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成简介(郭熙的简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6:38:23 浏览
1、郭熙的简历

读书吧,在北宋郭熙的画比不上李成、范宽,他的名望主要是依赖儿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集,当然他的画不是不错的,有历史价值。

2、郭熙成出生地

古代版本主要有六本:上海图书馆所藏方薰手稿本、董棨手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画学心印本、美术丛书本与檇李遗書本。六本中,董棨手抄本不可见,但依据近代美术丛书本所记载,此本是依据董棨手抄本所刻,由此可窥见董棨手抄本的部分面貌。方薰手稿本全篇为竖排繁体字书写,不分句读。开篇更改处较多,全篇内容不超过百则,且内容多摘录前人所书画论,所书自身见解较少。依美术丛书所记载的董棨手抄本内容为一百十四则,内容没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多。知不足斋从书本共二百四十四则内容,竖排版,无句读。此本与方薰手稿本面目差异较多,全篇摘录前人画论部分较少,且增加自己的见解。不光如此,此本中还记录了方薰自身学画总结出的经验,包括山水、人物、花卉、墨竹之法;此书还对元四家和明清部分画家作了品评;后一部分则是记载自身所见画作;文章末尾则是濂为此文所书的序。画学心印本与檇李遗書本都是依据知不足斋丛书本进行影印,但画学心印本与其它版本相比,此本进行了句读。美术丛书本的内容是依据董棨手抄本而来,故两本内容基本一样。此古代的六种版本的《山静居画论》比较下来,兹以为知不足斋本的《山静居画论》为详细明了,方薰手稿本应为初的版本,此时的方薰可能只是写了一个开篇综述,内容也多未古人所说过的言论,随后添加了一些自身并未完成。董棨手抄本应当是第二个版本,内容较方薰的手抄本,其内容不光有开篇综述画学泛论的部分,且内容相比于手抄本少了许多陈习古人言论,较多的是阐述自身的画学思想,并且在这些画学思想中夹杂着自身学画作画的技法与感悟,之后还评价了一些画家的画作。方薰晚年交给鲍延博的版本应当是完整的,且鲍延博依此版本可能做了整理,所以终呈现出来的《山静居画论知不足斋本》为详细完整的版本。画学心印本则是在此基础上分句读。近现代的《山静居画论》多为排印本与点校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的《山静居画论》则是正文被分在各个不同的篇章,但并没有被全文收录进去,仅收录了画学泛论、人物画法与山水画法。《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收录于《丛书集成初编》的第1644册,与《松壶画忆》成一本。此本《山静居画论》以知不足斋本为底本,分为上下两卷,分句读。郑拙庐点校注释的《山静居画论中国画论丛书》排印本则是第一本点校本,此本在前言部分介绍方薰生平与画论内容,并将画论分为四部分:画学泛论、各种画法、历代画家品评与所见名画著录。分句读,文中添加注释,且每则之后添加翻译,并发表自身看法。《山静居画论艺文丛刊》排印本由林远见点校,与盛大士的《溪山卧游录》成一本。此本《山静居画论》分句读,有附录,摘录蒋宝玲的《墨林今话》卷五写的方兰士擅众长、王世襄著的《中国画论研究》和方薰著的《山静居遗稿》中的悯农诗两首。《山静居画论聊聊诗聊聊画》排印本由杨亮编译,此本分句读,且根据郑庐拙所分之法再次细分。此本除了在每则后面进行翻译以外,还加入了有关史料和图画进行知识拓展,但添加的图画与史料并不是那么贴合画论的内容。近现代整理的《山静居画论》多以鲍延博所编的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此版本的画论分段明朗、条理清晰,全书共二百四十四则。除去此本以外,《美术丛书》本是依据董棨手抄本为底本,全书共一百十四则,虽内容不完整,但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知不足斋丛书本与董棨手抄本这两个古代版本的差异与先后顺序,前代众多学者都曾做了对比研究: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提到知不足斋本与董棨抄写本仅是“微有同异”。郑拙庐认为知不足斋丛书本比董棨抄写本要好,董棨抄写本为初稿;野残在美术丛书本后记中认为,董棨抄写本为方兰坻原著之真本。笔者有幸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方薰所著的《静居绪言》手稿,并在其中发现了手稿版的《山静居画论》。故笔者在此对手稿版本、知不足斋版本、董棨手抄版本《山静居画论》的差异进行补充与时间的先后进行推测。《静居绪言》共四部分内容,分别包括了绪言、论诗、论书、论画与题画诗。画论部分的封面右侧写“光绪己丑嘉平董东初持赠丰润张韦孺志”,左上角写“方兰士太子真迹”,总共钤“韦孺收藏书画”白底朱文印与“小农”“耀”两方朱底白文印。此本全文以行草撰写,无句读,分段不明确且不过百则,修改部分较多。通篇内容以画学泛论为主,且多摘录古人所言,有王微的《叙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论树石山水与论画体工用搨写、王维的《画山水诀》、荆浩的《笔法记》、韩拙的《山水纯全集》中的论用笔格法气韵之病、郭熙的《林泉高致》中的运墨之法、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邓椿的《画继》、沈颢的《画麈》和黄庭坚的《题李汉举墨竹》。知不足斋本则全文有二百四十四则内容,有画学泛论、各种画法、历代画家品评和所见名画著录四部分。

3、郭熙成

河南洛阳、渑池、新安、孟津、孟县、温县、偃师、巩县、登封、汝州、伊阳、嵩县、洛宁、辛营、宜阳等地区90多年前(1938年)发行的高清等高线地图。此图采集于1925年左右,后有增补。当地的朋友来找找以前的老地名。另外,哪些历史名人和您是老乡?欢迎补充。.~洛阳~今洛阳市城区。清代为河南府附郭县。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十三个正统朝代和二十多个政权将之设为行政中枢。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建立后,废清代的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年,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历史名人:战国纵横家苏秦、西汉学者贾谊、魏孝文帝元宏、唐代名臣长孙无忌、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渑(miǎn)池~今渑池县驻地城关镇。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属恒农郡。唐初曾改县名为“天池”,五代复名。明代曾改县名称“沔池”,清代复名。历史名人:明代学者曹端、开国少将张汝光…….~新安~今新安县驻地城关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新安县(故治在渑池县塔泥和义马市千秋乡石河村一带),属三川郡。.~孟津~今孟津县东会盟镇。秦设平阴县,三国魏并平县、平阴、谍城三县为河阴县,隋并入洛阳县,宋为河清县,金改孟津县。1959年,旧县城迁至现在的城关镇,旧县城为黄河中游与下游分界点。历史名人:明清画家王铎…….~孟县~今孟州市驻地会昌街道。古称孟涂国,秦置河雍县,汉晋时为河阳郡,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升河阳为孟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州为孟县。1996年5月撤县设孟州市历史名人: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晋代美男子潘安、两宋画家李唐…….~温县~今温县驻地温泉街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邑。汉初置温县。历史名人:孔门七十二贤之卜商;西汉丞相蔡义、石庆;三国司马氏;北宋画家郭熙;太极宗师陈清平、陈发科…….~偃师~今洛阳市偃师区东南槐新街道。战国末年,秦灭周后设偃师县。民国24年(1935年)夏,伊、洛、黄三河同时涨溢,县城被淹,县政府暂迁北窑,后移槐庙。旋在火车站北邙岭半坡上筹建新城,民国26年(1937年)县政府迁入新城,即今槐新街道。历史名人:唐僧玄奘、宋代名臣吕蒙正…….~巩县~今巩义市东北站街镇。巩义为历史古邑。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置巩县。以“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得名。历代沿袭此名。民国17年(1928年)因县城内长期积水,迁鳌岭(今巩义市东北站街镇)。历史名人:春秋哲学家程本、东汉名臣尹勋、晋代植物学家嵇含、“诗圣”杜甫、豫剧艺术家常香玉…….~登封~今登封市驻地嵩阳街道。登封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夏禹王朝的政治中心。秦代设阳城县,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闻得嵩呼,正式设立崇高邑。隋代改为嵩阳县。696年,女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寓意大功告成)。金代将登封、告成两县合并为登封县。历史名人:尧舜时代圣贤许由、秦末农民军领袖陈胜、东汉名臣杜密…….~临汝(汝州)~今汝州市驻地煤山街道。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伊州为汝州清代为汝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因城南临汝水,故名。1988年8月改临汝县为汝州市历史名人:抗日名将戴民权、民国初国务总理赵秉钧…….~伊阳~今汝阳县驻地城关镇。唐置伊阳县,隶汝州。1959年,由于原伊阳县与宜阳县音近,改名汝阳县。但又与汝南县(清为汝阳县)混淆。.~嵩县~今嵩县东北陆浑水库区。炎帝时期: 伊国两汉时期:弘农郡陆浑县金代: 南京路嵩州明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为县,名嵩县.~洛宁~今洛宁县驻地城关镇。清代为永宁县,因与四川省永宁道重名,民国3年6月改名。因洛河得名。西魏大统三年(537年)置北宜阳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更名熊耳县;隋末义宁二年(618年),更名永宁县;1913年改为洛宁县。.~平等(辛营)~今伊川县西南平等乡.1927年河南省政府析嵩县、洛阳、宜阳、伊阳4县地置平等县。以孙中山“自由、平等、博爱”之名。于1931年裁撤.~宜阳~今宜阳县驻地城关镇.唐宋年间宜阳分为福昌县(后唐时曾名福庆县)和寿安县,宋代1072年福昌县并入寿安县,大定年间(1186年)寿安县改为宜阳县。历史名人:唐代诗人:李贺……

4、郭熙的简介

我对“知识”与“道路”的思索我探索“流动水墨画”的起因,是由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句话而开始的。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到一所学校去办事,在走廊里挂满了名人的画像与名言,当我看到李四光的名言:“知识是重要的,但道路的重要性不亚于知识本身。”时我茫然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道路”是什么?它为什么比“知识”还重要?我百思不得其解……由于自已的个性喜欢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所以从此以后,一有空,就琢磨“道路”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与“知识”是什么关系?……虽然绞尽脑汁但也找不到正确答案,苦闷了好长时间。有一年夏天,我去香山。途中遇雨,当我紧跑几步到山顶的亭子里避雨时,偶然见到一本别人遗弃的杂志。我检起来翻了翻,上面一篇关于袁隆平的文章吸引了我——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过去的理论认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认为这个理论没有试验根据,因为六十年代初他发现了一株优势强的水稻,他如获至宝,以为找到了一个特别优良的品种。第二年袁隆平把它种了下去观察,每天都“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之后,大失所望,穗子的高矮大小不一……失望之余袁隆平突然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会有分离呢?可见我选取的那一株水稻,是一个天然杂交水稻的第一代。”这给我很大启发,所以我立志搞杂交水稻,方向对了,这重要。看到这里,我眼前一亮,袁隆平走培育杂交水稻之路,不正是“道路”的正确答案么!我的思路也豁然开朗——如果说把人类的已知知识比喻成一个园的话,那园周就是“理论”,园周以外就是广阔地人类的未知领域。人类知识的积累过程,大致都是这样的:先以人类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突破“理论”的束缚,在未知领域内找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实现这个知识点的过程就是——道路。李四光所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道路的重要性不亚于知识本身。”这句话正是告诉人们,光局限于学习已有知识,这远远是不够的,因为它只是在园内折腾,这对人类的知识发展没有什么作用。而只有在园外的未知领域内找到新的知识点,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时,才会对人类的知识发展作出贡献。在中国画领域,当一位画家创新出一种新的画法以后,这种画法就和该画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一看到这种画,就会想到该画家。一提起该画家,在人们的头脑中就会想到他的画。如: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王雪涛……他们的艺术水准都达到了“人与画合”的高境界。我国宋朝画家米芾说过:“适目之事,看久即厌。”郭熙也讲:“人之耳目,喜新厌旧,天下同情也。”他们说的中心意思是,从事于中国水墨画的人,必须创新。如果只是重复别人的艺术语言则会令人生厌。然而创新何其容易,因此水墨画家的苦闷,徘徊,思索就是常事。有一天,我在整理画案时,从一个抽屉里发现一个旧的电动剃须刀,装上电池一试,运转正常……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如果把水墨画笔装在电动剃须刀上,让它动起来作画会是什么样……”与其凭空想象,不如实际行动。我当即找来材料,自己动手,很快一只“电动水墨画笔”就制造出来了。从此就开始了漫长的水墨画创新实验之路……

5、郭熙生平经历

宋 郭熙 早春图《早春图》是郭熙流传有序的重要存世作品之一。这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双拼成幅,水墨浅设色。画左中间部位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现“熙”字处已残损,不易辨识。署款处钤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而画中所署壬子年即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此画正是郭熙晚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