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哙简介(燕王哙让国)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8 21:32:15 浏览
1、燕王哙让国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个大鼎,令人惊喜的是,其上的铭文揭密了一件史书没有记载的大事!1974年,平山县一农民在耕地时发现很多大号的瓦片,像是建造宫殿才会用到的那种,觉得古怪,就上报了考古队,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中山国,就这样重见了天日。平山县古时称灵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中山国夹在燕、赵两个大国之间,只是一个小国,历史上的记载也不多。这次发现的有中山国灵寿城遗址和七座王族墓葬,共挖掘出土文物19000余件。其中有一件金银错铜兆域图铜版,是中山陵的总平面图,是世界上发现早的铜质建筑平面设计图。还有造型独特的连盏铜灯,由15盏灯组成,奇特的是,灯与灯之间的布局巧妙,让周围整个空间都被照亮,没有影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早的无影灯,它和现代手术室用的无影灯的原理是一样的。在中山王厝的墓里还发现了三个大型青铜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太子姿圆壶。每一个上都有铭文,这些铭文不仅对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有着重大意义,更是成为书法界的一大瑰宝,上面的篆文被称为中山篆,成为书法临摹的佳贴。其中,中山王鼎铜身铁足、圆腹环底,三足为兽蹄足,左右双耳,顶有三个钮环,高51.5厘米,鼎身上共有铭文469字,记载了一件历代史书上都不曾记载的大事。铭文中记载之所以铸造这尊大鼎,是为了纪念中山国伸张正义讨伐燕国,并帮燕国重立新君的丰功伟绩。铭文里讲:燕王哙,竟然被自己的臣子忽悠,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了大臣子之,只有天子才能禅让,燕王作为一个诸侯王,这样做也太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于是,我中山国代表正义要消灭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带兵攻打燕国,在取得胜利后,中山国帮助燕国重新选立了新的国君,就撤兵了,没有趁机侵略燕国,我们是多么的大义啊。可是,这件事却是历代的史书所没有记载的,而且在《史记》上还有另外的版本。《史记》同样记载了燕王哙被子之蒙敝的事,燕王哙要做像尧、舜一样的贤王,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相邦子之,这一行为引起了众诸侯国群起而攻之。为什么呢?“禅让”之风不能长,不然,各家的臣子都想让君主禅让,那不乱套了。于是,齐宣王带兵伐燕,开始,因为子之不得民心,所以燕国的老百姓都出门迎接齐宣王,可是齐宣王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是来帮太子复位的,反而起了贪心,想要吞并燕国。这样一来,燕国的老百姓不愿意了,这可是灭国的事,其它诸候国也不愿意了,齐国已经很强了,燕国再弱也是七雄之一,二雄合一,那就太可怕了。一边是燕国的反抗,一边是众诸候国的孤立,齐宣王骑虎难下,后不得不把吃到嘴里的肉又吐了出来。《史记.赵世家》记载,后是赵国人在韩国找到了燕王哙的儿子公子职,将其护送回国,成为新的燕王。那么燕国这件事看似和中山国没有什么关系啊,为什么大鼎上会有那样的故事呢?从地理上看,中山国与燕国相邻,大概率齐宣王伐燕时,中山国也参与了一脚,赵国扶植新君时,也多少有所参与,只不过它太弱小了,各国的史官都把它忽略了。而中山国却觉得,这是自己天大的功绩,一定要记载下来,还要铭文于鼎,流传后世才行,而且在记述中,它也把齐国给忽略了,于是就有了鼎上的事件。因为历史记载很少又零乱,中山国一直有着神秘的面纱,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遗址,却出土了众多珍宝,可以看出其国力之强胜。处于燕赵两大强国之间,面积也不大,却能安然存在200余年,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吗?有意思的是,中山国相邦司马赒还是《史记》的撰写者司马迁的先祖,而司马迁在给诸候立传的《世家》中,竟然也没有《中山世家》,只在别国的历史中,才能零星看到少许的记载。如今的中山国都城灵寿城遗址,南北长4.5公里,东西长4公里,依稀可见当初的辉煌宏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随着考古专家们对出土文物和铭文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将慢慢掀起神密的面纱,越过千年与世人相会。作者:孙妮儿编辑:剩草#燕王哙简介#

2、燕王哙事件

从前,尧、舜通过禅让而成功传承帝位,子之与燕王哙却因为禅让而灭亡;商汤、周武王通过争夺天下而称王,楚国白公却因争夺天下而死亡。由此看来,争夺与禅让的规矩,尧与桀的行为,是贵是贱要看时机,不是一成不变的。栋梁可以用来攻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小洞,这是因为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骐骥骅骝日行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这是因为它们的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捉跳蚤,能看见秋毫般的小东西,可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山峦,这是因为动物的禀性不一样。所以说,哪能一味效法对的而抛弃错的,取法治理好的而抛弃变乱的呢?这是不明白天地变化的道理、万物变动的实情啊。这就像只知效法天而忽视地、只知效法阴而忽视阳一样,这种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还有人总是喋喋不休,那不是愚昧就是欺骗!帝王禅让各不相同,三代继承方式也各有差别。不合时机,违反世俗的人,被称为篡位独夫;合乎时机,顺应世俗的人,被称为大义之士。别再说什么了,河伯,你怎么会懂得万物贵贱的区别、大小的分辨呢!”——《《庄子》释义》

3、燕王哙禅让

尧舜禹禅让学不得,上篇说了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国破身亡,那么还健在的皇帝把皇位提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当太上皇落个清闲可不可以呢?历史告诉我们,那也是风险极大,九死一生!战国一代明主赵武灵王被亲儿子活活饿死的惨剧就是前车之鉴。赵武灵王完成胡服骑射的伟大改革,让赵国军事力量一飞冲天,他还率队冒险潜入了秦国首都,完成了对秦国的后观察,目的就是攻灭秦国,扫除后部威胁,进而一统天下。如果一切都这样顺利进行下去的时候,就没有嬴政一统天下这回事了。这时候,赵武灵王就犯了读书少,或者尽信儒家学说的错误。赵武灵王为了专心致志做进军秦国的军事准备,他甚至将王位让给了儿子惠文王,自称赵主父,专心准备军事行动。在当时世间没有太上皇的说法,这个词是汉高祖刘邦为他父亲发明的,所谓主父,其实就是太上皇之意。如果赵武灵王能够活得更久一些,那么他对秦国的进攻将会成为现实。但不幸的是,当他决定让位给儿子时,事实上铸就了自己的毁灭之路。虽然让位给了惠文王,但他在两个儿子(惠文王与安阳君)之间一直态度不明,致使儿子之间出现了内斗。公元前295年,武灵王突然被惠文王围困,三个月后,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带着无数的征服梦想,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武灵王死后,赵国的政治从对外扩张变成了守成,直至灭亡。这就是中国历代皇帝直到咽气才会传位给太子的原因,只要还能喘气,就绝不让大权旁落。

4、燕王哙的结局

庶长子不是嫡妻生的,但又早生,故而位置很尴尬,在嫡长子制里是立嫡以长,就是嫡子里面的老大才可继承君位,老大不靠谱,再从嫡子里面选个靠谱的,就是无长立贤,但怎么着也轮不上庶长子,光长个年纪,真金白银的轮不上,这点很残酷,不是一个娘肚子里生出来差别就是这么大,本事再大也没用。燕国的始祖召公很贤能,他是周文王的庶长子,所以就不能继承父亲的王位,但父亲也没浪费他这块材料,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国策指导下,将其封在燕山之野,以山为名,故号燕国,燕召公是燕国的第一位国君。经过历代君王的治理,燕国总算在诸候中存活了下来,虽有山戎之乱,但在齐桓公的帮助下,还算有惊无险,就这样,燕国一直熬到了战国时代还未出局,还勉强跻身战国七雄(秦,楚,齐,魏,韩,赵,燕)后一名,可以说是祖宗保佑。都说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人不作不会死。到了燕哙王的时候,他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竞想效仿尧舜禅让,将社稷让于一个臣子,终于招至杀身之祸,燕国也几乎亡国。子之说起来也是老燕家的远亲,都姓姬,是周王室那根藤下来的,具体出身支脉不可考,他崇尚法家学说,精明强干,办手专横,督察苛细,燕王哙年纪老迈,精力不济,将其拜为国相,委政与他。子之还不满足。他与大忽悠苏秦是好朋友,苏秦死后,又与他弟弟苏代结为亲家,苏代到齐国辅佐人质燕王子,他们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于是,一场更大的忽悠开始了。几年后,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老了无聊就和他扯闲篇,聊到齐国有无称霸的可能,苏代噗嗤一笑:“那怎么可能?”燕王哙就不理解了,齐国这么强大,称霸还不是早晚的事?苏代忽悠起来比他死去的哥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以见过大世面的神态跟老燕说:“齐王不信任贤能的臣子想称霸那是痴人说梦。”言下之意,你燕王想称霸就还得对子之加大放权力度。燕王哙此时脑子己经不好使了。事后,之子给苏代塞了个大红包,哥俩心照不宣。之子如愿以偿了当了不是燕王的燕王,还不甘心,又派一个叫鹿毛寿的说客上场,这鹿毛寿说得更直接,意思是,您老这把年纪要图个好名声,作为国君,名声之好之大莫过尧舜,不如您做个样子,将君位禅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您就有了让贤之名,天下英雄必定望风景仰,您老离霸业也就不远了。燕王哙的脑子己被人攥在手里。他真的将君位禅让给子之,原本只是想走走过场,没想到子之这小子毫不讲客气,连虚套都省了,直接照单全收,燕王哙这时的脑子嗡嗡的,声势造出去了,国内国外都看着,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再怎么也不能悔改,否则脸往哪搁?子之位子尚未坐稳,面子还得给“太上皇”燕王哙,但总觉得他碍眼,再加上总有种偷来的感觉,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燕王哙祖上毕竟当了几百年国君,上上下下已形成习惯性思维,凭空冒出个子之不伦不类算什么玩意儿?不行,得连根拔起!子之又找了个说客准备在燕王哙的愚蠢上再扎上后的一刀。意思是你这禅让还不够地道,对你的名声还是有影响,总透着点假。为甚?当年夏禹的王位是舜禅让给他的,他不想坏规矩,把王位禅让给伯益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夏启,但后来人们发现味不对,因为所有官员的任命使用都还是夏启的人,搞得夏启势力庞大,公开和伯益挺腰子,国人无所适从,所以就有种说法,这父子是唱红黑脸。燕王哙此时己彻底没救了,他放弃了自己后一道护身符,就是把重要官吏的任免权全部给了子之,从此,燕国再也没有燕王哙的声音。这就是个废物,没多久,自己把自己扒了个精光的燕王哙被子之悄无声息的搞死,带着“禅让”的虚名去见尧,舜,禹,召公地下有知,也许会气得棺材板都盖不住。子之连哄带骗簒夺了燕国的王位,心虚得一批,开始高压治国,民怨沸腾,此时,有个人坐不住了,他就是燕王哙货真价实的接班人太子平,而与此同时,燕国的大乱也引起了诸候的极大兴趣,一场事关燕国存亡的暴风雨来临了……

5、燕王哙怎么死的

史记错把一人分饰两角:燕易王和燕王哙实际是一个人。首先从《史记》本身来看,燕国战国中后期的君主都有谥号,比如易王、昭王、惠王、武成王等等,除了末代君王燕王喜是因为亡国后无人追谥,就只有燕王哙没有谥号。尽管春秋战国时期不乏没有谥号的君主,但多是因为在位时间很短或者被政变下台等因素,后来继位的君主不予承认的原因。燕王哙虽然干了一些荒唐事,但后来继位的燕昭王作为他的儿子,不给自己的父亲上谥号(哪怕是恶谥)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另外从燕易王的谥号“易”来看,《逸周书·谥法》曰「好更改舊曰易」,与燕王哙称王、禅位子之的事迹正好一致。从其他史料来看,《战国策》有记载有“哙子谓文公曰……”」。如果依据《史记》,哙作为文公的孙子就已经用事,就很不符合常理。也更好解释了燕易王与燕王哙就是同一个人。其次,从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出现了“郾侯哙”字样,为笔者的结论提供了直接证据。根据《史记》记载,燕国第一个称王的是燕易王,燕哙作为燕易王的儿子,继位之后自然会以王相称,而不可能称侯。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燕哙在禅位于大臣子之之后又自贬为侯,但一般来说侯也是一国之主,既然燕哙已经禅让,就不再是诸侯,自谦称侯也不太可能,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燕易王与燕王哙是同一个人,燕哙在公元前323年称王之前正是燕侯哙。#燕王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