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村简介(信阳祠堂村)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7:18:03 浏览
1、信阳祠堂村

东光马家,在历史上是一个名门望族。东光马又分“南马北马”。北马即马祠堂村马氏,相传为元曲名家马致远一族。其中一门出过三位进士,有“一马三进士”的兴盛之时。马致远(?—1321后),字千里,号东篱,族谱称马视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退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之孙马经,明正统四年进士,任湖广宜章县令,解组归里,置义田百二十亩,本门轮流经管,春秋祭祀公用,外择族中不能婚葬者给之。马经之子马孔惠,字孝卿,宜章县令,明成化八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刚方自持,弹劾不避权要,凡所陈奏多裨时政,寻以论中,官仵旨左,迁福建参议。“南马”主要指东光县城南老马庄马氏,即马汝松一族。光明朝到清朝,这一枝马氏就出了九位进士。他们是:马汝松,字节甫,号禹山。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工部给事中。负性简重,博洽多闻。马允登(1547—1591),马汝松之子,字叔先。10岁能撰著文辞,13岁入县学。于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历任山东齐河、河南安阳、沁阳县令,官至湖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人们赞其高风亮节,称他“马御史”。马中周,明朝万历癸丑科三甲第一百八十名进士。马之腴,字元敏,号橘闻,少时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他的学问很高,是宣的二甲进士。中进士后,他授行人,掌管捧节奉使之事,领沼、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一般以进士充任,在京官中声望甚高。一年后,帝特敕督学陕右。马廷赞,字君襄,号大还,与马之驭同年中进士,他是三甲,文武双全。中进士后被授湖广宜都知县,马廷赞捐出自己的俸禄,买牛买种子送给老百姓,并劝他们耕种土地,种粮种桑。不久,就开地五百余顷,使一些老百姓基本解决温饱。在任两年,积老成积,卒于任上。马中霜,清朝顺治戊戌科三甲第二百六名进士。马咸厚,字合坤,号东愚。他是马家的恩科进士。于康熙二十九年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并担任锦县、固安等县当教谕。到了雍正元年他中了恩科进士,后来当了福建仙游县知县,颇有惠政。马家还涌过现出一些知名人物:马允登之孙马之騋,清诗人。字辰次,号墨隐,又号髯癯。邑增生。时当明季,不求闻达,闭户著书,著有《墨隐诗草》30卷。马之騋之子马孔怀,清诗人。号韦庵。康熙十二年进士,不乐仕进。诗词苍古,书法严整。著有《羼提子集》、《乐志轩集》。马之騋之子马孔扬。字玉烈,号乐公,别号兰庄。康熙十五年岁贡,初官大名训导,后调正定任教士。著有《抱瓮园集》、《棂门卮言》。马植,字培初,号杏园。诸生,终身不应举,家贫有田三亩,躬自耕芸,安之若索,偶为诗高超淡有逸士风,82卒。著有《五经贯珠》2卷。马植之子马德称,清诗人。道光间举人,官宁河训导,期年告归,教授乡里,弟子多成名。性好菊,植芳园,朋辈吟咏,颇极一时之盛。《著有谦益堂诗稿》。马德称之子马春坊,字渔庄。艰苦好学,嘉庆年举于乡,历官涞水、怀安、大名教谕,晋州学正,解组归,年80卒。著有《古逸汇考》抄本、《东光文献考》,《闻妙斋诗稿》抄本,《刻鹄斋文集》、《渔庄诗文集》。马永图(1685—1766),字周箓,号旭亭。廪贡生,历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知县。升内阁中书。雍正皇帝以其有社才,命以升衔任山东城武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封儒林郎。后罢归家居,建宗祠、置祭田、刊族谱。

2、祠堂村在哪里

《祠堂记》郭家汊,建祠堂,毁坏村路和池塘,村里无领导,领头建祠太霸道,害得村民受伤又糟糕。建祠堂,建庙堂,男女老少都心慌,没选时辰没定向,妖魔鬼怪到处窜,从此村落不吉祥。建祠堂,建祠堂,建得祠堂村咋样?民出钱,头儿腰里缠。还说免费为民干,搞迷信,弄种族,子孙后代骂千秋!

3、近祠堂村的变化

核酸天天做,阳性还是来福田又沦陷了,沙头街道还是重灾区,这次是以新洲南村为中心,东面的新洲中心村,西面的祠堂村、福昌苑均已中招。33+33,这是要一路飙升的节奏。外面有风险,没工作没班可上的,菜市场先别去了,让外卖先送几天,克服克服,消停居家还是安全的:一旦阳了,给政府添麻烦,给小区添堵,给家人添乱,金钱还受损失。

4、祠堂村新闻

【深圳新增10例阳性病例】9月25日,深圳新增10例阳性病例,5例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例诊断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其中,在集中隔离观察人员中发现4例,在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3例,在非闭环管理的重点人员筛查中发现3例。新增病例,情况如下:病例1:女,31岁,居住在福田区华富街道田面新村,在集中隔离观察人员中发现。病例2:女,3岁,居住在福田区华富街道田面新村,在集中隔离观察人员中发现。病例3:男,2岁,居住在福田区华富街道田面新村,在集中隔离观察人员中发现。病例4:女,43岁,居住在福田区南园街道沙埔头综合楼,在集中隔离观察人员中发现。病例5:男,42岁,居住在福田区南园街道沙埔头综合楼,在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病例6:男,32岁,居住在福田区南园街道巴登村,在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病例7:女,32岁,居住在福田区南园街道巴登村,在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病例8:女,43岁,居住在福田区沙头街道新洲祠堂村,在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中发现。病例9:女,63岁,居住在罗湖区黄贝街道黄贝岭中村,在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中发现。病例10:男,45岁,居住在罗湖区黄贝街道新秀村北区,在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中发现。上述病例已转送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隔离调节,情况稳定。新增病例轨迹涉及:福田、罗湖经初步流调,新增病例近日主要活动轨迹为:福田区福田街道:福星花园大厦裙楼南园街道:胜君商行、顺丰速运(锦龙营业点)、菜鸟驿站(巴登村10栋店)、圆通快递(巴登村7栋店)、新天地通讯市场、洪荣小食桂林米粉(爱华路店)、沙埔头村、国企大厦乐器城沙头街道:家家乐超市罗湖区黄贝街道:爱家福生活超市(黄贝店)、罗湖水产批发市场目前,正在有序开展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处置工作。请市民继续履行个人防控责任,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勤消毒、保持社交距离、打疫苗等防护措施,主动配合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祠堂村简介#

5、村庄简介祠堂

包拯60大寿时,面对着携妻带儿的宾客,他突然老泪纵流,“儿孙已经去世,包家无后啊。”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扑通跪下:“公爹,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已有两岁了。”包拯还没反应过来,婆婆董氏已经拍桌子:“今天什么日子,拿你公爹来寻开心吗?”崔氏眼里噙泪,口气坚定:“儿媳不敢胡说,的确是您的儿子。”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百姓们世代传颂的包青天,可在繁衍子孙上面,跟他的东家宋仁宗确是同病相怜。包拯一生娶过两个妻子,纳过一个小妾,发妻李氏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便溘然长逝。续弦的董氏,也是在婚后第七年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这时的包拯已经34岁了,在古代属于晚来得子,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对他也是尽心培养。包繶19岁时,包拯便做主给他说了一门亲,取了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崔氏肚子很争气,婚后不久便怀孕,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包繶20岁便去世了。包家上下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而媳妇的遗腹子成了的安慰。不久后,崔氏诞下一子,包拯抱着孩子又哭又笑,亲自取名包文辅。祸不单行,包文辅也只活到5岁,五年内,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一夜苍老。这时,由董氏做主,把身边伺候的丫鬟孙氏正式纳了妾。也许是年少轻狂,也许是有恃无恐,孙氏的脾气十分跋扈,经常和家里闹脾气,甚至不打招呼便往娘家转移金银钱帛。包拯眼里容不下沙子,将她赶回娘家,从此各不相干。戏剧性的是,孙氏回到家不久后,才发现自己怀孕了,还在气头上的她,死活不愿意告诉包家。而心细如发的崔氏也早已察觉到,赶紧跑到孙家,好吃好喝伺候着,求她把孩子生下来。孩子生下来后,崔氏又给了孙家一大笔钱,然后把孩子带回自己院子里,静悄悄养着。眼看,包拯的60大寿在即,孩子也有两虚岁,快会走路了,崔氏一直在寻找机会和盘托出,这才有了开头寿宴上的一幕。包拯得知事情原委,百感交集。对于这个孩子,包拯自然十分珍惜,取名包绶。只是父子俩相处的时间十分短暂,包拯去世时,包绶年仅五岁。因为感怀及感激包拯的付出,宋仁宗对包绶也十分关怀,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一职。随后,包绶跟随家人回到了安徽,崔氏将这个小叔子当成自己儿子看待,为他请了好的老师悉心教导。包绶8岁那年,正好赶上了三年一次盛典祭祀,百官晋升一级,就这样,他成了八品官员。这其实就违背了包公的遗愿,他反对的就是按资排辈以及照顾重臣子弟。但包绶并没有因此而放松治学,反而更加自强奋进,他的一生都在向父亲看齐,一言一行都以父亲的尊则来要求自己。待到成年时,一举一动,俨如一个小包拯。此时,董氏已经去世,崔氏当家,便开始着手给他娶亲。可惜第一任妻子早早去世,后来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婚后生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在老丈人的扶持下,包绶的仕途很顺利,从承事郎到国子监丞,从宣德郎、通直郎再到汝州通判,工作完成得出色。特别是在当汝州通判时,包绶殚精竭虑,事事以百姓为先,很快汝州便是一片清晏。因为工作突出,他被晋升为六品朝奉郎,即将离开汝州之时,汝州百姓老老少少,为他送行,依依不舍,十分动容。可惜,就在赴任的路上,包绶身染重病,不治身亡。而当地的百姓在确认他身份时,随行的包裹中,除了衣物书籍和任命文书,竟然找不到一件值钱的物品,盘缠更是只有区区46文铜钱。百姓猜测,生病是一回事,过于操劳和营养不良也是致死的原因之一。难过的是,此时儿女尚未成人,包绶去后,一家老少依靠官府和姑丈文效接济度日,甚至无法将包绶的遗骸运回,直到包耆年、包景年成家立业,经济稍有好转,才把父亲包绶的棺骨从湖北运回,葬入合肥大兴集的包氏祖坟之中。包氏祖坟十分简朴,陪葬的也都是日常之物,和平民别无两样。当年包拯临终前,曾为子孙定下了“为官清正廉洁,若行贪 污之事不得入祖坟”的家规,1974年包公墓出土的文物中,也印证了当年包公去端州任知府,卸任时的“不持一砚归”却有其事。这块石砚正是包公留给包绶,从始至终,包绶始终铭记父亲的遗言,纵使他后来迎娶的是宰相的女儿,仕途也节节高升,一个人养活一家老少捉襟见肘之际,也不曾动摇过分毫。好家风,一直传承。包拯的孙子包永年被人评价为“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如今的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祠堂村,居住着2000多名包氏子孙。每年的家祭日,包氏后人要一起大声诵读老祖宗留下的家训。这是仪式,更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