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率简介(颜率是哪国人)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5:47:47 浏览
1、颜率是哪国人

[兵法研究|烽火戏诸侯诸侯]大国之义。军无儿戏。战例一:《烽火戏诸侯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与诸侯约定,点燃烽火,诸侯的军队就必须赶来援救天子。周幽王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以期博美人一笑,如此狼来了的故事让诸侯们不在相信,几次后诸侯都不愿意再出兵。点燃烽火,只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怎可当儿戏?点评:这样可不可以。点燃烽火,只当一次拉练、练兵。有评比,好的、反应迅速的,给予鼓励、奖励。坏的、不及时的,给予批评和处罚。结果就不一样了,再点燃烽火,就会人人争先了。目的不同,结果就不同。战例二:《战国策》中的故事。《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秦国兴兵,要周天子的九鼎。颜率给周天子献策,让齐国出兵解围,之后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发兵以救周,结果秦国罢兵。颜率也推三阻四,没有实现他的诺言。试想,秦第二次兴兵,齐国还会出兵救周吗?点评:颜率给周天子出的方法对不对?诚信问题:要深谋远虑。不能只想着眼前利益。不能烽火戏诸侯。方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即使不能九鼎给齐,也要安抚一下齐国。原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2、颜率的读音

兴元元年(784年),76岁的颜真卿被烈活活勒杀的消息引爆了长安,朝堂一片哗然。可这个当年在安史之乱中被奉为总盟主,拉起20万勤王兵马,功累太子太师,被世人尊为一代“楷圣”的名臣,何以落得如此下场?这就要从安史之乱说起了。当年安禄山攻打洛阳时,官拜御史中丞的卢奕被他割下头颅,送到在叛军后方“开花”、拉起二十万勤王兵马的总盟主颜真卿面前,以此威胁劝降。颜真卿当时怕此举会动摇军心,于是对外谎称此人为假,并非卢奕,后只偷偷将其头颅接在草人上安葬。而颜真卿在这件事上的处理,一直招致卢奕之子,为人奸猾、睚眦必报的卢杞记恨多年。等到卢杞官拜宰相时,恰逢淮西节度使烈叛乱,率军攻陷汝州时,卢杞就趁机上奏“谗言”:“烈叛乱,是因为他年轻气盛。如果派一个温和儒雅的老臣去劝降,让他感受朝廷的温暖,他肯定会悔过的。颜真卿是三朝元老,正直忠勇,被四方所信任,派他去告谕反贼,可以不劳烦军队。 ”此时被各地叛乱弄得焦头烂额的唐德宗,听闻觉得很有道理,又见此法可不费一兵一卒甚好,就听从其言,下圣旨命其前去劝降。诏令一出,群臣皆惊。要知道,此时颜真卿已有75岁高龄,这一去,岂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颜真卿自然心里清楚,但他还是准备效于德宗,忠于大唐。于是在说完:“君命也,焉避之!” 嘱咐好自己的后事之后,就义无反顾地领旨前去。后虽有李勉在其中斡旋一二,密报德宗,请求留下有功元老,不要让朝廷蒙羞,还立刻前往拦截,但于事无补。待颜真卿长途跋涉至烈军营时,只见千余目露凶光的士兵聚集一处,见颜真卿宣读圣旨,不仅不避让匍匐,还举刀阵,对其肆意谩骂,好不嚣张。但颜真卿只是挺直背脊,凌然而立,面不改色地宣读下去。见此无法吓住颜真卿的烈,无奈只能暂时让其入住驿馆,后还是不断派人前去劝降。但颜真卿始终不从,烈气得把他辗转许州、汝州、蔡州等地囚禁不止,还以各种活埋、让投降唐军劝降、用士兵的性命要挟等手段,试图胁迫他投降。到后来,烈决定称帝时,还威逼颜真卿为自己写“陈情信”给朝廷,好以“请封”,但颜真卿没有屈服,只是李代桃僵,写“遗书”告诫儿子,以后要敬奉祖宗,抚养孤儿,正直做人。一计不成,烈再生一计,直接以武力对颜真卿劝降。不料颜真卿一身不屈傲骨,反而呵斥道:“颜常山是我兄长!安禄山反叛时,首先起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了,也不住口地骂叛贼。我也将近八十岁了,官做到太师,我至死保持我的名节,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听此铁骨珠玑,叛军一众是感到又羞愧,又敬佩。如此,搞得烈竟再无计可施,一气之下,直接从驿站把颜真卿抓捕起来,在院中架起柴堆,点起火,大喝:“再不投降,就烧死你!”没想到,颜真卿只是轻蔑地瞥了他一眼,就纵身跳入火中,准备以死殉国。正越发怒火中烧的烈,自是更加气愤,于是让人把颜真卿拉出来,自己亲手用绳子将其勒死。直到半年后,叛乱平定,时任淮西节度使的陈仙奇,才得以让颜真卿灵柩送回京中,得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一代书法大家、名臣,76岁的人生,自此长眠。为此,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此时德宗终于追悔不已,为此罢朝5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出身琅琊颜氏的颜真卿,于开元22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除此之外,颜真卿现在为人所知的成就,要数其精妙无双的书法造诣,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尤其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如此,颜真卿此人,可谓文、武双全,人格高尚,不愧为一代刚正不阿的士人楷模。大家怎么看?#颜率简介#

3、颜率读音

前段时间经常看到有人抄书,近却很少看到,不知道是他们不抄了,还是平台不推给我了。如果是前者,那真是太遗憾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实,抄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书的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顺带练练字,毕业后很少再写字了吧。大文豪苏东坡就抄书,他一生手抄三遍《汉书》,实在是令人佩服。像他那样几乎有着过目不忘本领的天才,还这么努力。我等平庸之辈如何能不努力呢?所以,决定手抄《战国策》。今天先抄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话说,秦国兴兵讨伐周,想要得到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周臣颜率向齐国求救,对齐王说:“九鼎给秦,不如给齐,齐国发兵,既可以得到帮助周的美名,也可以获得九鼎的实利。”齐王发兵,秦兵退。后齐国向周讨要九鼎,颜率问齐王要走哪里运输。齐王说向魏国或者楚国借路,颜率说:魏国和楚国早就想得到九鼎了,九鼎入他们国境,肯定出不来了。并且九鼎巨大,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九鼎累计需要八十一万人,齐王哪里去找这么多人呢?齐王无奈,只能作罢。

4、颜率生平

历史上读书读傻之人,满山满谷,数不胜数。比如说唐昭宗李晔在位的时候,他任命了一个宰相,名叫郑綮。之所以任命他,那是因为郑綮书读得多,皇帝指望他从书本里抠出点办法来,帮助解决点实际问题。果然,郑綮当上宰相没几天,叛军就杀奔长安而来,顷刻之间就到了渭河以北,京师危在旦夕。于是昭宗急召郑綮问计,就见郑綮搔着头皮,苦思冥想半天,忽然间眼前一亮:“有了,皇上,依我看这天下纷乱不休,是因为孔圣人的名号不大对头,现在孔圣人的名号是文宣王,我看不如改为哲文宣王吧。说不定那些叛兵听说孔圣人改号为哲文宣王,就会自己退兵了呢……”看看这个郑綮,儒学经典是传世的智慧精华,落到他手里,却是越读人越傻,究其症因,就是他始终没有弄明白,儒家的思想,由于隐匿性恶说的缘故,所有的理论都是构建于形而上的,如果你想弄懂它,非得要有性恶说的补充及厚黑学的操作技术不可,否则的话,这些书无论你读多少本,统统都是白读。《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书《战国策》开篇有一个小故事,恰好将《大学》中的这段厚黑心法演绎得淋漓尽致。战国初年,秦国派兵进逼东周王室,强迫周王室交出九鼎。九鼎乃国家权力的象征,倘若交给了秦国,这岂不是宣布周王朝正式灭亡了吗?可如果不交出九鼎,秦国大怒,后果就会相当地严重。于是周王朝的大臣颜率说:“不要担心,这事我来处理。”于是颜率就立即动身,去了齐国,见到齐王说:“有这么个事儿,现在秦王存虎狼之心,竟然想夺走周王朝的九鼎,这真是太不像话了。我们认为,现在周王室是没有能力对抗强秦的,但我们也不想把九鼎交给秦国。如果你们齐国愿意帮我们一个忙,打退秦国,那么,我们周王室就把九鼎送给齐国。”齐王大喜,立即发兵大战秦国,迫使秦国退了兵。然后就向颜率索要九鼎。颜率说:“这九鼎,我们说给你,那肯定是要给你的,你们齐国尽管放心。不过我想问一问,九鼎这么大个东西,单只是搬运,就得需要至少九万人,九只鼎就是九九八十一万人,就请你们派八十一万人来拉鼎吧。还有,就算你们的人来了,又准备走哪条路回去呢?如果从魏国经过,这九鼎肯定会被魏国截下。如果走楚国那条路,九鼎又肯定会被楚国抢走,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呢?”齐王听了后,气愤地说:“我明白了,原来你们打一开始,就没打算把九鼎给我们,才故意给我们出了这么个难题。”颜率说:“不是的,我们是真心的,只要你们齐国凑足了八十一万人,再选择了一条安全的道路,你们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把九鼎拉走好了……”齐王说:“算了算了,这九鼎我们不要了。”许多人看了这个故事,都会“会心一笑”,但举凡这会心一笑,而不加以认真思考的人,终究是无法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到智慧的。要知道,这个简单的小故事中,糅合了《大学》与厚黑学的双重智慧,岂是你咧嘴一笑,就能够掌握得了的?我们来看看颜率的心法,此人向齐国求助,一开始就开出了将九鼎相送的条件,但实际上,他心里知道齐国是拿不走九鼎的,这个就叫“止”。什么叫止?就是明明知道对方不可能得到,还狮子大开口地许诺,若非是脸皮非同一般地厚,心肠非同一般地黑,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知止而后有定。给了齐国一个空头许诺之后,颜率的心就定了下来。定而后能静,这时候他就心平气和地品着小茶,喝着小酒,静观齐秦两国的虎狼之师相互厮杀。静而后能安,就是说等齐国来索要九鼎的时候,颜率因为早就知道终的结果,所以他不急不乱,不慌不忙。安而后能虑,是指他平心静气地替对方安排将九鼎运走的方案,开口就让齐国派八十一万民夫来,这个就叫安而后能虑,连运走九鼎的每一个细节,他都替齐国考虑到了。虑而后能得,颜率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而齐王却没作过任何思考,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之中,齐王的困境就是颜率的胜利。终的结果是齐王只好认输,明明被颜率玩得好惨,却连一句抱怨的话都说不出来。颜率能够拥有如此的厚黑智慧,那是因为他思考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实践应用的细节。如果他没有仔细思考运输九鼎的详细过程,那么从一开始,他就无法进入“止”的境界,没有了这个开始,自然也就没有后的结果。现在我们清楚了,不唯是儒家的经典,在实践中尽落于厚黑的实际操作上,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总和,说透了只有“厚黑”二字,无论是你信奉的理论有多么地高尚,但在实际生活中,终究无法回避这个现实问题。《厚黑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轻松处世、灵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真正的厚黑者是那些十全十美无与伦比的斗士,这种智慧是他在接受生活挑战和寻求精神平衡中陶冶而成的。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

5、颜率字号

秦国、齐国为了得到周朝九鼎,都兴师动众忙前跑后,结果忙了个寂寞。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很容易产生错觉,从而头脑一热,做出盲目的冲动之举,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还算其次,名败身死更是悔之晚矣。《战国策·卷一·东周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记载:秦国意图问鼎中原,兵临东周。东周人颜率使了个二虎竞食之计,以将九鼎献给齐国为诱饵,撺掇齐宣王救周。齐宣王兴冲冲发兵五万,解了东周之急,然后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将九鼎运到齐国。后,秦、齐忙活了个寂寞,东周安然无恙。战国初期的秦国确实够强大,但它的实力还不足以一统天下。如果贸然攻打东周,即使得到了象征王朝政权交替的九鼎,秦国也只会成为众矢之的,引起其他诸侯借机群起而攻之,灭国之灾很难避免。而齐国,也是面临这样的情况。齐国奔着九鼎的诱惑而出兵,但他就真的能如愿吗?颜率对齐宣王的劝说,与其是说他没办法把九鼎运到齐国,不如是说他还没有资格、没有实力得到九鼎。齐宣王虽然明白自己被颜率耍弄了,但颜率说的也是实情,恼恨也没有用。当初还不如直接打着仁义的旗号出师,那样起码还能博得个好名声。颜率呢?虽然用智谋解了东周的燃眉之急,却无力挽回东周的颓势。不能自强的弱国,光靠嘴皮子在夹缝中生存,终究不会长远。

6、颜率介绍

一门忠烈颜真卿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安史之乱中,许多唐朝大臣望风披靡,纷纷向安禄山投降。但也有许多忠肝义胆之士,譬如:颜真卿和颜杲卿兄弟。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1]  ),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人 ,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 。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安史之乱还未发生时,颜真卿被调为平原太守,他早就看出安禄山有造反之心,为预防战争,他带领老百姓和将士们修筑城池,疏浚壕沟,充实仓库。安禄山知道颜真卿在防备,但是觉得他不过是一介书生,十分的轻视。没多久,安禄山果然造反,河朔地带尽失,只有平原郡因为有防备,没有被攻下,并且积极抗贼。颜真卿派李平到京城向唐玄宗汇报军情。唐玄宗正好接到河北郡县皆望风披靡的消息,把军报朝地上一甩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爱国义士?等到李平到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他说:朕连颜真卿长得什么模样都没见过,没想到他做得这么好!连连赞叹不已。颜真卿不但自己抗贼,还派亲信联络附近郡县,共谋抗贼。各郡县纷纷响应,共同结成一股力量。安禄山攻下洛阳之后,杀掉了留守李澄,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之后让段子光带三人的脑袋来见颜真卿,威胁颜真卿投降。颜真卿严词拒绝,腰斩段子光,用蒲草给李澄、卢奕、蒋清三人扎了身体,予以厚葬,表示了对忠臣的尊敬。将士们看到颜真卿祭哭的情形,益发敬重他的为人,也更加地同仇敌忾。当时,颜真卿的从父兄颜杲卿担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也起兵抗击安禄山。颜杲卿发檄文通告河北各郡县,说朝廷以荣王为兵马大元帅,率兵三十万来缴贼。各郡县将领士气大振,英勇抗敌,一时间共有十七郡重回唐朝麾下。安禄山大为光火,天宝十五年(756年)派大将史思明带领大批叛军将常山包围,常山郡终因寡不敌众被攻破。颜杲卿在城破后被俘,常山城也遭到了血腥屠杀。被押到洛阳的颜杲卿遭到了安禄山的破口大骂:“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户曹,是我照顾你,让你坐上了常山太守的位置,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你要造我的反。65岁的颜杲卿怒目圆睁,怒声呵斥道:你不过是一个放羊的奴才,是天子照顾你,让你坐上了三镇节度使的位置,可以说恩宠无比,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你要造他的反。我家世代忠臣,如今为国讨贼,岂会跟着你造反。颜杲卿的话气的安禄山浑身发抖,愤怒的安禄山命人钩断颜杲卿的舌头,砍断他的双腿,一刀一刀地将他凌,让他在极度痛苦中,壮烈殉国。与颜杲卿一起遇害的还有常山长史袁履谦以及他的两个侄儿。正像唐玄宗给颜真卿的诏书中所说:卿之一门,义贯千古。公元七八三年,淮西节度使烈叛乱,丞相卢杞向当朝皇帝唐德宗李适出了一个毫无逻辑的坏主意:让颜真卿去劝降叛军,他是老前辈,是有名的忠臣,烈如果听他的话,我们不出一兵一卒就能收服叛军!李适估计也看不惯颜真卿,居然同意了,其他朝中大臣如李勉等纷纷反对。其实,当时已七十五岁高龄的颜真卿如果服一服软,说自己老了,皇帝也许不会逼他去,可面对这必死的圣旨,颜真卿竟慨然赴约:“君命可避乎?”果然,颜真卿初到叛军军中,烈就派了一千多人带着刀,凶神恶煞地将他围住,但是,这样的威胁根本吓不倒颜真卿。烈见硬的不行,就拿高官厚禄利诱,颜真卿笑了:“你们听说过颜常山吗?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率兵反抗,就算被俘,依然大骂叛贼!我颜真卿快八十岁了,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怎么能受你们的胁迫?”终,在烈军中被囚禁了三年的颜真卿被缢死,享年七十六岁,三军恸哭。儿子们接回了父亲,葬入颜氏祖坟,唐德宗废朝五日,赐谥号“文忠”。宋高宗赵构赐颜真卿庙匾额“忠烈”,尊其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