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好大喜功,命丧南征途中姬瑕,即周昭王,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 从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0年)开始,他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77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卫宗周(镐京)的西六师再攻荆楚。在此期间,昭王进军十分顺利,沿途没遇到什么抵抗。然而,当回师汉水时,周军却遭到了荆楚部队的强烈抵抗,同时又遭遇了异常的天气。相传昭王抵达汉水边,强迫当地船夫运送周军渡河。汉水边的土著人痛恨周人的骚扰便暗中破坏,给了昭王一艘用胶粘合的大船,结果船行至河心时解体,昭王被淹死了。荆楚军队趁势出击,全歼群龙无首、陷入混乱的西六师于汉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王丧六师于汉水”。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品评沧桑事,闲谈论古今。欢迎您关注“品史杂谈”。
2、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贞姜是齐国国君的女儿,楚昭王的夫人。昭王出去游玩,把贞姜留在了渐台。昭王听说江水上涨,就派使者去接夫人,使者忘记拿信符。到了渐台之后,使者请贞姜出来。贞姜说:“大王与宫中的人约定,召唤宫内人一定要有信符,现在你没有带来信符,我不敢相从。”使者说道:“大水就要涨起,我再回去取符,恐怕来不及了。”夫人说:“我听说,贞女是不会违背约定的,勇敢的人不怕死,他们无非是坚守节操而已。我知道跟你出去一定能活下来,留在这里一定会死。但是让我违背约定和信义而求生,还不如留在这里死了好。”于是使者只好返回去取信符,没过多久,洪水滔滔而来,渐台崩塌,夫人被水流冲走而死。昭王听说后叹道:“唉!夫人守贞,为保全节操而死,不苟且偷生,身处困境还能坚持守信约,成就了贞洁的美名。”于是赐她封号“贞姜”。君子称赞贞姜有有德妇女的节操。《诗经》中说:“淑人君子,言行没有偏差。”说的正是她啊。颂曰:楚昭王外出游玩,让贞姜留在渐台。江水奔涌而来,贞姜见没有信符就不离开。夫人坚守节操,被水流冲走而死。君子赞美她,可媲美伯姬。
3、昭王坠屦昭王溺水康王之后的昭王瑕开始走下坡路。昭王德行不佳,贪财好色。他大肆向诸侯索取供奉,使诸候离心。他还搜罗了很多美女做妃子,冷落王后房氏。房氏行为不检,与人野合生子满,即后来的穆王。楚国叛乱,昭王依仗成康时候积聚的财力物力,决定用武力征服楚国。昭王十六年,他亲率部队出;征。对楚国的征伐使昭王得到很多珍器财宝,刺激了他的贪欲,三年后,他再次率军伐楚。周朝军队来到汉水,当时天气阴沉,野兽都惊恐逃窜。楚国的船夫被昭王鞭打喝骂,痛恨昭王,就偷偷做了一条胶合成的船,用这条船运昭王过河。船到河心胶融解体,等护卫辛余靡把昭王救上岸时,昭王已经被淹死。楚国军以趁机攻打,周朝军队几乎覆没。周王室觉得这件事耻辱,因此史书上都含糊记载为〝昭王南征不返”。
4、昭王南征昭王将王后穿的服装赏给乐毅的妻子,把公子穿的服装赏给乐毅的儿子,送给乐毅国王乘的大车、用四匹马拉的车辆,又有跟从的车子一百辆,派国相郑重地送去,并封乐毅为齐王,乐毅深感不安,拒不接受,致函昭王,发誓到死不会有二心。——《中国历代贤能录》
5、凉武昭王李暠简介周昭王姬瑕,周朝第十二位国君,他的治理时期被称为“昭治之世”。“昭”意为明亮、光明,正如其名一样,周昭王带给了人民一片光明的天空。周昭王是周幽王的儿子,先后扶持了太子武、庶长子钦、幼子杵臼,自己还曾经被庶长子钦废黜过。当周昭王终登基后,他以开疆拓土、改良民生为己任。他深知百姓疲于战乱,在许多方面不断地推行和谐统治。周昭王治国有方,他曾经进行大量的废采农田,减轻了农民的税赋负担,同时又鼓励人民深入种植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力。他还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取消了奴隶制度,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到了自由和尊严。这样的治理措施使得百姓们赞许有加,蒸蒸日上的国家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周昭王还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君王,他鼓励人民向上,大力推广鳞甲之制、律令之书、公侯之位等制度,并鼓励文化交流。据史料记载,昭王任内文化繁荣,造就了众多文化名人。比如,荀子、管子、韩非子等人都是在昭王时期活跃的文化大家。就在昭王尽心竭力、使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却迎来了巨大的反抗。
6、昭襄王简介湖北荆州古城北郊的郢城古遗址,跟纪南城平齐,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郢城曾是楚国都城所在地,溯其历史,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公元前689年,文王从当阳迁都纪南,昭王时,又迁都郢城,在郢城建都的几年间,昭王将郢城打造成十分繁华的都市,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被秦将白起攻破后,郢城随历史的变迁遂废。如今,古遗址上保存完好的有烽火台三处,古城墙四处,还有楚庄王墓和护城河都完整可见。而娘娘井、龙王庙等遗址有所损坏,但依稀可见。
7、昭王伐楚周穆王制刑成王死后,太子姬钊即位,这就是康王。康王去世后,儿子暇即位,也就是昭王。昭王在位时,文王和武王以来形成的治国方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周昭王去南方巡视,一去不回,后淹死在江水中。大臣们隐瞒了他的丑行,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四方诸侯。随后立他的儿子姬满即位,他就是周穆王。周穆王登上王位的时候,已经是50岁了。他深知当时国势衰落,就任命贤能的伯囧担任太仆正,负责管理周王日常生活和传达命令,并告诫他要管理好国家政事。由于管理得当,国家又重新获得了安宁。后来,周穆王想率兵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谋父进谏说:“千万不能这么做!先王都是美德来感化民众的,而不是动用武力使天下人归顺。国家的武力平时都要隐藏起来,等到必要的时候再动用。一旦动用军队,就必须显示出它的威力。如果经常动用武力,人们习以为常,就不会再惧怕了,武力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歌颂周公的诗里说:‘收好你的干戈,用锦囊包裹好你的弓箭,崇高的美德才是我的追求,推广我的美德到全天下,才能天下太平。’先王对于民众,总是尽力感化民众,教导他们端正品行,修养性情,增加他们的财产收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教会他们分清利害,明辨是非,让他们心怀感激而畏惧惩罚,这样,才能够把先王的事业发扬光大。”“从前先王们世代担任农官,在虞和夏两个朝代为国效劳。夏代衰败,不致力于生产,放弃了农业,先祖不密因此丢掉官职,逃到戎狄的部落去了。但他虽然人在蛮夷之地,却不敢荒废先王的事业,时刻不忘维护先王的德行。他每天早晚都要背诵先王的教训,认真地遵守祖宗留下的制度,时时刻刻奉行着,不敢有一丝懈怠。到了文王、武王时代,他们发扬前辈的优良品德,慈爱温和地对待百姓,敬事鬼神,维护他们的尊严,令所有人都满意。而商纣王凶残狠毒,不讲人道,鱼肉百姓,人们忍无可忍,才拥护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可是武王伐纣,也并不是他真的想打仗,而是他心疼百姓,不想让他们继续受折磨,才拿起刀枪,为民除害的。先王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把国家统辖的地区按距离国都的远近分成五等,就是国都近郊五百里内的地区是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为候服,候服以外的地区为宾服,夷蛮民族地区为要服,再外面的戎翟地区为荒服,然后要求各地区的诸侯按照等级来向朝廷进献贡品。如果哪里有不服从的,先王总是先问问自己,责备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错了,然后检查并改正自身的思想、言论、制度、名分等。如果该改正的都改正了,他们还不供奉,就要提出警告,严厉谴责,予以惩罚,而不是动不动就出兵征讨。这样一来,近处的诸侯都很听从命令,远处的荒远民族也都臣服。“自从犬狄的两位君主去世后,犬狄的诸侯还和原来一样,按照规矩向大王供奉,而今您却要出兵攻打他们,向他们炫耀武力,这不是破坏我们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吗?况且,我还听说,犬狄民族已经形成了淳厚质朴的社会风尚.遵守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道德,信守的意念始终都很坚定。再说,他们已经有抵御我们的条件和能力了。”穆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出兵攻打犬戎经过一番战斗,只抢到4只白狼和4只白鹿回来了,而这些东西,正是犬戎民族想奉献给穆王的从这以后,荒远地区的民族再也不来朝拜进贡了。诸侯之间时有争斗,甫侯向穆王汇报了情况。穆王命人制订刑法,他说:“各位诸侯和大臣,我给你们制订了一种完善的刑法。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贤德的人才;你们怎样想把事务处理得当,应该正确使用刑罚。等原告和被告都到了,法官应当运用五辞(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进行审讯。审讯的结果确凿无疑,就要依据审讯结果,判处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如果五刑不合适,就按判处五罚(5种不同数量的罚金)。如果用五罚不合适,就判处五过(与5种过失相应的处罚)。按照5种过失来判决会产生弊病,可能有依仗官势的,有乘机报恩报怨的,有行贿受贿的,也有受人请托的。胆敢这样做,不管是谁,都要查清罪状,并判处与犯人同样的刑罚。在定罪量刑过程中,发现判五刑之罪有疑问,就按五罚处理;发现判五罚之罪有疑问,就按五过处理。不管怎样审判,一定要把事实审核清楚。审判时调查事实的渠道要多,判罚要与事实相符。没有确凿的证据既不要因怀疑定案,更不要轻易判刑,否则会冒犯天威。判处墨刑(脸上刺字)有疑点的,罚黄铜六百两;判处劓刑(割掉鼻子)有疑点的,罚黄铜一千二百两;判处膑刑(挖掉膝盖骨)有疑点的,罚黄铜三千两;判处宫刑(阄割生殖器)有疑点的,罚黄铜三千六百两;判大辟(杀头)有疑点的,罚黄铜六千两。以上判处都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判处原刑……”这套刑法因为是甫侯提出来的,所以叫做《甫刑》。穆王在位6年去世,儿子繁扈继位,他就是周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