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史记简介(张良史记)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01:17:01 浏览
1、张良史记

张良和韩信都是辅佐过刘邦的杰出人才,一文一武。张良受过黄石老人的羞辱,韩信受过屠夫的羞辱。张良终能忠心耿耿落了一个好名声,而韩信却居功自傲,因反叛而丧命。你可以留意一下史记,张良的出身其实是官宦世家,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而韩信出于寒门,修养还是有点欠缺,或者说自身定力不够。这两个人之所以命运不同大概也是和家庭有很大关系的。

2、张良史记人物介绍

“老流氓”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准备把跟着自己一起创业的兄弟们都叫过来论功行赏,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其他几个大,一时间谁也不服谁,吵的刘邦头都大了。后来刘邦又发现有不少大臣经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就把张良叫过来问问他们都在说什么,结果张良一句话把刘邦吓得冷汗直流:他们啊,他们正密谋造反呢。刘邦听了之后大惊失色,拉住张良就问:“你说我这刚刚当上皇帝,正打算给他们论功行赏,怎么就还要造起反来了?”张良摸摸下巴:“陛下,您之前也就是个平民,跟你在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好兄弟一个个全得了奖赏,那些反对你的都被你搞死了。现在那些将军就怕步他们的后尘,所以才密谋造反。”刘邦又接着问张良:“那子房说我该怎么办?”张良回答:“陛下,您平生讨厌谁?而且还得是那种恨的人尽皆知,满朝文武都晓得的那种人。”刘邦不假思索地说:“那肯定是雍齿,这小子没事就骂我,好几次都让我下不来台,有机会我肯定杀了他。”张良摇了摇头:“现在杀不得了,陛下现在必须第一个册封雍齿,这样才能安抚其他大臣们的心。”刘邦照做了之后其他大臣果然很开心,皇帝连自己恨的人都能封上,那自己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司马光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曾经说过:当时大臣们所说的未必就是谋反的事,要是真有人想谋反张良也不会等到刘邦去世才告诉他。张良之所以这样说不过是害怕刘邦任人唯亲,赏罚全看对方和自己关系如何,那样的话肯定有很多大臣心里不服,谋反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刘邦听取了张良的意见,用这种手段安抚了所有大臣的心,光是从这件事上看就能知道,张良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这则故事也被明代的文学家,素有鬼才之称的冯梦龙给记录在一本《智囊全集》里,这本书被称为“六大传世奇书”之一,记载了从先秦到明代上千个帝王将相的谋略故事。说它是一本浓缩版的《资治通鉴》也不为过,毕竟他每一篇故事都不是很长,多也就1000多字,适合现在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只要花很短的时间就能看完一则小故事。甚至连晚清的大名人曾国藩、李鸿章都对这本书推崇之至。张良对于汉朝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传说中他得到了太公姜尚留下来的《太公兵法》,潜心研究之后从中获取了大智慧。刘邦自己也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等到刘邦当了皇帝也是直接将张良封为留侯,司马迁还在《史记》中为其作传。所有人都以为张良会就这样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张良却突然提出退隐,自此归隐山林、求仙问道,免去了兔死狗烹的结局。相反,大将军韩信后却被吕雉骗进了后宫,被宫女乱枪刺死。而献计杀死韩信的正是他亲自举荐的萧何,这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至于这则故事,我们同样可以在《智囊全集》里面找到。

3、史记张良列传

打卡《史记》,第二十一天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注释:左尹:令尹的辅佐。素:一向,平素。善:友好,亲善。从:1,跟随;2,又指随行的人;3,使跟随;4,指先导,引导的人;5,随着,接着;6,追赶;7,从死,殉葬;8,听从,顺从;9,言辞顺畅;10,和顺,安顺;11,和顺之道,正常秩序;12,从事,参与;13,(读zong)堂房亲属;14,官职,有正有从;15,介词,自,由;16,介词,向。例: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17,加,重;18,通“纵”,南北方向,合纵连横;19,放纵,纵容;20,连词,纵然,尽管;21,踪迹,通“踪”。22,攻打。具事:事情的详细情况。谁为大王为此计:1为:介词,替,给;2为:作,做。鲰生:骂人的话,浅陋无知的人。鲰,小杂鱼。距:通“拒”,抵抗。当:抵挡。故:故旧,老友。有故:有老交情。故:1,缘故,原因;2,事;3,变故,事故;4,计谋,巧伪;5,旧,旧的事物;6,从前,原来的;7,故旧,老友;8,死亡;9,副词,故意;10,副词,固,本来;11,副词,尚,仍然;12,副词,必定;13,连词,因此,所以;14,通“诂”,训诂,以现在话解释文言文。游:交往,交际。游:1,游水,在水中浮行;2,泛指游泳;3,河流的一段;4,水流,水的直道;5,飞翔;6,活动着的;7,虚浮不实;8,揄扬,称赞;9,流传;10,行走;11,出游;12,游览的处所;13,古代王侯建立在苑囿的离宫;14,游乐;15,外出求学,游学;16,游说;17,蚕化而出;18,研习;19,枝叶舒展;20,通“旒”,旌旗上悬垂的飘带。要:通“邀”。籍:登记。倍:通“背”。蚤:通“早”。遇:对待,招待。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该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4、张良史记中的故事简介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弱冠之年,国破家亡,复国成了他大的夙愿,为此,他四处奔波,散尽家财,招募义士,就为了谋划“刺秦”。张良好不容易找到一位义士,准备趁秦始皇外出巡游时,毁了他的马车,将其刺杀,没想到秦始皇生性多疑,每次出行前都会更换马车,在刺杀行动中,他并未在那辆马车之中,因此逃过了一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博浪沙刺秦”事件。虽然这次刺杀行动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让张良之名威震天下,也足以成为他夸耀一生的资本,要知道,在历史上记载的刺秦事件就只有三起,荆轲刺秦和高渐离刺秦,都是做好了有死无生的打算,只有张良这一次在行刺失败后还能成功逃脱。为了躲避追捕,张良开始亡命天涯,而此时项羽还是少年,刘邦还是个小混混,之后的十几年间,张良彻底销声匿迹,当他再次出现时,已步入不惑之年,身边聚集着不少能人异士,他只等待着一个时机东山再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天下大乱,张良终于决定出山,此时义军四起,大家推举项羽为首领,张良也清楚,在这乱世之中要想光复韩国难如登天,但他依旧选择投靠了刚复立的韩王,即便项羽对他百般示好,即便他和刘邦惺惺相惜,张良还是决定坚守初的梦想。其实相比于项羽和刘邦这样的高峰,韩王更像是脚下的泥沼,但张良却毫不在意,心甘情愿在韩王麾下出谋划策,时刻接受着血与火的考验,眼看着韩国有了一丝复国的可能性,却不曾想项羽为了争霸天下,灭掉秦国后,立刻开始清算各路藩王,韩王也被杀害了,张良坚守了几十年的梦想,一朝便化为泡影。经过这次打击后,一天夜里,张良走出了项羽的营帐,投靠了刘邦,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张良投靠了刘邦,补全了夺取天下的后一块拼图。张良和刘邦是旧识,当年刘邦能先入关灭秦,这就是张良的计谋,等他正式投靠刘邦时,两人都已过了不惑之年,此时刘邦的处境十分糟糕,刚从鸿门宴中逃脱,就被项羽撵到了巴蜀之地,身在乱世,本是人人逐利的时候,但张良却在刘邦低谷的时候,来到他身边,这对张良来说,又何尝不是给自己的未来选择了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张良给刘邦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反间,派人说服九江王,联合各路藩王反击项羽,公元前204年,楚汉决战,为了配合韩信北伐,刘邦和张良带着一群老弱病残牵制项羽,被重兵围困于荥阳,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阵脚大乱,甚至有人建议刘邦将土地分给六国后人来拉拢人心。关键时刻,张良站了出来,进谏刘邦:“大伙抛家舍业追随您,不惜献出生命,无非是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就算丢掉性命,以后也还能封妻荫子,但如果您现在就随意分封六国后人,那么以后还有谁愿意追随您打江山呢!”刘邦幡然醒悟,停止了分封,在张良的辅佐下,总算稳住了军心。之后又经历了数次苦战,两年后,刘邦终于将项羽逼死在乌江边,统一了天下,论功行赏时,张良被尊为“帝师”,封地三万户,功居百官之首。老子云:“功遂,身退,天之道”,张良回顾过往,十分坦然地说道:“如今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王之师,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做到了布衣的,我已经满足了,现在只愿抛弃世俗,追随赤松子云游天下!”虽然吕后一再挽留,张良仍然选择静居行气,彻底远离纷扰的朝堂,和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位相比,韩信因谋反声名狼藉,萧何也因违逆,遭受牢狱之灾,唯有张良功成身退,的谢幕了,在《史记》中,张良的结局仅四字:“后八年卒!”简单,干净,洒脱。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几人能像张良这样,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也放得下的,多少人直到死亡也还没明白,生命有生必有死,有辉煌的绚丽,也就有凋谢的璀璨,前半生拿得起,是承担责任的义务,后半生放得下,是阅遍风景的洒脱,这份淡然和从容才是人生应有的样子。

5、张良史记的记载

今天抄书打卡第二天,《素书》第一章原文:原始,再次话说张良。在我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有很多关于谋师张良的传说。今天我从张良的家乡说起。战国时期,屯留属于韩国上d郡(今山西长子县)。那时的张村,居民都姓张。张良的祖上,就是村上早的住户之一。到了张良的父亲张平时,因他作了韩国的商官,建造了高楼大厦,受封田二百顷,雇庄客数百个,成为全县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当时正谓“七雄”争霸之时,干戈扰攘。张平为避战火,只身在京城新郑(今河南省)为官,家眷仍留在屯留。妻子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张良生下来,面部白嫩细腻,仍象个女儿,但却是个男孩。母亲满心欢喜,遂起名叫“良”,即“好孩儿”的意思。父亲又专为添了大喜建造新房一院,等到百日满,新房落成,张平为张良取了个字,叫“子房”。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界说法不一。《史记》只称“其先韩人也”,因而,留下了后遗症。目前,河南新郑、陈留,安徽亳县(《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和《辞《史记》、《汉书》等正史记录的明明白白张良是韩人,而且世世代代都是韩人。本文仅限本地史学研究者,待考究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一定会还原真实历史。#张良史记简介#

6、张良史记讲解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后,张良向吕后辞行,欲云游天下。吕后哭道:“先生对盈儿恩重如山,如今天下已定,正要享福的时候,先生怎么能弃我们而去呢?”狡兔死,走狗烹,是大家对于刘邦直观的印象,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很多功臣都被他杀光,可以说斩杀“功臣”的就是从他开始的。刘邦没有发迹之前,就是沛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混混,他轻财好施,无论是自己家里的钱,还是当亭长之后自己发下的俸禄,都可以毫不吝啬地分给弟兄,然后领着这群弟兄去争地抢水,打架平事。这其实能体现的是刘邦的领导能力,不然之后张良这样的时代贵族也不会选择跟在他身边,一起谋划争夺天下的大事。刘邦个人魅力也是极其强大的,不然单身多年的曹寡妇不会心甘情愿的在毫无名分的情况下心甘情愿的给他生儿子,吕公也不会将女儿嫁给一个毫无前途的小亭长。刘邦幼年时期一定听说过一个故事,那就是魏国遇到暴秦猛攻时,曾经窃符救赵,后来被国君忌惮的信陵君临危受命,返回魏国,统帅五国联军,力挽狂澜。信陵君死的时候,刘邦还是一个看似普通的人,每日只顾喝酒玩乐,但是并不代表他心中没有远大的志气,只是时运未到,他的那些理想,说出来也会被当成笑话。时运一到,刘邦的发迹就形成了项羽都难以阻挡奔涌之势,他入主咸阳宫的时候,樊哙来劝他:“项羽入关一定放不过你啊。”刘邦正上头呢,哪管这些,对正常人来说,未至的恐惧与眼前从没见过的夸张享受相比,谁都愿意选后者。直到张良来劝他,说:“沛公此时与无道之秦有什么区别?沛公是为天下人除害,如今沉溺富贵乡,助桀为虐,只不过又一暴秦而已。”诚然,比起那些武将,张良是一位极会洞察人心的谋士,他一眼就看穿了刘邦的理想,看出他的弱点,力挽狂澜在后一刻,打消了刘邦享受的想法。张良对刘邦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他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往往比努力还重要。是张良劝刘邦在不敌之时,向项羽谢罪,因为项羽自大、高傲,张良料到项羽不会自降身份和刘邦计较,这成了刘邦的保命之道,刘邦果然活下来了。后面,在刘邦彭城大败,魏赵齐燕皆叛汉归楚,项羽直扑宛洛,汉军危在旦夕,混乱不堪且迅速恶化的局势中,张良却迅速看出形势的转机之处:韩信国士无双可独当一面,使之攻略北方。彭越贪婪,可收买,使袭击项羽脆弱的粮道;英布与项羽有隙,害怕被报复,刻意离间关系;鸿沟画界后刘邦想罢兵,张良建议急击勿失,不要让项羽有喘息之机。刘邦固陵战败之后,张良看准诸侯心思,建议刘邦裂图封国收买诸侯,结果诸侯兵来,迅速灭掉项羽。似乎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张良的献计,他于刘邦而言,是称霸天下的必备谋士,功成名就之后,张良深谙君臣之间的道理,开始想要抽身。张良并没有问刘邦要太高的名分,仅是一个“留侯”,并且以身体虚弱为由,很少出现在朝堂之上,刘邦忌惮异姓王,这一点上,韩信则截然相反,疯狂的想要当王。也正因如此,张良和韩信,一个能够长命百岁,一个则英年早逝,死在了刘邦的猜忌中。张良还曾在刘邦想要废除太子的位置改立戚夫人之子的时候,帮助吕后和太子站稳朝堂,决定了汉朝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样的,张良看出吕后比刘邦还要残忍,一旦吕后掌权,那些曾经跟随刘邦的人定会遭受磨难,所以在后关头,提出要修仙、云游,此时的吕后还十分感激张良帮助自己,所以会泪流满面的挽留他。正是因为张良懂得人心,知道自保,急流勇退的机智,才留下后代,名垂千古。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7、聊聊史记中的张良

张良是如何得到天书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做官韩国的大官,张良由于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曾经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没办法张良只能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起来。一天下午,张良正在下郅的圯上散步,“圯”就是桥梁的意思。这个时候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看来像是一个普通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斜着看着张良。老头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接着老头又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孺子可教矣!”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出处就在这里。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连忙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头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是姜子牙遗留下来的兵书。从此,他刻 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代奇才。十三年以后,张良跟随刘邦经过榖城山,果然见山下有一块 黄石,取来放入祠堂祭祀,张良死后,黄石也葬在他的墓中。这个看似杜撰的传奇故事,堂而皇之地记载在《史记》之中。张良得到过《天书》,所以才有这么好的谋略,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实际上 张良所得之书是古人姜太公所作,并非天书,但是他得到这本书的过程,确实是有些神秘色彩。这个有肯能故意神话张良,张良的圯上老人传书与刘邦 的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一样,极有可能都是后来编造出来以渲染 其“天命”的,只要刘邦屡次受困,都会因张良的谋略而反败为胜,终至于称王称帝,也无怪乎当时即把张良当成神人。

8、张良史记名言

张良桌前谏刘邦。《史记留侯世家》载:有谏高帝者,聚六还国之后,与其印,与楚项羽战,适良入,高祖语之,张良曰:大王事 去矣!臣请籍大王之箸而言之。汉王悔之,急取之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