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简介(明朝胡濙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02:02:47 浏览
1、明朝胡濙简介

1402年,靖难之役时,朱棣扎营于宫墙外等待。谁知,宫城内突然火光冲天,他十分慌乱,立刻进城,却发现建文帝不见了。不久,朱棣布告天下:建文帝已死。建文帝真的死了吗?朱棣想了22年,直到临终前一年才找到答案。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孙,明朝第 2位皇帝。他父亲朱标是太子,1392年病死,朱元璋马上立他为皇太孙。在古代,有长子死,长孙继承的制度,朱元璋给天下的说法是这样。但事实上,朱元璋认为,仗都他打完了,国家需要的是文治天下,而朱标以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正是按他的设想培养出来的君王。那父亲已死,儿子接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此,即便朱元璋曾说过朱棣蕞像他,但是朱元璋却在临终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他相信在朱允炆的治理下,国家会更加强盛。然而,世事难料,朱元璋去世才4年,建文帝朱允炆却失去了皇位,人也不知影踪。朱棣是建文帝的四叔,他心里是很憋屈的。而侄子建文帝心里也很清楚,散落在各地的藩王叔叔们各个都磨拳霍霍,他们手上都有兵权,尤以燕王势力强大,哪天可能就出乱子了。1398年,建文帝刚登基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向叔叔们下手了,削藩。周王,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被认为朱棣的助手,被第 1个收拾,被贬为普通百姓,迁往云南。紧接着是代王,岷王,湘王,齐王……死的死,贬的贬。在这场较量中,朱棣很快就闻到了阴谋。其实,他是想当皇帝,但不想造 反。于是,他找了个不是理由,又胜似理由的理由: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以清君侧。 靖难,平定叛乱的意思。好了,这下,师出有名了。一个文文弱弱的书生,怎么会是经常打仗的武将呢?朱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1402年,靖难成功。可是,建文帝却消失不见了。本来朱棣到了南京城,并不想马上攻入内城,而是想等建文帝自 杀,或投降。他觉得建文帝就只有这两条路可走了。可惜,朱棣这次失算了。当朱棣命令士兵在宫墙外驻扎时,却看到宫城内火光冲天,烧了。他看着那火烧的地方,心里慌得很,一边命令士兵进城。不为救火,蕞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建文帝!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可,当他把皇宫翻了三千遍,就差把地砖掀起来了,还是不见建文帝的踪影。 这个人就这样消失了。朱棣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连尸体都没找到,万一哪天蹦出来,那不是又要天下大乱?就像那“朱三太子”在清朝蹦达了一百多年之久,多糟心哪。那就要找。但,这不能公开找。理由有3:1,不能发寻人启事,谁会自投罗网呢?2,不能发通缉令,建文帝并没有错,对吧?3,不能公开寻人,这等于告诉世人:建文帝还活着,那些支持他的人一定会公然反抗朱棣的。 朱棣是个聪明人,他想出了个好办法。首先,对外公布建文帝的死讯。这样做的好处有太多,或告诉那些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死心吧,或告诉将来想冒充建文帝的人,你一定是假的。好笑的是,后来真有个老和尚出来搞诈 骗,说自己是建文帝,当然,结局可想而知了。其次,暗中派人找建文帝。一个叫胡濙,负责国内,另一个叫郑和,负责海外,没错,是下西洋的郑和,没想到吧,其实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找寻建文帝的下落。1407年,胡濙出发公干,名义是寻找仙人。这一去便是16年之久。1422年,胡濙突然就回朝复命。一回到北京,他连家都不回,就先进宫跟朱棣汇报工作了。当时朱棣已经躺在床上休息了,一听说他回来,就立刻见他。两个人一直谈到凌晨,之后,朱棣不再找建文帝了。没人知道他俩具体谈了什么内容,但《明史》上写着:建文帝已死。(《明史·胡濙传》: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 漏下四鼓乃出。)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清欢情感屋朱棣,永乐帝,42岁称帝,64岁去世,他的一生很清楚。但建文帝,1377年出生,却不知道他何时去世。虽说《明史》记载1402年死去,那就是活了25岁,可是明朝史料大都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或许他真的没有死,就像影视剧《大明风华》设定的,他后来出家当了和尚,看淡了一切。在剧中,朱棣问了建文帝他想要的答案,朱棣不想追究了。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2、胡濙简历

1423年的一个深夜,朱棣正睡得香甜。忽听侍卫来报有人求见,被扰了清梦的朱棣刚要发作,当听到来人是胡濙时,立即睡意全无,下旨“速宣他觐见。”朱棣之所以如此紧张,因为这个胡濙是他秘密派出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朱允炆是朱棣的大哥朱标的儿子。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并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朱标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一拨操作引起了诸多皇子的不满,朱棣更是愤愤不平:他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且年幼无知的毛头小子,凭什么当皇帝啊!得给他点颜色看看。一次,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朱允炆和朱棣对下联。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膻”,只是工整,平淡且无味;而此时的朱棣却灵感乍现:日照龙鳞万点 金。此句突出了彰显皇气的一个龙字。不但工整,而且气派。朱元璋对朱棣赞不绝口,而朱棣直接投给朱允炆一个意味深长的一瞥,年幼的朱允炆,领悟了那眼神中暗含的霸气及挑衅。还有一次,朱允炆放学回家,被朱棣挡住了去路。朱棣瞅了瞅四下无人,一巴掌拍在朱允炆的后背上,流里流气地说道:嘿!小子你也有今天。 还没等下一步操作。就被迎面走来的朱元璋撞了个正着,朱元璋见此情景,暴怒,狠狠地训斥了朱棣一通。可朱允炆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四叔的状,还帮朱棣打圆场,说他们叔侄俩戏耍呢,朱元璋才肯罢休。 朱允炆这种生在君王之家本能的自我保护,着实让人感到悲哀。朱元璋为朱允炆扫清障碍后,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有你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你可以安心做你的皇帝了。”看着笑盈盈的朱元璋,朱允炆陷入了沉思。 他在深深的担忧,还是摊牌说出来吧!朱允炆抬起头,忧虑地说:“外敌入侵,叔叔们可以应付;可叔叔们若有了异心,我该如何应对呢?”朱元璋听到此话竟怔住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可相信吗?他沉默良久,居然回问道:“如果这样,你会怎么办呢?”朱允炆思考再三,说道:“首先,以德服人,再用礼来约束他们,再不行就削减他们军权和属地,再不行,就只好以蛮力征服了。” 朱元璋听后,连声赞许。可登基后的朱允炆并没有履行承诺,他听从黄子橙和齐泰的建议直接削藩。一时间,各地藩王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被贬的贬,流放的流放,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来,紧闭宫门,把整个宫殿点燃了。朱棣很清楚朱允炆马上要对自己下手了,不甘坐以待毙的他不得已发动了靖难之役。他已经无路可退,只有全力向前,不成功便送命。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叛逆,可现实是,他已无路可退,当不当皇帝,都得反叛。他为了给自己争取招兵买马的时间,他装过疯,有人不惜牺牲生命帮助过他,他也被出 卖过,四年的腥风血雨,就在他即将入宫时,他没有立即攻入,而是停了几日,因为他不想背上逼死侄子的千古骂名。可当他走入皇宫时,眼前是被火焚烧后的一片狼藉。侄子朱允炆点燃了自己的寝宫,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从此下落不明。朱棣明白,朱允炆毕竟是正统皇上,而自己是通过靖难夺取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他修《永乐大典》,建北京紫禁城。努力打造一个国泰民安的永乐盛世。也是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朱棣比朱允炆更厉害。可自从他登基以来,他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唯恐哪一天,朱允炆带兵杀进宫来。侄子朱允炆的下落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于是他秘密兵派两路:一路是郑和沿海密访。一路是胡濙,以巡查的名义,在内陆暗访。郑和已经六次下西洋了,只是和沿海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没有带来朱允炆的消息。胡濙找了14年,他每天在找,连自己老母亲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朱棣每天都在苦苦地等消息。可一无所获。1416年胡濙被召回,任命为礼部左侍郎。三年后,胡濙再次出巡江浙一带。而今,胡濙回来了,夜半求见,必定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朱允炆的消息。(闻濙至,急起召入)。胡濙面见了朱棣,说出了自己知道的一切,两人直谈到凌晨四时。(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和结局,有不同说法。据史料记载推测,胡濙见到了朱允炆,并带来了朱允炆的打算和想法。那就是,“都已经二十年了,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好好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好好的活下去。”确定朱允炆不会再与自己争夺皇位,朱棣也释然了,他没必要再追究了,这对两个人都是一种救赎。事实证明,朱棣是一个合格的皇上,他不仅创造了永乐盛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战神,他生于战场,卒于远征蒙古回师途中。如此敬业,史上能有几人。朱棣有两副面孔,对违逆他的人表现狠辣,对拥护他的臣民却怀有仁爱之心,尤其在自己喜爱的好圣孙朱瞻基面前表现了罕有的柔情。参考资料:《明史》

3、胡濙读音

1423年,一天深夜,朱棣正在睡觉。突然,内侍太监叫醒他:“皇上,胡濙回来了!”朱棣惊地一激灵,顿时睡意全无:“快传他进来”,然后两人密谈至天亮……胡濙是个什么人物呢?说起胡濙,他的经历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他一生为官近六十年,经历了七朝六帝,其中近30多年为朝廷所重用,一直担任礼部尚书,在当时是一个智慧非凡的人物。胡濙初为官是建文帝朱允炆还在位时,建文二年,胡濙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兵科给事中。可谁知第二年朱棣就发起了兵变,夺了朱允炆的帝位,好在朱棣重视人才,将胡濙提拔为户科都给事中。正是由于朱棣信任胡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朱棣虽然已经登基为帝了,但建文帝朱允炆一直下落不明,这让朱棣心中始终有个石头压着,担心朱允炆会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威胁到他的帝位,于是他便派胡濙秘密探查朱允炆的下落,这一查就是14年。胡濙打着帮朱棣寻找仙人张三丰的旗号,跑遍了大江南北、山河各地,四处收集朱允炆的消息。直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濙完成使命,回到宣府复命。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一听是胡濙回来了,立马睡意全无,深夜召见胡濙,两人密谈至天亮。至于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朱允炆到底去哪了或者是否已经死了?没有人知道,也无从探究,至今都是一个谜。只知道从那天过后,朱棣就再也没有提起过朱允炆。而胡濙则被安排在南京任职。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胡濙又先后经历了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四位皇帝。他之所以能一直受到重用,和他处处谨慎小心,遇事淡定自若,常常与人宽厚是分不开的。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正统十三年(1448年),庐陵安福人彭时,在会试上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成功进入廷式。在廷式时,由于他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明英宗的赞许,他也因此被钦点为状元。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大家都来向他祝贺,他自己也激动的无以言表。在要上表谢恩的前一天晚上,他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只等天亮了,他兴奋地一直坐在房中等待着。可等到四更天,他实在扛不住睡意,竟靠着几案睡着了。结果可想而知,他错过了上朝时间。纠仪御史便奏请英宗派锦衣卫前去捉拿彭时,居然连谢恩都敢迟到,太不给皇上面子了。这时候作为礼部尚书的胡濙站了出来,奏请道:“臣以为彭时没到,应该让锦衣卫去寻找,而不是捉拿。”毕竟彭时是英宗钦定的新科状元,这才第一天就把他当犯人一样捉拿,确实不太妥当。英宗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是认同了胡濙的提议,将“捉拿”改为“寻找”。正是胡濙的一席话,让彭时免遭劫难,他的宽厚,救了一位国之栋梁。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战争中被敌人俘虏,之后明代宗朱祁钰上位。朱祁钰看重内阁大臣王文,导致王文在朝中嚣张跋扈,谁敢和他作对就是自讨苦吃。而刚好就有一位不怕死的户部吏科给事中林聪,竟敢上书代宗朱祁钰弹劾王文。因此王文记恨上了林聪,想除掉他。王文便罗列了林聪的几大罪状,并联合朝中大臣一起署名。其他人因为惧怕王文的权势,都纷纷署名,而胡濙不想署名,但是也不想正面和王文正面起冲突,于是他就谎称病了,请假在家不上朝。明代宗朱祁钰见胡濙好几天都没有上朝,于是派人去询问他的病情。可谁知回来的人告诉朱祁钰,胡濙根本没病。之后,胡濙向明代宗朱祁钰解释道:“老臣本没有病,但是听说要杀了给事中林聪,臣受到了惊吓,于是在家中休息了几天。”朱祁钰也是聪明人,他知道胡濙的意思,明白林聪并不是罪大恶极之人,于是便下令放了林聪。正是胡濙的谨慎小心,既救了林聪,又不至于得罪王文。胡濙一生都在尽心尽力地协助皇帝、报效国家。1463年,胡濙病危,在临终前,他将几个儿子叫到跟前,并嘱咐道:“你们要谋求报答国恩,不要败坏我家名声。”胡濙死后,被追封为“太保”,谥号“忠安”,享年八十九岁,一代贤臣就此落幕。纵观历史,一生经历几个朝代的官员有很多,但像胡濙这种一生经历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七朝六帝,且一直受到重用却是少之又少。胡濙一生都谨言慎行、戒急用忍、行稳致远,这或许就是他长盛不衰秘密要诀,时下人若能效仿,人生当顺利和安稳许多。

4、胡濙明朝

1440年,建文帝被抓到明英宗面前,英宗让曾服侍过建文帝的太监辨认。没想到建文帝开口就说:“你叫吴亮吧,你服侍过我,还曾跪下吃我掉下的鹅肉。”老太监一听立马跪在地上,哭的抬不起头来…且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攻破京城。关键时刻,建文帝把朱元璋留下的盒子打开,看到了三张度牒,一张叫应文,一张叫应能,一张叫应贤。还有袈裟、僧帽、僧鞋等东西,一应俱全。可能是,朱元璋预测到有这么一天,让建文帝带着众臣出家。建文帝于是跟着朱元璋的指示,逃出了皇宫。在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记载,在兵部侍郎廖平建议下,建文帝的身边只留下了几个身强力壮的人照顾起居,其他的都遣散回家准备接应建文帝的逃亡。这样基本安排好了建文帝在天下游历的行程。永乐四年五月,建文帝一行登上了云南的白龙山,搭建了一个茅草庵,过起了出家人的生活。这一年就这样平安的度过了。第二年,建文帝听说有一个叫胡濙的小官一直在寻找他的下落。建文帝心中不免害怕,从此深居简出。这个胡濙是一个六品的小官,他打听建文帝的下落自然是受了明成祖朱棣的命令。朱棣之所以派这么一个小官去找建文,就是为了不想引起世人的注意。这就引出了,关于建文帝身世的第二个说法:那就是建文帝早已葬身火海。话说燕王即位后,下令清宫三日。宫里的宫女、太监多半都被杀了。燕王开始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宫人们也不知道,只好找来马皇后烧得乌黑的残骸,说是建文帝的尸首。从灰烬中扒拉出来浑身漆黑,四肢残缺不全,根本分不出是男是女,只让人觉得惨不忍睹。朱棣哭着说:“傻孩子,你怎么这么傻呢?”当时侍读王景站在一旁,燕王问他该以什么礼数下葬,王景说以天子之礼殓葬。燕王点头,随即命人将马皇后的尸体,当作建文帝的尸体给葬了。(马氏,建文帝朱允炆嫡妻,光禄少卿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亲册为皇太孙妃,惠帝即位,于建文元年二月,册立为皇后。与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不是一个人。)朱棣心中很清楚,建文帝还活着,这也成了他几十年来的梦魇。他深怕有一天建文帝东山再起夺取他的皇位,更担心自己背负着篡位弑君的罪名。他既想要建文活着,又想建文死去。心中的各种纠结迫使他急切寻找建文的下落。《明史纪事本末》中的种种记载,都指向了一个可能的真相,那就是建文帝还活着,且活的很好。永乐十七年,胡濙在朱棣的命令之下,离开南京继续到全国各地寻找建文帝。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深夜,胡濙突然急匆匆的来到皇宫找朱棣汇报情况…朱棣听说胡濙来了,马上起身召见他。胡濙也一五一十的把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朱棣。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君臣二人的谈话内容。只是说经过此次谈话,朱棣的所有怀疑都解开了。《明史》记载:“至是,疑始释。”短短的几个字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我们只能加以猜测,或许是建文帝真的还活着出逃了;建文帝的下落找到了;建文帝给朱棣带话“自己不会再争皇位”,让他放心。这些话一下子让朱棣彻底放心了,彻底释然了。直到明英宗正统五年,建文帝和几个和尚离开云南到了贵州,住在庙中,这时距离建文帝逃离南京已经38年,建文帝心中早已释然。于是也不忌讳的与身边人谈起自己的身世。可不巧的是被隔壁的一个老和尚听到了。老和尚于是开始冒充建文帝,后来被朝廷抓到了明英宗面前,当然所有在寺庙中的和尚全部被抓了过去。可是老和尚愚蠢,冒充建文帝,却不知道建文帝的真实年龄。已经90岁的老和尚很快就被识破。明英宗十分生气,命令把这些和尚全部充军。建文帝到了这个地步,也不得不站了出来。向英宗说出了自己的经历。英宗为了证实眼前的建文,派老太监吴亮辨认,没想到建文一眼认出了他,还说出了和他曾经的经历。不仅如此,建文还把脚底的痦子给吴亮看,这一下,吴亮确认他就是建文帝。吴亮捧着建文帝的脚哭的泣不成声,回到房间后就上吊自杀了。《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建文帝的身份被确认之后,明英宗把建文帝迎接到宫中,时隔多年,建文帝终还是回到了大明宫殿。宫中人都把建文帝称作“老佛”。后来,老佛寿终正寝在皇宫之中。我想,如果建文帝寿终正寝后遇到自己的四叔朱棣,恐怕也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吧。朱棣篡位之后心中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更是对这个大侄子心怀挂念。这个结局对于“靖难之役”后的朱家来说算是圆满。对于建文帝的行踪,历史上有很多猜测,本文依据《明史》与《明史纪事本末》的相关记载进行描述,讲述了建文的两个结局,一个功德圆满,一个早早逝世。当然,这仍旧需要我们去继续品味历史史料,建文帝的行踪依旧还是一个谜团,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5、胡濙小说

1450年,在得到瓦剌要释放英宗朱祁镇的消息后,礼部尚书胡濙不知趣地上疏,提议百官迎接朱祁镇回朝。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景帝朱祁钰脸色阴沉:“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我本来没想当这个皇上,是你们非要推我上位。这也是瓦剌首领也先的毒计。本来认为活捉了朱祁镇,能要挟大明,结果大明转身就又立了一个皇上。打仗打了快一年,时常吃瘪,捞不到任何好处。这不就把朱祁镇放回来了,你们不是有新皇帝吗?现在两个了,你们肯定要争斗,等你们内讧,朝堂大乱,我不就有机会坐收渔翁之利?!此时朱祁钰的境遇着实尴尬,自己刚适应了龙椅,还没坐稳呢朱祁镇就要被放回来。不当皇上,不知道当皇上的好。任谁当了皇上,也不愿意从那龙椅上再下来。“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于谦八个字将朱祁钰再一次焊在了龙椅上。这位23岁就举进士第的英才,出人意料地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大明这艘船才不至于沉入海底。就这样,英宗被迎了回来。在经历近一年的俘虏生活之后,迎接他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轿一乘,马二匹”,在宫门口短暂接受百官跪拜之后,他就被送往了南宫。他进去之后,南宫迅速落锁,并灌铅。仅能裹腹的食物都只从一个小洞送入。为了防止他与外界有任何联系,景帝甚至还将南宫所有的树木砍光。从九五之尊到俘虏、再到深宫囚徒,不知道朱祁镇的内心起了怎样的变化。想必此时的朱祁镇也会一遍遍回忆曾经和王振在一起的日子吧!也会想自己为何沦落到这般田地。英宗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废了,现在的皇太子是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朱祁钰把它办成了。从一个懒散的王爷,到坐稳了皇位,朱祁钰用了三年。权力是男人好的春药,景帝越来越适应皇帝这个角色了。就在景帝感到得心应手之时,景泰四年(1453),自己的独子朱见济夭折,只有5岁。这件事对景帝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朝野重新动荡起来,皇位的继承者再一次空悬。有部分史料证实,朱见济是被英宗势力所谋害,但是景帝没有找到凶手。随后就有大臣上疏建议景帝将皇储之位还给英宗一系,景帝下令将他们活活打死。朝堂的气氛变得诡谲起来。曾经朱见济被封皇太子时,景帝给了一众支持易储的大臣双倍俸禄,但是于谦坚辞不受。景帝认为他不识抬举。之前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还在英宗回朝之时帮他坐稳了皇位。景帝可以说是感激涕零,于谦咳嗽了,景帝亲自跑到山上去砍竹子做药给于谦吃。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于谦是一个不接受双倍俸禄的大臣,这让景帝疑窦丛生。于谦手握重兵,大权在握,自然少不了宵小在景帝耳边聒噪。曾经“你侬我侬”的君臣二人渐行渐远,宵小对于谦的攻击更加猛烈了。侍讲徐有贞曾经力主南迁,此举遭到于谦当朝痛骂,徐有贞一直怀恨在心。总兵官石亨为了讨好于谦,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结果于谦大公无私不领情,直接骂了石亨一顿。这也把石亨得罪了。时间来到了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忽然病重。所有人的神经此刻都紧绷了起来,太子之位还悬而未决,要有大事发生。正月十一日,景帝没有上朝,一直备受景帝宠幸的太监兴安跑出来对众臣说:“你们都是朝廷大臣,不为社稷谋划,就跪在这里问安有什么用?”此时此刻,这话颇具深意。兴安已经看到了局势将有变化,迅速地改变了墙头。其他大臣也活络起来。十三日,石亨秘密联系上了英宗,请求他复位。十六日夜,石亨、太监曹吉祥、徐有贞、张軏等人率兵进入南宫接走了英宗。第二天众臣早朝,来到奉天门,赫然看见龙椅上坐着的是英宗。徐有贞等人大呼万岁,其他官员也纷纷效仿,就这样,这次复辟算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此时景帝还躺在床上,听见早朝的钟声,竟然还以为是于谦兵变了。知道是英宗复辟后,说了“好,好,好”三个字,当日就病逝了(一说被英宗派人勒死)。景泰一朝就此结束。景帝之后被英宗赐谥号为“戾”,按亲王规格葬于北京西山,成为明朝一个没有葬在帝王陵寝的皇帝。一直到南明时期,才被恢复庙号。【作者介绍】童淇,写作者,热爱历史。欢迎关注+评论动动你发财的大手点个赞~

6、胡濙王直

25岁的建文帝,看叔叔朱棣攻进京城,万念俱灰,在宫里放了一把大火,想自尽。突然,有个太监跑过来:“太祖(朱元璋)驾崩之时,留下个秘密铁箱,说是大难时才能打开。皇上快开箱!机 不可失啊!”之后,朱棣在火堆中,扒出一具分不清是男是女的尸体,宣布建文帝朱允炆死亡!然而,他却暗中派人,四处寻找侄儿 !他奇怪的行为,让建文帝的下落,成了大明第 一悬案!那么,朱允炆到底是死是活?从1402年靖难成功,到1423年,也就是朱棣死的前一年,这个问题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如鲠在喉,折磨人啊!好在他派出去的人,zui终给了他一个答案。1402年6月13日,叛徒打开金川门,放朱棣的北军入城,可朱棣却不急于攻击内城,反而下令退守龙江驿!他这是别有用心:杀害亲侄儿夺皇位,这名声不好听啊!给那小子时间考虑,要么自 杀,要么让位!就算你长了翅膀,也飞不出我的手掌心!他认定建文帝只有这两条路可走。可那个颇有几分骨气的侄儿,还真这让这个骄横的叔叔失望了。他放了一把火,烧了皇宫!朱棣看到熊熊燃烧的大火,心慌意乱,立即派人进城,救火倒是次要的,他关键是要找到那个亲侄儿,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然,他怎能安心上位做皇帝?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清查整个火灾现场,就是没找到朱允炆的尸体,他莫名其妙失踪了!朱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侄儿毕竟是合法皇帝,目前我只是占据了京城。而他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号召力的,万一他逃出去,下诏让大臣勤王,带兵反扑回来,到时谁胜谁负,还真难说!所以,这寻人的事,还真麻烦!总不能四处贴布告,登寻人启事,打感情牌,说自己病重,想念亲侄儿,盼他见字速归吧!再说已打草惊蛇,那小子是再不会上套了!贴通缉令抓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不是自打耳光吗?确实,朱棣说自己的行动是靖难,就是扫除jian臣的意思,那皇帝没啥错误,怎能被通缉呢?这不是个正当理由啊!当然,更不能派人 大规模寻找,那不是等于告诉天下人,建文帝还活着,那样一来,朱棣的皇位如何能坐得安稳?思虑再三,朱棣想了个好办法,分2个部分:首先,对外公示建文帝自 焚身亡。怎么证明?随便找一具烧得面目全非、不分男女的尸 体就能凑合。这样一来,那些拥护建文帝的大臣们,也该死心了。其次,暗中派胡濙和郑和,分水、陆2条路线寻找,胡濙负责本土,郑和负责海外。1407年,朱棣给了胡濙一个公干的名义——寻找仙人。这真是个掩人耳目的活计啊!就是在外找100年,也不会有人起疑心。郑和几次下西洋,都没找到半点有关建文帝的信息。倒是1423年,因寻找建文帝,连母亲死了,朱棣都不批准他回家的胡濙,突然回朝。他深夜求见朱棣,2人谈了很久,“漏下四鼓”,胡濙才离开。从那天开始,朱棣就打消了困扰心中22年的疑虑,不再让人寻找建文帝了。朱棣的心中可能有了答案,可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个谜。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说建文帝没死,民间更是坚信这种观点。《致身录》一书 记 载,说城破之日,建文帝打开了朱元璋留下的箱子,里面有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东西一应俱全,还有10两白金,连逃包路线,朱元璋都批好了!就这样,建文帝成功逃出。这是真的吗?清朝大学者王鸿绪是《明史稿》主编,他偏偏认为,建文帝死在火灾现场。建文帝的生死,朱棣是不会把真 相公之于众的,也难怪官方记载,都说建文帝死于火灾中,不这样做 ,朱棣能名正言顺称帝吗?有一种爱,失去了就找不回来;有一种真情,离开了就无法追溯!好好珍惜血浓如水的亲情吧!关注捻字为花,我们一起读历史,品人生。