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忠贞不渝】抗战时期,进步青年云集延安,而经历了苏区战争与长征的老革命们,也迎来了难得的安稳时光。不过,延安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问题依然严峻。当时根据地的结婚条件是“二八五七团”,二十八岁,五年干龄,七年军龄,团级以上职务。抗大教育长许光达年方三十岁(1938年),他是文化人出身的儒将,温文尔雅,谈吐不俗,还在苏联喝过洋墨水,优质得令人发指,自然引得抗大的女学生们趋之若鹜,也有好事者为他介绍,但每次都被他婉言谢绝。眼见得老战友们纷纷抱得美人归,许光达依然是孑然一身。许光达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他有结发之妻,尽管他和妻子离别已经整整十年,他也并不知道妻子的生死下落。许光达是湖南善化人(今属长沙县),原名许德华,他自小家境贫寒,但父母仍咬牙送他读书。1921年,13岁的许德华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国文老师邹希鲁见他品学兼优,很喜欢他,觉得他日后必成人中龙凤,竟主动提出要将自己的二女儿邹靖华(原名邹经泽)许配给许光达,当时邹靖华只有10岁,这是一桩货真价实的包办婚姻,而且是乡下穷小子傍上城里的大家闺秀。许光达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并投入革命洪流。1928年9月,刚经历南昌起义军艰难征程的许光达返回家乡,和邹靖华正式成婚。哪知新婚第十天,许光达就含泪离家:因为他得到风声,长沙警备司令部正摩拳擦掌地要将他缉拿归案。远离家乡的许光达成长为红军的一员虎将。而邹靖华在家中痴痴地等着他,她曾在报纸上看到许光达三个字,但她浑然不知这是丈夫新改的名字。家乡传言说,许光达已经客死他乡,她大哭了一场,但不愿相信。1930年,率领的红三军团打进长沙,邹靖华满怀希冀,在街上拉住每一个路过的红军战士,焦急地问道:你们认识许德华吗?回答他的只有摇头。(许光达随红二军团参加了这次作战,在侧翼打掩护)。1931年8月,邹靖华喜从天降:她收到了丈夫的来信!正在上海养伤的许光达,难得空闲,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难以自拔,于是试探性地发出一封信。通信持续到许光达赴苏联治病,邹靖华再次失去了丈夫的消息。1938年春天,邹靖华在八路军长沙办事处见到了父亲当年的同事,德高望重的徐特立老人。徐特立告诉她,她的丈夫现在叫许光达,在延安。邹靖华欣喜若狂,带上许光达的妹妹许启亮,星夜兼程地踏上了旅途——徐特立没有告诉她的是,他悄悄给延安发报,询问许光达是否已经另组家庭,当然,答案令人欣慰。这一天,许光达正激情澎湃地给新学员讲话,忽然,他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女生队中有个新学员似乎有点眼熟,他忍不住又望了一眼,这一次,两人四目相对,眼睛不由得泛湿了。但会议正在进行,许光达强行压抑激动的心情。会议结束后,邹靖华一头扑进朝思暮想的丈夫怀中,泪如泉涌。这一天,距离他们结婚的日子,正好整整十年。
2、跟团去延安旅游中央三农政策宣讲走进延安市延川县、安塞区。荣幸,随团来到圣地延安,与大家交流天下星农团队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思考。黄土文化、红色文化还有这里的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是在进行农产品品牌塑造时可用的素材,这里面蕴含着仅属于这片土地的品牌之魂。* 在延川我们谈到了“文化赋能农业品牌” 及 在安塞分享了“区域公用品牌塑造的几种模型”。 延川县和安塞区@天下星农 @头条三农 @延川快讯 @安塞融媒
3、陕西延安团史故事总理陪同范文同,黎笋(右二)率领的越南代表团参观延安
4、延安青年团资料这是1973年5月,总理陪同北越d政代表团参观延安。代表团由北越劳动d第一书记黎笋、政府总理范文同率领。照片中,周总理身边两人就是黎笋、范文同(头发花白者)。他们这次到我国来,主要目的还是请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援助力度,他们拿出了一份需要援助的清单,又是狮子大开口!周总理、等看了以后啥也没说。因为我们也很困难啊!援助不是无底洞啊!随后,周总理邀请他们去我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参观。照片中,远处是几空窑洞,近处的院子里用土墙围起来,当地群众衣着很朴素,条件很简陋。周总理请他们参观延安,意在告诉他们我们的革命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成功的,希望他们也如此。
5、团延安市委书记公示1937年8月,经过两d谈判,国民政府同意把在陕北的红军改编国民革命军八路军。红四方面军为主改编成八路军129师。129师辖两个旅四个团,一个教导团(没编制)。兵力1.3万多人,留下385旅部和770团保卫延安总部,北上抗日只有九千多人。129师长元帅,张浩主任(张浩病逝后,由小平同志担任),王维舟副旅长年龄大一点外。其余的师.旅.团级军官都是在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的年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