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李贽简介(明末思想家李贽反专制的表现)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19:48:35 浏览
1、明末思想家李贽反专制的表现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理想而勇敢地追求真理,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而在这些人物中,有一个名字代表了勇敢、狂放、情怀与悲剧:李贽。他是明朝一位独树一帜的思想家,以狂人之名闻名于世,却因教女人读书而悲剧收场。明朝对女性的约束十分严格,当时的社会风气几乎是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然而,李贽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然提倡女性受教育。他曾在佛堂讲学,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聆听,其中有位寡妇也来听课,寡妇没过门就死了丈夫,她才28岁。爸爸还是当官的是个文豪。很多人说女的进学堂成何体统,狂人不觉得一视同仁,思想没有男女,寡妇的学识远超大部分男人。在当时的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为低下,她们不仅不能公开露面,甚至连受教育的权利都被剥夺。西班牙旅人的记述显示,当时的中国街头几乎看不到女人,除了妓女和底层劳动妇女。然而,正是这种独立思考与勇敢追求的品质,成为了李贽命运的悲剧行注。他被人陷害,受到了嘉靖皇帝的审讯,罪名是勾引寡妇。尽管他的冤屈无法洗脱,但他始终坚定信仰,后选择用剃刀自刎,以死明志。与李贽同样遭受悲剧命运的,还有那位被他启蒙的寡妇。她因为受到李贽教诲而被世人谗言,终"遭谤而死"。李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他勇敢地追求着平等与真理,却终因为这种坚持而走上了不归路。然而,正是这种勇敢坚定的信仰,使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我们应该记住这位狂人,铭记他那无畏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2、明末李贽思想

明朝:海禁、重农抑商、匠籍制度[黑线]你觉得明朝哪一项符合商业文明和市民思想?要是你说宋朝我还信,但是你说明朝我就笑了[捂脸][捂脸][捂脸]民间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家李贽被明朝以改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死于狱中[黑线][黑线][黑线][黑线]#明末李贽简介#

3、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主张

等狱卒为他剃好头以后,他抢过狱卒手中的剃头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明万历年间,李贽可以说是大众的偶像,从儒林学子,到贩夫走卒,提起李贽,都会两眼放光:“李贽又在讲评孔子吗?”李贽第一出名,是在十二岁,他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地挖苦了一番,一时间轰动乡里。既然这么有才,货与帝王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果然,26岁的李贽就考中了举人,四年后,在河南项城做教谕之职,开始了养家糊口的道路。李贽和别人不一样,他考中举人之后,再也无心科举,因此一直在八九品小官之间转悠,而且做官时,履行完自己的公务之后,就闭门不出、钻研学问,不和官场中的人打交道,而且处处与上级唱反调,很不受人待见。众所周知,明朝的工资很低,李贽的工资只能养活自己,但家里连温饱也达不到,好不容易等到祖父去世,收了一点份子钱(明朝惯例,长辈去世,上级以及同僚送的银两),扣除自己奔丧的钱,其余的留给了妻女置办田地,满以为从此无后顾之忧了,谁知他从任上回来一看:天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两个女儿已经饿死了……直到51岁,他才熬到正四品实职——云南姚安知府,待遇不是很好,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但丝毫不影响他发挥,他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深得民心,当上司要举荐他的时候,他却逃到深山里,直到上司替他递了辞职信,才肯从山里出来。离开姚安那天,送行的百姓簇拥在路旁,车马都不能前行……辞了官的李贽开始了自己初的梦想——做学问,他寄居在耿定理家里,讲学论道,并兼职家庭教师。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以及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让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大为光火,一直坚持正统观点的耿定向,为了李贽,甚至与兄弟拳脚相向。无奈,李贽逃开了这场是非,索性剃光头住在庙里,开坛讲学,他那套“人人皆圣人,可以有自我”的心声,让饱受压抑的儒学士子、平民百姓感受到自由的光,于是和尚、樵夫、农民、甚至是深闺女子,都跑来听他讲课……作为封建卫道士的耿定向一直对李贽的言论耿耿于怀,于是,他去万历帝那里举报李贽,说和尚尼姑乱搞男女关系。君王也怕思想的火花,慢慢燎原,于是,就以李贽的各种“桃色新闻”抓捕了他。但判决结果,是李贽不能忍受的:送回老家,地方看管。是啊,桃色新闻又不是什么死罪,但一个自由的斗士,怎么能够被看管?万历三十年,李贽借口剃头,夺过狱卒的剃刀。向自己的脖子割去,顿时鲜血淋淋,狱卒急忙问:“和尚为何自割?”李贽痛不能说话,写到:“七十老翁何所求?”直到两天后,李贽才断气……他终于用一把剃刀追求到了自己的自由。#明末李贽简介#

4、明末思想家李贽作品

李卓吾墓位于通州区西海子公园内。李贽(公元1527年至1602年),字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进步思想家。因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死于狱中,其友马经伦按其遗嘱,将李葬于通州北门外马厂村西,现迁至海子公园。

5、明末奇人李贽视频

1368年,朱元璋怒气冲冲的说道:“如果陶凯再不入朝为官,那就把他族人的脑袋砍了,送到京师来!”朱元璋让陶凯入朝为官,陶凯来就是了,怎么会让朱元璋说出如此一番话呢?这一年正是朱元璋建立明政权的元年,按照当时的发展趋势,只有两个势力还在与之抗衡,那就是北部的元蒙残余势力和远在巴蜀的明玉珍大夏政权。然而这两股势力与明政权相比,都是在走下坡路,所以明朝已是势不可挡,朱元璋的皇帝宝座可以说是牢固得很。此时的朱元璋说话那是相当有底气,天下之人莫非王臣,朕看得起你,让你入朝为官,你居然敢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我老朱不客气了。而被朱元璋如此对待的陶凯,当时只是一介布衣。幼时的陶凯极好读书,长大后即以学问渊博在当地极为有名。因为元末天下动荡,陶凯就息了出去闯荡的念头,而是在家乡开办学校,以教书育人为乐。陶凯极善于教学,使得跟随他学习的学生进步极快,名声很快就传遍四方,当时有人推荐他当永丰一地的教育局长,然而他却表示:“我对当官没有兴趣,只想教书育人。”在教书之余,陶凯更是专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并广泛结交与之兴趣相投的文友画伴,明朝的李贽曾评价他:“才学渊博,见识深远,写文章顷刻间下笔千言。”朱元璋在占领浙江后,四处招揽贤才,朱升、刘伯温就是那时加入的朱元璋革命行列。对于陶凯这样一个大才,朱元璋更是不会放过,他亲自来邀请:“先生之名,我知之很久,今日一见三生有幸,希望先生能够指点迷津。”陶凯的回答有意思:“现在天下群雄并起,各自占据一块地方,不管对方强弱都不要与之发生争斗。”朱元璋心里并不同意,就说道:“不都说斗争中求生存么,只有与之战斗才能扩大势力范围啊。”陶凯摇摇头,然后说道:“当今天下元蒙还占有大片土地,然而由于势力衰退,人民不满,那些地就相当于空地一样,想要占地盘就要占元蒙的地盘,容易。”朱元璋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陶凯的意思是大家现在还是战友,不应该发生内讧,还是先把元朝干倒,然后再决一雌雄。朱元璋认为陶凯的见识深刻,于是说道:“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可是陶凯却笑着摇摇头:“在下无意于仕途,只想着教书育人,请不要让我为难。”这时的朱元璋还不是那么霸道,见陶凯实在无意于跟随自己,只得笑着道:“陶先生既然不愿意屈就,在下也不能强求,但是我们总会有再见的那一天。”1368年,建立大明政权的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又想起了那个淡泊名利的陶凯,不禁暗想:“当今朝廷初立,正是缺乏人才的时刻,这样一个人才怎能让他流落民间。”于是他就派人去寻找陶凯,邀请他入朝为官。此时的陶凯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根本不愿入朝为官,他先向使者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待使者走后,就背起书箱,带着书童云游天下去了。可是朱元璋一听陶凯不肯入京,不由得勃然大怒:“简直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传旨陶氏家族,如果陶凯再不肯入朝为官,那就灭族。”这一下子陶凯的族人都慌了,撒开了所有的关系网,遍天下寻找陶凯,等到他回到家后,族里的老人开始劝说:“入朝为官是好事,人都说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今帝王求着你去,你还有什么犹豫的。”又有那些青壮的族人表示:“凯叔,你要是不去应天,咱们就会灭族啊,你不会忍心看着这几百口人都没命吧,那中间可是还有不少孩子呀。”陶凯听完后长叹一声:“也罢,虽然我不愿为官,但是为了整个家族,我也就不得不改变想法了。”陶凯就这样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应天,朱元璋见到他之后哈哈一笑:“陶先生,先前朕说的话都是戏言,朕实在是盼望陶公能够来帮朕啊。”可是陶凯心里清楚,如果自己真的不奉召,那可能就会出现可怕的一幕。陶凯入朝后,一直受到朱元璋的器重,让他编撰元史,还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如果就这样平静地走下去,陶凯可能有个善终。可惜历史极为骨感,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陶凯的老家飞起一条金龙,而好巧不巧地是陶凯给自己起了一个“耐久道人”的别名。这使得迷信的朱元璋大为光火:“难道你陶凯是一条能够长长久久的真龙,那我朱元璋又是什么!不行,这种威胁必须除掉。”于是朱元璋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陶凯杀了。陶凯实际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仕途的险恶,然而却没有能够躲过世俗血脉亲情的束缚,终丢了卿卿性命,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吧。文/蓝风烛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