有一百四十余营的兵力。那个时候也没有重机枪啥的,打仗全都靠刀剑,就算让张献忠的部队像割麦子一样砍,估计也杀不了上千万人。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男人有多变态?打仗没了军粮,就以城中妇女、孩童为食。如果张献忠没有屠杀这么多川人,那四川人口锐减是谁干的呢?这其实和清朝有关,1646年的时候,是清军入关的第三年。此时张献忠已经战死,清朝也对外宣传四川战事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清军一直到1659年的时候,还在四川作战,此时他们的对手不是张献忠,而是四川人民。因为四川人民不愿意屈服,所以清军就对四川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戮。而在清军入川之后的战争中,吴三桂是坏事做尽的那个人。在平定四川后,清廷便将屠杀四川百姓的罪名推到张献忠身上,毕竟死人不会说话。而且张献忠本身就很残暴,人们也更愿意相信这个说法。再经过代代相传,这个说法也就固定在人们的思想当中。其实从四川人为张献忠建祠堂来看,导致四川几乎出现人口灭绝的情况肯定不是他所谓的。总的来说,张献忠在四川确实做了很多坏事,但没有清史中说的那么离谱,四川人也并非被他所杀光的。如果将张献忠换成朱粲的话,说不定朱粲会干出这种事来。朱粲也是大军阀,但两人所处朝代不同。朱粲是隋末的军阀,张献忠在他面前,肯定会感到羞愧。因为朱粲才是真正的杀人狂魔,他不仅杀人,还吃人。他们的物资和补给也全都靠抢,当一个城池被攻下后,就大肆抢夺财物。但如果没有粮食和财物的话,朱粲就会以城中百姓为食物。如果朱粲生活在明末那个时期的话,那估计会有不少老百姓遭殃。相比之下,张献忠只是稍微嗜杀一些。说他几乎将四川人们屠戮殆尽,也是荒唐的说法。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